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我的雜思

 我的雜思筆記(176)Jane Goodall的去世,以及一個全人類時代的結束


「全人類」是指人與全物種「共棲」的世界觀,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撥。在珍‧古德(Jane Goodall)一生的(60)的生涯中,印證了一種「共享倫理」的實踐性。她已證明,科學知識何其虛假;一個沒有受過所謂專業訓練的動物探索家,一樣可以超越物種界限;這不僅是動物之愛,而是全人類之愛的最高體現。 

我的理解是,Jane Goodall沒有深奧的哲理,也沒有高昂的宣言,她只是行走與接觸,溶入一個Chimpanzee(黑猩猩)的家族生活,即使這種融入已經被視為對黑猩猩並不恰當的行為。 

但即使Jane Goodall以畢生的努力,仍然沒有喚醒人類對森林的濫伐(deforestation);這是一種對待地球的態度,主宰?抑或共棲?如果人們在她去世之時給予「英雄」的賜名,那麼其他人呢?在我看來,Jane Goodall是一個時代終結的「碑墓」,永遠喚不醒永遠貪婪的人類。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時事評論

 

《宋國誠專欄》

三個角度看「台美晶片五五分」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5102

https://www.upmedia.mg/tw/commentary/columnists/241301

晶片是台灣的資產和籌碼,不是西瓜可以切一半,
也不是桃子你吃一口、我吃一口。(美聯社)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的在接受《News Nation》專訪時,提出台灣一般簡稱的「台美晶片五五分」的觀點,引起各界熱議。 

盧特尼克說法的兩個重點 

1,台灣目前掌握全球95%的晶片產能,美國只有2%。這些生產基地位於距離中國僅80英里的島嶼上,距離美國9000英里,地緣風險極高。由於北京已毫不隱諱表態要奪取台灣,在此情勢下,美國不可能再將核心產業完全押注在海外供應鏈。所以他說:「我們保護你們,但如果要我們繼續保護,你們就得幫助我們達成合理的自給自足」。盧特尼克認為,如果美國能掌握晶片一半的產能,就能在危機中具備更多行動能力,不必仰賴空運或海運晶片。 

2Lutnick對於台灣所主張的「矽盾論」提出質疑。他反問,如果95%的晶片集中在台灣,美國在台海危機時如何即時取得晶片協助防衛?他認為,台灣應該接受五五分的建議,因為「台灣必須理解美方將台灣安全與產業佈局緊密連結的邏輯」。這個邏輯就是:台灣必須體認地緣經濟的變化,美台產業政策應該配合雙方國家安全的需求。 

晶片不是西瓜,而是戰略物資 

對於Lutnick的說法,我個人未必贊同,但是個人的看法應該服務於對國家正確戰略發展的思考和規劃。 

晶片是台灣的資產和籌碼,不是西瓜可以切一半,也不是桃子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就算台積電全部送給美國,美國也未必能接手生產和營運,因為美國人並𣎴是台灣人。美國若知道台灣晶片的重要性,就應該更保護台灣,而不是以一句「讓美國再次偉大」或「產業回流」,就想把台灣的晶片拿走。一塊晶片是「全球分工的智慧結晶」,不是單一國家可以完成。「五五分」的說法,證明Lutnick 對晶片很外行,只是在附合川普的政策;而川普的產業政策,我稱之為「吸塵器主義」,如果把所有產業吸回美國,美國不是偉大,而是肥胖。 

對於Lutnick的建議,台灣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不接受」的理由是產能外移很困難,台灣勢必割讓一部分最重要的「護國資源」,台灣的民意也未必能接受。但如果接受,我是說「如果接受」,台灣就必須準備有史以來最艱難、最複雜的談判。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提出台灣一般簡稱「台美晶片五五分」的觀點,
引起各界熱議。
(資料照片/美聯社)


「五五分」說得容易,做起來難 

1,「台積電」很難變成「美積電」,這是不同企業所具備的「本地因素」與「文化脈絡」的差異問題。產業的成功不只是取決於資本與技術,還有企業文化。台灣工程師有很高的「企業忠誠」,美國工程師則是「契約精神」;台積電的員工可以接受長時間加班或訂單趕工的要求,美國員工下班就bye bye。 

