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龍應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龍應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宋國誠專欄》

駁龍應台的「感性投降論」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5年04月04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27344


龍應台主要論據是:台灣必須與中國和解,才能確保和平並保護台灣的民主體制。(資料照片)


從《野火集》到《大江大海》,龍應台一直是我稱讚的作家,我亦曾經為其《大江大海》一書撰寫推薦文,長年關心時局,寫作風格可用「感性批判主義」(sensational criticism)加以定位。41日,龍應台在《紐約時報》論壇版發表邀稿專文: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中譯:台灣的時間已經不多),主要論據是:台灣必須與中國和解,才能確保和平並保護台灣的民主體制。 

閱讀全文,三句不離「疑川/疑美」的刻板立場,五句不離「和中/親共」的綏靖主義,認為台灣只有與中國和解才能獲得和平。說好聽點,這叫做「和平浪漫主義」,持平來說叫做「感性投降論」──具有對台灣人民進行「情感綁架」的效果,說得難聽一點,叫做「小市民苟命論」。一句話:對中共政權危害台灣安全的事實隻字不提,再一句話:既然選擇投降,就不要高談和平! 

龍應台的三個論述陷阱 

在這篇文章中, 龍應台設置了3個論述陷阱,一是「單一資訊-片面性的道聽塗說」,二是「倒果為因-因果關係的邏輯錯亂」,三是「投降優先-一廂情願的對中和解論」。這三個陷阱,皆以溫文婉約的「文青模式」來表達,但怎麼溫情款款,也無法掩飾本質的曲解和危險的錯誤。 

第一個論述陷阱:單一資訊的泛化推論 

龍應台依據南部一位計程車司機突然蹦出一句「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Ukraine today, Taiwan tomorrow),藉此推演台灣各地普遍的擔憂,什麼擔憂?如果美國可以羞辱烏克蘭而巴結俄羅斯,他(川普)必將同等犧牲台灣以討好中國?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向來都是一種假設性推論(假命題),是台灣親中人士編製出來的「貶台論述」(discourse of downgrading Taiwan),亦是中國對台統戰的煽動話語,不僅犯了「簡單類比」的錯誤,更是一種「假命題/偽結論」的邏輯失誤。實際上,從來沒有人可以依據理論與事實,證明今日烏克蘭的處境必將是台灣未來的命運!在台灣與烏克蘭之間,除了可資辨識兩國地緣政治之差異,但也無人可以精確論證台烏兩國「同歸一命」的結局,一如「昔日史達林,今日習近平」(Stalin yester, Xi Jinping today)的說法,同樣荒誕且難以比擬。換言之,「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是一種悲觀的宿命論,是一種既缺乏「證實性」(provability)也缺乏「證偽性」(falsifiability)的假設性推論。然而,龍應台以與一個計程車司機的短暫閒聊,泛化為全台各方的恐懼狀態,這果真是一位作家出身「跳躍性虛構」的文藝魔法,亦是龍應台個人恐共心理的自我放大。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是中國對台統戰的煽動話語,且犯了「簡單類比」的錯誤。(美聯社)

另一個以單一資訊來論證台灣充滿普遍的投降意識,是依據一個網路平台的「非正式民調」,這份不知是否具有統計意義的民調提出詢問:「由於烏克蘭的最新發展,是否仍願意保衛台灣免受中國攻擊或傾向投降」,龍應台指出:「大多數人選擇投降」。實際上,這些選擇投降的人僅僅是這一「非正式民調」中被詢問的「一部份人」,但民調中受訪的一部份人絕不能代表台灣整體民眾的「大多數人」。龍應台的民調證據,又是一個正常人應該避免的「以偏概全」。將某一「群體」的多數人誇大為「整體」的多數人,實則又是一種「以一當十」的數字虛構。實際上,有更多的民調顯示,有近七成的台灣人願意保衛台灣。近日,一位高齡87歲的陸軍退役少將邱衛邦,宣示其兩個兒子皆誓言為保衛台灣而犧牲! 

