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龍泉寶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龍泉寶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第十章 瓷韻繞九州,一劍傳千古-龍泉

第十章 瓷韻繞九州,一劍傳千古-龍泉

龍泉,地名優雅脫俗,歷史源遠流長。龍泉地處甌、閩、錢三江源頭,古來即有「浙南林海」、「處州十縣好龍泉」之美名。境內峰巒迭翠,奇峰競秀,茂林蒼樹,穀幽泉清。江、浙、皖三省第一高峰,海拔1929米的鳳陽山主峰黃毛尖座落於此。這裡是世界香菇栽培的發源地,擁有大量全國珍少的高山食材和古老動植物,例如具有優質養生的靈芝、黑木耳、食用菌、冬筍等等。「龍泉」一地,因劍而得名,憑瓷而生輝,青瓷與寶劍是龍泉的歷史珍寶和文化地標。境內有道教聖地批雲山,佛教聖地昴山,昻山素有「仙人騎鶴、月明吹蕭」的傳說,引人思古之幽情。龍泉是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故鄉,年前曾以「尋祖之旅」返回故里,題下詩詞:「龍泉祖居地,山水呈瑞祥;詩成白雲岩,根系石馬崗;寶劍生紫氣,青瓷吐幽光;慚愧我來晚,千里獻心香」。詩中道出少小離鄉,鄉愁遲晚,但願以一心為香火,向故鄉獻上衷心的祈福與祝禱。


一,青瓷之鄉,寶劍之邦

龍泉「因劍得名,憑瓷生輝」。來到龍泉,必看龍泉的兩張「金名片」-青瓷與寶劍。寶劍是中國古兵器的代表,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相傳春秋末期,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在龍泉秦溪山鑄成「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名劍,乃以「龍淵」為此地鄉名,後因避唐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龍泉」之名由此而來。經過歷代發展,龍泉寶劍逐步形成「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紋飾巧致」四大特色,成為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傳統工藝品之一。

龍泉寶劍的「塹刻」過程(龍泉市青瓷寶劍產業保護和發展局提供)

龍泉青瓷是中國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佈最廣、產品品質最高、生產規模最大、外銷範圍最廣的歷史名窯。龍泉青瓷肇始於三國、兩晉,興起於北宋,在南宋到元達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後開始衰落,1957年在前總理周恩來的提倡之下,再度中興,其中,「龍泉哥窯」尤其有名,位列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均、定)之一。在長達1600多年之中,龍泉青瓷形成了「青瓷配釉」、「厚釉裝飾」、「青瓷燒成」、「開片控制」四大獨門技藝。龍泉青瓷分為「哥窯」和「弟窯」二類,「哥窯」紫口鐵足,釉色瑩潤,黑胎開片;弟窯白胎不開片,以釉色青潤如玉、瑩澈剔透,以粉青、梅子青厚釉聞名於世,極具典雅、端莊、古樸、青淳之美。龍泉青瓷於2009年入選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上陶瓷類唯一入選的項目。


需要高度技巧的拉胚(龍泉市青瓷寶劍產業保護和發展局提供)

二,龍泉青瓷寶劍的產業化

近年來,龍泉市委本著「劍瓷興,則龍泉興」,堅持「文創興劍瓷、科技強劍瓷、品牌立劍瓷」三大發展戰略,致力於青瓷寶劍的產業化,不僅組建了「青瓷寶劍產業保護和發展局」(正科級)事業單位,也先後制定了《龍泉市青瓷寶劍產業發展規劃》(2013),以及多方扶助、獎勵豐厚的《關於做大做強龍泉青瓷寶劍文化產業的若干意見》(2013),努力建構一套完整的「青瓷寶劍產業體系」。在政府的推動之下,青瓷與寶劍在龍泉國民經濟產值和稅收的比重和增幅不斷增加。2012年全市青瓷寶劍產業實現產值20.13億元,同比增長33.3%,其中,青瓷行業產值14億元,同比增長42.4%;寶劍行業產值6億元,同比增長15.4%。全市青瓷寶劍產業實現稅收3153萬元,同比增長59.5%,其中青瓷行業稅收2668.8萬元,同比增長77.3%;寶劍行業稅收533萬元,同比增長6.1%(參見圖1、圖2)