2,超微(AMD)執行長蘇姿豐最近在矽谷一次餐會中表示,製造業回歸美國固然很好,但需要很長的時間、付出很大的努力。因為美國幅員遼闊,各州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很難形成「聚落效應」(cluster effect),尤其晶片的後段製程很難在美國完成。台積電首席科學家、史丹佛大學電機系教授黃漢森也指出:一個「聚落效應」,也就是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的建立,往往要經歷30年才能逐步實現。 

Lutnick的說法是一種「測試訊號」,也是一種「談判施壓」。但是因為美國準備將「五五分」列入台美貿易談判的議題之一,所以台灣方面必須「謹慎面對」。這一方面反映美國的對台戰略「將要」發生結構性調整,台灣方面也面臨「必要」的戰略轉型。 

我分別從「戰略轉型」、「產業政治」、「美中博弈」三個角度來分析: 

一,台灣的戰略轉型:構建「台美戰略共同體」 

1,川普的國際戰略思想是一種「去道德的實力主義」,既不講「軟實力」,也排斥「不誠實的同盟關係」。未來,台灣以民主夥伴、價值同盟來「黏合」美台關係的作法已經失效。另一方面,台灣對川普的戰略轉變,反應相當遲鈍;我所接觸的政府高層告訴我:只要「熬」到川普下台,情況就會好轉。但是,如果用「熬」的,情況不會好轉。

舉例來說,日前政府支持一個20萬人參與的「彩虹大遊行」,這擺明了和「川普價值觀」對著幹。美國當前是右翼保守主義當道,台灣卻大搞「LOBTQ」左翼覺醒運動,試問台灣拿什麼去和川普價值同盟? 

再舉例來說,川普在聯大的演講中已經明白指出:綠色能源是個大騙局,但台灣還在「非核家園」,這豈不是與川普逆向而行。所謂「非核家園」就是「非電家園」,在缺電或供電不穩的情況下,別說五五分,可能連台積電都待不住。 

2,我提出一個原創概念:「台美戰略共同體」,也就是從「戰略依賴論」轉向「戰略合作論」,這可能已經是台灣戰略轉型「不得不」的選擇。美國其實也是試圖引導台灣走向這種戰略轉型,Lutnick的說法,就是一種「引言」(introduction)和「探路」(pathfinding),目的不僅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利益,也是為了印太利益和建立「全球非紅供應鏈」的安全性。 

3,台灣以晶片軍售美國 

冷戰時期,台灣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框架下的「扈從主義戰略」,以及後冷戰時期「臺灣關係法」之下的「被動防衛主義」,都已經過時。未來,台美關係不能再侷限於「單向的美台軍售關係」,而是整合性的「台美戰略安全合作共同體」。要知道,晶片就是武器,因為沒有晶片就不能打仗,所以未來不僅是美國軍售台灣,更是台灣「以晶片軍售美國」;台灣要幫助美國能打仗、打勝仗;因為在「共同體」概念下,幫助美國就是幫助台灣。 

台灣掌握95%的晶片供應,美國自主生率只有2%,這是一種「戰略供應鏈」極度失衡的狀態。美國如果缺乏穩定自足的晶片供應,沒有晶片怎麼保護台灣?所以台灣應該思考的是:把晶片當作「傳家之寶」,肥水不落外人田?還是應該與美國共組「晶片聯合產業鏈」? 

4,「台美戰略共同體」的必要性在於,美國也會設想,如果民進黨在2028年失去政權,藍白聯合執政,台灣如果被藍白「賣掉」,包括台積電被中共吃掉,那美國就是死路一條!但是,美國絕不會跟台灣一起陪葬!台灣如果落入中共之手,成為中共對付美國「全副武裝」的基地,到時候美國就不是「保台灣」,而是「打台灣」! 

二,戰略性產業的地緣經濟因素 

大家都說台積電是「護國神山」,神在哪裡?怎麼護國? 

有些人或有些媒體認為,美國要晶片五五分,那美軍也要一半進駐台灣,F-35戰機也要一半進駐台灣,或者先與台灣建交再說,這是一種「晶片民粹主義」,這等於是說:川普要和台灣進行「戰略合作」,台灣反而以「商業交易」來回敬。這種論調,也就是疑美論、疑川論加上「晶片民粹主義」之後形成的「疑神疑鬼論」,叫做「台灣本土主義幼稚病」。只是藉新聞聳動來創造流量,不是理性的救國之道! 