龍應台正是以這種「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偽命題為假設,來推演和泛化一種恐懼感,並認定台灣總統賴清德將中共政權(不是中國人)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的說法,正是恐懼感的製造者,指責台灣總統賴清德對這些「選擇投降」的情緒視而不見(oblivious to these sentiments)。實際上,誰才是中台之間恐懼的製造者?難道從1949年以來歷經823炮戰、95-96年台海危機、乃至到今天都尚未停止的圍台軍演,不正是中共對台的「敵對行動」?究竟是誰對當前的真實情況視而不見?龍應台罔顧明顯而真確的事實,漠視「頭上繞軍機,海峽闖中線」的敵對狀態,索性乾脆來個因果顛倒,以遂行其「親中賣台」投降論述。 

第二個論述陷阱:倒果為因的是非錯亂 

龍應台指出,幾十年來,台灣領導人將我們(或許是指「台灣」)與中國的「對峙」(our standoff with China)框限(framed)在對自由和民主捍衛。難道中台之間的對峙,不正是自由與專制的對立?難道龍應台在暗指台灣面對中共政權時,應該「以友為敵」或「與狼共舞」?然而話鋒一轉,龍應台認為「台灣領導人以中國若入侵預期美國會支持台灣為基礎,創造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我要質問龍應台,難道自1979年以來,美國以《臺灣關係法》協防台灣抵禦中國的入侵,乃至美國國防部近日發布「暫時國防戰略指導」(Interim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把「嚇阻中國奪取台灣」列為美國在印太防衛上的優先事項,統統都叫做「虛假的安全感」?似乎,對龍應台來說,只有投降充當亡國奴,才是一種貨真價實的安全感。 

對於中台關係的緊張化,龍應台一律用反常識的倒果為因,把中國列為「免責方」,把台灣列為「肇事者」!龍應台指責賴清德總統「寧可利用恐懼、對抗與重啟黑暗的冷戰言論,把台灣推向戰爭」,指責賴清德總統的「境外敵對勢力」的說法是在「玩火」(playing with fire)。龍應台沒有一句指責中國對台灣的文攻武嚇,反而指責台灣挑釁、激怒中國以致引發戰爭。這種倒果為因、是非顛倒的立場,正是一種「認知偏誤」(confirmed bias),充分暴露其政治意識的「菜市場水平」,特別是對中台關係的無知,對國家認同的反動,一種「愛中厭台」的不可原諒!

 

中國外長王毅已經表明,「只有統一之後才有和平」。(美聯社)


第三個論述陷阱:投降主義的苟命求生 

龍應台指責賴清德總統的對中政策:「推遲了台灣政客和人民對應對中國的最佳方式,確保我們的民主體制長期生存所應該進行的「全國性反思」(national reckoning)」。什麼是「全國性反思」?龍應台的回答是:「討論與中國和平相處的最佳方式」(the best way for us to deal with China)。我要質問的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知識份子,請回答什麼是「最佳方式」?實際上,龍應台根本不必回答,我清楚知道妳的答案就是「棄械投降」!

在貶抑賴清德之後,龍應台回頭高抬馬英九執政的年代。龍應台指出:「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馬英九擔任總統期間(兩岸關係)處於最佳狀態」,因為「國民黨強調與中國的合作,以此來確保臺灣的穩定和繁榮」。試問,什麼是「國民黨與中國的合作」?是承認「九二共識」把台灣納入中國的一部分?還是實行「一國兩制」使中華民國滅國之後成為一個特別行政區?龍應台還說:「兩岸的最佳狀態在馬英九最終於2015年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歷史性會晤中達到顛峰」。我請妳龍應台回答:何謂「歷史性的巔峰」?何以「馬習會」叫做歷史的巔峰?實際上,「馬習會」根本不是什麼巔峰,而是滑向統一的深谷,或終極統一的自我了斷。正如今日國民黨已成為「台灣吳三桂」一樣,所謂「與中國合作」,不過是投降主義的苟命求生。 

龍應台的結論是:「確保台灣的和平與自由的唯一方式,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和解,最近的歷史表明,這是可以實現的」。所謂「最近的歷史」,就是馬英九執政時期,所謂的「唯一方式」(the only way),就是「某種向中國妥協的方式」(somehow reconcile with China)-既然是「唯一」又何以是「某種」?問題是,妳要的是「和解」,中國要的是「併吞」;實際上,龍應台所說的「和解」(reconcile)只是一種「感性的投降主義」,一種「浪漫不實的文青想像」,與真正的「和平」(peace)毫不相干。試問,龍應台有何高瞻遠矚?有何事實根據?在與中國和解之後,可以保證台灣繼續維持當前的民主現狀?實際上,確保台灣的和平與自由的唯一方式就是「抗中保台」! 

