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洗產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洗產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鏡報《宋國誠專欄》 

美中貿易大戰12回合 

第九回合:美越協議推動全球貿易排中戰略

https://www.mirrordaily.news/story/9382

2025/07/08

越南崛起」實際上是「中國掠奪」的變裝和掩護。東方IC

美國總統川普72日宣布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將向越南課徵20%的一般關稅,但對於他國(當然是指中國)借道越南而轉運美國的商品,將課徵40%的「轉運關稅」,我把這種雙軌差別稅率稱為「關稅剪刀差」,意指美國將利用第三國附加稅率,封鎖他國利用越南進行「洗產地」的貿易偷渡行為。估計川普的「剪刀差」稅率將率先推向其他與中共貿易密切的亞洲國家,目的是加固並增強對中國的經濟制裁與貿易封鎖。 

1,美越貿易?還是「美中間接貿易」? 

儘管雙軌稅率涉及「轉運商品」的執行定義與操作程序的困難,包括區分「越製」與「中製」產品的來源國,有些轉運商品僅僅更換「製造地標籤」就以越南製造之名直接輸往美國,這些屬於明顯可判定的貿易詐欺行為,自然會被封堵於美國海關門前;但是產品內含「中國成份」的比例問題(零組件比例與技術加工比利),往往屬於貿易詐欺與產業合作之間的灰色地帶,這就需要訂立更明確的操作法規,才能實現對「非法轉口貿易」的完全封堵。但即使再複雜和繁瑣,美國打擊中國貿易偷渡以及對美國「騙順差」的行為,在川普手上已經勢在必行。 

近年來,越南對美國的出口呈現陡狀飆升,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達到1235億美元,成為美國第四大貿易順差國。僅僅在20251月份,越南與美國貿易額就超過110億美元,順差達85億美元,到了5月份,越南對美出口來到138億美元,年增幅度達42%,貿易順差來到122億美元。出口飆升使越南博得「越南崛起」的稱號。但是衡量越南的工業實力,這種高順差的成績難以單獨達標,這其中的主要收益,除了得力於越南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獲得許多跨國企業的轉單與設廠之外,就是來自中國的轉口貿易;換言之,「美越貿易」實質上是「美中間接貿易」,幕後的推手就是中國的洗產地。 

川普之所以在42日公布「對等關稅」時,將越南列為高關稅國家,正是因為「越南崛起」實際上是「中國掠奪」的變裝和掩護。在此之前,美國官員多次警告,許多標示為「越南製造」(made in Vietnam)的商品,實際上來自中國原材料或半成品,在越南僅進行最低程度加工,便「改牌」或重新包裝輸往美國,藉此規避美國對中國的高額關稅。在這次美越貿易談判中,美國談判代表發出最後警告,如果越南無法在短期內遏止這種「產地造假」的現象,美國將決定恢復甚至提高對越南46%的懲罰性關稅。 

2,美國「拉越離中」,越南「去中倚美」 

儘管不能忽略中越之間長期的政治夥伴與經貿緊密關係,難以扭轉越南從「筷子政策」轉向「刀叉政策」,例如僅僅在20255月,越南自中國的進口額創下16.2億美元的紀錄,年增21%。美國如今採取「拉越離中」策略,越南是否轉向「去中倚美」,關鍵在於越南未來長期國家戰略的選擇。換言之,越南是否忍受短期「去中化」的陣痛,換取美越合作的長遠利益。 

在越南決定轉向市場經濟的戰略目標下,在這次美越貿易談判中,越南採取「全配合」的立場,為了獲取美國的資本與技術,甚至採取對美進口零關稅的突破性作為。實際上,越南已經多方配合美國的要求,包括打擊中國的非法轉運,啟動紅色供應鏈的調查機制,洗刷越南「中國經濟附庸」的醜名;增加對美採購,包括農產品、飛機與天然氣等大宗商品;降低關稅與非關稅障礙,放寬美國企業市場准入的優惠條件等等。 

實際上,越南是順勢而為,並非聶於美國的壓迫。美國對越南轉運商品的高關稅,正是越南脫胎換骨的助力。換言之,越南的國家戰略與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制裁具有吻合性與配合性,不僅有助於全球產業的良性調整,也是促成越南擠身並替代中國成為「第二世界工廠」的契機。 

3,中國洗產地,臭名昭彰!