圖一

圖二

從產業分工看,龍泉青瓷行業已形成「日用瓷」、「藝術瓷」、「兩瓷兼營」、「包裝瓷」、「原材料」構成的產業體系;寶劍行業也初步形成「成品生產」、「劍坯和劍殼加工」、「包鋼及附件」構成的產業體系。從企業規模分佈看,全市青瓷寶劍產業現有經營單位692家,其中,年主營業務達到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有6家,5002000萬企業11家,大師經營戶54家,個體工商戶620家。目前,龍泉市已初步形成「三二一」產業體系,即現有308家青瓷生產企業,208家寶劍生產企業,163家青瓷寶劍零售批發商店。

三,人才培養、研究發展與宣傳推廣

龍泉市「青瓷寶劍產業保護和發展局」(以下簡稱「保發局」)副局長賴鐵霞女士,在我的訪談中,特別談到了青瓷寶劍的人才培養、研究發展與宣傳推廣,「目前,龍泉青瓷從業人員總計有2.68萬人,其中國家級大師11名,省級大師21人,麗水市級大師79人,高級專業職稱的有121人,中級專業職稱的也有100多人;我們每年編列了1000萬元劍瓷文化專項發展資金,主要投入在產業培育、招商引資、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在就業方面,產值上億元的廠有七、八百名工人,熟練工人待遇很好,與國家公務員差不多,年收入在5-6萬元之間,頂級水準技術師,例如『刻花』的技術工人,年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以上」。

在研究發展方面,「保發局」還和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大學、景德鎮陶瓷學院,開展全方位的「產學研」合作,進行技術難題的攻關,例如青瓷的硬度問題就是一個技術上的關卡。賴鐵霞說道:「我們龍泉青瓷燒制的溫度比較高,比白瓷脆,容易碎裂,這是我們在技術尋求克服的重點,而這也是龍泉青瓷比較不容易產業化、日用化的原因」。

儘管困難重重,「日用化」還是提上了產業發展的日程上。如何將青瓷寶劍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特別是發展「日用瓷」以普及社會大眾,是目前龍泉全力發展的支撐性產業。賴鐵霞說道:「我們建立了『龍泉青瓷寶劍苑』,總投資約1.5億元,作為集中展示青瓷寶劍文化的旅遊景區。景區分為『寶劍遺址』、『劍瓷文化展示體驗』、『劍瓷一條街』三個區塊,是一個集文化、觀光、體驗、商貿為一體的旅遊景區」。這就是一種「文化經濟化」的具體作為,讓千年端坐在冰冷博物館的歷史古物走入民間家庭、活化大眾生活,通過衍生性商品實現藝術教育的普及化,通過將歷史遺產轉化為具有經濟價值的社會集體資產,創造青瓷寶劍更高的經濟效益。

在對內宣傳推廣方面,賴鐵霞說道:「我們積極向影視界、旅遊界、收藏界推廣滲透;像電影導演吳宇森與我們的合作就很深入;電視劇『三國』,電影『赤璧』等等古裝影視所使用的刀劍,都是出自龍泉寶劍」。另外,從2002年起,每年舉辦「青瓷寶劍文化旅遊節」,目前已舉辦了第8屆。在對外方面則加大交流力度,先後兩年前往法國舉辦展覽,2013年進入法國最高藝術殿堂「羅浮宮」展覽。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貴賓廳展示的4件高貴觀賞青瓷,也是來自龍泉。

日用瓷展覽(龍泉市青瓷寶劍產業保護和發展局提供)

第八屆龍泉青瓷寶劍文化旅遊節開幕演出(龍泉市青瓷寶劍產業保護和發展局提供)

四,精英與普羅的雙軌戰略 

近年來,為了商品化,龍泉出現了以景德鎮的青瓷假冒龍泉青瓷,以化學色釉擾亂龍泉傳統釉色工藝,嚴重影響龍泉青瓷寶劍的聲譽。這說明了藝術原真性(authenticity)和原創性(originality)的保護與藝術的商品化與市場化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兩難性矛盾。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貴賓廳展示的觀賞青瓷(作者經授權後翻拍)

