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國最美梯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最美梯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第九章 童話之鄉,木玩之城-雲和

第九章  童話之鄉,木玩之城-雲和


一進入雲和,首先映入眼廉的是碧海如茵、清澈明亮的雲和湖,好像看到了加拿大美如仙境的高山湖泊。我們的車子沿著湖邊緩緩前行,迎著清涼的湖上水氣和陣陣山嵐,給人一種沁心醒腦、洗塵除垢的感覺。雲和縣面積只有28平方公里,人口11.4萬,由於地形上易守難攻,抗戰時期曾是國民政府臨時所在地,在此待了34個月。雲和位於浙江西南,屬亞熱帶氣候,是一個地理上相對封閉,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的山區小鎮。但是近年來著力於「小而美」的發展模式,奮力打造一個「五彩雲和,童話鄉村」的新面貌。在各方努力下,雲和已脫胎換骨,形成一個「石頭巷子黃泥牆,泥木坡頂青瓦房」的美麗小鎮。


一、雲和模式:社會主義協商式民主

雲和地處浙江西南山區,人口分散、產業薄弱、所得偏低、人才外流,歷來屬於貧困縣。2001年,雲和為了改變落後山區的貧困格局,推出了「小縣大城」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起初只是一項扶貧政策,也就是把山區農民遷移至縣城,集中人口、創造就業、改善山地生態、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城市人口與產業「雙集聚效應」。到了最近,雲和縣委相繼推出《雲和縣山水童話村建設規劃》,出臺了《關於實施135工程,加快建設童話鄉村的實施意見》,確立了「童話鄉村」的發展戰略。

雲和的發展戰略採取的是一種「社會主義協商式民主」(socialist- 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方式,既集中策定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也溫馨照顧了個體農民的切身利益,因而得到全縣居民高度的配合。雲和縣委的作法是,一方面採取「多方引資-開發還利」的集體分享政策,一方面採取「政策配合-整治補助」的個體扶持原則。在雙管齊下、得失均衡情況下,成功地將原本貧困落後地區改造成當前中國知名的「鄉村旅遊」示範縣。其中最引人以注目的是,雲和不採取單向圖利於開發廠商的作法,而是採取「取之於鄉、用之於鄉」的政策,除了政府投資之外,還抽取土地開發和複墾建設所獲得之淨收益的60%,還用於童話鄉村的專案建設,另對於願意配合政府政策進行整治環境、房屋改造的農民,則給予60%的扶持補助,兩者結合之下,實現了「資金整合」的最大效果。通過這種整合策略,全縣總共引導社會投入3.6億元,整合支農資金5.5億元,有效解決了「後發地區」資本不足和積累疲弱的問題。

二,特色、品味、創意:木制玩具與童話之鄉

2010年,雲和縣成立了「文化創意產業辦公室」(文創辦),專職推動「木制玩具產業」-包括木制玩具主體產業及其相關的衍生性文化商品。主體產業推動了木材、木雕、美術、彩繪等等木器加工產業,即木偶工藝;相關衍生商品則涉及商機更為廣大的文創產業,包括玩具、電影、動漫等等。截至2013年,木玩產業累計實現出口近3000萬美元,同比增長達20%。近年來,雲和進一步重視木玩產業智慧財產權的專利性保障。全縣木玩專利授權量由2008年的132項,增加到目前1300多項,企業商標註冊量也由2008年的4件,增加到現在的200多件。如今,「木玩文化產業」-包括文化創意、美工設計、木工雕塑、卡通動漫等等,已成為雲和大力發展並邁向國際化的支柱產業。

雲和木玩樂園(浙江在線提供)

然而,雲和的木玩文化產業不是「單枝孤花」的發展,而是一項與生態旅遊相配合的綜合文化產業與文化工業。目前,雲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木玩加工基地,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例如在中國和歐洲相當風行的動畫「木木村的淘氣蟲蟲」,是中國首創的大型原創定格動畫系列,其創意、設計與製作,皆出自雲和木玩企業的手筆。動畫中的甲蟲、金龜子、蜜蜂、螳螂、蜘蛛等等小巧可愛的木制昆蟲造型,皆出自雲和木玩設計家的巧思。如今,雲和的木玩產業已由傳統手工加工的玩具產業,向國際性、現代化的綜合文創產業邁進。