一般來說,轉口貿易(transshipment)本屬正常的貿易行為,但是含有規避正常貿易規則的轉口貿易就是「洗產地」(illicit transshipment),也就是藉由竄改「原產地」(indigenous production)來規避關稅或貿易制裁而實施的投機與掠奪行為。中國是這一貿易詐欺的強國,近年來甚至採取「跨國補貼」的作法,擴大洗產地的規模與效益。這種行為不僅擾亂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也使「被洗產地國家」蒙受鉅額損失。據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統計,自 2022 年以來,此類違規行為急劇增加,其中超過70%與中國密切相關。


美中交惡,美國必須採取「截斷戰略」。圖/白宮臉書

人們通常以為中國的洗產地國家主要是越南、墨西哥和加拿大等等,實際上,中國樂衷於「全球洗產地」,包括利用「一帶一路」沿路洗產地。例如中國生產的番茄醬刻意與義大利農產品「混裝」,然後再假借「義大利製」而行銷國際,以品牌寄生和產業操控等手段,嚴重損害義大利農民的生計。 

實際上,正常貿易與洗產地的界線非常清稀。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原產地規章」(WTO Rules of Origin),只要產品超過 40% 的附加價值在本國完成,便可取得該國的原產地認證,反之則違反規定。但中國輸往他國洗產地的產品,少有依照此一規定。 

4,川普對中「第三方市場封鎖」策略 

中國經濟崛起的動力取決中國與美國的經濟往來,證之於歷史,沒有西方的幫助,就不會有中國的崛起。如今,美中交惡,美國必須採取「截斷戰略」,也就是通過圍堵、封鎖、取締等等,我稱之為「斷電、斷水、斷頭」三斷策略,切斷足以讓中國繼續獲得推動全球經濟霸主地位所需的市場通路與資源渠道,限制並勒緊中國戰略性產業與核心技術的成長與擴張。換言之,一張完整的封鎖網,必須包括技術取得(斷電)、資本募集(斷頭)、市場占有(斷水)三個重大環節。美國正是採取三箭齊發,實現對中國的全面孤立,甚至最終去除中國「全球經濟球籍」的地位。 

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下,美國不能僅僅依靠本國海關對中國進行「單線攔截」,必須依賴各國的「聯合圍捕」,這就是川普採取「關稅剪刀差」-降低美越單邊貿易的關稅換取中越轉口貿易高關稅的「利差策略」,建立至今為止具有關稅約束力的「反洗防線」。換言之,川普採取的是「第三方市場封鎖」戰略:補缺口、封漏洞、抓偷運,打造幾近滴水不漏的封鎖網。 

5,對台灣的啟示:改變「中轉台出」模式 

所謂「見微知萌,見端知末」,在川普關稅政策的背後正是對中國無休止的戰略圍堵。預估川普會把這種「雙邊換轉運」的關稅剪刀差策略,向全世界推廣,包括台灣。台灣如果依然短視戀棧於「中轉台出」的貿易模式,只會淪為「越南第二」並自毀生機。(待續)

 鏡報《宋國誠專欄》 

美中貿易大戰12回合 

第四回合:中國的精神勝利法與現實選擇

https://www.mirrordaily.news/story/2213

2025/05/13


一句「奉陪到底」,徹底表露中國的「面子政治學」。
圖為來自美國馬里蘭州的高中生研學團一行參訪中國。東方IC

在美中貿易大戰之間 ,關稅只是一種「邊緣戰略」(Brinkmanship)或談判手段,而非終極戰略目標;本質上並非美中之間純粹的貿易糾紛或衝突,而是以關稅為武器的地緣政治對抗,兩個大國綜合國力的較量,這就必須從美中之間貿易戰略的異質性與對抗性來分析。 

從「制度素質的差異性」(distinctive spirit of institution)來看,美國的制度具有重視務實與效率的特性,中國的制度素質則織染沈重的顏面和官様。體現在領導人的危機處理模式,川普是「激情式躁動」,習近平則是「古廟式沉寂」;但制度素質與領導風格不敵冷酷的經濟現實,終究是美國率先啟動關稅大戰而中國處於「被動-回應」的模式,除了突圍,別無他法。 

