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晶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晶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宋國誠專欄》

全球資源戰爭開打!

-西方與中國的科技較量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3年07月12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6962


在今日以及未來大國競爭的領域中,工業原物料與戰略性物資已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籌碼。這場戰爭早已默默開打,只是未來的戰況將愈來愈激烈。



美國首先發動這場劍指中國的戰爭,以晶片為「智慧砲彈」,展開對中國從「鎖喉-缺氧-窒息」的絕命戰略;對中國而言,在幾近招架無力之下,也開始採取「資源斷供」與「反鎖喉」的報復戰略,相繼從晶片製造的必要原料(鎵、鍺、稀土以及可能的其他原料)施行出口管制。顯然,一種政治操作下製造上游戰略資源的「稀缺性」,已成為中國對抗西方科技戰爭的最後武器。換言之,資源的武器化,將把21世紀的全球政治推向「資源戰爭」的時代。在這場以「地球的最後家當」為武器的戰場上,最終將鹿死誰手?抑或,21世紀的人類將處於資源爭奪的不安與焦慮之中? 

世界歷史一再證明,誰掌握了對關鍵資源的開採、占有、利用、管理以及爭奪的能力,誰就掌握全球政治的權力核心。所謂「地緣政治學」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資源政治學」。正如20世紀70年代以來,誰掌握了石油就掌握了權力,21世紀的今日與未來,晶片(半導體工業體系與數位運算能力),誰就主導未來世界的趨勢。 

當今以及未來,世界不是扁平而是立體。舉凡海洋、陸地、航道、極地、石油、天然氣、稀缺礦產、半導體、AI智能、網路科技、腦神經打擊(brain neurostrike)等等地球資源與人工智能,都將捲入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之中。成功或失敗取決於這場資源戰役的結局,無一國可以倖免! 

202210月以來,美國發動了第一波對中共的科技攻擊,在晶片技術、設備、人才等方面,對中共實施出口禁令,開啟了一場「政府干預」的經濟戰爭。隨後,美國更是一波接一波,對中共的科技鎖喉進行補網、抓漏、強化與聯合作戰的圍堵策略,組成了美、日、韓、荷「四國晶片圍中統一戰線」。終極而言,美國就是要以消滅中國的晶片產業來消滅中共政權。一如過去我曾說過的,美國對中共採取的是「科技慢死」戰略,如今,戰況愈演愈烈,美國已準備從「鎖喉」進展到「勒斃」! 

中國亦不甘示弱,也將採取截根斷源、釜底抽薪的戰略,起身反抗西方。然而,在中國本以屈居下風的情勢,可否後來居上?情況並不樂觀。 

美國對中國科技鎖喉的波段性加碼 

1202212月,美國將36家中國企業列入貿易黑名單,中國幾個晶片大廠:中芯國際、長江存儲、長鑫存儲、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幾乎無一倖免。顯然,美國採取「先封死」中國大廠的策略,然後再從上游至下游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自行滅頂。 

2,今年523日,日本宣佈對23種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措施,主要是針對中國。這項措施比美國還嚴格,涵蓋了浸潤式微影(Immersion Lithography)器材用以及較基礎的45奈米製程。顯然,日本是採取「掘土挖苗」的策略,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寸草不生。 

3,荷蘭政府於630日宣佈,對部分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實施出口限制的規定,預定於91日生效。這項新禁令,主要是限制艾司摩爾(ASML,全球最大晶片微影設備廠商)生產的「深紫外光(DUV)光刻機」對中國出口。先前,荷蘭已經宣佈對中國禁止出口用來生產7奈米以下晶片的「極紫外光(EUV)光刻機」,現在更擴大和加碼,連生產45奈米以下晶片的DUV也限制出口。顯然,荷蘭採取了呼應美國的齊一步調,以「一網打盡」的策略,進一步勒緊中國科技發展的咽喉。


荷蘭政府限制艾司摩爾(ASML,全球最大晶片微影設備廠商)
生產的「深紫外光(DUV)光刻機」對中國出口。(美聯社)