除了木玩產業之外,鄉村旅遊則是雲和的第二大支柱產業。雲和縣副縣長張峰先生告訴我,雲和是一山區小城,只有發展特色產業,才能立足與發展。「我們的策略就是『借勢』,借助于長三角高密度人口集聚區,利用我們的天然優勢,把雲和建設成中國最美的『旅遊目的地小城』,建設成「小縣大城」,吸引長三角密集的旅遊人口。我們的具體作法就是:『一城』-建設中國玩具城和山水童話城,以超現代企業的經營方式,建設成像西歐那種唯美浪漫、風光綺麗的山區小城;『一湖』就是「雲和湖」,浙江省第二大人工湖,我們有絕對的把握保持一流水質,努力作好「水文章」,培育城市靈性與人文素養,致力於人的品質的涵育與提升,把中國文化中的優質元素,把中國人優秀的性格注入到旅遊事業中;『一梯田』,就是雲和梯田,以水土保育和農耕文化吸引旅遊人潮,創造我們獨特的梯田文化,塑造『中國最美麗梯田』的品牌」。

三、公私夥伴:旅遊局與農家樂-最佳拍檔

這次麗水之旅,隨行的還有《浙江線上》旅遊頻道總監楊倩女士,和總監助理竺佳麗女士。在旅遊局局長梁超煒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廣闊的雲和湖,來到了龍門村的「綠水山莊」,主人湯登偉先生接待我們。依據雲和縣「農辦」的評價,全縣三星級以上的農家樂有50幾家,「綠水山莊」就是其中經營有道的農家樂之一。雲和湖岸的農家樂,除了一般的農產品供給之外,還增加了原產水果、野生疏菜以及雲和湖特有的「魚產」,因而兼具農家樂與漁家樂的雙重旅遊樂趣,「綠水山莊」因此被命名為「省級特色漁家樂」。


被命名為「省級特色漁家樂」的龍門綠水山莊(作者拍攝)

龍門村村民原先大部分從事水庫養殖業,但傳統的養殖方式對水庫的污染很大。湯先生高中畢業後,前往千島湖學習水產養殖,1997年返鄉之後,帶動村裡農戶幾百漁民從事網箱養魚,當時一年收入也不過3萬元,但現在從事農家樂和漁家樂,每年淨收入最高可以達到42萬元。湯登偉指出:「一開始,網箱養魚對生態環境污染很大,縣府投入了1500萬的資金,把網箱養魚全部撤掉,漁民改采『大庫承包』的方式養魚。當時參與承包的有70多戶農家,改變了水庫養魚的方式,放養野生魚(如雍魚、鰱魚等等)到庫底,避免了水體的負氧化,也改善了水質。我們漁民組織了一個「赤龍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目前有268名股東,共同走向「生態養殖」的方式。至於不再養魚的農民,則開辦農家樂,也成立了『農家樂協會』。剛開始的時候,政府投資了幾千萬的硬體建設,承受了很大的虧本,但經過幾年的努力之後,我們這個村,從原先一個很窮苦的村變成今日處處蓋洋房的富裕村,到今天,雲和的農家樂已進入規模化經營的階段」。

雲和湖以及水庫養殖情況(作者拍攝)

湯登偉曾多次到臺灣考察「民宿」,他談到對臺灣旅遊的觀點:「臺灣的人緣與素質很好,很親切。我站在馬路上觀看,闖紅燈的現象沒看過,罵人的話也沒聽過。在房子裡抽煙是根本沒有的事。我們應該學習臺灣的農家樂經驗。我現在的『衛生間』已改為『化粧室』,化粧室這名詞就是從臺灣學來的。『化妝』這個名詞很優雅,人們在裡面可以打扮、化妝,很享受」。

為了服務農家樂,雲和旅遊局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於地處山區,農民的經驗不足,旅遊宣傳與輔導工作就顯得很重要,例如旅遊展覽、旅遊推薦會、旅博展、旅遊資訊網路、品質管制與評鑒等等,主要是由政府負責,局長梁超煒告訴我,「我們每年投資幾百萬元,積極為農民『造橋鋪路』、『分憂解勞』。在旅遊工作上,除了部分由旅遊公司承辦之外,旅遊團、自駕旅遊的住宿、導覽、服務等等的具體安排,旅遊局都盡力提供協助。另外,農民剛開始從事農家樂旅遊時,沒有太多經驗,有關農家樂旅遊的教育、培訓、管理、資訊、安全、經營等等,都是由旅遊局來承辦和服務的,我們每年要舉辦56次,參加的往往上千人,也經常請省裡專家、高校旅遊專業來這裡指導和評鑒」。

在梁局長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雲和湖的新建碼頭,這是雲和市府規劃中長期的「湖上觀光」的前置性配套措施。未來,為了利於大型船隻往來於湖上,縣府將逐步取消阻礙航行的水庫網箱養魚的承包,發展更具經濟價值的湖上旅遊產業。雖然雲和湖面積只有千島湖的十分之一,但景色優美不亞於千島湖,將來發展水上觀光、大型野生垂釣旅遊,將使雲和的旅遊內容更具豐富性和趣味性。