1,中國人的「面子政治學」 

清末來華傳教的美國牧師亞瑟.史密斯(Arthur H. Smith)在《中國人的性情》(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書中,把「面子」視為理解中國人性格與文化特性的一把鑰匙,而外交則是文化特性的集中表現。魯迅在《說「面子」》一文中,也提到中國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毛病。民間社會尚且如此,政治上當然一樣,一般平民寧可活受罪,遑論身為國家領導人的習近平當然更死要面子。 

在國際政治上,「面子」既是一種「大國自戀主義」的投射,也是中國外交上必然採取的姿態、立場和話語形式,否則一律以「辱華」而抵抗之。在川普祭出對等關稅之後,中國是唯一表達「強烈反對」的國家。一句「奉陪到底」,徹底表露中國的「面子政治學」,一種必須顧及大國顏面和民族尊嚴的政治原則,特別是面對美國。即使明知大難臨頭,也要擺出「不跪之尊」。但是「愛面子」並等於「顧裡子」,中國終究必須謀求對策與解決之道。 

2,抗美關稅:中國式底氣 

我把中國抵抗川普關稅的策略歸結為一種「精神勝利綜合體」。這是一種融合了「三年大飢荒/吃草活3年-吃苦主義」、「文革鬥爭/鬥天、鬥地、鬥人-鬥爭快樂主義」、「抗美援朝/要打多久就打多久-持久戰」、「中國崛起/已非昔日吳下阿蒙-戰狼外交」、「東升西降/百年大變局-習式獨斷主義」,以及最近的「中國不跪/中國不退-攻心戰」為一體的「中國式底氣」。 

(1)吃苦主義與持久戰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翻牆在X平台上播了一部毛澤東在195327(韓戰末期)發表講話的影片,影片中毛澤東說:「他們(美國總統)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們完全勝利」。毛寧還引述了2020年習近平在《抗美援朝70周年》的講話:「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桿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這就是以「抗美援朝」戰爭來比擬當前的美中貿易戰,一種「新義和團/扶共滅美」的精神勝利法,也就是把毛澤東的「持久戰」-其實是抄襲國民政府軍的抗日戰略-再做擴大宣傳。 

在這種「面子政治學」之下,川普可能永遠等不到習近平一通可以公諸於世的「求和」電話;即使川習已經秘密通話,中共也已斷然否認美中任何形式的接觸,換言之,沒有美國的先行讓步,中國不會坐上談判桌!而中共深信,中國的「愛國主義」必將戰勝「美國一本主義」,深信川普必將在民意壓力下低頭認錯。對一個剛性極權的中共來說,失了面子,無異是丟失政權。 

(2)中國不跪! 

中國外交部427日發布一部中英雙語影片:「中國不跪」(China won’t kneel down)!影片宣稱:「中國不跪!歷史已經證明,妥協退讓難求網開一面,卑躬屈膝終致步步緊逼,中國不跪!因為我們深知,以鬥爭求合作則合作存,以妥協求合作則合作亡」;影片又稱:「中國必將堅持自己的選擇和擔當,任爾東西南北風,亂雲飛渡仍從容;當每個國家挺直脊樑,世界必將衝破霸權的高牆,為中國,為世界,吾輩當奮發圖強」!這部文情並茂、豪氣干雲的影片,就是中共典型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對內統戰手法。中國政府可以不跪,但是在「奉陪到底-實際上中國人民陪葬到底」的情況下,中國人民也許不得不跪。 

實際上,川普也沒有叫中共「跪」,只是要求中共恢復「公平貿易」,川普也沒有叫中共「退」,只是叫你回到談判桌。


中國外交部4月27日發布一部中英雙語影片:「中國不跪」(China won’t kneel down)。
圖片翻攝自微博

一如前述所言,嘴硬不足以面對嚴酷的經濟現實。中國不跪的實質是「人前不跪,人後跪」。依據《路透社》430日引述知情人士報導,中國近期已擬定一份美國進口商品的「白名單」,內含對美國進口課徵最高達125%關稅項目的豁免,其中包括唯一自美國進口的乙烷,以及涵蓋藥品、晶片、飛機引擎等高科技與關鍵產業產品,並悄悄通知企業這項關稅新措施。中國表面宣稱,這是對美國「對等豁免」的對等回應,實際上正是中國「前倨後恭」的表現,也就是「死要面子、偷要裡子」,表面硬剛,實則暗退,試圖以黑箱作業、技術性操作等手法,減緩美中貿易大戰對本國經濟的負面衝擊。 