龍應台還說:「完全依賴美國,同時拒絕和激怒中國,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之路。不先確保和平,就不會有民主」。這種主張,既是「台美脫鉤論」,也是「對中跪拜論」。中國外長王毅已經表明,「只有統一之後才有和平」。我要說的是,不確保民主,就不會有和平。而統一之後,台灣的民主體制必將屍骨無存! 

最後,龍應台說:「對台灣來說,時間正在流逝」(the clock is now ticking for Taiwan)No!正好相反,當前的國際情勢已經證明,時間站在台灣這一邊!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回抱海洋需要內陸重建

 

回應龍應台之《面對大海的時候》

回抱海洋需要內陸重建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rtak09(SellItems)&id=AK0906#prettyPhoto

收錄於龍應台 《面對大海的時候》一書

宋國誠


繼「五十年來家國」之後,龍應台再撰「面對大海的時候」,先前鋒利的政治批判回轉至文化心境的反思。龍應台以「海的意像」來敘述一個民族心理在政治重力下遭到扭曲和變形的困境,此一困境來自於台灣人民雖然實現了政治解嚴,卻從未擺脫文化戒嚴與心靈戒嚴。台灣雖是一個海洋國家,但大海卻象徵隔絕與孤立,危險和威脅,歷史的制約使我們習慣內陸思維於是今天的台灣雖有海洋卻沒有海洋文化。「背海面陸」是龍文「海的意象」中悲情鬱結之所在,它造就的是孤島思維下的內陸凝視,孤立、不安、困守,藍海變為人文的黑牆,海峽成了人民心靈的巨壑。

然而問題不在於面對大海還是縮身內陸,問題在於即使專注一島、凝視內陸,台灣是否因此造就出令人驕傲的「內陸文化」?古來,海洋文明與大陸文明分別是人類文明的兩種範型,如果近代以來有了冒險犯難的海洋文明,人類也早有綿延流長的大陸文明。希臘首先以內陸城邦建立了公民政治典範,隨後跨洋出海而有「迦太基文明」的發揚,俄國雖也背海面陸,但自專制沙皇以來也蘊育出輝煌的文學與藝術,德國半海半陸,但向來自稱內陸國,也造就了黑格爾、康德、馬克思等高尚的「德意志哲學」。反觀今日台灣,既跨不出大洋,也活不出內陸,既無乘風破浪的海洋性格,也無沉穩內斂的大陸志氣。

政治戒嚴的陰影仍然盤據在文化意識的深層結構中,甚至文化戒嚴的因素處處泛濫,人文踐蹋和生態掠奪一樣劇烈,對大海的陌生、疏離和傷害,照樣移轉至對內陸的掠奪、欺混和狡騙。政治解嚴之後民主濫施,選舉過動之後政客橫行,於是,政黨你死我活的對決,政客縹肉噬血的貪瀆,納同排異的族群對立,閩語霸權的獨尊立威,歷史竄寫的我行我素,歷史事實可以拼貼零湊,人物評價淪為政黨偏好而被裁剪切割,鼓動復仇施恨的影劇竟是家喻戶曉,Call in節目真理愈辯愈不明、立場愈辯愈堅挺,經濟大犯可以三審之後減刑,公司老闆可以淘空資產逍遙海外。諷刺的更是,陳水扁的一語一行占據滿版篇幅,慈濟的功德只是茶餘飯後,血腥暴力是收視率競逐目標,文藝聲樂卻是苦撐待斃的票房毒藥。在這塊早已貧脊失血的陸地上,政治臭氣與政治人渣如影隨行。土地的熱愛退化為意識形態的詭辯,本土意識轉化為民粹暴治的護符。在背離了大海之後,我們又唾棄了內陸,為了政權可以欺眾,為了取卵可以任意殺雞。放眼盡是內鬥、內耗的孤島思維,內哄、內爆的毀土行徑。

龍應台籲求重新面向海洋,走向心靈解嚴,這種浪漫期許,既可遙在彼岸的盡頭,也可近在自家的花苑。然而在擁抱海洋之際,更需要陸地的清掃和人文地基的重建。沒有平野四闊的內陸氣度,就不會有重洋遠渡的驚豔。今日台灣最渴望的,應是以文化批判大力解構政治鐵板,以文化百花覆蓋政治亂崗,以文化反思厚植公民涵養。讓背離海陸的政治烏煙散去,讓海陸兩棲的文化論述輕車揚帆!

 作者:宋國誠,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