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我的美學筆記(5-1)

我的美學筆記(5-1):(東方/中國美學[古典篇] 2-1[1]) : 隱之逸

閱讀 Aat, Vervoom, Man of the Cliffs and Caves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remitic Tradition to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1990《岩穴之士:中國早期隱逸傳統》 

.什麼才叫「隱士」 

「隱逸,……涉及源於一種文化中最高道德權威的個人品行之獨特理想的實現。……至於給隱逸下個定義,…..在心理上,隱逸意味著對那些人類目標,諸如財富、權力和名聲等表示忽視,同時相應地更重視那些在哲學或道德意義上被認為是『更高』的目標,例如,個人對於正義的徹底堅持和獻身,或者禁絕慾望以便使自己與宇宙秩序原理完全同一,在行為上,隱逸表現為身體上或思想上逃避某種形式的社會介入,具體說就是逃避介入政治領域和國家事務,因為這種介入有可能導致違反那些更高目標的後果。(引論, 3) 

「中國隱逸的核心問題是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問題,即社會的期待和義務如何與個人的信念和意見協調的問題。通過對隱逸的理念與實踐的研究,可以加深理解傳統中國文化中關於個人及個人的責任的觀念,以及個人在其中尋找自我的社會政治秩序的特質」。(引論,10)


Man of the Cliffs and Caves

岩穴之士:中國早期隱逸傳統

《易》卦詞有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但在我看來,並非離群索居、結廬深山,就叫隱士。隱逸,不是藏身樹林、閉門不見而已,隱,首先必須是藉由政治的不合作以尋求個人道德的完整性,而且是自由選擇而非強迫無奈的;隱士,首先必須是個「士」,必須是飽讀詩書、精工書畫的知識分子,也就是「學而優卻不仕」,絕不是三姑六婆、野行浪人跑到山裡,拿著佛經念念有詞卻不知所云。隱士首先必須是個堅定的「聖俗二元論者」,聖俗不可同流,不可交易;其次必須是個「道德至上主義者」,唯道是真,求道至死,他必須「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在這裡,「不朝天子,不事王侯」是隱士之所以成為隱士的「關鍵選擇」,隱逸的一個基本思想是:介入政治意味著對個人道德的汙染。「拒絕官方授予的職務,是如此的關鍵:拒絕官職雖未必是絕對的但卻是十分清楚地表明,這個人為了他的原則,放棄了這個社會提供給他的可以獲得財富、聲譽和掌握權力的最重要機會(引論,3)。在這裡,放棄不是賭氣,而是一種道德宣稱,一種表明心志,特別是身處於一個亂世昏君的年代。

很顯然,「隱逸」具有明確的階級藩籬,作為一種選擇,隱逸只能是知識分子的特權,一般凡夫俗子難以與聞其道。「恰如把一個僅僅為了躲避危險而逃入山中的人稱為隱士會產生誤導一樣,也不可把這個名詞用在一個生來就在窮鄉僻壤土地上謀生的貧苦農民身上」(引論3)。換言之,「隱逸」是一種自由選擇下特殊的生活方式,如果那個時代存在這種選擇的可能性,而且隱士必須有自食其力、不齒俸祿的能力,他必須出身上流社會,不靠世俗的奉養也能獨善其身。

因此,即使像杜甫這樣的大詩人,因為出身貧苦,在他的詩中也會哀嘆自己雖然想做隱士,但也做不來: 

蹉跎暮容色,悵望好林泉。何路沾微祿,歸山買薄田。 

隱逸的英文是 hermit,與此相近的一個詞是recluse, 中文也稱隱士,但更準確的說法應是「遁世」。Recluse「歷史上它是指更極端的脫離社會的人」(引論,6),「recluse現在經常用來指那種並沒有什麼道德或哲學基礎的憤世嫉俗和對社會參予的厭棄(引論,6)。另一個詞是anchorites,意指「修道之人」,例如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台灣玉女明星劉藍溪(出家後法號[道融法師]),就是anchorites,但不是hermit 

隱士住在哪裡並不重要,有稱「大隱,隱於市」。換言之,「觀念上的遺世獨立」要比「身體上的與世隔絕」更重要。另一個名詞「處士」,只是指那些拒絕參與世俗事務,希望遠離公共生活的人,但不是「隱士」。「根本的是要在觀念上把自己與公共生活切分開來,使自我與那些有可能使自己偏離道德和哲學目標的世俗關懷保持距離,這一點,即使居住在普通人群中,身處貧窮隱姓埋名,也是可以做到的」(引論,7)。然而,僅僅是拒絕公共事務,僅僅是拒絕官祿,還不構成是隱士。「道德的嚴肅性和行為的典範性,這兩者對於隱士來說是關鍵的(引論,8)

道士、方士、巫師、逃難者、逃犯、獵人、樵夫、漁夫,即使他們身處荒郊、與世隔絕,也都不能稱為「隱士」。「只有當這種活動發生於拒絕仕途發展和逃離公共事務的背景下,或者是出自於一種在自我和社會的虛偽價值或腐敗影響之間保持距離的願望,稱之為隱士才是合適的」(引論,11)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中國文人都肯定「隱逸」這一現象。革命的左翼份子抨擊最烈,「中國學者傾向於把隱逸看作是社會衰敗的徵兆,是一種自欺和虛偽的表現,只會加速社會政治的倒退(引論,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