不是把台積電放在新竹,足不出戶、不動如山,就叫做「護國神山」!當今世界重要的私人企業,已經無法「在商言商」,無可避免受到地緣政治與大國博弈的影響,「輝達」H20晶片行銷大陸受阻,就是一個案例。晶片,既是台積電的產品,更是台灣的戰略資源。不高興的時候可以拿來進行外交制裁(如最近禁止晶片出口南非),高興的時候可以進行合作。換言之,全球佈局、分散風險,對美台雙方都一體適用。


「台積電」很難變成「美積電」,
這是不同企業所具備的「本地因素」與「文化脈絡」差異問題。
(陳愷巨攝)

三,美中戰略博弈進入終極階段 

美中的戰略競爭,已經進入「終極一戰」的臨界點。 

1,軟遏制vs冷和平 

在我看來,當前美國對中共採取的是「軟遏制」(soft deterrence),不是示弱或妥協,而是「爭取備戰時間」,把落後的軍備(包括產能與技術水平)儘快趕上來。中共則採取「冷和平」(cold peace),假裝和美國合作,其實也是在「爭取備戰時間」,換言之,美中都在爭取最後決戰的「勝利之窗」。為何美中都在「相互冷卻」?因為雙方都在提防或應對一場隨時爆發的世紀大戰。 

2,美國的「補網政策」:國防危機感 

當前,美國正在進行「全球國防漏洞」的修補,叫作「補網策略」。例如,美國把「太空軍司令部」遷至阿拉巴馬州,就近貼近墨西哥灣,就是為了防衛美國的「南方漏洞」。這項遷移,足以讓美國本土獲得導彈攻擊預警時間達30分鐘。這是因為中共極力尋找美國的國防破口,至今已經具備在南太平洋或南極向美國發射彈道導彈的能力。換言之,美台之間若無法建立安全的晶片供應鏈,那麼台灣也將是美國的「印太漏洞」之一。Lutnick的五五分說法,正是美國積極填補「印太漏洞」的預警訊號。 

以最近一個例子來說,根據「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Mitchell Institute) 2025 9 月發布的一篇報告《贏得下一場戰爭》,美國空軍(USAF)正處於歷史上「規模最小、機齡最老、戰備最差」的危機期。報告指出,美國空軍在能力、容量與戰備上的全面滑坡,已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生存性威脅。 

這份報告警告,數十年的預算削減、錯誤的「剝離再投資」以及長期高強度作戰任務,已嚴重侵蝕美國空軍的根基。若不立即採取果斷行動,美國在下一場大國衝突中將面臨失敗的「真實風險」。與此同時,報告指出,中共空軍(PLAAF)在多項指標上已經或即將超越美國空軍。這份報告,讓美國產生嚴重的「國防危機感」。

3,中共已發出「戰爭訊號」 

從九三閱兵到香山論壇,中共已經提出「挫敗美國武力干涉」的說法,特別是喊出「武力收復台灣」的恫嚇。在此情況下,美國無法接受因為晶片供應不足而輸掉台海戰爭。依據程曉農博士的新書《解構中美冷戰》所述,中共正在推動「南進戰略」,仿效當年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南進政策」。如果對照日軍當年的占島路線和今日中共的南進部署,兩者幾乎一模一樣。 

「澳洲廣播公司」(ABC)依據美國軍事情報機密報告顯示,中國正在迅速擴建其商用渡輪船隊,以建構對台灣發動入侵的能力。「澳洲廣播公司」指出,中國計劃在2026年底前建造超過70艘大型渡輪作為攻台準備。依據衛星情報顯示,中國今年稍早在沿海地區測試新型登陸駁船,並在軍演中部署兩棲部隊。這些駁船的船首配備特別長的登陸橋,船尾則設有裝載坡道,可與滾裝渡輪(Ro-Ro Ferry)無縫對接,形成連續登陸的作業鏈。換言之,這是中共以「偷雞摸狗」的非典型戰術,向台灣發出戰爭訊號的又一次鐵證。 

台灣的戰略選擇 

在以上各種情況之下,台灣應該思考用什麼新的戰略框架和美國合作? 

1,在川普「去道德的實力主義」原則之下,美國無條件義務保護台灣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價值同盟之外,美台之間安全合作與利益交換,是否已經勢在必行? 