不跪,只是中國「井底愛國主義」、「愚民抗美」的表現,是中國政府最愚蠢的戰略選擇;如果中國已非昔日「吳下阿蒙」,難道美國已成今日「華下阿蒙」?除非中國能夠實現100%內需市場,完全脫離美國帝國主義市場,所謂「不跪」只是站著中槍,「不退」也只是就地逮捕。 

3,中國「逆境求勝的選擇」 

當然,中國不會坐以待斃,即使處於「被動-反擊」的局面,中國也必須做出「超強度適應」,或許稱之「逆境求勝的選擇」。 

依據新華網「時政類」微信公眾號《牛彈琴》透露,中共至少準備了「六大招」來反制美國的關稅措施:包括:(1)大幅加徵美國的大豆、高粱等農產品關稅;(2)禁止美國禽肉(雞豬羊牛肉)輸入中國;(3)暫停中美芬太尼合作;(4)服貿領域反制措施;(5)禁止進口美國電影;(6)調查美企在華知識產權獲益情況。問題是,這些「大招」,究竟是「實招」?還是「虛招」?換言之,正規的「勝招」(但也可能最後還是「輸招」),應該有如下幾個方面: 

(1) 市場轉移與內需消化 

面對每年高達4400億美元的對美出口,因為川普的關稅高牆而被拒之門外,中國必須尋找「非美-替代市場」,以維持其攸關經濟增長的出口利益,這些「倒貨性」的替代市場,包括歐盟、東協與金磚國家。 

然而,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具有充沛的市場容量,可以吞納中國過剩的產能和包羅萬象的商品。以歐盟為例,儘管歐盟領導人宣稱將以緩和歐中貿易關係來牽制美國,但歐盟也存在高達3040億歐元(2024年計算)的對中貿易逆差。實際上,中國產業的製造成本比歐洲企業低了30%40%,加上財政補貼與市場擠壓,早已讓歐洲對中共的不公平競爭非常不滿。許多歐盟官員和經濟學家嚴厲警告,若無法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過剩貨物湧入歐洲,恐將因其低價優勢而徹底摧毀歐洲產業。 

在內需疲軟的現實狀態下,中國的「內需消化-外銷轉內銷」策略,結果可能消化不良;務實論者認為,實際上根本是「外銷轉內捲」。 

《深圳衛視》財經主持人陳姝婷近日發出「中國出口製造業需要急救」的文章,認為出口根本轉不了內銷,只是「內卷」;因為中國的內銷市場已經飽和。現在,蘋果、Meta、惠普和戴爾已經指示供應商增加東協國家的發貨量,以閃避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壓力;而一旦訂單流失常態化,今天的停工潮就會變成明天的失業潮。 

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把量身訂做賣到美國的聖誕燈泡,套上一個罩子之後變成「元宵燈籠」轉內銷,這聽起來就很滑稽! 

(2)第三國轉運-洗產地 

為了躲避川普關稅,早在「川普1.0」時代,不只是美國企業逐步遷離中國,轉向東協國家生產製造,我稱之為「美國版的洗產地」,中國也一樣畫葫蘆,在評估「川普2.0」可能噩夢成真之前,中國就已加速進行「第三國轉運」-通過零件出口、第三國組裝、改貼出口國標籤、曲線轉運美國,俗稱「洗產地」。如今川普關稅大刀終於上場,中國依然試圖「故計再施」,我稱之為「中國版的洗產地」,但美國官方的說法是:關稅詐欺! 

然而,今天的情況已經不同,美國已對這些長期為中國洗產地的國家祭出高額關稅,洗產地變成了承擔連帶責任的重災區。原先充當中國「洗產地」的國家,例如越南,也面臨美國的關稅壓力,關稅必將抹去越南「轉口貿易的邊際效益」,這些「洗產地國」就會在「自保」與「棄中」之間做出新的選擇。 

美國商務部421日公布一項調查結果,對柬埔寨、越南、泰國與馬來西亞四個國家的「中資太陽能製造商」開出史上最重的關稅。其中,由於柬埔寨製造商拒絕配合調查,被課以高達3521%的綜合關稅,越南則是395.9%、泰國(天合光能)375.2%,馬來西亞(晶科能源)41.56%;雖然這是針對個別企業的重大關稅,但美國的回應很簡單:你(中國)洗產地,我(美國)封產地! 

