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小縣懷大器,地嘉而人善-嘉善
浙江省嘉善縣建於明宣德五年(1430年),地處蘇、滬交界,境內一馬平川,平野四闊,素以「民風純樸,地嘉人善」而得名,有「銀嘉善」之美稱,是中國「善書」最早的發源地,歷史上浸潤勸善、行善、揚善的傳統,社會上充滿了勵志人心,遷善求美的風氣,孕育了袁了凡、丁賓、魏大中、陳龍正等「善學」理論家。「嘉善」一語最早出自《論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此語在描述君子的三種美德:尊賢、包容、扶弱。有古詩「百里郊原似掌平,竹枝唱出盡吳聲;走遍綠野停舟晚,燈火漁火相映明」,描寫嘉善的地理之美。縣內有全國知名的景區「西塘」。嘉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年舉辦的「善文化」徵文大賽,它提倡人類的美德與氣質,呼喚父祥母慈,子孝家和的幸福家園。
一、嘉善:全國第一個「科學發展示範點」
嘉善是個小縣,面積只有506平方公里,轄6鎮3街道,104個行政村,47個社區,戶籍與外來人口合計73.5萬人,全縣生產總值375億元(2013)。嘉善雖是小地方,但小縣懷大志,地狹心不小。2013年2月28日,嘉善提出《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獲得國務院同意批准,成為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是全國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縣域為單位的國家級區域規劃,也是繼浙江省「四大國家戰略」(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舟山群島新區、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之後的另一項國家發展戰略。以時任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司長范恒山(現任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的一番話可予定位:「將一個縣的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上來考慮和謀劃,這在區域發展的戰略研究與推動上是史無前例的」,換言之,就是以國家宏觀格局來推動縣域發展的卓越化與精緻化。
所謂「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區域興,區域興則國家興。在我看來,作為嘉善「一號工程」之科學發展示範點的推動,旨在解決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所形成的資源結構不均衡的的弊病,創造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但嘉善不同於過去和其他地區的地方在於,這是一種「國家戰略-地方實踐」結合了「地方經驗-回饋中央」的發展設計,這種新的發展模式具有「複式制度創新」的意義,打破了過去「中央指導∕地方服從」的壓迫式發展模式,建立「國家融入∕社會創新」的自覺式發展模式。
《建設方案》的核心任務在於「三區一園」,「三區」是指「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區」,目的在為長江三角洲縣域產業轉型發展提供示範,其次是「建設城鄉統籌先行區」,目的在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提供借鑒,三是「建設開放合作先導區」,目的在為大都市毗鄰縣依託大都市加快發展提供經驗。「一園」則是「建設民生幸福新家園」,目的是建設物質與精神雙重富裕的幸福社會。第一區的重點是產業結構的優化與佈局,形成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結合的產業結構,重點在於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其中尤其以「姚莊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片區」最具亮點,是全國示範和走在前列的重點實驗區。第二區的重點是依託「大上海」,依據空間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利用嘉善特有的區位優勢,打造一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空間,此即所謂「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策略。「一園」的重點是推進富民增收、打造精緻水鄉、弘揚善文化,積極引領「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
嘉善「善文化唯美繪本II」代表作 |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地方示範、全國推廣」的模式。一方面,地方既是「國家政策的實驗室」,中央藉以取得政策下放後的科學經驗,獲取政策成敗與效果評價的關鍵因素;一方面,國家政策是「地方建設的設計圖」,中央提供組織與動員力量,包括領導重視、定期視察、現場會議、評比考核等等,使地方有圖可依、有法可行。在上有國家組織融入和資源支撐,下有地方「附屬制度」自覺性創新,亦即國家「主制度」下衍生「子制度」,如此一則避免地方本位主義慣性的重演,一則形塑國家政策的實體內容。
二、「建設方案」循序推進
(一) 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區
在嘉善縣委政法委副書記王培華,宣傳部宣傳科副科長盛思嘉的引領之下,我來到了嘉善縣人民政府,「嘉善縣科學發展示範點建設推進辦公室」業務科科長馬曉燕女士向我介紹了推進情況,馬女士指出,中國縣域經濟始終存在「四個低」的共性問題,分別是低效用地、低學歷用工、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價值等等粗放發展模式,過去嘉善也難以避免。自2013年科學發展示範縣獲得批覆以來,嘉善一直把「建設方案」視為全縣「一號工程」。為此,縣委書記姚高員提出「交好五張報表」的目標,亦即經濟發展、民生幸福、平安建設、亮點經驗,群眾滿意,作為檢驗示範建設的標準。第一區「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區」作為一個載體,突出「三個論英雄」:畝均,人均、科技創新。努力提高容積率,提高畝均投資強度和產出貢獻,提高科技含量與產品附加價值,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打造嘉善經濟的升級版。在「畝均」推進策略上,採取「三集一創」:集約、集聚、集群和創新發展四大策略。
嘉善縣「推進辦」業務科科長馬曉燕女士(作者拍攝) |