2,幫助美國實現晶片自主供應鏈,台灣也用「晶片軍售美國」,是否正是「台美雙贏」的策略? 

3,在考慮到台積電「投資支出」可承受的範圍內,將20%40%的晶片產能轉到美國生產,「護國神山」是否因此就「倒塌」?還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採取「盟友布局、分散風險」的策略,才是最佳選擇? 

4,在台美關係面臨歷史性轉型的階段,台灣政府、學界、產業界,應該嚴肅面對這一問題,絕不是「熬」到川普下台就沒事!




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政論節目

 華視 三國演義 2025年9月28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9eyAPdbIWA&t=1148s


歡迎收看《三國演議》。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政大國關中宋國誠教授,與我們談談後數位社會與資源匱乏的二元世界。宋教授長期批判「科技進步主義」,提醒 AI 不僅可能剝奪人類的自主,更可能掠奪資源、助長數位專制。我們將從人類幸福、科技風險到國際政治,一起探索這個議題。

問題 1:宋教授,您在演講中提到,低科技的童年比高科技的年長時代更自由快樂。這是否意味著,科技進步與人類幸福感其實存在一種反比關係?在今天這個高度數位化的世界,這種幸福的回復還有可能嗎?

 

雖然,每個人對「幸福感」的定義和感受不同,但是一種對人類生存條件的基礎性威脅」─我稱之為「普世不價值」的趨勢,例如極端氣候、資源匱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發明,甚至包括核威脅等等,足以覆蓋所有不同的幸福感定義,而造成所謂「人類不幸福」。 

小時候,我家門前有小河,清澈透涼,隨時可以在小河中抓到小魚、小蝦和蛤蠣,我與我的童年玩伴,過著「真情滿滿」的童年時光;年長之後,我家門也有條小河,但這條小河卻是工業廢水的排放之流。 這就是過度的工業開發和現代科技的飛躍,造成幸福感的流失。 

許多現代病都是現代科技造成的,一如人們有了汽車就很少散步,有了手機就不再出門拜年一樣。依據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全球有1/6的人口因為缺乏「親身性的異質接觸」,正處於受到「孤獨」的威脅之中;例如哥廷根大學社會學家的研究,孤獨與「反民主態度」之間存在正相關。「孤獨」不僅會帶來個人許多健康問題,也會產生「反社會、反體制」的社會心理。 

為什麼會這樣?

在當前,我稱之為「後數位時代」(post digital era)中,一個基本的趨勢是:機器不斷更新、人性不斷退化。因為,「人機關係」取代了「人際關係」;人與人的交往通過「設定」(setup)完成,童叟無欺的誠信交易通過「網購」來實現,人品與性格以「編碼」(coding)來標記,例如中共的「社會信用系統」;遇見真人感到陌生和疑慮,與機器人聊天反而貼心又親切。雖然現代社交媒體提供交友平台,但這種交友是一種「以機器為介面同溫層、封閉性交往」。在這種「人機社會」(human-machine society)中,人與人的介面是「一連串演算法」,不是真情與溫度;人的價值以競逐利潤的能力與效率為尺度,人的尊嚴以汽車住房來衡量,人的品德成為skip(略過)的圾垃資料。許多人以為,AI可以帶來方便和效率,但是當人們以「機器演算」代替「自主思考」之後,許多人一遇到問題就找ChapGpt,然後停止創新性的思考,甚至根本不思考。如果,不思考意味著「很幸福」,那就是人類低智化的開始。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選出2024年的「年度代表字」:「腦腐」(brain rot),指稱人類「過度接收瑣碎而無挑戰性的網路資訊」。有一位作家David Grime在《反智》(The Irrational Ape)一書中指出:「我們具有上帝般的科技,卻擁抱中古時期的習俗,懷有舊石器時代的情緒」。牛津大學這個「代表字」的意思是:「科技篡位上帝,人類回到原始」。所以,所謂「幸福感的回復」,很難,也很辛苦! 

 

問題 2:您對 AI 的警示非常鮮明,稱它是一條「進步性自毀」之路,甚至可能將人類帶向「地球廢棄場」。在您看來,這是一條已經無法回頭的單行道,還是人類還有機會改變方向?

