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哈瑪斯(Hama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哈瑪斯(Hama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宋國誠專欄》

戰爭的邊緣省思(三之一)

-「哈馬斯罪惡」與「後恐怖主義」的來臨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3年10月20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84963


哈瑪斯(Hamas)對以色列進行突擊以後,
所謂「恐怖攻擊」(terrorist attack)已經改頭換面或升級改版。(美聯社)


在伊斯蘭恐怖組織哈瑪斯(Hamas)對以色列進行突擊以後,所謂「恐怖攻擊」(terrorist attack)已經改頭換面或升級改版。「恐攻」不再是身上綁著炸彈衝向目標的自殺式攻擊,也不再是暗殺、埋置炸彈或駕車持槍掃射等等,而是演化至一種「非對稱的精緻戰爭」,或稱「孫子兵法」下的「欺敵」和「詭戰」。這裡所謂「精緻」,不是對戰爭的藝術化稱讚,而是對「戰爭導致道德自滅」的反諷。這種結合現代科技與部落作戰於一體,運用科技(象徵武器)激發人類惡性的極致化,我稱之為「後恐怖主義」(post terrorism) 

如果人類終將滅亡,那不是肇因於飢餓或瘟疫,而是人類自身的好戰。換言之,「後恐怖主義」的寓言是:自然永存,人類自滅! 

「哈馬斯罪惡」「後恐怖主義」的到來 

哈馬斯對以色列的突擊行動被視為「意外」(accident),即使雙方在2011年互打了11天,以色列在自恃國力強大而染上「強國癡呆症」之後,突擊行動使以色列感到驚訝和不可思議。實際上,突擊行動一點都不突然,一點也不意外!它是恐怖主義惡意性進化的新階段。人們以為恐怖主義不過是一場「爆炸」,一種司空見慣的「小災難」,但卻無人知悉恐怖主義已經脫胎換骨,已經進化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意外」,一種「後恐怖主義」時代-比恐怖主義更恐怖-的預告和演練。 

依據法國哲學家Paul Virilio在《欺矇的戰略》(Strategy of Deception)一書的觀點,「意外」,主要是指運用「超常規速度」(例如電磁、超音速技術)或「超真實隱蔽」(例如潛行工具或「偽情報」[fake information])之下的突發性災難,前者通常被超強國家所使用,後者則是恐怖組織的新武器。


在一個道德荒原世界裡,戰爭的發生已經沒有地理之別,而是人類自毀的宿命。(美聯社)


「意外」已經不是對科技災難的負面評價或傷心遺憾,而是未來極限戰爭勝負的關鍵。「意外」往往造成措手不及,也就是說「意外」作為一種急速而來的災難或變局,往往或總是在「時間差」之中刪除或抹掉(受害方)做出「應變」的思維與行動的可能性;哈馬斯就是利用「滑翔翼」(飛越邊界)、「挖土機」(剷除圍欄)、「機械摩托車」(挾持人質)等等「極端不對稱」的戰術,對以色列進行跨越想像的突擊,使得以色列難以預先防範或即時反應。如果在「意外」之前(加害方)還進行各種「欺矇戰略」(deceptive strategy),包括故意洩漏特製的假情報(或稱精心設計的「偽情報[]),藉以迷惑敵人的認知與戒備,那麼「意外」就會演變成一種「完美的罪行」,讓受害方在驚恐與失措中遭受「不可思議」的重大損失。 

哈馬斯的「視覺恐怖主義」戰術 

我之所以稱這次突擊為「哈馬斯罪惡」,是指這種突擊行動的動機不只是「消滅猶太國家」,也不只是「種族仇恨下的宣洩性屠殺」,更是對人類道德底線的徹底剷除。 

武器的力量不只是殺人致死,更是一種「精神的殲滅」。換言之,武器致勝的力量不僅僅來自於爆炸和摧毀,更多的來自一種「象徵力量」(symbolic power)。前述所謂哈馬斯使用的「極端不對稱」戰術。其中之一就是一種「視覺恐怖主義」(visual terrorism)。哈馬斯深知,在武器與軍隊數量上,乃至在預警和防空能力上,都遠遠不及以色列。但哈瑪斯運用「爆炸聲量」(即使是少數幾顆)和「影像複製」的手法,讓西方媒體反覆播放,就可以在視覺上產生「二次爆炸」或記憶中不斷閃現的「延伸性爆炸」,來達到恐懼效果的無限大。