4,今年74日,美國準備限制中國公司獲取美國的雲端服務,將要求包括亞馬遜及微軟公司在內的美國雲端服務提供,在獲得政府出口許可之後才能向中國公司提供使用尖端人工智慧晶片的雲計算服務。換言之,美國採取的是「抓漏」策略,試圖填補所有的圍堵漏洞,在「雲科技」(cloud technology)上加碼封鎖。 

中共開始展開報復 

針對以上,中共現在開始採取「報復措施」。中國「網信辦」於521日宣布,美國「美光科技」的產品存在「較嚴重」的網路安全問題,要求中國國內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產品。顯然,這一停止採取措施,必將徹底激怒美國。 

隨後,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73日宣佈,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從81日起對鎵、鍺相關物項出口進行管制,其中包括「鎵家族」相關物質:金屬鎵、砷化鎵、氮化鎵、氧化鎵等八類,「鍺家族」相關物質:金屬鍺、磷鍺鋅……等六類。鎵、鍺這兩種金屬原料是製造電腦晶片、太陽能發電板的關鍵原材料。顯然,中共自信擁有鎵的全球市場佔有率達90%以上,鍺的佔有率達80%以上,所以採取「你(西方)要脫鉤、我(中國)就斷供」的反制策略,目的就是以牙還牙! 

中國第一波資源報復:弄巧成拙的稀土戰爭 

實際上,這次禁止鎵與鍺的出口,並不是中國報復西方的第一次。201010月,中國基於與日本的領土糾紛,為了迫使日本在釣魚台撞船事件做出讓步,並宣示中國對釣魚台主權的主張,曾經一度限制並局部中斷對日本的稀土礦產的輸出。 

由於稀土是一種蘊藏稀少、分布稀散的自然資源,廣泛運用於永磁馬達、磁致伸縮、磁光儲存、超導、雷射……以及電子電機、超硬合金、核能、航太科技等領域。中國擁有全球儲量1/3以上,而且是全球出口量最大的國家。禁止對日稀土出口政策一出,引起西方國家的一陣恐慌,中國更是舉國歡騰,高調宣揚中國可以動用稀土礦石為殺手鐧,以中國的「稀土優勢」反向掐死西方經濟的動脈。殊不知,在西方國家開始自行開採並分散風險之後,稀土礦石出現價格大漲之後的大跌,造成中國稀土市場全面崩潰,在弄巧成拙之後,中國對日本的復仇之戰宣告失敗。 

禁止鎵鍺出口:傷人八百,自損一千 

這一次,中國捲土重來,再度禁止鎵、鍺原料的出口,但其結果可能是報復不成、自食惡果: 

1,就在G7廣島峰會提出「反對中國經濟脅迫」的宣言之後,話語剛落,中共就立即對號入座。這就更加強化西方國家對中國「去風險」的認知與急迫性,乃至進一步向「去紅鏈」、「去市場」、「去依賴」等等「去中國化」的方向推進。例如歐洲國家開始建立生產自主、自給自足的生產系統,建立「國家戰略儲備」,法國財政暨經濟部長勒麥爾(Bruno Le Maire)表示,他將要求歐盟把這兩種金屬納入關鍵物資清單,實現自給自足。 

2,中國禁止半導體金屬原料的出口,將加速在中國進行採購的外國公司撤出中國,並且加速這一金屬礦石產業鏈的外移。這些產業數量雖然不多,但中國又再度面臨訂單流失的困境,引發外資撤離中國的連鎖效應。 

3,鎵與鍺並不是稀缺性原料,中國對這兩種資源既非獨占,也非不可取代。實際上,鎵的重要來源在世界各地都有,它是生產鋁等其他金屬時的天然副產品,也可以在金屬回收中進行提煉。換言之,中國的資源禁令在外交上聲勢浩大,但實際效果微乎其微。


「鎵」(Gallium,GA,如上圖)與「鍺」(Germanium,GE)
被許多產業列為「技術關鍵元素」。(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4,從市場經濟學角度來說,一旦中國限制出口,就會造成兩種礦石原料價格的上漲,企業就會基於市場暴利進行開發和生產。在獲得了差價利潤之後,兩種礦石的市場價格就會走向「平價化」,反過來對中國市場產生競爭優勢。果然,國際鎵價一周以來跳漲27%,鍺價上漲 1.9%。依據Fastmarkets的資料顯示,鎵價於77 日當天每公斤已漲至32 美元,顯示買家試圖在管制生效前填補庫存,也預示相關企業將對資源的開發蜂擁而至。 

俄羅斯立即背後捅刀! 