 

所謂「進步性自毀」是指「以進步之名而無限制發展的科技卻帶著冒犯和毀滅人類整體利益的趨勢」。這裡涉及一個「科技社會學」的問題,也就是科技變遷的問題。 

依據科技發展的內在邏輯,技術變遷是一個受到「正回饋機制」 (positive feedback)所誘發和控制的過程。「技術系統」一旦被採納或成為政策系統,就會取得一種「收益遞增」(increasing returns)的機制,也就是越發展、收益月大的趨勢,並且會設法阻止外部因素的干擾或被其他方案的替代,形成一種「不可逆轉的自我強化趨向」;另外,技術系統的演進路徑取決於系統的初始狀態,系統一旦被採納,演進的軌跡便會呈現「前後連貫、相互依賴」的特點;前者稱為「鎖定」,後者則稱為「路徑依賴」。簡單的說,科技發展是一條難以回頭的、狹窄的單行道。 

盧德運動─19世紀發生在英國,因為工業革命使用機器取代人力勞動,許多工人發起破壞紡織機、焚燒工廠的反抗事件。但是,無濟於事,工業革命並沒有因此停止腳步,反而大步向前高歌猛進。這就是科技變遷自我強化的證明。 

但是,科技變遷也有可能發生「革命性轉彎」的情況。我最近閱讀了楊憲宏先生的《寫作的靈現》一書,得到許多啟發。許多具有自覺意識的AI科學家,開始反思:認為當前的AI並不是真正的AI(楊憲宏稱之為「偽數位化」)例如面對同樣的問題,人腦只需耗費20瓦的電力,AI卻要消耗100萬瓦的電力,一個56歲的小朋友只要幾秒鐘就可以分出貓與狗的區別,AI卻需要1500張圖片才能分析、辨識貓狗的區別;人類依賴直覺判斷就可以具備分辨能力,AI卻需要大量的數據和資料,這其實是一種「低效能、高消耗」的AI,不是人類所需要的AI。所以,許多科學主張應該發展「綠色AI」、「可控制的AI」,這種「反思性的轉折」,或許可以將「假AI」轉變為「真AI」,一種真正符合人性需求的AI科學。 

 

問題 3:您引用馬克思的異化、盧卡奇的物化等觀點,剖析 AI 對人類自主的剝奪。能否請您舉例,在當前的數位平台與社群媒體中,這種異化最危險、最深刻的表現是什麼?

 

「異化」是關於人類「勞動本質」的討論,非常的深奧。簡單的說:人們生產一個商品,目的是為了證明並實現自己的天賦、才華和勞動價值,結果商品反而通過市場機制(包括雇傭勞動與市場交換),回過頭來剝削和控制人類。馬克思在《巴黎手稿》、《資本論》有很深入的討論。卓別林的電影就很形象的描繪「工業社會的異化勞動」:工人在一條生產線上工作,為了趕上機器的效率化生產,人體的運動必須符合機器的節奏;本來應該是人們操作機器,實際上是機器在操作人類:工人必須像機器一樣的工作。所謂「AI的異化」,就是指人類開發AI本來是為了服務人類,但實際上是人類為AI服務。 

當前,在數位世界中,這種異化現象不勝枚舉:例如 

1,數位詐欺

數位詐欺不同於「金光黨」,它會運用演算法,也就是「仿真」的模式,對使用者或社會大眾進行財產詐騙、虛假訊息的洗腦,乃至於專制極權的合理化。人們熟知的「深偽技術」(deep fake),一種生成式的擬真技術,式各種數位詐欺非常有力的工具。 

2,資源掠奪

AI研究專家Kate Crawford  “ Altas of AI ”一書中指出:「一個AI系統的建立,必須依靠剝削地球能源、礦產資源、廉價勞工和大規模資料,才能實現」從馬來西亞為了鋪設第一批跨大西洋海底電纜而導致乳膠樹木被砍伐殆盡,到內蒙古包頭市為採掘稀土而殘留劇毒的巨大人工湖」。換言之,AI不只是關於程式碼或演算法的故事而已,它是一個關於從掠奪地球稀有礦產(稀土和各種金屬與化學元素)為起點,最終走向「地球廢棄場」的過程。 

3,勞動剝削

在《血汗AI:為人工智慧提供動力的隱性人類勞工》一書中,作者指出:「複雜的軟體之所以能發揮作用,背後是數千小時低薪且技術含量低的勞動,這些隱藏在後面的勞工才是被迫像機器人一樣的工作,盡力使AI變得更像人類」。換言之,不是機器為人工作,而是人像機器一樣為機器工作。  