武器不僅是一種破壞和摧毀的工具,更是一種「視覺工具」。(美聯社)


武器不僅是一種破壞和摧毀的工具,更是一種「視覺工具」。哈馬斯深知,突擊行動必然引起西方媒體潮水氾濫、重複放送的傳播,所以,媒體是哈馬斯(或其他恐怖主義組織)善用的「延伸武器」。哈馬斯將俘虜人質的影像拍攝下來並公開發布,通過人質淒厲的慘叫和求饒,以及施虐者(所謂「哈馬斯戰士」)在旁的歡呼與狂叫等等,都是一種「視覺戰爭」的手段。例如一個被綁架的年輕女性哭喊那一句「don’t kill me!」,這種視覺恐怖要比單兵作戰和武器攻擊更為有效。 

哈馬斯的「道德謀殺」戰術 

哈馬斯的另一種戰術叫做「道德謀殺」。無論戰爭多麼恐怖,人們總是懷有「戰爭人道主義」(例如不殺戰俘與平民,不迫害或利用人質等等)的期望,但是哈馬斯把一個戰死的以色列女兵的衣服脫去,以「褻瀆屍體」和「公開展示」的下流手法進行遊街示眾,目的就是顛覆戰爭的道德底線。又例如對以色列平民進行挨家挨戶的滅門屠殺,對襁褓中的嬰兒進行亂槍掃射或斬首,乃至於放任巴勒斯坦平民遭受以色列的飛彈攻擊(人肉盾牌),這就是哈馬斯「最惡人性」的徹底暴露。通過這種道德摧毀與顛覆,掀開人性中不可接納的殘酷景象,這就是,「哈馬斯罪惡」的極致表現! 

讓我最為驚駭的是,哈馬斯暴徒踩著滑翔翼無聲無息地降落在一處沙灘上,對一場「和平派對」中搖胸擺臀的女性進行濫殺!這就是「極端聖戰主義」對「資本主義享樂主義」的道德屠殺! 

人們以為戰爭總是遠在天邊、事不關己,但實際上,只要人類的道德基底被摧毀殆盡,戰爭就無處不在。在一個不斷進化的「後恐怖主義」時代,在一個道德荒原世界裡,戰爭的發生已經沒有地理之別,而是人類自毀的宿命!(待續)



 

《宋國誠專欄》

「以哈之戰」是一場「雙重代理」的「大中東區域戰爭」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3年10月11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84297


哈瑪斯(Hamas)-一個伊斯蘭主義的恐怖組織,107日以「閃電/滲透」的突擊方式,兵分海陸空三路,對以色列進行了恐怖攻擊,其殘暴之行徑令人髮指。以色列隨即向哈瑪斯宣戰,並迅速進行報復性反擊。人稱這是50年前「贖罪日戰爭」的翻版,或稱「第6次以阿戰爭」,但是在我看來,情況恐非如此,這場衝突,極可能是一場「大中東區域戰爭」的序幕。


以色列除惡務盡的軍事反擊,如果再度引起「阿拉伯聯盟」的反抗,
這又是「大中東區域戰爭」擊鼓進軍的訊號。(美聯社)

一場「雙重代理戰爭」

 目前,對支持或譴責哈瑪斯這場「無可爭議的恐怖主義行動」(indisputable act of terrorism)的立場,西方與阿拉伯世界(包括中國)呈現壁壘分明的態勢。但實際上,這不是一場從歷史累積以來的「第6次以阿戰爭」,因為發動突擊的並不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以「法塔」[Fatah]為執政組織),而是不受控制的哈瑪斯武裝團體,因而應該稱之「以哈戰爭」(以色列vs哈瑪斯)。然而,重點尚不在此。在我看來,這將是一場「漩渦捲入」(whirlpool-involved)的戰爭演繹,從以色列誓言血債血還的態度來看,一場多角力、大範圍的「大中東戰爭」已經一觸即發。 