果然,就在中國宣布禁止鎵、鍺出口之後才短短兩天,宣稱與中國「合作無上限」的俄羅斯,立刻宣布增產以填補市場缺口。「俄羅斯技術國家集團」(Rostec) 每年可以生產多達20公噸的鍺,約佔中國出口量1/4,除了國內微量的需求之外,幾乎全部出口,短期之內足以彌補中國帶來的市場短缺,乃至如果加緊生產,或許可以取代中國的國際市場地位。換言之,所謂中俄關係「只有加油站,沒有休息站」的說法,根本是自欺欺人之說,不堪一擊。 

中國自我矛盾的資源報復 

儘管中國稀土戰爭的慘敗殷鑑不遠,但中國並沒有因此退縮,反而加碼推進。中國前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在《中國日報》的專訪中宣稱:「這一舉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重拳出擊,這只是反制的開始;如果對中共高科技限制繼續升級,反制措施也會進一步升級」。但一方面反擊西方的「去風險」,一方面又要打資源戰爭,這是中國國家利益估算上的自我矛盾。 

就在不久前於天津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中國總理李強對於西方國家為擺脫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而提出的「去風險」(de-risking)政策,提出強烈批評。李強宣稱西方提出「降依賴、去風險」是一個「炒作的偽命題」,因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已經使世界經濟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李強宣稱,中國堅決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李強在「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對於西方國家為擺脫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
而提出的「去風險」(de-risking)政策提出批評。(美聯社)

但中國禁止鎵、鍺出口,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相反表現。中國以資源作為外交報復正是一種經貿的政治化、資源的武器化,是李強自掌嘴巴,是中國外交目標與科技報復之間的自相矛盾。 

資源戰爭:冤冤相報何時了! 

這場起源於美中科技對抗的資源戰爭,已進入「報復/反報復/再報復」的型態,陷入冤冤相報和不可自拔的困境之中。這種大國競逐的邏輯與悲劇,本質上是一種國家對市場的強制性干預,其結果將使地球資源更加稀缺和匱乏,使人類陷入資源短缺的生存壓力之中。當今世界急切需要一種「未來學的倫理框架」,以約束因為資源爭奪與對抗所帶來的人類危機。然而,國際政治向來以權力和利益為槓桿,這種「未來倫理」的期望有如空谷足音,似乎只能飄蕩在杳無人煙的曠野之中……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宋國誠專欄》

 中國即將到來的第九危機

─晶片割喉戰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3年0102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62903


自美國總統拜登就任並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以來,就採取二戰以來最嚴厲的制裁與對抗立場。基本上,展望2023年以後的21世紀,中美科技大戰依然是世界格局的主軸。

 自拜登以來,我把美國對中戰略的頂層設計稱為「雙頂戰略」(或稱「雙軌戰略」[double-track strategy]),左邊的屋頂稱為「對話・溝通」戰略,右邊的屋頂稱為「誘戰・慢死」戰略;前者是一種檯面上的形式外交或禮貌外交,主調是「溝通對話、設置護欄、管控分歧、避免衝突」,後者則是一種「溫水煮蛙」和「科技鎖喉」的慢性滅絕,特別是在「慢死」戰略中,美國更以「立法封殺、技術斷供、晶片割喉」等等手段對付中國,讓中國的尖端科技產業既失血又斷氣。美國不費一兵一卒,攻城掠地,手段有如尖刀利劍,危險又致命。


美國要把中國的半導體業「打回石器時代」,中國的晶片產業必將血流成河。(美聯社)

