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歐蘭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歐蘭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自由副刊 /《當代經典閱讀》專欄(3) 性別擺動 想像越界 -歐蘭多

 

自由副刊 /《當代經典閱讀》專欄(3)

性別擺動 想像越界

-維吉妮亞.吳爾夫的《歐蘭多》,幼獅出版

文:宋國誠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61090

Virginia Woolf

在維吉妮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一生為間歇性精神分裂所困擾的創作生涯中,《歐蘭多》是在吳爾夫短暫而難得的「好心情」下寫成的。這部在敘事時間上橫跨近四個世紀、充滿激情與幻想的作品,建立了西方文學上「雙性寫作」的模式。吳爾夫以「雌雄同體、兩性跨界」的創意手法,表達了一個女性主義作家對「前性別」和「無性烏托邦」的憧憬與寄望。

 

歐蘭多

「前性別」是指人們尚未出現性徵的幼年階段,「無性烏托邦」則是指人類史前的童貞年代,它廣泛複現在後來描寫「創世之神」或「人祖之神」的雕塑和繪畫之中,而「前性」與「無性」在文學隱喻上則是指「雌雄同體」(androgyny),意指兼具兩性氣質與特徵的「雙性體」。歐蘭多就是一個雙性人物,吳爾夫以一個生理年齡才36歲但卻穿越近四百年敘事時間的傳奇故事,揭穿了社會性別的虛假性和脆弱性,並通過性別換裝和想像越界,實現了兩性差異融合與性別互補的境界。 

小說剛出場時的歐蘭多是一位年僅16歲的翩翩美少年,在一次偶然的巧遇,被伊莉莎白女王相中而成為宮中的寵男。在1604年倫敦大冰凍的季節裏,歐蘭多愛上一位俄國公主,但俄國公主冰融之後立即返國使歐蘭多因為失戀而昏睡了七天七夜。到了17世紀查理一世統治英國時代,歐蘭多奉命出使土耳其,但卻在伊斯坦堡一次暴亂中再度昏睡七天七夜,醒來之後發覺自己竟然變成一個花容月貌的美女。為了躲避暴亂,歐蘭多逃離了土耳其,藏身在一個吉普賽族人中,後變賣所有珠寶返回英國。返回英國時已進入安妮公主時代,為了證明自己本是貴族男兒身有權繼承土地和財產,()進行了艱苦的法律訴訟,並以女作家身份周旋在王公貴族的上流社會中。直到19世紀維多莉亞時代,歐蘭多下嫁給一位航海家,完成()寫了近四百年的作品《橡樹》,回到三百多年前居住的鄉間,故事結尾於19281011午夜,歐蘭多年僅36歲。 

「變性」是《歐蘭多》的主軸,但變性在這部作品中絕不只是離奇或花俏而已,而是具有多面的嚴肅性。表現在以「服裝性別」來掩人耳目的變性,是對定型化的社會性別進行挖苦和嘲弄,目的在擾亂社會差異的識別系統,人們通常以裹在身體之上的服裝作為性別差異的標記:束裙、蕾絲屬於女性,燕尾、革履屬於男性,但若是巧妙變裝或換容,人們往往輕易地形成性別錯覺,或者誤男為女,或者誤女為男,既然如此,性別也只是一種符號,一種社會編碼,一種二元對立的假象。維吉妮亞通過「變裝─擾亂」的形式,來表達一種「男女通約、兩性共棲」的可能性。 

而表現在「生理性別」上的變性,則具有「跨界對話」的啟蒙深度,在此意義上的變性是吳爾夫採取的「雙性敘事」立場,這使得吳爾夫能夠從「本性/異性」的調換中進行雙性觀察,並在允許差異共存的基礎上,讓兩性在不同的時空中流露各自的優越與弱點。經由這種「性別擺動」─男性身上的陰美和女性身上的陽秀,吳爾夫表明性別乃是社會外部的「欲加之罪」,而性別偽裝則是對「何患無辭」的迂迴抵抗。最後,透過歐蘭多這位才華洋溢的成功角色,吳爾夫期許兩性融合才是人類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1121/2009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