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大破解 /2025年8月6日
台灣的「關稅症候群」?關鍵在傳產升級 建構印太非紅鏈!
若中共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 戰術上極困難?
台灣地位「再國際化」破解英前首相強生來台意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WzIkwkjiXs&t=701s
新聞大破解(0806)宋國誠老師講稿
美國智庫CSIS發布最新兵推報告,分析中國一旦海上封鎖台灣,最大弱點是高度仰賴進口的能源結構,電力系統一旦癱瘓,台灣恐怕面臨系統性崩潰。實際上,除了能源之外,台灣在3個方面:糧食、通訊、基建,也會因為中共的海上封鎖遭到破壞。
專家分析,台灣天然氣庫存只夠撐10天,煤炭和石油撐7到12週。當海上運輸受阻,總發電量只剩原本的兩成,衝擊國內和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一般空運和小型走失船無法取代大型商船,沒了外援,台灣恐怕面臨系統性崩潰。
一,什麼叫「兵推」?
兵推,全名叫「兵棋推演」(War game/Military simulation)是一种模擬的軍事演習,通常在室內進行,模擬戰爭或軍事行動,以評估局勢發展並訓練決策能力。 它可以被視為一種「指揮所演習」(CPX)或「桌上演習」(TTX)。「兵推」通常是假設某些「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例如這次兵推完全排除了封鎖之前的各種變數,台灣乖乖地被封鎖),所進行的一種「邏輯推演」,與實際戰爭爆發的情況,往往有一定程度的距離或失準。
一,雖然CSIS這次的兵推,是假設中共已經完成對台灣的海上封鎖,從而造成台灣能源運輸的斷絕,但依然是對台灣安全的嚴厲警告,雖然類似的警告並非第一次,但顯然台灣至今並未做出確切的防範措施。(也許國防部已經有備案,但沒有對外公布)。最近我們常提到一個名詞叫「韌性」(resilience)是一種「適應和修復」的能力,但是過於消極,應該重視「反擊性」。漢光演習非常成功,但除了鍛鍊我們的「防衛韌性」,也要建立我們的「能源韌性」。
二,中共要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在戰術上非常困難
台灣四面環海,中共要實施對台全面封鎖,並非成本低廉,實際上非常困難:
1,封鎖是一種「靜態包圍」,需要一定時間形成緊密的包圍圈,不同於「快速攻擊」,中共陳列在海上的船艦,實際上成了台灣火力攻擊的「活靶」,屆時,台灣海峽會成為「射擊靶場」。
2,台灣各種形式的飛彈密度全球最高,精準打擊率世界第一,一般誤差在15公分內,已經具備可以攻擊中共內地的長程打擊能力。在面臨封鎖時,可以精準打擊中共「大型運輸建」(運送兵員和裝備)的艦隊,基本上就可以瓦解中共的海上封鎖。
3,基於台海是一條國際戰略通道,具有航道國家共同的「命運相關性」,在中共完成海上封鎖期間,助台友軍就有充裕的時間來「解封」,就像下圍棋一樣,…………
三,雖然中共是否能夠實現具有實質戰略意義的「海上封鎖」,還有待檢證。但是基於中共對台動武的「戰爭損益優先次序」(priority order),中共認為「海上封鎖」是一種比「登陸佔領」成本更低廉的戰略,所以我們還是必須對中共的海上封鎖做出警惕和防範。
二,台灣的因應之道
1,建構一種或多種的「反封鎖」戰術規劃系統,依據兵推結果,做出各種「反兵推」的應對策略,突破中共的封鎖圈。必須在中共一開始實施封鎖之前,就做到「反封鎖、解封鎖」等等超前打擊,不能等到中共完成封鎖,再來緊急應變。必須與國際友台國家,建立「反封鎖聯盟」,以維護「區域能源供應鏈」的安全。
2,建立「戰備庫存系統」,要對「庫存量」與「戰時消耗量」作出統計和規劃。能源庫存就是「戰力庫存」,沒有充足的庫存就沒有持續的戰力。所以不能心存僥倖,抱著「到時候再說」的心態。台灣面對中共的威脅,平時就是戰時!