美國對中「晶片割喉」三部曲:技術、設備、人才 

20228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晶片與科學法案》,禁止未來10年內所有聯邦政府資助的美國科技公司繼續在中國從事先進製程的經營。這項法案雖然以「自我投資」和重建美國晶片本體供應鏈為主軸,但已使出對中國晶片割喉大戰的第一刀。 

107日,美國發布對中國新一輪晶片制裁,堪稱30多年來對中國最大規模的技術封鎖和斷供。在技術層面,重點打擊中國AI、量子運算、記憶體、晶圓加工等技術,明確封鎖範圍包括18奈米或更先進的DRAM晶片、128層或以上的NAND Flash16/14奈米或更先進的邏輯IC,明確規定美系廠商中包含應用於資料中心(datacenter)AI、超級電腦(supercomputer)HPC領域的CPUGPUAI accelerator等等,皆需要經過審核方可出口至中國;在設備領域,禁止尖端半導體的設備、技術與人員在中國生產,其中包括禁止內含美國技術的半導體出口中國;在人才領域,凡是美國公民(包括本國人和持有綠卡身分者),均不得在中國從事晶片研究、開發與經營工作。 

組建「晶片抗中聯盟」 

不止於此,1212日,美國再度聯合日本與荷蘭加入組建「晶片抗中聯盟」,日本的「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 Ltd)和荷蘭光刻機巨擘「艾司摩爾」(ASML),將同步加入對中國出口先進晶片製造設備的管制,目地是封堵美國出口管制存在的漏洞,建構跨國制裁的運作框架。這場「晶片三國聯盟」不僅是美國地緣經濟戰略的一環,更在「全球共識」之下形成晶片戰爭「天下圍中」的態勢。


僅僅在2022一年之中,美國就分別從技術、設備、人才、出口限制等等領域,
對中國進行全方位圍堵。(美聯社)

擴大對中國晶片企業的「實體名單」 

過了3天,20221215日,美國商務部再度將中共36家晶片企業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其中包括21家涉及與中國國防部門緊密相關的人工智慧晶片的研發、設計與銷售,特別是居於核心地位的「長江存儲」(YMTC)、「上海微電子裝備」(SMEE)以及「鵬芯微集成電路製造」(Pengxinwei IC Manufacturing);其中有7家企業與中國軍方發展極音速與彈道飛彈系統有關,也包括直接涉及對新疆維吾爾等少數民族鎮壓、拘留、高科技監視的「天津天地偉業」(Tiandy Technologies),這家公司以生產視頻監控產品為主業,支援中共對少數民族的「數位鎮壓」。 

僅僅在2022一年之中,美國就分別從技術、設備、人才、出口限制等等領域,對中國進行全方位圍堵。新的出口管制將限制中國取得先進運算晶片、發展超級電腦,以及製造先進半導體的能力,幾近全面扼殺中國半導體的發展。美國一連串的極限制裁,一波接一波,毫不留情。對此,市場上一句流行的話語是:美國要把中國的半導體業「打回石器時代」,中國的晶片產業必將血流成河! 

美國對中晶片割喉的戰略構想 

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割喉並非僅僅基於市場競爭和商業利益,因為割喉之戰是一場「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兩面揮刃。保守估計,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面臨損失4000億美元的風險(雖然僅占總收入的5%),在經濟上對美國未必有利。實際上,美國的這場割喉之戰,主要出自如下考慮: 

1,阻止中共走向危害世界的軍事強權 

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局長艾斯特維茲(Alan Estevez)在實體清單發布聲明中表示,實體清單的目的是嚴格限制中國利用人工智慧、先進運算和其他商業化技術,進行軍事現代化和侵犯人權的能力。換言之,美國的主要目的是遏止中共運用AI運算與半導體設備,進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生物武器、隱形武器、極音速武器系統的製造,以及網路攻擊與認知作戰等等。換言之,晶片之戰更多的出自美國的戰略利益,特別是涉及人工智能的國安風險,而不是經濟利益。