施工中的雲和湖停靠碼頭(作者拍攝)

雲和旅遊局局長梁超煒先生(作者拍攝)

在雲和的田調過程中,我發覺縣府人員與農家主人之間有一種明顯的熟稔度和共識感,官民之間在「共同發展」的體認之下,已形成一種緊密的「公私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這再一次證明我一向認定的,「鄉土情感」和「熟人關係」,是中國地方治理與發展戰略重要的文化元素。這種中國人特有的「鄉村共同體」意識,往往可以克服落後的困難與限制,形成超常的「後發追趕」動力。

四、農家樂:政府虧本,農民受益

在畢業於浙江旅遊學院、國家高級導遊季時芬的帶領下,我們在雲和旅客服務中心享用了「大碗茶」。觀看了「中國最美梯田」的影片之後,我們就前往慕名已久的、曾被美國CNN電視網列為世界「四十景之一」、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世界十二景之一」的雲和梯田-梅源梯田。近年來,雲和縣府把梯田作為縣域重要資源,把原來「刀耕火種」的單一農耕,轉向文化旅遊、藝術觀光的方向發展,推出了梯田旅遊,村野旅遊,濕地公園等等地方招牌,發展旅遊經濟,帶動農民創收。

國家高級導遊季時芬女士(作者拍攝)

在前往梯田之前,我們路過下垟村。這裡的農民,大部分都是「苦出來的」,從過去種植傳統農業,到現在開辦農家樂,經歷了很大的轉折和艱苦歷程。原先,這裡的農民靠種植香菇、木耳或高山蔬菜維生,收入微薄、生活清苦。例如香菇的種植,從深山裡砍了原生木材下山,粉碎之後再裝袋,經過三天三夜的蒸熟,再到培植菌棒等待長成,整個生產過程的成功率和利潤都很低,對森林植被的破壞也很大。但自從改行從事農家樂以後,農民的生活開始明顯改善。

我們來到季雲金先生的農家樂,季先生告訴我,「剛開始,農民都不願意做農家樂,支持面很薄弱,思路不明朗。因為農民對農家樂這個概念不懂,究竟農家樂怎麼開?菜怎麼做?客人怎麼接待?誰都不知道。後來旅遊局的人帶領我們出去觀摹學習,我們也參加了旅遊局開辦的各種培訓班,慢慢懂了一點思路;我從2001年開始興辦農家樂,做了幾年之後,賺了不少錢。以前我們都是種香菇和木耳的,非常辛苦,年收入不過23萬,現在年收入已經有個十來萬,翻了好幾翻!」為了推展農家樂,改善農民生活,縣旅遊局和公路部門,在基礎設施上投入了很大的心力和資本,梁超煒局長說:「光是修這條上山的馬路,把以前塵土飛揚的泥巴路改造成現在寬敞堅硬的水泥路,就投入1300多萬元」。季雲金也說道:「政府是虧著老本在扶持我們的!」

善良的本性和純樸的民風,季雲金以誠信、熱心、老實為經營原則。在臺灣,旅客要想到民宿渡假,要先預約、付定金,等店家確認匯款之後才能成行。季雲金說,「通常,客人來個電話就算是訂房了,到時候不能來,我們也沒辦法」;談到經營之道,季雲金說,就是一個「誠信原則」再加上「服務至上」的觀念。「我們依靠的就是好山好水,我們一天管吃管住只收65-70元人民幣,很便宜。客人有接送的需要,我們也提供免費接泊服務。節假日我也不漲價,全年一個價,我就是誠心經營!」

樹立在路旁的農家樂招牌(作者拍攝)

在問到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的體會時,季雲金認為不僅是一句金玉良言,而且也對地方經濟產生「良性迴圈」的作用。一般農民也許不懂「生態文明」的深奧哲理,但是當農民開始體會保護優質的生態環境可以產生更高的經濟利益時,農民就會主動回頭更加保護生態環境,當環境得到進一步保護之後,農民的收益也就更加提高,這就是「良性迴圈」。季雲金一句「這是對的!」反映出基層農民對「生態經濟化」最直接的肯定,而生態意識也就在經濟利益的不斷提升中深入了人心。

雲和本是一個產業經濟薄弱、人力資源嚴重外流的地方,很多農民外出打工,雖然改善了生計,但田地與農作卻因此荒廢了。自從鄉村旅遊和農家樂興起之後,許多外出打工的人紛紛返鄉,全家一起合力經營農家樂。季雲金說道:「我以前也是外出打工的;當時,鎮委書記告訴我,你回去做農家樂吧!前景很好」,就這樣,季雲金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類似季雲金的例子很多,顯示「政府引導」在農家樂產業上扮演重要的作用。