(3)戰略資源-稀土供應戰 

為了報復美國,44日中國以必須申請出口許可為前提,限制7種稀土對美國的出口;包括先前已經禁止3種稀土(鍺、鎵及其他)的出口,中國採保留了從限制到禁令的「資源戰略追訴權」。坦率而言,這是中國反制川普關稅的一項「實招」,因為通過稀土供應鏈的壟斷與操控權,確實對美國(軍工、電子、基礎工業)造成相當程度的威脅。 

鄧小平1992年曾經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在經歷30幾年對稀土礦產高成本開採、重污染提煉的戰略投資之後,中國取得了全球稀土產業鏈的主控地位。根據「國際能源署」(IEA)估算,中國占有全球稀土產量的61%,而在稀土提煉(高危險的分離技術)上則占了92%。換言之,至少在局部方面,中國掌握了美國國家安全的命脈,控制了美國經濟韌性的咽喉。


即使處於「被動-反擊」的局面,中國也必須做出「超強度適應」,
或許稱之「逆境求勝的選擇」。圖片翻攝自 Shutterstock

儘管美國已經啟動「稀土再工業化」戰略,初步具備「反中國稀土禁運」的能力,但美國要在短期內完全恢復稀土開採和分離提煉,維持軍工產業鍊不致斷裂,並不容易。美國唯一家位於加州的稀土礦產公司Mountain Pass,直到最近才恢復生產,但也只恢復一半的產能;美國試圖在金屬回收和深海採礦等等其他途徑,擺脫中國的「稀土封喉」戰略,也絕非短期能夠奏效。近日,美國與烏克蘭正式簽署「礦產協議」,未來可以從烏克蘭獲得稀土供應,但也非短期之內可以實現。 

依據CNN報導,美國官方庫存的稀土礦產僅供6個月使用,若中國停止出口,從iPhone、電動車到F-35戰機都將受到波及;其中,一架F-35需耗費408公斤稀土,核潛艦更需要4噸稀土,這對美國必將產生重大的戰略風險。 

美國簡便的應急方式就是第三國進口。但是中國不僅具有監控國內所有礦產公司產銷情況,也能追蹤稀土海外轉運路徑的能力。第三國也需要稀土,也擔憂受到中國禁運的懲罰,因而未必願意對美國伸出援手。 

(4)籌組國際抗美關稅聯盟 

「反包圍」一直是中國對抗美國的戰略選擇之一。既然美國以霸權中心對中國進行關稅圍堵,中國則採取「邊緣包圍中心」的策略,試圖組織「國際抗美關稅貿易聯盟」。這雖然是中國「大外宣」的一環,但這次行動的力度要高於宣傳的認知。 

習近平在411日會見到訪的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Pedro Sanchez)時表示,中國與歐盟應該「共同抵制川普政府的單邊霸淩行徑」。14日起,習近平啟程訪問東協三個(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除此之外,中共高層近期也與南非、沙地阿拉伯與印度等國的官員會面,推動更為緊密的貿易合作。在與越南總理范明政會晤時,習近平說了同樣的話:「兩國應該共同反對美國的單邊霸凌行徑」。 

中國外長429日在「金磚」(正式國與夥伴國)」外長會議中,大肆抨擊美國在全球範圍揮舞關稅大棒,導致世界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把一國(美國)私利凌駕於各國公益之上。王毅呼籲金磚國家進行抵制:「我們是要接受一個唯我獨尊的單極霸權,還是迎接一個平等有序的多極世界」?最後,王毅發出狠話:「對於貿易戰,中國的回答清晰而堅定:如果執意要打,我們奉陪到底;如果準備要談,就要平等尊重」。換言之,「以多邊抗單級」、「以平等反霸凌」,王毅正在呼籲金磚國家聯手對抗美國。 

4,面子政治?還是韭菜政治? 