3,建立「反封鎖」的護衛艦隊,確保戰時可以緊急打通的能源管道。像這次兵推指出台灣的天然氣在10天之內就耗盡,發電量只剩二成,為什麼是10天而不是100天,顯然我們的戰備儲量明顯不足。例如,我們可以向美國購買能源,美國國會議員甚至認為美國可以提供「護航艦隊」,保護台灣能源緊急供應的安全。
4,能源自主。「非核家園」的意識形態必須拋棄,依賴天然氣和煤炭進口的「輸入型」能源體系必須改變,「重啟核電」是台灣建立「能源韌性」和「可持續性電力」的必要之舉。許多「反核」團體,都不是具有國際關係與中共研究的專業知識,而是患有「左派幼稚病」。與其說他們是「反核」,不如說「假設性怕死」,是一種「虛假的進步主義」。現在的核能技術已經是安全、高效、精緻的清潔核能,已經不是當年日本「福島電廠」的核能水平,已經發展出「安全核能」、「袖珍核能」、「無廢料核能」等等新核能型態。即使要繼續「非核」,台灣至少也必須建立「因應台海危機的核能發電」系統。
Q2: 美對台暫時稅率 20% 轉機?傳產升級建構印太非紅鏈
一,台灣的「關稅症候群」
自從美國宣布對台課徵20%的關稅以來,台灣出現一種提前、過度、焦躁的「關稅症候群」,我不知道台灣人為什麼這麼「著急」,而且急得非常「玻璃心」。所以與其談「20%關稅」,不如先談「20%亂象」。
1,20%是什麼?這是川普在關稅延緩截止日以前,單方面公布的「暫時性稅率」,也就是「後續談判的基準點」,這是一種「軟指標」,。既然還需要後續談判,20%就不是大難臨頭或世界末日,而是給台灣一個「轉機」─提出對策適應新的國際貿易環境。雖然美國貿易代表說,稅率基準「基本不變」,這是「不再繼續談判之下/稅率不變」,但是自川普打關稅以來,川普自己變了多少次?……………….,川普的談判策略本來就是「在談判中滾動的稅率」的談判,不是一錘定案的關稅,
談判本身就是一種「利害折衝」和「籌碼交易」的過程,需要時間與空間。難道川普一刀切,訂了一個標準、不跟你談判,對台灣會比較好嗎?
2,除了談判代表之外,沒有人知道談判的方向和內容,所以,在最終談判結果,也就是「協議關稅」尚未出爐之前,所有人都是「站在門外編故事」,都是猜測與杜撰。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全民團結做談判代表的後盾,這才叫做「談判籌碼」,而不是自以為是的扯後腿。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對20%採取「憤怒式回應」,說什麼不賣晶片給美國!說什麼對美國進行貿易報復,(一方面,台積電賣不賣晶片只有台積電自己可以決定),另一方面,在川普拋出關稅政策以來,凡是「報復美國」的國家,是什麼下場?這就是一種「貿易民粹主義」,一種夜郎自大。
有些人猜測台美談判「卡」在哪裡?說什麼要對美國「砸」多少投資才能換得多少優惠的關稅,你又不是談判代表,你怎麼知道?有些人甚至指控政府談判叫作「黑箱談判」,更是離譜!談判是雙邊的,甚至是多邊的,本來就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談判對手如果希望保密,你自己卻「見光死」,請問這種「大開天窗說亮話」的談判,對自己是有利還是不利?這就是一種「民主幼稚病」,以為唱反調、扯政府後腿就叫做民主!
二,台灣的因應之道
如果最後20%確定下來,確實對台灣的傳統產業造成很大的衝擊,削弱傳統產業的利潤與競爭力。但是,難道我們就坐以待斃、關門倒閉嗎?當然不是,而是轉型與升級。
從國際戰略的角度出發,我認為川普關稅訴求主要有三個軸面:
一是「對美增加採購、擴大投資」(目的是平衡貿易逆差和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這是川普自己說的。
二是「調整國際貿易結構」,關稅是一種「槓桿」,使國際貿易秩序向美國傾斜。
三是「戰略選邊」,以關稅的高低差,促使更多的國家向美國靠邊。
從以上三個軸面來分析台灣傳統產業的應變。
1,第一個軸面,採取「公私夥伴」、「官民融合」的策略,例如通過中科院、工研院、外貿協會、產業工會等等組織,引導傳統產業在美台工業合作方面,轉型為國家產業的後備軍。例如無人機產業,前端產業進行對美採購和投資,可以入股美國軍工企業,後端的傳統產業,例如材料、零組件、機械等等,則扮演「後勤支援」的角色。又例如,我們不一定非要跟中東購買石油、天然氣,可以改買美國阿拉斯加的天然氣…..。另外重新檢視和盤整我們的「產業保護」政策,哪些該繼續保護的,哪些不該再保護?例如,汽車還該不該保護?另外,採購也可以用「承租」來取代,例如向美國「租借核能」,或採取向美國進行「進口配額轉讓」,簡單地說,就是對外採購走向「美系化」。但是,適度的貿易保護還是必要的,依據《鏡周刊》的報導,美方曾私下對台方表明,若想與日、韓享有相同的15%稅率,台灣必須滿足兩項條件,那就是台積電要入股英特爾49%、且須加碼投資美國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近130兆)。台積電又不是冤大頭!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不是美國的護國神山!