在集約方面,採取「雙評價」(前期准入與後期跟縱),依A、B、C三種企業分類管理的方式,盯存量、管增量,推進減汙、減能、減耗、減員。在人均方面,2013年間先後完成退出落後低效產能項目41個,完成技改投入87.43億元,「機器換人」減少7173人,明顯提升了勞動生產效率。
在集聚發展方面,除了農業上繼續提升「浙江米袋子」、「上海菜籃子」的糧倉角色。重點在於推動工業園區的「二次創業」,特別是建立縣域物流集聚區,其中建成了6萬平方米的陶莊迴圈經濟綜合市場。
在集群發展方面,重點在做大做強「3-2-1」產業,3是指裝備製造、電子資訊、新能源三大主導產業,2是木業傢俱和紡織服飾,1是新材料產業,合併成為六大產業集群。另外還新增省級現代農業主導產業示範區和特色農業精品園各1個,省級示範性合作社2家,並且成功創建浙江省高鐵精密緊固件特色基地(其中包括「晉億」、「晉正」等台資企業),以及省級木業傢俱產業(嘉善)示範基地。
在創新發展方面,重點在於科技研究與開發,例如建立「科創中心」,歸穀科技園,累計引進高新科技專案33個,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國千)專家23名,引進「省千」10人以及自主培育的「國千」1人,實現了「零突破」。另外還引進了國際木雕城、中華兩岸文化產業創意園、IBM等知名企業在地落戶等等。
(二)建設城鄉統籌先行區
嘉善城鄉統籌的亮點:公路網 |
對於城鄉統籌,嘉善提出了「三個一體化」戰略,分別是「空間佈局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與「公共服務一體化」。在空間的主體功能區分上,東西向建經濟走廊,南北向建生態屏障。在佈局規劃上,提出了「兩新三中心」,也就是「現代新市鎮」(例如「高鐵新城」,姚莊、西塘小城市),「城鄉一體新社區」以及「中心城、中心鎮、中心村」的建設。在基礎設施一體化方面,嘉善目前在教育、醫療、衛生、交通、文化、供水等等已基本實現一體化,特別是在供水方面,已經實現了「城鄉四個同」:同源、同質、同價、同網。而在交通方面,嘉善的治理成果特別亮麗,特別是農村公路建設方面達到「通村達戶」的效果,曾經獲得了人民日報、新聞聯播的採訪報導和肯定。
在城鄉統籌方面,嘉善的「亮點」在於厚實城鄉統籌基礎條件的「城鄉交通一體化」,在完成了行政區劃調整之後,制定了《嘉善縣綜合交通發展規劃》,提出「三級網路、兩大系統」的規劃,也就是區域骨幹交通網絡、城鄉快速交通網絡、城鄉集散交通網絡、運輸樞紐站場系統、運輸服務保障系統,這樣就能通過「交通系統」來聯接並打破城鄉的壁壘。在我看來,「統籌」必須先「通路」,要實現城鄉一體化,首先必須四通八達。無論是產業集聚、要素流動、市場區位,乃至資訊交流、觀念更新,都需要以交通系統為載體。有了安全可靠、集約便捷的現代交通網絡,所謂「小商小販到田頭,公交站頭到村口,轎車開到家門口」,才能實現城鄉「一張圖」,也才能從變革農村風貌、改善農村生活品質,進一步達到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遠大目標。經過幾年的努力,嘉善目前已基本完成「五橫五縱」的城區路網,此地農民都說:「公路通了,資訊靈了,腦瓜活了,經濟好了,收入多了」。依據統計,目前嘉善有80%的農村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95%左右的農村常住戶以經營或務工取得收入。2013年村均可支配集體收入達到232萬元,年均增長13.5%,這就是嘉善以「以交通促統籌」所取得的成果。
(三) 建設開放合作先導區
「建設方案」的第二區是「建設開放合作先導區」。嘉善與上海的人緣、地緣、經緣關係非常密切。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嘉善沒山又沒海,但卻具有背靠上海這一「大海」的區位優勢,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嘉善是浙江接駁上海的第一站,高鐵只要20分鐘就可到達虹橋樞紐站,自駕只需40分鐘。長期以來,嘉善與上海的關係可以用「13579」來表達,1是指10%的嘉善人在上海工作或學習,3是指30%的工業產品與上海配套或經上海轉運外銷,7是指嘉善有70%的遊客來自上海,9是指有90%的外資通過上海進入嘉善。由此均顯示兩地之間具有明顯的同城效應。
1、區域合作
開放合作戰略主要採取「兩個合作」,分別是「以上海為重點的區域合作」,以及「以上海為視窗的國際合作」。在區域合作上,主要推動產業融合、民生共用和體制跨越。在產業融合這一塊,嘉善提出「念好八字經」:轉化(上海高科技成果向嘉善轉化)、轉移(上海高端人才向嘉善轉移)、外溢(上海現代服務業向嘉善外溢)、回歸(上海優秀浙商向嘉善回歸)。目前,嘉善與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成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嘉善項目協作區」,成為上海自貿區獲批後全省第一個實質性對接的縣。在民生共用方面,省級公交、固定通話,以及醫保卡、社保卡、旅遊卡等等已經與上海互通。例如上海仁濟醫院、邵逸夫醫院分別與嘉善縣一院、二院建立協作幫扶關係。在體制跨越上,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區域間的「府際合作」,2013年,嘉、滬兩地召開了「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把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納入長三角重大示範點加以聯動推進,這意味縣域發展與區域發展的擴大結合。另外也召開了「滬浙合作共建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座談會」,具體落實對接內容,建立「滬善合作機制」。
2、國際與兩岸合作
在「以上海為視窗的國際合作」方面,採取的戰略是「招大引強」。實際作法是推進所謂「四(個)百招商」。第一百是「百家企業的定向招商」,以世界五百強,中國五百強、浙商五百強企業為對象;第二百是「百個企業二次招商」;第三百是「百家機構合作招商」;第四百是「百場活動密集招商」。目前還在規劃「海峽兩岸(嘉善)經貿合作區」。這就是嘉善力爭「小縣大外資」所做出的努力,也是嘉善連續12年位居「浙江省利用外資十強縣」的理由所在。
(四) 建設幸福新家園