一方面,龍泉青瓷的原始手工與製作技藝的守護,青瓷窯址的保護與原材料保存等等,應是首要之務,另一方面,「唯利是圖」的觀念,往往也是藝術世俗化的思想障礙。德國哲學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對資本主義「機械複製」的文化工業就提出了批判,認為追求利潤的藝術商品化生產,對藝術本身特有的「靈韻」(aura)是一種重大的傷害。這就涉及對「藝術本質」的不同定義:藝術應依據「精英主義」維持其原真與原創?還是應依據「普羅主義」惠及社會大眾?在我看來,龍泉政府已體認到這種兩重性,因而採取「日用劍瓷藝術化、藝術劍瓷高端化」的雙軌發展策略,應可平衡精英與普羅之間的鴻溝,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的局面。


五,古瓷新韻、哥弟復興:「龍泉窯」的歷史與復興

在龍泉市風景旅遊局紀檢組組長張國華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龍泉青瓷博物館」,飽覽名聞中外的「龍泉窯」輝煌的歷史。「龍泉哥窯」在中國制瓷史上素有爭論,有人說哥窯就是修內司官窯,但窯口究竟在何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說在浙江龍泉,有說在杭州,也有說在景德鎮、吉州或安徽壽州,有人甚至否定龍泉哥窯的存在。我支持的是景德鎮學者周思中和臺灣學者周珍的觀點,中國文化是一個彙聚與融合的過程與產物,「哥窯」從來就不是單一的發展曲線,而是在漫長的歷史時空中,由觀念、文化、技術的合力,由龍泉、杭州、吉州、景德鎮、甚至全國各地有條件的窯口共同鑄造而完成的,是中國文化「合力打造」的結果[1]。但我真正感興趣的,不是龍泉窯在制瓷史上的迷團或懸案,而是龍泉青瓷的審美價值、傳承復興以及發揚光大。

 

考古發掘的龍泉大窯遺址(作者經授權後翻拍於「龍泉青瓷博物館」)

擅於書法的瓷器大師毛松林的「書法橄欖瓶」(作者經授權後攝于「龍泉青瓷博物館」)

六,關於「哥窯」與「弟窯」

雖然有人認為,哥、弟兩窯之說乃是文人附會、民間謠傳,但依明代《浙江通志》所載,哥窯與弟窯皆出自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期有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哥哥所掌持的為哥窯,弟弟管營的為弟窯,也就是今日的「龍泉窯」。傳說弟弟因嫉妒兄長的瓷器精美,惡意在哥哥新出爐的瓷器上波澆冷水,未料竟出現冰裂紋,反成特色與絕藝;清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也說道:「哥窯,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業,兄名生一,當時別其名曰哥窯,其胎質細、堅、體重、多裂紋,即開片也」,而弟弟燒制的瓷器叫「弟窯」,也叫龍泉窯。但無論哥窯、弟窯的真實性如何,至少意味著古人的審美態度是寬大的、包容的,他們接受哥窯這種「美麗的錯誤」,也能接納燒制過程中的變形、意外和缺陷之美。

哥窯「質美藝高」,曾深受乾隆皇帝所喜愛,曾詠詩:「芝為華彩玉為肌,火氣全無古氣批,恰似白描吳道子,觀音妙相手中持」。哥窯除了具有獨一無二、別無分身的特性,世界上絕對不會出現同樣的哥窯作品之外,哥窯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一般所知的「金絲鐵線」和「紫口鐵足」。「金絲鐵線」指釉面的網狀開裂,即開片,或成冰裂重迭狀,或成細碎片紋,人們往往依據線紋的不同形態,又區分為「冰裂紋」、「蟹爪紋」、「牛毛紋」、「魚子紋」、「鱔血紋」等等。「紫口鐵足」是因為採用「紫金土」為材料,因此哥窯的胎體多呈紫黑或棕黃色,器口邊緣隱約露出胎色而成黃褐色或絳紫色,底足未掛釉而呈鐵黑色。但至今紫金土已面臨稀缺,現多以「彩釉仿色」替代之。除此之外,哥窯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特徵,就是「攢珠聚球」。「攢珠」指哥窯釉內氣泡細密像一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外兩壁或內外身驅;「聚球」比珠大,數量少,一般呈圓圈形狀排列在內壁,這一特徵也是辨別哥窯真偽的主要依據。

