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商品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商品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低智商年代(2):教育商品化

 低智商年代(2):教育商品化 

低智商社會的形成與教育的商品化、山寨化、貶值化等等,有著密切的關連。大學已經不是知識的殿堂、人格的養成所,而是「學歷販賣機」、「職場先修班」。可曾聽過,台灣高中生考10分也可以上大學,一些野雞大學還備妥高額獎學金歡迎這種「資差」學生大駕光臨。Tom Nichols在《專業之死》一書中寫道:「隨著系所與課程的不斷增設,大學慢慢變成了文憑的印表機,學位則愈來愈成了受過『訓練』而非受過『教育』的證明。這兩個概念明明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卻在大眾心中漸有混為一談的情形。而且別忘了,這還是比較理想的狀況。更不堪的一種狀態是學位既不能代表人受過教育,也不能代表人受過訓練,而只能代表他或她點名時有在學校出現。更等而下之,這張紙只能證明學生有按時付學費」。(P.68)換言之,現在的大學已經不是「教育事業」,而是「服務業」;現在的大學已經不是追求高深學問,而是營造「客戶體驗」。 

大學生的「量產」是今日高等學府的重頭戲。所謂量產,就是人人讀大學、人人大學生,簡單地說,就是「高等教育的通貨膨脹」。四年(或七年)的學費換一張紙,然後是自信遠高於能力,庸俗遠勝於高雅;這種現象在一些以商業利潤為目標的「學店大學」尤其明顯。Tom Nichols指出:「這些山寨大學會浮出檯面,某個程度上是伴隨文憑主義下的學歷需求應運而生,而既然人人都起碼是大學生,那學歷貶值便成了一條朝地面俯衝急墜的不歸路。如果說通貨膨脹造成貨幣貶值是因為政府猛印鈔票,那學歷貶值就是因為學校狂發學位證書」。可曾看過公車上常有大學刊登招生廣告,旁邊並排的是一則袒胸露乳的模特兒在推銷沐浴精的廣告;在許多大學的校務會議中,最重要的主題不是學術成果,而是招生行銷策略。 

隨著大學的商品化和學歷的貶值化,「教授」也跟著一起陪葬。既然在電視上教人買股票的也叫「老師」,在媒體上算星座的也叫老師,在補習班教數學的、在社區大學開設韻律操或野外探險的也稱「教授」,那真正的教授已經與「賣藝人」沒有兩樣。Tom Nichols指出:「曾幾何時,教授二字在美國高教系統的口袋裡隨意便能出手,殊不知那曾經是需要千辛萬苦才能得到的一份殊榮。如今任何人只要在高中以上的層級授課,就會被冠以教授頭銜的榮寵,不論你真的是研究型大學中某個骨幹科系的系主任,或者只是在社區大學裡兼課的講師,教授二字都會對所有人一視同仁。而既然每個老師都是教授,那社區或技術學院紛紛僭稱大學也只是剛好而已。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亂象,已經失控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根本只是某個小地方專門給在地居民進修的處所,如今竟也搖身一變成了某某大學,一副他們學校自助餐廳的後面藏了台粒子對撞機的模樣」。 

記得有一次,我在課堂上告知學生以「上課筆記」取代「學期報告」,我的目的是確認學生是否真正聽取我的授課內容即可,同時我也不想看到學生在網路上東抄西抄拼湊一篇不知所云的「報告」,結果有一位男生舉手抗議,說「筆記是個人隱私」、「交筆記違反個資法」;我說,「我要你們交的是『筆記』,不是『日記』,筆記是紀錄我的上課內容,怎麼變成了你的隱私了呢」?這名男生還是不罷休,繼續爭論。我當下就宣佈這名男生為全班例外,就寫一篇3萬字的學期報告。下課休息時間,這名男生跑來跟我說:「老師,我還是交筆記好了,……」。

寫到這裡,我依然想引述Tom Nichols(關於「學生會」)的觀點: 

現在的學生會講白了,就是在小題大作。後院的小山丘,都能被他們炒作成聖母峰。然後一些簡直是惡作劇或唬爛的議題,也能讓他們陶醉到歇斯底里。長此以往,學生了解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發言比的是激情與音量,而不是理性與證據。他們於是拿激情與狂言,建構了老師、專家或知識分子都將永世難以突破的天險,然後就這樣進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