「一園」的主軸是圍繞在「兩富」的總體要求,致力於所謂「十有」: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困有所濟、行有所暢、心有所怡、民有所依、安有所保,全面提升居民的幸福感。這裡所謂「十有」的概念相當廣泛,這意味嘉善對於「幸福」的理解超出了「快樂」(happiness)的概念。因為「幸福」(well-being, blessedness)不只是簡單的快感或滿足,更不是單純的享樂或消費,而是每一個人的生存價值與生活品質經過綜合評價之後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和認知系統;「幸福」是由幾個心理維度所組成的「價值感系統」,包括個人成長、生活目標、友善關係、環境美感、獨立自主、自我實現、生命活力等一系列元素。在我看來,嘉善的「幸福家園」是一個「社會幸福」的概念,是在一般的「社會福利」之上加上「生命福利」的內涵,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幸福新家園」的重點主要有四項,一是水環境治理,全面落實河長制,特別是配合省級「五水共治」的治水措施,從2014年起3年內投入60億,實施55個治水專案;劃定畜禽養殖禁限養區,拆除了禁養區違章豬(禽)舍101.62萬平方米。二是生態維護,完成了生態功能區規劃修編工作,啟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專案和城鎮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新增了綠化面積5654.2畝。今年(2014)5月20日,在湖州召開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嘉善成功地列為全國37個生態文明示範區之一。三是統籌推進民生事業,開展「陽光醫保」省級試點工作,基層人力社保服務平臺實現(社區)全覆蓋,持續推動「善文化」建設,全年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950套,建成公租房464套。
嘉善的養老制度令人刮目相看,已實現「9642」的目標,也就是96%老人享受了居家養老,4%老人機構養老,2%享受商業養老,特別是社區購置「流動服務車」全方位為老人提供生活服務,使嘉善成為老人的生活樂園。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嘉善創新推出了居家養老食品配送項目。老年人只要提前一天撥打96345,配送中心就會在規定時間內送貨上門,並保證食品價格不高於農貿市場公示價格,不收服務費或最低消費,這種「服務到家」的作法,使嘉善成為老人「頤養樂活」的園地。
四是平安建設,建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規範化建設,成立新居民公共服務「積分制管理辦法」,成立全省首家「村務協商議會」,入選全國首批企業社工試點。實際上,由於員警隊伍素質優秀,人民純樸善良,使嘉善連續幾年獲選全國優秀公安局的美譽。
正如前述,嘉善的示範點經驗,體現了地方既是「國家政策的實驗室」,地方也會通過「附屬制度」自覺性創新,形成國家主制度下衍生子制度的創新機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平安建設中,嘉善建立了充分表現「協商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精神的「村務協商機制」,也就是重大村務「全民公決制」,不僅讓村務陽光化、公民化、監督化和規範化,也有助於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與合理性。
另一個亮點則是「體貼入微」的便民機制。嘉善推行一種「一站式」的便民服務體系,建立網路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實現「村民不出村,便能辦成事」的效果。另外還建立鄉鎮幹部「值夜班」制度,形成一種「接地氣」的服務風格,所謂「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跑步辦理民事」。另外還成立穿梭在鄰里之間、走訪在家戶之中的「民間和諧員」隊伍,遇有矛盾與糾紛,即時處理和化解。所謂有耕耘才有收穫,這些血汗和心力,正是嘉善「八連貫」-連續8年獲選為浙江平安縣的理由所在。
三、嘉善第一戰略:融入上海
(一) 從八八戰略到融入上海
作為長江三角洲14個城市之一(嘉興)的縣級區域,由於地理毗鄰和區位優勢,嘉善自1980年起開始與上海進行鄉鎮企業的橫向聯合。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1993年2月,隨著上海浦東開發區的成立,嘉善成立了全省首批的「嘉善經濟開發區」(嘉善.浦東金橋聯合開發區)。初期,開發區面積不大(4.69平方公里),僅僅是一個「招商引資區」,亦即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和設計優惠政策吸引港澳臺資本,在與上海的聯繫上,僅僅扮演低端產業附屬代工的角色,承接上海淘汰轉移的低層次項目,但儘管如此,也引來(1995年11月)第一家以生產緊固件(精密螺絲)為主的知名台資企業—晉億實業,帶動區內首個專業特色產業園—臺灣螺絲城-的成立,隨後 (1999年)並設立台商投資區,彙聚了晉億螺絲、台升傢俱、龍鳳食品、麗正電子等等行業龍頭企業。更重要的是,至今(2014)已屆滿21年的嘉善經濟開發區,已被提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始啟動「融入上海」的區域發展戰略。
2010 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正式獲國務院批准,依據此一規劃,嘉善成為唯一被納入長三角區域發展規劃的縣。2011年嘉善通過「十二五」計畫,確立了「融入上海、創新發展、統籌提升、生態立縣、民生優先」五大戰略,其中,把「融入上海」作為首位戰略。2014年以來,更提出「戰略合作提質行動」、「產業接軌提效行動」、「浙商回歸提速行動」、「平臺建設提檔行動」、「惠民實事提升行動」、「資源分享提煉行動」等「六大行動,從基礎設施、要素市場、產業平臺、社會事業、體制機制等領域,一條依託大都市加快發展的特色升級之路,形成了政府、產業、平臺、民生、資源、基礎六位一體的「融滬新模式」。20多年來,嘉善經歷了「滬善聯合開發」(橫向聯繫)到「主動接軌上海」(區域協作)到「全方位融入上海」(長三角聯動)的發展道路。
(二) 以融入超越接軌
在國際上,區域合作(regional
cooperation)或「區域整合」(regional integration)」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國家間區域合作」,例如「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APEC、「上海合作組織」等等,二是「專業性區域合作」,例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內的區域合作也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省內區域合作」,如安徽省合肥市與淮南市的「同城協定」,二是「跨省(市)區域合作」,嘉善屬於這種類型,屬於通過長江沿岸(三角洲)或毗鄰城市的聯結而形成的經濟區域,若從「國內複合區域合作」來看,屬於「流域區域合作」-(以上海為中心)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一環。
在我看來,嘉善從特區到接軌,從接軌到融入,經歷了一個深化改革、登高發展的歷程。從依靠要素發展的「老三材」(木材、鋼材、矽材),到依靠智慧創新的「新三材」(科技人才、金融錢財、文化素材),從傳統產業的木業、紡織、電聲、五金的「老四樣」,到新材料、新能源、新興資訊電子、高端精密機械的「新四軍」;從滬杭高鐵重要節點站,到「建設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再從出口加工區到國家級開發區,嘉善一步一階、一梯一樓的向上爬升。