弟窯,也就是「龍泉窯」,與哥窯有明顯的區分,哥窯以開片聞名,弟窯則以釉色取勝。弟窯釉色青碧,釉面溫潤,可與翠玉媲美,特別是創燒了梅子青和粉青兩種釉色。哥窯是黑胎青瓷,弟窯是白胎青瓷,哥窯有開片,弟窯無開片,哥窯的「鐵線金絲」為「紋片之母」,弟窯則釉層豐厚,滋潤飽滿,淡雅柔和,是中國顏色瓷的精品。弟窯在審美上還有「出筋」的特色;「出筋」是由於在燒制過程中,棱角處的釉層較薄而露出白痕,讓人得以一窺釉層中的白胎,從而形成原質與釉層的美妙對比。


七、批雲山莊:中國青瓷小鎮 

1957年,周恩來總理在一次出國開會時,外國友邦領袖詢問中國是否還在生產和出口 “Celadon” (雪拉同,歐洲人對中國青瓷的稱謂),周總理才知中國的青瓷已經荒廢許久。返國後,立即作出「要恢復祖國歷史名窯生產,首先要恢復龍泉窯和汝窯的生產」的指示,於是在龍泉市上垟鎮設立了國營「龍泉瓷廠總廠」及「上垟青瓷研究所」,這就是龍泉窯重振與復興的由來。當前中國青瓷大師徐朝興、毛正聰、夏候文、毛松林等人,皆出自「上垟青瓷研究所」。在張國華組長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披雲青瓷山莊」(「中國青瓷小鎮」的核心景區),這裡就是原國營瓷廠和青瓷研究所的地塊,2009 年,「披雲公司」將這裡改建成旅遊景點。

歷時50多年,這些位於「批雲山莊」後方小山丘的「上垟國營瓷廠」、「青瓷研究所」、工業廠房、大煙囪、龍窯、倒焰窯等等古跡,都獲得了很好的保存。山莊內展示了自秦漢以至清代各個時期的瓷器製品,圖解龍泉青瓷的歷史沿革和傳奇故事,詳述青瓷的製作材料、燒制過程與技術,所謂「龍泉一日,青瓷千年」,一點也不虛假。張國華組長告訴我,龍泉市府已在此地建立「中國青瓷小鎮」,陸續將完成「青瓷尋蹤大舞臺」、「懷舊電影院」、「自由酒吧」等新建項目。但舊有的制瓷小鎮,依然維持舊觀,呈現一種傳統與現代共存共榮的景象。在這個小鎮上,制瓷人家比鄰而居,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曾芹記龍窯」,至今仍在使用;「李記」、「張記」等鎮上制瓷老店,皆傳承有序,秘傳有方。在青瓷小鎮的建設案中,這些老字型大小和青瓷古作坊已被納入,形成「青瓷一條街」,成為龍泉青瓷文化與技藝傳承的基地。

「中國青瓷小鎮」的瓷牌(作者拍攝)

批雲山莊以「燦若星河」為主題的藝術化展廳設計(作者拍攝)


八、關於「哥窯」的哲學

入選為龍泉青瓷博物館收藏的「葉氏哥窯」,人們稱為「傳世哥窯」,父子檔葉德奎與葉克偉先生,兩人終生致力於宋代哥窯的傳承、燒制與研究,為宋代哥窯的發揚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來到龍泉之前,在雲和縣長張峰的引薦之下,我來到了位於雲和市解放東路的「葉氏哥窯」展廳,與傳世哥窯的掌門人葉克偉先生有一場很愉快的對話。葉克偉的父親葉德奎先生,出生于浙江雲和,1960年代在龍泉「上垟制瓷廠」與徐朝興等人一起學藝,是1949年以來深入研究哥窯傳統制瓷技藝的第一人,創立了從原料到燒成一系列的「葉氏哥窯制瓷工藝體系」;葉克偉先生得先父真傳,繼承父業,熟練並掌握了幾十道哥窯製作技藝,繼承並開發了原料採集、窯爐製作、拉壞成型、燒制紋片等等哥窯加工技藝,並創作優秀作品,其中以粉青釉冰裂鱔血紋、米黃釉金絲鐵紋的燒制藝術最受欽佩。


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龍泉窯舊址(作者拍攝)