荷蘭和美方達成協議,進一步限制對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取自ASML公司臉書)

2,遏制中共的科技監控 

對美國而言,即使犧牲美國企業的經濟利益,也要全力封殺中共進行社會監控、種族壓迫、人權侵害等等「反人性科技濫用」的能力。以中國的「天津天地偉業」為例,這家企業涉及新疆維吾爾的種族滅絕工程,是中共監控民眾和迫害維吾爾族人的科技幫凶,助長中共實現大規模數位監控系統的野心。換言之,美國對中共的晶片制裁,更多的是基於對中共人權迫害的反擊與懲治。 

中國面臨什麼損失與危機? 

在美國的晶片割喉戰之下,中國將迎來晶片產業的寒冬: 

1,中國企業、政府研究型實驗室及其他科研單位,將面臨美國技術與設備的斷供。活水既失,池必乾凅,迫使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陷入大衰退。

2,在美國的晶片管制之下,中國晶片企業無法繼續雇用美籍人才,這將催迫外資企業退出中國,造成中國晶片產業人才的流失與斷層。

3,在高度依賴晶片進口和美國禁止輸入的雙重夾殺之下,中國將被迫減少對外採買晶片設備。在一種「依賴性斷鏈」之下,將掀起中國晶片公司大量的倒閉潮。 

中國能否走向「科技自主」? 

就在美國公布《晶片與科學法》前幾日,202284日,中共國務院公佈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宣布中國2025年的晶片自給率要從201930%的水平提高到70%。實際上,截至2021年,中國國產晶片僅僅占了本土市場24%左右,且主要應用在中低端消費電子產品。至於應用於電腦及高端手機的中央處理器(CPU)、繪圖晶片(GPU)及人工智能加速器(AI accelerator)等等,中國遠遠未能自給自足;如今在美國的晶片割喉之下,這項計畫幾乎已經提早破滅。 

目前,中國正在擬定超過人民幣1兆元(約新台幣4.4兆元)的半導體產業支援計劃,包括擴大補助晶片業者的建廠、擴廠、升級、封裝和研發等等,希望以自給自足的方式對抗美國的晶片出口管制。

中國2025年的晶片自給率要從2019年30%的水平提高到70%。實際上,截至2021年,中國國產晶片僅僅占了本土市場24%左右,且主要應用在中低端消費電子產品。(美聯社)

然而,這種「撒幣模式」是否奏效?實際上,此舉猶如「登月摘星」,其艱難困境至少有如下數端: 

1,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教授克里斯.米勒在《晶片戰爭:世界上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一書中,描繪了一個晶片跨越數洲、數國以及無數設計師、工程師、技術員參與其中的跨國製作流程。實際上,晶片是一種集全球技術與跨國協作的高智能產品,其生產製程是一種資本密集、技術密集、智力密集,乃至凝結人類至今為止最高智慧的複雜產業鏈。晶片生產鏈絕非一個國家所能單獨包攬,也絕無可能通過一種「科技大躍進」的口號而實現。至今為止,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完成100%的自給自足。 

2,晶片不是玻璃片。對於缺乏經濟知識與科學素養的習近平來說,以為通過撒大錢、下指令、土法煉鋼的方式,以為只要利用中國的人海戰術與制度優勢,就可以實現晶片自主。習近平以為,只要舉國上下集中辦大事,就可以像19601970年代中國在惡劣條件下實現「兩彈一星」(核彈、氫彈、第一顆衛星)的壯舉,再度打造中國獨立自主的半導體產業。實際上,這是習近平大錯特錯的「毛澤東教條」,更是習近平草包治國的體現。 

美中之間不再握手言和! 

中國是否能夠獨立自主、急起直追,還有待審慎觀察。但是在美國這種「割喉・慢死」策略下,中國未來的科技發展與競爭優勢,將有如路塌橋斷、半途出局。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在面臨缺糧斷炊之下,將落後世界兩個世代,或至少20年。在美中經濟脫鉤的既有邏輯下,美中在半導體產業上已經徹底拆夥,已無握手言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