在我看來,接軌與融入,看似相似實則但內涵迥異。接軌是一種淺層次的、分工意義下的對接與聯合,接軌上海意味著上海在那頭,嘉善在這頭,意味著外部因素的功能性輸入,滬善兩者是一種「兩地關係」;融合則是一種深層次的、整合意義下的配套式發展,融合上海意味著上海之中有嘉善,嘉善之中有上海,意味著內生潛能的制度性創生,滬善之間是一種「同城關係」。在2012年第13次黨代會上,嘉善提出了全面形成融入上海的半小時經濟圈、工作圈和生活圈的構想,深入到產業、科技、人才、金融和社會事業的全方位合作,形成一種「前店後廠」的互補形式。嘉善縣委書記姚高員也說道:「融入上海不僅是文字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理念的轉變」。
嘉善美麗的夜景 |
(三) 展望區域長效合作制度
嘉善的績效有目共睹,但如何集20年從接軌到融入上海的經驗,成為未來百年長效合作體制,則需要更遠大的戰略目光和規劃。在我看來,撇開產業合作經濟不談,以中國這一「政府主導型」國家而言,這種跨省合作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政府與市場同步的制度運行環境」,這首先需要制定「府(市)際合作」(intergovernment cooperation)的宏觀設計。
首先,「府(市)際」概念不是「省(市)府」概念,一方面,個別各級地方政府(省級政府、地級市政府、區縣政府)必須扮演主動牽頭、體制接軌、協調整合的角色,但這個角色是整合資源與稟賦差異的角色,以提升區域的綜合競爭力。絕對要避免因為「搶資爭源」或「本區主義」而干預區域合作的制度規範與協定,因而必須建立一套以區域內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為「共同體」的跨省協調中心,例如「大上海區域協調中心」或「長三角區域合作理事會」,在超越單一地方政府層面上進行統籌和管理。例如美國早期的「田納西流域管理委員會」,以及當前五大湖都市圈的「區域協調委員會」,華盛頓都市圈的「都市圈委員會」、紐約和紐澤西西港的「聯合港務局」,以及華盛頓特區、紐約、紐澤西三州「聯合交通運輸局」等等,這些「區域型-准政府-整合中心」的制度設計,都是值得參考的借鑒。
其次,即使單一地方政府職能轉向區域府際合作職能,這種准政府角色的跨省統籌中心,本質上也不是中央一級政府,統籌也不是統一,更不是代替市場,包辦一切。區域協調中心是一種組合性的「政府間關係」(intergoverment relations),IGR),不是行政統轄關係,它必須打破了過去所謂「條塊∕橫縱」的概念為「立體∕網路」的概念,不能再延習過去搞「行政市場」,「檔經濟」、「領導工程」、「浮誇建設」等等表像政治,乃至地區封鎖和行業壁壘等等反向作為。
實際上,早在1992年長三角14個城市就已組建了「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至1997年,在納入泰州市之後總共15個城市,也組織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到2003年再度納入浙江台州市之後,成為「15+1」的模式。但仍不免產生部門本位、爭資搶商、削價競爭等等現象。這些都必須從幹部任用、政績考核、行政簡化(如:零審批)等等方面謀求改善。
四、和諧管理,平安治縣:嘉善「新居民事務局」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東西部區域發展的懸殊差異,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向城市,出現大規模跨省遷移人口向沿海少數區域集聚的趨勢。大量流動人口的移入,必然導致流入地要素資源的重新配置和組合,對社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嘉善屬於東部沿海長三角城市群之一,外向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也大量湧入勞動務工的外來人口,成為全國23個遷移人口規模在10 萬人以上的縣級市之一。流動人口雖然有助於本地經濟的發展,他們填補了城市就業空間,拉動城市的生產與消費,但也逐漸出現社會管理、計劃生育(俗稱「超生遊擊隊」乃至與本地人民的矛盾與衝突等等問題,給城市帶來諸如供水、供電、通訊、環衛、防疫、就學、交通和其他生活方面的困難和壓力,形成一種輸入型的城市病。
嘉善目前(2014)登記在案的新居民有35萬6066人,其中持證新居民總數有30萬5209人,持臨時居住證的占了92.02%,持居住證的占了7.98%,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新居民與本地居民的比例是90:100,在人口流入高峰期的2011年,新居民達到了41萬人,超過本地居民,形成人口倒掛現象。這裡所謂的「新居民」,通常是指無本地常住戶口,暫住本地從事勞務、經營、服務等活動,以取得工資收入或經營收入的外地人員,在性質上與「流動人口」有所差異。但儘管性質不同,從數量上而言,嘉善這種外來人口多於本地人口的特殊結構,不僅全國少見,也給嘉善的政府職能帶來挑戰。如何調動新居民對本地建設的積極性,保障新居民在本地的各項社會福利,讓新居民不至於因為福利短缺、教育不足、權益受損、心態失衡而引發不滿或失控,就成了嘉善在城市發展中必須解決的緊迫問題。
(一) 建立「嘉善特色」的社會治理體制
基於社會管理的需要,嘉善黨委未雨綢繆,于2005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新嘉善人管理委員會」,設立領導小組,初期設立21個職能部門。鎮街道建立「管理服務所」,村和企業設立「管理服務站」,實行黨政統一領導、統一協調,負責處理新居民的管理、服務、教育、維權等等事項。2007年,嘉善再度成立「新居民事務局」(以下簡稱「事務局」),以「平民服務」代替「威權管理」,至今已具備規模特色和經驗積累。在我看來,這個全國唯一的新居民事務局,建立了一種「組織網路化∕人本參與型」的運作機制,採取「專門機構協調∕公眾自覺參與」的服務體制,從前期率先開展居住證制度改革,到建構社區教育求助服務系統,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模式,形成具有「嘉善特色」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二) 地更嘉,人更善
嘉善政府包容性很高,嘉善居民具有很高的和諧性格和氣度。在別的地方,外來務工人口被稱為「農民工」,在長期的社會階層化之後,已成為帶有歧視性的稱謂。人性化的嘉善政府,不再稱「農民工」,改稱「新居民」。所謂「新居民」,是指人在嘉興、戶籍不在嘉興的創業、務工、經商人員。2008年4月1日起,嘉善不再發出「暫住證」,而是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暫住」和「居住」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表達了嘉善政府對外來人口的歡迎與接納之意。於是外地人變成了本地人,身份受到了尊重,認同感也隨之增加,一種「長居久安」的心理也使嘉善「地更嘉、人更善」!
