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雜思筆記(165):台灣的「武裝中立化」
我很贊成前副總統呂秀蓮提出「台灣武裝中立化」的觀點。她很客氣地說,這是台灣的「第三條道路」。但我認為,這可能是台灣唯一的一條路。
https://www.chinatimes.com/....../20220311000436......
我在34年前(民國67年,當時我唸大二)就已認識呂秀蓮,並有深厚的交往。當時她剛從哈佛回來,以「先鋒者」的角色提倡女性主義,並積極參與黨外政治運動,後因「美麗島事件」入獄,虛擲歲月,非常可惜。我曾經對她做過幾次深度訪談,後收錄於我的《新生代的吶喊》(67年)一書中(因台美斷交而遭查禁)。
我對呂秀蓮的稱讚,主要有二:「思想的前瞻性」和「人格的包容性」。呂秀蓮至今仍關心台灣前途,但卻都能提出長遠而富有見地的觀點,也就是「遠見」。不像那個曹興誠,只會胡說八道!也不像洪秀柱,親共親到腦袋發燒,也不像台灣的從政女性,要嘛「媽媽型」,要嘛「正妹型」,只會藍綠鬥爭,腦中無物。而呂秀蓮是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政治人物。
呂秀蓮的「台灣武裝中立化」是採取「雙瑞模式」(瑞士、瑞典),具體而言,就是既不聯美、也不抗中,但保留自衛性的現代軍事力量,採取「美中等距友好」的關係。「三角等距」的觀點雖然也有不少人主張,但少有「武裝中立」觀點的提出。這個方向,很不容易,也很困難,但值得思考和努力。
我在一篇《跳脫兩岸框架,台灣才能在印太戰略下進行國家重塑》(刊於《上報》,2021年11月27日),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也就是跳脫「兩岸框架」與「亞太框架」,重新進入「印太框架」以重塑國家角色。但我必須承認,我的觀點還是「親美」,歸類於「聯美抗中」的範疇,只有跳脫統獨,沒有「中立」主張。呂秀蓮的觀點在於「中立」,但比較缺乏國際政治脈絡的論述,我會再嚴肅撰文加以補充和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