在所有反制美國關稅的行動中,面子政治(要打/奉陪到底,要談/平等尊重)其實只是中國「韮菜政治」的反射:在所有反制川普的對策中,沒有一項涉及正視,處理、解決受創於川普關稅下的中國勞古百姓,所謂「奉陪到底」,實際上是拿百姓生計和生存去「陪葬到底」,所謂「持久戰」其實是一場「韮菜戰」,視民如草芥,令其轉死溝壑亦在所不惜。 

之前,有「高盛證券」預估,在川普145%的關稅之下,將導致多達2000萬名中國勞工的失業;近日,「野村證券」評估,川普關稅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外貿就業人口,包括數量最龐大的製造業工人、原物料生產以及促進貿易流動的物流和金融服務等等。由於影響層面廣大,川普的關稅將導致中國損失1580萬個就業機會。換言之,中國的面子政治或許撐得了一時,但維持不了許久。(待續)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宋國誠專欄》

習近平出訪歐洲三國

-分化與利誘的狐狸外交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4年0507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00965


近平訪歐,選擇了三個「看得順眼」的國家,進行一種與歐盟和北約相區別的「隔離外交」。(美聯社)

55日至10日,習近平啟程訪問歐洲三國,分別是法國、匈牙利與塞爾維亞。顯然,習近平選擇了三個「看得順眼」的國家,也就是「投中國之所好」的國家,進行一種與歐盟和北約相區別的「隔離外交」。習近平的目的可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則分化歐盟,一則利誘親中。換言之,這次選擇性的出訪,具有特殊的選擇性目的。 

法國/利用馬克宏的「花蝴蝶外交」,以法制歐 

選擇法國為出訪第一站,目標不是法國,而是歐盟。習近平看準了法國總統馬克宏的風派性格,看準了法國既想在歐盟內部獨風騷,又想與美國保持戰略距離,更想在中國市場兩手圖利;正是這種「馬式風格」,符合了習近平聲東擊西的分化策略。 

就在習近平啟程之前,馬克宏在52日接受《經濟學人》訪問中指出,歐洲必須捍衛其在與中國經濟關係中的「戰略利益」。何謂「戰略利益」?馬克宏沒有明說,但可以確定的是,歐洲的戰略利益未必等同於法國的經濟利益。儘管馬克宏指責中國不尊重國際貿易規則,美國也不再試圖制定這些規則,使得歐洲沒有準備好捍衛自己的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但是,馬克宏的表態看似堅定,實則搖擺於歐盟利益與法國利益之間。 

馬克宏的中國政策可以稱之為「花蝴蝶外交」,一隻翅膀是法國自身的獨特利益,另一支翅膀則是歐盟的安全需求;換言之,既要強化歐洲的戰略安全,又要圖謀法國的經濟利益。這隻蝴蝶「兩翼齊飛」的結果,就是斜飛歪行、搖擺不定。果然,如其在訪問中露出了本意: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在重大全球問題上與中國接觸,並討論基於互惠的經濟關係;換言之,既要在接觸中批評中國,又要從接觸中獲取經濟利益。這種搖擺性,正是習近平有縫可鑽的缺口,正中習近平「以法制歐」的離間策略。


馬克宏的中國政策可以稱之為「花蝴蝶外交」,一隻翅膀是法國自身的獨特利益,
另一支翅膀則是歐盟的安全需求。圖為法國街頭的中國國旗。(美聯社)

習近平對待法國的政策只有一個:分化。一方面,既分化法國與歐盟的關係,特別是中國在分食市場大餅上獨厚於德國,法德之間因而存在中國市場優惠上的「嫉妒性矛盾」,藉此通過分化德法關係而破壞歐盟的內聚力;另一方面,習近平也期待在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動「反補貼調查」的進程中,法國能夠以高盧雄雞的姿態「獨樹一幟」,提出對調查行動「有待商榷的另類意見」;再一方面,今年適值中法建交60周年,當年法國總統戴高樂也是獨樹一幟,積極擁抱中國。習近平對所謂「戴高樂主義」情有獨鍾,當然希望重啟戴高樂雄風,一則再次鼓動法國對美國的「戰略主動性」,二則施惠法國「單邊特權利益」,藉以分化歐盟的團結。 