嘉善縣新居民事務局局長胡喜春先生,副局長彭月喜先生,向我們介紹了新居民事務局的基本情況。胡局長指出,除了西藏、臺灣(有「台辦」專責機夠處理)以外,嘉善的外來人口來自全國各地,民族身份達到46個族群,語言、文化、習俗差異很大。依據統計,截至2014年3月,來自浙江省內其他地區的僅僅占了5.02%,來自浙江省外的占到了94.98%,其中以安徽、四川兩省為最大宗。這些外來人口主要以務工為主(76.13%),既為嘉善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貢獻,但也給政府的社會管理帶來了壓力(未就業的也達到9.58%)。
嘉善縣「新居民事務局」局長胡喜春先生(作者拍攝) |
胡喜春局長指出,「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公平對待、依法管理的理念,深入推動居住證改革。近年來,為了妥善運用有限的公共資源,我們還推動了『積分制管理』,依照八個方面,依積分高低,採取分層、梯度化管理」。據我瞭解,所謂「積分制度」並不是歧視或排斥,也不是高低優劣的分級或分等,而是一種意向調查和政策引導的激勵制度。依據積分制度,新居民對社會作出貢獻的給予加分,違法亂紀的、違反計劃生育的扣分,犯罪的一票否決,註銷居留證。積分高的,將得到更好的服務和説明。至於梯度管理則是依據新居民的專業素質、技術水準,給予不同的待遇,例如提供「人才公寓」給專業新居民,提供「廉價住房」給一般勞動新居民,通過差別待遇實現吸引高端人才的作用。
在服務方式和路徑方面,採取『育教結合』,推動大眾化宣教。由於大量的外來人口涉及居住、務工、就學、經商等等社會問題,如何避免本、外居民的衝突,讓新居民融入本地社會,必須投入『善文化教育』,例如文化教育、家庭教育、法治教育、文明道德、社會禮儀、技術培訓等等,以提升新居民的素質與能力,促進社會和諧。
在「育教結合」方面,例如新居民子女的犯罪比例明顯比本地居民嚴重。「事務局」針對問題少年,成立了「新居民家長學校」和「陽光媽媽隊」,一對一的對新居民子女進行輔導,協助他們向善轉化,開展人生的新旅程。實際上,許多新居民之所以不遠千里來到嘉興打工,再怎麼辛苦,也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和前途。把新居民子女的就學與教養問題解決了,等於為新居民解決了心中一塊巨石。沒有了孩子教養的後顧之憂,新居民就能全心投入本地的建設事業。
其次,依據「共建共用」原則,推動群體交融活動,例如體育賽事、文藝演出、下鄉放電影,與本地居民進行交流、溝通、融合,建立「共同家園意識」,同時也鼓勵新居民提出各種倡議,參與具體事務的管理,讓新居民以「主人翁」的角色,深層次地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與管理。
協力廠商面則是推動「專業化維權」。外來人口來到嘉善,人生地不熟,肯定會發生一些糾紛,特別是勞資、工傷、交通糾紛,如果新居民的法治意識和法律常識不足,一方面他們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一方面不懂得採取合法途徑保護自己的切身利益,一旦採取激進的手段,就容易發生突發事件或群體性鬧事。胡喜春局長指出,「我們成立專門的『工作室』、『調解室』,以法律協助和行政支援的方式,協助他們『依法理性維權』。通過『專業化維權』,既把糾紛矛盾解決于初起狀態,也防止矛盾的持續激化。經過這些作為,這些年來除了小規模的『討薪』事件之外,嘉善從來沒有發生大型的群體性事件」。
第四方面則是進行以「黨群並建」為核心的再組織化建設。面對43萬外來人口,光依靠「事務局」一個專門機構,肯定不足以服務於來自五湖四海的新居民,難以面面俱到。胡喜春局長指出,「我們大力發展、培育、協調社會組織,整合黨組織、婦聯、工會、團工委等等,不要事事由政府包覽。例如由新、老新居民組成『新居民和諧促進會』,建立地緣性的『中間人機制』,例如四川人向四川人協調,地緣接近、語言相通,減少新居民一種『被管理者』的抵制情緒。例如有一位來到嘉善打工的四川人,名叫陽麗平,素質不錯,協調能力很強,在我們的鼓勵之下,成立了一個『陽麗平工作室』,協助包括四川人在內的新居民解決各種疑難雜症。另外還成立『新居民議事委員會』,委員代表向來自各地的新居民收集意見,定期向委員會回饋,協助黨委組織進行疏導、解釋、宣傳。能解決地儘快解決,不能解決的儘量解釋」。
第五方面是「精准化管理」,也就是進行電腦化檔案管理。由於新居民流動很大,有進有出。「事務局」主動下訪採集訪問,把資訊輸入電腦進行登記、統計、分析、管理等等,定期提供給黨委政府進行決策考慮,例如新居民如果增加了,是不是學校的容量要擴大?文化場所是不是要擴建等等。胡喜春局長指出,「經過電腦化檔案管理,我們就可以全面掌握新居民的動態,及早因應,長期規劃」。
(三) 願把嘉善當娘家!
在我看來,評價嘉善新居民服務工作的成效,可以通過「流動形態」、「居住年限」和「長住意願」等等統計指標的交叉分析來判斷。胡喜春局長告訴我,新居民先往往先是單槍匹馬來到嘉善,後來老婆小孩也過來了,最後老人家也過來了,也就是最終完成了「舉家遷移」的流動,而且這一比例不斷增加,這顯示新居民的長住意願是很明顯的。
依據2010年一項調查,在6020名受調查對象中,有20.21%的新居民有「定居發展」的意願,其中有44.37%的新居民有購房意願(統計上屬於強度指標),有37.39%的新居民有遷移戶口的意願,這顯示有兩成比例、約7萬名新居民願意以嘉善為新家。另外,依據居住證的持有形態來看,已辦理臨時居住證的新居民中,有40.1%的新居民有定居意願;依居住年限來看,在已經住滿3年以上的新居民之中,有高達61.95%的比例有定居意願。而在有定居意願的新居民中,以私營企業中的工人為主體。這說明,以企業工人為主體並具高度定居意願的新居民,確實需要政府與社會給予説明與扶持。對此,嘉善勇於未雨綢繆、創先爭優,除了地嘉人善之外,也可說「黨嘉政善」!