2,第二個軸面就是轉型和升級。過去,台灣「一隻皮箱走天下」、單打獨鬥的方式已經過時。面對20%的衝擊,也就是利潤流失和價格競爭,唯一的方向就是降低成本和提高附加價值。但降低成本不是從原料和人力方面下手,那只會造成「萎縮式內捲」而是從規模化經營經、導入數位經濟、提高科技含量、投入智慧生產等等來提高附加價值和競爭力。我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說日本旅客來台灣最喜歡買台灣的抹布和不鏽鋼湯匙,為什麼?一是抹布很精緻,二是湯匙很實用。另外就是打開大門,連結國際合作,引進國際領先的科技,簡單地說,告別本土化,走向國際化。
3,第三個軸面,就是台美戰略利益的一致性。台灣必須擺脫「中轉出口」的模式,也就是避免像中國大陸購買原料和組件,在向美國出口。美國現在要全力杜絕「第三地轉運」,台灣一定要擺脫「紅色供應鏈」的陷阱,融入民主供應鏈;在所謂「貿易政治上」要選對邊。
這次「凱達格蘭論壇印太安全對話」,是歷來規模最大的挺台大會。但是我認為它的意義不只是「挺台」,因為「挺」具有捧場、插旗的表面姿態,但是這一次,是讓國際社會、讓我們自己,對台灣地位的重要性獲得更有深度和廣度的表達。
過去,我曾提出「台灣地位的再國際化」的概念。意思是自從退出聯合國以後,我們失去了國際法人地位,近年來,台灣的地位回升,到達「再國際化」的狀態,─再度被肯定本來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次的會議就是一個例證。
針對Boris Johnson的演講和記者會,我提出幾點回應。我們在重視這位英國前手相對我們的肯定之餘,不只是受到鼓舞之外也要付諸實踐。
1,讚揚台灣的「體制性成就」
Boris Johnson宣稱,他一生中看到最偉大的認知能力躍進,人工智慧所依賴的高階晶片,歸結為佔有世界95以上市場的台灣半導體產業,並且認為這是台灣政府的戰略眼光,以及企業本身不斷追求進步的決心所達到的,而這一切成功的因素,都是奠基於台灣的自由民主體制。
2,西方國家將與台灣站在一起
隨著中國加強對台灣的施壓,他認為,也希望,整個西方世界—美國、英國、全體歐洲人—都能有勇氣,不要畏懼北京,不要躡手躡腳、低聲下氣,而是要堅定地與台灣站在一起,深化我們的經濟夥伴關係。
3,對「台灣韌性」的肯定
他認為,儘管兩岸的力量懸殊,而且面臨中共不惜動用武力強行統一台灣,但是台灣一定「挺得住」。他不相信台灣自由民主的精神會被摧毀。
4,台灣人希望「維持現狀的和平」,不是獨立
在記者會中,他比較了台灣與巴勒斯坦的不同,他說有一點類似,「但台灣有一個被承認的政府,有實際控制的邊界,還有真正的民主體制;而這些在巴勒斯坦,特別是哈瑪斯控制的地區,是完全不存在的」。實際上,這是一個涉及國際社會「承認」台灣的問題。但Johnson認為,台灣人民並不尋求單方面改變現狀、爭取獨立承認,也就是台灣並不存在「通過獨立來尋求國際承認」的問題。這個觀點很重要,因為這證明了中共以「台獨分裂勢力」為藉口而對台灣施加武力威脅,根本是捏造的,也是完全不成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