葉大師以哲學、文化與審美的角度,闡述了哥窯的文化與價值。全世界目前尚存的宋代哥窯僅有300多件,臺灣故宮博物院就藏有60幾件,號稱100件。我談到了哥窯的開片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時,葉克偉說道:「瓷器本來不追求裂紋,而是追求渾然天成,開片本身是一個重大的缺陷,但這一缺陷正好被宋代瓷匠所利用,並予以發揚,形成今日冠世絕美的藝術品。這反映了當時中國文化藝術審美的高大與寬容」。

哥窯的文化底韻是什麼?如何在燒制工藝和美術造詣上尋求表現?所謂「傳世」,究竟「傳何於後世」?葉克偉認為,「傳承首先要立基、劄根和耕耘」。在我看來,中國瓷器是文化與工藝的結晶,缺一不可,是中國哲學凝聚在工藝製品上的表現。葉克偉說道:「在宋代,哥窯作品『釉如油脂、色如酥光』,在瓷體與彩釉的追求上力求表現瓷器的「酥光」,即使在太陽底下也不刺眼,摸上去細嫩、滑潤,有出汗之感,這就是道家文化的體現。道家崇尚自然,不遂人意,重視文物的天然本性,也包括對天生之缺陷的包涵」。在我看來,這種海納四海、順天敬人的胸襟,正是中國「」瓷文化的精華。例如道家的「齊物」,儒家的「天人」、佛家的「如來」,將這些思想凝結、燒灼、彩釉在瓷器上,把中國文化的精髓推上顛峰至極之境。

葉德奎與葉克偉簡介(作者經授權後攝於「龍泉青瓷博物館」)

在我看來,葉式哥窯制做的是「文化瓷」、「生命瓷」和「載道瓷」,雖不廢技藝,但更求文化的頌揚。在談到「中國瓷器的現代化」時,葉克偉認為「今不如古」;因為宋代是哥窯的顛峰時期,宋代以後,歷經元、清兩代,中國文化開始受到異族文化的統治。宋代時期,瓷器的理念是「天意為先、人意為次」,但後人在瓷器上越畫越多、越描越滿,越塗越差,人為加工太多,失去了瓷器渾然天成的美感。實際上,「瓷」是中國之「道」(Dao, Logos)的體現,絕非現代技術所能複製。葉克偉說道:「古代人的技術也許比不上現代人,但現代人的瓷器理念和鑒賞能力,遠不及古代人。古代人對大自然的尊重是現代人望塵莫及的。古人制瓷,猶如『與天共鳴,與神對話』。古代沒有什麼工業,古代窯工就是第一大技術工人,所謂「爐火純青」;黃帝命窯工制瓷,是為了以瓷器作為祀天地、祭祖先之貢品的,對瓷的態度是虛懷若谷、崇敬有加的。在這種崇祖敬天的心情之下,窯工的作品無不充滿靈性與幽光,所謂『君子比德與玉焉』,集中體現了中國儒、道、釋各家文化的精華」。但現代人認為瓷器只是一團泥巴,一味追求華麗、賣點、難度、俏皮,再加上一些藝術名頭或大師符號,也許可以賣點錢;現代人缺乏以『敬神』的態度來制瓷。


葉克偉大師的精緻作品「膽瓶」(作者拍攝)

在我看來,「中國青瓷的現代化」將是中國文化的未來之路。哥窯與弟窯是歷史中的傳說和分野,但對於龍泉青瓷的現代化、國際化與發揚遠播,「哥弟合窯」應是未來應走的方向。我很贊成工藝美術師毛丹峰「哥弟結合」的觀點,雖然「哥窯因為碎紋而被觀者賦予了悲劇的美學意味,弟窯則因無碎紋和與哥窯相對而被賦予了喜劇的意味」[1],雖然傳統哥窯和弟窯已各自形成自己的工藝體系,目前未見相互混合的實例,但如果能在美學概念與制瓷工藝上尋求突破,在壞土、燒制、繪釉等方面進行技藝的創新與融合,則一個「現代龍泉青瓷文化」的再次復興,將大有可為。

參考資料

毛丹峰,〈從哥弟結合看龍泉青瓷的當代性〉,《麗水學院學報》,第33卷,第4期,20118月,頁24-26(26)

周思中、周珍,〈「哥哥洞窯」到「哥窯」的名稱演變及文獻考察〉,《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頁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