五、疑似仙境落凡間-中國最美梯田在雲和

說到雲和梯田,歷史悠久,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雲和全縣梯田總面積有51平方公里,海拔從200米到1400米,已入選為省級4A級景區,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千三萬」,三千是指「三個千年」,千年歷史、千米落差、千層梯田;「三萬」則是萬畝杜鵑、萬畝雲海、萬畝竹林。 

雲和的梯田不只是階梯狀的田畝與田檻而已,它實際上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天然圖畫,有雲海、山村、竹林、溪流、礦坑、牛羊、瀑布、霧淞等等景觀。一年四季,隨著地形與氣候的變化,呈現千嬌百媚、瞬息萬變的姿態。春夏期間,水氣環繞,抱團成霧,形成群山飄逸的「雲海」美景,秋冬時節,長空降雪,抱樹成冰,形成累累晶瑩的「霧淞」奇觀;那遺世獨立的山居村落,那穿錯遊走的野放牛羊,那一卷潔白的山間瀑布,那幽靜藏仙的綠海竹林…….。它是藝術家、攝影家、畫家、文物保護學家、遠地遊客心儀嚮往的地方,是雲和人的資產和驕傲,也贏得了「國際藝術家采風創作基地」,「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實踐基地」和「中國民俗攝影創作采風基地」等等美名。

中國最美梯田-雲和梅源梯田(作者拍攝)

野放在梯田裡的水牛(作者拍攝)

雲和梯田最有名的民俗就是「開犁」,又稱「牛王節」。相傳牛本是天庭的一名「草官」,每年向人間播撒草苗,蓄養生畜。曾有一年,乾旱發生,草木不生、莊稼枯黃、生畜瀕死。牛官心生側隱之心,不惜違反「一年一草」的天律,趁黑夜偷偷為人間播草。沒想到救急心切,草苗播撒太多,田畝間青草狂長,雖救了生畜,卻掩埋了農糧。牛官弄巧成拙,遭到下貶凡間,世代以除草耕犁為勞役。牛官「捨身救人」的慈悲,乃成為佘族人民的精神象徵。為紀念力保生畜不惜下放勞役的牛官,雲和居民每年舉行「開犁節」民俗活動,形成一套包括拜山神、祭先祖、敬耕年的祭祀禮儀,留傳至今,引為佳話。這些深情濃郁的活動,每年無不進入數十萬個攝影家手中的鏡頭,深入當地人的倫理意識,形成今日雲和特有的「梯田文化」。

季時芬告訴我,梯田的由來,與此地銀礦的採掘和冶煉有關。以前,這裡興起開採銀礦的熱潮。當時,銀礦冶煉技術低落,採用的是「炊灰法」,就是把銀礦磨成粉,再用糯米揉成團,放入800-1000度的高溫爐,粉團燒成灰燼之後再把熔銀取下。由於銀礦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工人前來采銀。大量的人口需要糧食供養,於是依據山形高低和水流趨勢,辟田畝、鏟田檻,種莊稼,層層圍繞、高低堆疊,既解決了溫飽問題,也形成具有保土、蓄水、精耕等等多重功能的梯田景觀。

梯田除了依高低落差,鏟辟山地以成良田之外,它的「梯堤」還具有蓄水灌溉的功能。古代先民,在山頂築水庫,積雨存水,再把庫水從山溝中引流而下,「梯堤」就具有集水育苗、滋養莊稼的功能;當上方的梯田水滿了,就在田埂上鑿一個小洞,流到下層田畝;整個梯田水滿,就在最下層築一塊水塘,以利村民滔衣洗具。如此層層節流,滴滴留存,既供養了上萬礦工,也溫飽了當地村民。采銀、築田、求生存,不僅留下這一片天然美景,也記錄了先民與大自然博鬥的艱辛歷程。

迷霧中的山中村落(作者拍攝)

相較於木玩產業,雲和開展鄉村旅遊起步較晚,深入觀察仍有許多可改善的空間。由於雲和旅遊屬於新興產業,正處於轉型的尷尬期。未來需要的是,觀念引新、硬體提升、人才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互聯五大項,當然,原生資源與固有遺產的保護,與之和市場化旅遊產業相結合,本是一項雙重挑戰。若能在積極面加強人才儲備,鼓勵青壯返鄉,提升旅遊專業和民族文化的詮釋和發揚,消極面加強水土保持,防止山洪暴雨、山體滑坡等天然災害,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和交通便利,雲和梯田旅遊前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