另一方面,我把這場「以哈戰爭」視為一場「雙重代理戰爭」:第一重是「委託人」,那就是俄羅斯與中國,第二重代理者是伊朗(包括敘利亞和黎巴嫩),第三重代理者是哈馬斯(包括真主黨)。實際上,類似像哈馬斯這種愚蠢的好戰份子,多年來不過是利用宗教、領土、民族主義的口號,以犧牲無辜平民為工具,謀取伊斯蘭神全世界的派系龍頭罷了,必將如「蓋達」、「神學士」、「伊斯蘭國」一樣灰飛煙滅。重點在於中東地區的「頭號戰犯」-伊朗,以及幕後的大國陰謀(中國與俄羅斯),他們無不期望「中東不和平」,並試圖從戰亂中漁翁得利。



中東地區的「頭號戰犯」-伊朗,以及幕後的大國陰謀(中國與俄羅斯),
他們無不期望「中東不和平」,並試圖從戰亂中漁翁得利。(美聯社)

誰最不願意看到中東和平? 

誰最不願意看到中東和平?這是回答「以哈戰爭」的關鍵詞。一方面,這些幕後黑手採取的是一種「泥淖戰略/消耗戰略」,希望將原已逐步退出中東政局的美國,重新捲入漩渦並陷入戰爭泥淖之中,從而分散對俄烏戰爭與印太區域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一個戰亂頻仍的中東,將使這些黑手得以火中取栗、混水摸魚。 

如果沒有伊朗的協助,加上卡達的資金援助,哈馬斯不能擁有數千枚的火箭炮(一說是5000枚,一說是2500)。一方面,哈馬斯沒有製造與發射火箭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俄羅斯的技術援助,哈馬斯不可能癱瘓以色列的情報系統。一般認為,對於突擊以色列的行動,哈馬斯沒有理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實際上哈瑪斯認定「大有可為」,因為背後有「黑色大手」撐腰。再一方面,這次突擊行動,哈馬斯採取的是「極端不對稱戰術」,也就是利用「滑翔翼」(飛越邊界)、「挖土機」(剷除圍欄)、「機械摩托車」(挾持人質)等等,進行難以察覺的突擊。最後,哈馬斯利用「飽和式」火箭炮攻擊,造成以色列「鐵穹系統」(iron of dome)攔截疏漏,以達到對以色列驚駭式的攻擊。如果沒有中國隱身幕後「傳授陰招」,這些智力低下的暴徒不能擁有如此戰術詭計! 

美國的中東政策再度面臨挑戰 

毫無疑問,這場雙重代理的「以哈之戰」,將使美國的中東政策面臨極大的考驗。一方面,美國誤判了中東局勢已經趨於緩和,甚至認為在受到「溫和阿拉伯國家」的牽制之下,應該危害不大,以至於在日前僅僅為了交換戰俘,而解除對伊朗30億美金的凍結;一方面,美國設想可以輕鬆自如擺脫令人厭煩的中東政局,殊不知,中俄兩國正使出「鼓風興浪」的策略,試圖以一場廉價的突擊行動把美國拽回中東!


這場雙重代理的「以哈之戰」,將使美國的中東政策面臨極大的考驗。(美聯社)

目前,美國已派出「福特號」航母戰鬥群前往東地中海,相信美國第五、第六艦隊也處於備戰狀態。換言之,無論準備如何介入,美國都已走到一坑泥淖的邊緣。美國願意重蹈阿富汗經驗?若如此,那就是「大中東區域戰爭」的啟動。 

就以色列方面來說,受到地理據點的限制,哈瑪斯難以無法逃脫「加薩困境」,以色列勢必天南地北的將其剿滅殆盡,甚至重新收回2005年交付給巴勒斯坦的加薩控制權。目前,以色列大批坦克和10萬兵力已經集結在加薩邊境,下令全面封鎖加薩走廊,磨刀霍霍準備甕中捉鱉。以色列除惡務盡的軍事反擊,如果再度引起「阿拉伯聯盟」的反抗,這又是「大中東區域戰爭」擊鼓進軍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