歐洲政要的「中國幻想」 

為了迎接習近平來訪,馬克宏邀請了習近平前往馬克宏的「第二故鄉」-比利牛斯山地區。馬克宏也許幻想,美麗的風景可以化解這位中國獨裁者的野心,親密的友誼外交可以改變習近平挑戰世界秩序的意圖。實際上,馬克宏不也曾經邀請普丁到法國總統度假勝地「布雷岡松堡(Fort de Brégançon)做客嗎?普丁可曾因為馬克宏的盛情款待而軟化對烏克蘭的攻擊?習近平又怎可能因為一趟「家鄉之旅」而轉向支持當前的國際體系?實際上,馬克宏的幻想正是歐洲許多政客「中國幻想」的範例,他們至今依然輕忽,這種幻想正是獨裁者遇洞灌水、見縫插針的施展良機。實際上,習近平是有備而來,中國早已備妥對歐盟的「反制裁」方案,展現其無所畏懼的姿態。果不然,針對法國支持中國電動車反補貼調查,中國已經提早出招,對法國的白蘭地發起了反傾銷調查。 

匈牙利/中國鋰電池的殖民地 

習近平訪歐第二站是匈牙利,一個北約集團的搗蛋鬼,歐盟集體行動的豬隊友,如今則是中國電動汽車的殖民地。在總理維克多.歐爾班(Viktor Orbán)的執政之下,匈牙利傾全國之力,亟欲搭上中國電動車產業的高速列車,急於藉中國的投資設廠而搶占世界市場的鋒頭。 

匈牙利是東歐著名的美麗國度,布達佩斯更是東歐的優雅古城。然而,在中國的電動車與鋰電池大舉入侵之下,匈牙利不僅工廠林立、田園荒蕪,而且早已成為僅次於中國的鋰電池回收場。歐爾班政府正在消滅匈牙利原本寧靜幽美的村莊,轉變成為中國「鋰污染」的傾倒聖地。中國電動汽車大廠「比亞迪」(BYD)、電池大廠「寧德時代」以及其他生產電池配件的大小工廠,在匈牙利到處可見,閃耀著中國殖民主義的榮光。習近平這次來訪,當然是鼓勵有加、摸頭稱好,一則利用匈牙利的親中案例,遂行對歐盟的利誘外交,一則與歐盟的反補貼調查互別苗頭,再則以「洗產地」的方式,規避歐盟對中國電動車來勢洶洶的貿易制裁。


匈牙利已成為中國電動汽車的殖民地。匈塞鐵路為中國「一帶一路」重點項目,
連接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和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美聯社)

當匈牙利熱情擁抱中國投資之際,卻嚴重忽略了中國對匈牙利的污染移轉,包括金屬污染和水源污染,以及排擠匈牙利上萬名本地工人的工作機會。對匈牙利人民來說,中匈聯手的綠色產業「並不綠色」,因為「鋰礦開採」是一種「環境侵入性」的繁瑣技術,會破壞景觀、污染地下水。然而,匈牙利人民的「抗鋰」運動受到了政府的壓制,而歐爾班這一歐洲異類,卻只求飲鴆止渴,不惜出賣國土討好中國。 

塞爾維亞/重掀歷史傷口,動員反美仇恨 

習近平訪歐第三站,來到被習近平稱為「鐵桿兄弟」的塞爾維亞。在時機上,今年恰逢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25週年,習近平來此一則表示「紀念國恥」,一則宣揚中塞合作(中國協助興建「匈塞高速鐵路」)堪稱「一帶一路」旗艦作品,再則為陷入爛尾的一帶一路,抹脂擦粉、起死回生。 

然而,習近平訪問塞爾維亞另有目的,無非就是重新掀開歷史傷口,擴大當年(1999)科索沃戰爭中,美國誤炸中共駐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大使館的「歷史仇恨」,來醜化美國,分化北約。實際上,習近平最擅於動員民族主義歷史仇恨,以仇恨積累中共以雪恥、圖強、排外、反帝為名的極權統治。 

習近平兩面通吃?兩頭落空? 

習近平出訪歐洲三國,並非著重中歐關係的全面改善,而是選擇性的外交圖謀,除了再次表達中國「親俄反美」的戰略姿態,更是兩手揮舞「分化」與「利誘」的大旗,意圖衝破歐洲對中國的戰略圍堵與經濟制裁兩大浪潮。這是習近平棉裡藏針、恩威並施的突圍外交。但實際上,中國不可能一方面支持俄羅斯,一方面試圖改善歐中關係。這種兩面通吃的狐狸外交,只會得到兩頭落空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