(四) 「工作室」:嘉善特色的社會治理
法治宣傳科科長孫彩雯女士向我們深入介紹了新居民事務中各種「個人工作室」的細部情況,例如陽麗平工作室、柳洪銀工作室等等。孫彩雯科長說道:「以工傷事故、積欠工資等等糾紛為例,如果讓新居民與雇主直接談判,雖然基本上都是依照勞動法處理,但新居民往往還是不信任,甚至矛盾越演越烈。陽麗平工作室知道之後,會主動出面居間協調,往往取得了新居民的信任,容易獲致各方滿意的結果」。
實際上,這些工作室不僅由勞工組成,也有由企業主設立的。例如知名度很高的「柳洪銀新居民和諧工作室」。1999年,柳洪銀從溫州永嘉來到嘉善西塘做紐扣生意而致富,2006年,柳洪銀以黨員身份率先捐款提議在西塘組建一個「新嘉善人黨員基金會」,籌集基金扶助有困難的新居民黨員和群眾,並獎勵工作勤奮的新居民黨員。同年,又以個人名字成立了「柳洪銀工作室」。雖說是個人工作室,實際上群眾參與熱烈,人氣興旺。孫彩雯說道,「柳洪銀不僅協助新居民找工作,還給予生活的協助;又如來自不同地區的新居民之間發生了矛盾,他也會出面協調,化解糾紛」。
又例如「奔輝聯絡工作室」(「奔輝新居民議事委員聯絡工作室」),是由大雲鎮一位新居民,本名王本輝的絲印企業主,于2010年12月在自己的公司內建立的。2010年12月,「奔輝聯絡工作室」成功調解了新居民洪小玲與大雲鎮某箱包廠的工傷賠償問題,獲得各方好評。這些工作室,不僅解決了「事物局」人力不足的問題,且以自組織化的方式,發揮一種「以新管新」(新居民管理新居民)的效果。
另外,孫彩雯提到,「我們還成立了『鄉音講師團』。因為有些新居民來自偏遠地區,文化水準在小學程度。如果用本地的語言向他們宣講,他們往往聽不懂,所以我們就邀請同鄉人成立宣講團,用他們家鄉口音,以老鄉的身份,向他們宣導教育,他們就會感到很親切,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我看來,這種「老鄉帶老鄉」的方式,正是發揮中國「熟人社會」的優越性之所在。
嘉善縣新居民事務局法治宣傳科科長孫彩雯女士(作者拍攝) |
這裡所謂「以新管新」(或「以新調新」),正是前述所說的「地方子制度」的自覺性創新,也就是我所說的地方作為「國家政策實驗室」在落地實踐後所產生的制度外溢效果。這種「工作室制度」,就是政府通過自身的「再組織」,結合社會組織,主動誘發新居民的自我潛力與積極性,引導新居民進行「自組織」,讓新居民利用血緣、地緣、業緣關係,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自我提升,形成一種「夥伴關係」的服務鏈。這種「工作室」(自組織),又不同於由於政府管理缺位所形成的自我保護的封閉性組織,而是開放性、服務性的仲介性組織。在我看來,這種「再組織∕自組織」的機制創新,既能減少背景不同之新居民之間磨擦式、隔閡式的衝突,降低新居民的社會疏離、邊緣意識、身份自卑等等負面評價,又能提高政府的管理績效,特別是從過去的「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轉向「社會整和」(social integration),提高融入度、認同感和歸屬性,創造社會和諧與平安環境,這就是我所理解到的「嘉善特色」。
事務局服務物件不只針對新居民,也包括新居民第二代(新二代)。孫彩雯指出,「我們也成立了『家長學校』,舉辦各種親子活動,開展親情教育、感恩教育,增進新居民的親子關係與家庭和諧」。嘉善每年在每位新居民子女的財政支出達到15000元以上。目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新居民子女有21979人,占了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全體學生的49.56%,幾乎達到半數,其中81.16%的新居民子女在公辦學校就學,其他的子女進入12所民辦子女學校,由此顯示新居民子女的就學率相當高。
據我瞭解,上級領導不時來到嘉善進行「暗訪」(不通知的查訪),真實地瞭解事務局的工作績效與成果。有時候,上級政府還會委託協力廠商進行調查和考核。截至目前,在較具真實性的暗訪中顯示,民眾的滿意度高達90%以上。
正如我在前述所謂「地方示範、全國推廣」的創新模式,嘉善的「新居民-居住證」制度,最終獲得了中央的採納並準備向全國推廣。依據《中國新聞網》2015年2月16日報導,中央已決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積分落戶制度)的新型戶籍制度,讓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就業扶持、住房保障、養老服務、社會福利、社會救助、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和高考的資格等權利。在我看來,這就是嘉善作為國家政策的地方實驗室取得的成績與效果。
嘉善之所以贏得「平安縣」的榮譽,在「名不虛傳」的背後,其實有著許多忠誠幹部默默的耕耘和努力,也有熱心公益的居民平日的投入與奉獻。在深入瞭解新事務局之後,我深深感受到嘉善政府的職能轉變,明顯從「指導∕管理型」政府轉向「參與∕服務型」政府。近年來,中國地方政府管理外來人口的模式,從過去限制、打壓、歧視的消極作為,轉向教育、輔導、服務等等積極作為,也使中國歷經30年跨域謀生的流動人口,從過去北漂南移、彷徨迷失的「盲流」,從離鄉背井、苦重累髒的「農民工」,轉變為今日受禮遇、有尊嚴的「新居民」,這正是「美麗中國、浙江實踐、平安嘉善」的真實寫照。
五、尊老、敬老、愛老:嘉善老年公寓
在王培華政法副書記、宣傳科副科長盛思嘉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全國敬老模範單位「嘉善縣老年公寓」,公寓副主任徐紅女士接見了我們。這是一家現代化、高品質,力行城鄉規劃一體化、政策引領系統化、機構養老標準化、居家養老多元化、服務隊伍專業化、老年生活多彩化的養老機構。我一進門,看到這裡的老人悠閒從容地在園區裡散步、運動和交談,感受到了「地嘉人善」最真實與貼切的一面。
(一)因應「銀髮社會」的來臨
自1990年代以來,中國青老人口比例開始逆轉,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依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2013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已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人,老齡化水準達到14.8%。在1990年代初期,由於資金缺乏、管理不善、專業化水準低等等因素,養老問題相對困看難。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養老事業開始發展,截至 2010年底,中國各類老年福利機構有39 904個,床位314.9 萬張,其中城市養老服務機構5413個,農村養老服務機構31472個。目前已初步形成政府舉辦、公建民營、公辦民營、民辦民營等多種性質的社會福利院、社會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及日間照料中心等不同水準的養老格局。其中,在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各種養老型式中,機構養老是採用市場化或福利化的運作機制,為老人興建專門的居住與生活設施,依照自願原則,將老人集中供養並使之安度晚年。機構養老是一種專業化、集中化、系統化的養老模式,是當前中國養老事業主要的發展路徑。
儘管大力發展養老事業,中國依然存在養老供給「追趕」老齡需求的情勢。依據國際養老水準的統計方式,一般是以每千人擁有床位數的比例(養老床位)為標準。依據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億7765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億1883 萬人,截至2010年底,中國各類老年福利機構床位數有314.9萬張。如此推算,中國的養老床位每百人不到1.8張,即使截至2012年,全國每百名老年人擁有的社會養老床位也只有2.15張,與歐美國家5-7 張的養老床位相較,差距還很大。依據統計,浙江全省的養老床位與全國的比例相當,大約介於1.6%-2.2%之間,與港澳臺的3%-5%,以及先進國家的5%-7%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嘉善是一個老齡人口眾多的縣區,截至2012年,全縣老年人口達到89584人,占戶籍總人口的32.21%,為浙江省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縣之一。為因應「銀髮社會」的來臨,做好老年贍養的工作,嘉善政府開始探索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嘉善老年公寓是嘉善政府於2003年為了推動社會新型養老方式而投資興建的示範性社會化養老機構,2004年重陽節落成啟用。園區占地面積50.3畝,綠化率超過 50%,總投資約4200萬元。園區面積很大,由公寓房、休養房、老年活動中心、醫療中心、商業服務中心五大功能區塊組成,包括托老中心、家居式休養公寓房、特護區、醫療中心、綜合食堂、休閒中心、健身中心、演藝大廳、多功能綜合辦公大樓以及商業服務中心等等多功能設施,是一個融合了居住、學習、醫療、娛樂、健身於一體的老年園區,設備完善,收費低廉。
嘉善老年公寓位於魏塘街道,環境整潔清幽(夢遠方拍攝) |
2006年,嘉善縣老年公寓被中國社會養老協會吸收為正式成員,2008年被省民政廳首批命名為養老服務社會化示範單位。2008年10月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曾視察老年公寓,對公寓工作給予高度肯定。全體員工抱持「奉若父母、情同親生」的服務理念,堅持「一切為了老人,為了老人一切」的宗旨,深獲老人們喜愛。2010年獲得全國老齡委、民政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國敬老模範單位」的稱號。
老年公寓是社會化養老機構的類型之一,主要收住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處理自身事務和安排自己生活內容的老人,機構主要提供住宿與膳食服務。「托老所」則是接受老年人子女與親屬的委託,對老年人進行照料、看護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二者養老方式都是以民辦為主,政府和集體進行扶持,允許在政府的監督下收取合理的費用以滿足成本的需要,也可留取部分盈餘,作為增建、擴張或改善品質的基金,以備機構的經營和發展所需。徐紅副主任指出,「我們已經建立了《社會化養老—機構養老服務標準》一套標準規範,並於2010年開始實施。這套標準具體規定了包括護理、後勤、老年人學習、娛樂、健身服務等等標準化程式和要點,我們提出申報的《機構養老服務標準化試點》專案,也在2011年初順利通過專家組的驗收,實現了『標準化養老』的目標」。
(二) 老人生活多彩多姿
嘉善老年公寓由公寓房、休養房、老年活動中心、醫療中心、商業服務中心五大功能區塊組成。園區現總居住540名左右老人,入住率已達100%,還有300多名老人預約登記入住。徐紅副主任帶領我們一一參觀了園區。徐紅副主任指出,「目前我們有兩種養老方式,一種是寄養,照顧24小時看護的老人,總共有360張床位,另一種是居家養老,有大、中、小型戶型120套,目前已全部住滿。2009年增建兩棟,一棟作為出租創收,一棟作為老人休閒娛樂場所」。
我們來到了食堂,老人的飲食採取包餐制,每月伙食費350元,食堂面積很大,窗明几淨,蚊蟲不生,可同時提供三級護理(具自理能力)老人140人用餐,另外還備有保溫運餐車,專門提供給失智失能的老人送餐服務的。走到休閒廳,我聽到老人們正在聽戲唱歌,每週一和週四,園區請了一位老師來這裡教老人唱歌。園區還為老人舉辦「香園杯」知識競賽,分為「東海隊」和「南山隊」進行較量,藉以提高老人的智力運動,活躍老人的思維能力。
老人在園區裡健身運動(張維拍攝) |
走到出租形態的「居家養老公寓」,總計五棟,分為大、中、小三種型態,基於人力有限,園區提供物業管理和生活服務。接著是「托老部」,專門收養寄養老人,現有360個床位,住有317名老人,有專業服務人員共76位元,其中護理人員43位、行政人員6位。接著是新建的「演藝大廳」,在聲光、音響設備上已具有劇場水準,園區每週一、三、五放映電影,或經常邀請社會團體來此演出,還有錘球場等設施,以增加老人的生活情趣。我注意到,園區樓層間的階梯特別放緩了坡度和彎度,採取無障礙設計,以方便于老人行走,避免發生跌倒摔傷的意外。難怪我總是覺得走了好久才到了另一層樓。另外,樓與樓之間連廊相接,避免上下徒步之勞,配置老人專用的功能電梯,設置視頻觀視系統,隨時瞭解老人的動態,每間樓房配有彩色電視、冷暖空調、電話、獨立浴廁、緊急呼叫系統等等。尤其採取醫生入房探視看病等等措施,體現了溫馨、體貼、細心的敬老精神。
宋國誠教授與嘉善養老公寓副主任徐虹合影(夢遠方拍攝) |
整齊乾淨,一塵不染的老人食堂(作者拍攝) |
接著來到「特護區」,由於這裡都是重病需要特別看護的老人,為了避免打攪,我簡單看了看就離開了。走訪中,我來到了一對高齡88歲寄養老人的住房,我原先深恐無禮打攪,沒想到兩位老人堆滿笑容、愉快歡迎。我首先看到牆上掛著兩位老人的金婚照片,十族金童玉女,非常甜美恩愛。我簡短向兩位老前寒喧致意,兩老向我表示對這園區的滿意情況,我也從兩老的居家佈置,身體狀態、口語流暢和心情舒坦,感受到他們生活的安適與祥和。
接著來到休閒區,我還看到園內設有老年網吧,健身房、書畫室等等設備。對園區業務瞭若指掌的徐紅副主任說道:「我們這裡的老人,不是等著吃飯、等著睡覺、等著變老,我們不只是提供老人基本生活的溫飽水準而已,我們重視老人的精神休養。這裡的老人每天的生活都是非常多彩,非常豐富」。
開懷迎接我們到訪的老人夫妻(夢遠方拍攝) |
高齡88歲的老夫妻掛在牆上的「金婚照」 |
(三) 建立機構養老的典型與示範
走出嘉善老年公寓,我對這家標準化、專業化的養老機構感到欣慰與佩服。歸納起來,嘉善老年公寓有幾項特徵,足以為全國參考與效法。
1、網路系統化
嘉善的社會化養老體系,採取了「三級聯動」的運作系統,在縣一級,成立了嘉善縣社會化養老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在民政局內設立社會福利科,負責對全縣社會化養老服務工作的規劃、指導、協調、監督和檢查;並依託縣老年公寓建立縣社會化養服務指導中心,負責全縣社會化養老服務的業務指導、培訓等工作。在鎮一級,各鎮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確定專人責任制,確保本鎮社區(村)社會化養老方案的落實。在村(社區)層面,以村(居)委會幹部、專業服務隊伍、志願者隊伍「三結合」的方式,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和管理工作。2009年,嘉善縣社會化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先後制定下發《嘉善縣鎮級社會福利養老服務中心考核驗收標準》、《嘉善縣關於實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規範化建設的通知》等檔,為全縣養老服務機構建立政策依據和標準規範。
整齊明亮的老人公寓(作者拍攝) |
2、全功能化
在先進國家,一般都依據老年人的需求和照料程度來畫定養老機構的功能。例如美國的養老機構分成三類,第一類為「技術護理照顧型」,主要收養需要24小時精心醫療照顧,但又不需要醫院提供經常性醫療服務的老人;第二類為「中級護理照顧型」,主要收養沒有嚴重疾病,需要24小時監護和護理但又不需要技術護理照顧的老人;第三類為「一般照顧型」,主要收養需要提供膳食住宿但不需要醫療服務及24 小時生活護理服務的老人。儘管目前中國絕大多數養老機構還未進行功能定位,但嘉善老年公寓卻幾乎囊括上述所有功能,形成一種「全功能」的養老體系。例如園區同時設有「家庭式公寓房」和「托老寄養」兩大功能區域,實施以自費寄養為主,公寓居住為輔的「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功能結合的新型式,也設置了「特護區」,實行醫師「到房治病」的親切服務。
嘉善「善文化唯美繪本II」代表作之一 |
3、品質標準化
在實際走訪中,我看到嘉善公寓在大小設施和照料程式上,都已建立SOP(標準作業程式),無論在部門分工、崗位責任、安全維護、緊急處理等等,都建立了日常準則和規範,以確保照顧品質,實現制度化養老的目標。我特別注意到,老年公寓的各種設施,沒有老舊殘破、報廢不堪的情形,也沒有看到髒亂不潔的現象,而是綠樹夾道,曲徑幽雅,設備新穎,狀態完善。路上沒有看到一片垃圾,牆角沒有看到一堆雜物,老人的服飾乾淨整齊,護理人員的穿著潔白無汙。整個園區給我的感覺是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所謂見微知著,這是我在一般養老機構很少看見的條件與品質。
4、專業敬業化
在人們對醫療護理的品質要求日漸提高之際,老人照料已不能停留在「幫傭」或「看護」的概念上,而是走向科學醫療和專業護理的層次上。在老年公寓的護理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的老年護理的專業知識,具備護理學校或衛生學校的學歷,護工則必須經過機構組織的專業培訓,取得護理員服務證後才能從事護理服務工作。每日的護理工作必須進行「流程式控制管,例如每日舉行晨間會報,護理部組長每日進行評估、檢查和因應;護理人員至少每週必須與老人談話、交流和溝通,並作成記錄進行分析;每一季度要和老人舉行座談會,深入瞭解老人的意願與需求等等。實際上,嘉善老人公寓只有專職人員76位元,要服務於這麼大的機構,應對各種複雜專業的情況,就是依賴這種專業流程來實現「人少事精」的目標。
嘉善「善文化唯美繪本II」代表作之二 |
5、財政建全化
在老齡人口年年增加,政府的養老經費逐漸攀高之際,嘉善老年公寓採取市場化、企業化經營,以「自負盈虧,自收自支」方式,維持養老財政的健全化。例如將剩餘公寓出租給來自上海一位醫生開設醫療中心,出租給民間足浴商家,將一部分老年設施以收費方式開放社會使用,收取租金和使用費用,作為營運所需,實現資源效用最大化。另外,出讓或出租公寓房的使用權,方式分為使用權出售和低價出租兩種。一是受讓老人可以一次性購買50年使用權,但沒有產權;二是將部分公寓以低於市場價格租賃給有需求的老人。這種「售租結合」的經營模式,改變過去政府福利溢注形成的高成本支出,探索了養老事業市場化的新模式,也就是通過財政健全化實現養老事業的永續經營。
6、低價平民化
相對於臺灣地區,一般民辦的養老機構每月收費動輒3-5萬台幣,相當於人民幣15000-25000元,嘉善老年公寓的收費介於人民幣900-1500元之間,收費相對便宜,即使相較於中國其他地區同等級的養老機構,也不算收費太高,符合平民化與大眾化的需求。這一方面使嘉善老年公寓始終供不應求,未來也還有擴大容量的必要。
7、生命價值化
在走訪中,我特別感受到嘉善老年公寓的敬老精神。養老事業的價值不只是提供老人飲食、住宿、醫療而已,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個敬老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和諧的社會。養老事業的最高目標在於實現尊老、敬老、愛老的精神,也就是實現老人的尊嚴與價值。老人雖處風燭殘年,但每位老人都為國家社會、家庭子女付出了貢獻。生命的價值無分老幼,人性的尊重也無分歲數。嘉善老年公寓的養老內容,涵蓋了生活、娛樂、學習、健康、醫療、教育(老年大學分校),不僅滿足老人基本物質的需求,更重視老人精神生活的充實。我特別注意到,這裡的護理人員在照料老人時,沒有露出厭煩、焦噪表情,反而是細心、耐心、貼心,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敬老尊賢最好的示範與體現,也顯示中國的養老事業正從起步邁向精緻化。
(四)展望中國銀髮產業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大量「四二一」式家庭的出現,中國的銀髮產業 (養老事業) 基於需求與供給的巨大缺口,具有很強勁的發展潛力和願景。在中國養老事業起步的21世紀初期,中國的養老供需就存在很大的差距,有些項目的供需缺口高達50%以上。據估計,單就養老服務市場而言,截至2014年中國老年人市場消費的年需求已超過1萬億元以上,但實際供給卻只到達1000億元左右。一位難求、養老不易的現象,說明了中國的銀髮產業具備很大的發展空間。
「銀髮產業」一般不歸類於一、二、三產業的範疇,而是以老年群體為消費物件的特殊產業,近年來,「老年知識經濟」更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銀髮產業的內容非常廣泛,從生活照料、身體保健、休閒娛樂到精神慰藉,其產業型態含蓋了日常照料、醫療護理、娛樂休閒、老年房產、教育文化、老年傳媒等等。在西方發達國家,「銀髮產業」已占總體經濟很大比重,在同一時段(2000年),日本老人的消費額占了消費總額的24%,美國的銀髮產業產值則已超過一兆美元。中國的老人基數龐大,市場需求強勁,大力發展銀髮產業不僅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也可拉動市場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在我看來,在家庭(個人)養老已不符潮流,社區(集體)養老規模太小、監督不易,政府養老財政負擔過重等等因素下,採取「官督民辦」(市場化、規模化)的社會養老體制,是中國未來銀髮產業的主力方向。這其中,依託政府政策與福利基礎,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大量培訓養老專業隊伍,以及建全養老市場的規範與競爭機制,應是未來中國銀髮產業發展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