4,置換效應(特殊性失業)

我非常同意《權力與進步》一書的觀點:現今的自動化科技並非是為了提高勞工的生產力,而是明確地為了要取代勞工而發展。作者指出:「每千名工人多出一台機器人,會使整體就業率降低約0.2個百分點、工資下降約0.42%。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台新的機器人,將使大約3.3名工人失去就業機會」,這就是AI的「置換效應」(displacement effect)─對勞工,甚至包括對科技行業中競爭式敗的「脫隊者」,都會產生嚴重的淘汰作用。 

5,停止思考

AI的功能是促使人類停止思考,並接受「消費導向的替代性思考」。

即使AI沒有阻卻人類的創造性思考,至少已經塑造所謂的「庸俗品味」。科技公司總是噁心的把網路世界的「強制推播」說成「演算法美學」,以掩飾一種「浸潤式洗腦」。你通常以為獲得時髦的美學品味,實際上往往是科技公司、廣告商、社群平台操縱演算法之下的「資源回收」,使你成為「二手消費者」。我把這種推銷策略稱為「眼珠經濟學」,他們只是利用AI進行收集和運算「別人已經喜歡的東西」,然後複製到我們身上;我們以為掌握了潮流,實際上只是個「跟屁蟲」。  

另外,AI技術還會製造所謂「文化盲區」,讓人們只關注主流社會和發達國家,卻對第三世界的情況視而不見。正如我們一直關注川普的關稅問題,但卻忽略迦薩正面臨恐怖的饑荒。  

6AI幻覺

最近發生在澳洲一件AI烏龍事件,Google AI 錯誤地聲稱「澳洲人需要出示身分證才能使用網際網路」,造成很大的恐慌。但實際上,一家受到政府委託的

負責「數位身分系統」查核公司,並沒有發布「身分驗證」這項消息,而是Google AI過度反應所產生的幻覺,許多人沒有經過任何查證就分享出去。這就是「AI幻覺」加上公民媒體素養不足所造成的社會混亂。 

 

問題 4AI 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讓人擔心它可能形成新的「資源殖民體系」。從國際政治經濟角度看,哪些國家或地區可能成為這種體系下的犧牲者?

 

人們在線上的所有活動,都是由大型的電腦伺服器機架處理,這些設施稱為「資料中心」,有些規模甚至有幾個足球場之大。當電力流經電腦時,設備就會發熱。 為了處理伺服器的冷卻問題,一個傳統大型數據中心每天的用水量可達500萬加侖,相當於一個2萬至5萬居民的城鎮單日的用水量。 

在過去的幾年裡,為了滿足「資料密集型數位世界」的需求,新資料中心的開發以及現有資料中心的擴建速度,在過去五年裡翻了一倍。實際上,資料中心通常建立在都會或副都會中心,不限於乾旱地區。大部分都是依賴於市政飲用水來進行冷卻,即使少數使用循環利用。依據2021年一份關於數據中心用水量的報告,在用於冷卻的水量中,來自飲用水源(非回收或再利用水源)的用水量比例高達57%。換言之,AI冷卻水正在侵蝕人類的正常飲水。 

實際上,AI對水資源的掠奪式全球性的。只要AI技術繼續無限制發展,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會受到水資源短缺的影響。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到2025年,也就是今年,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將生活在水源緊張的地區。2025年,全球將有20億人生活在絕對缺水的國家或地區;在現有的氣候變遷情境下,到2030年,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將生活在嚴重缺水的地區。換言之,在短短5年之內,原先全球一半的人口將從水源緊張快速進入嚴重缺水的狀態。 

 

問題 5:您形容 AI 是「獨裁者的好朋友」,並舉了中俄監控系統為例。在您看來,AI 技術會使威權政體更加穩固,還是有可能反過來成為反噬它們的力量?

 

我稱之為「數位極權主義」(Digital Totalitarianism),例如中國利用科技對新疆維吾爾族人進行「DNA採集」和「數位型身心監控」。在AI主控的後數位時代,我稱之為「專制AI」,這是一種不斷鞏固專制政體的科技力量,特別是利用AI來進行一種「影響力操控」(operation influence) 

《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一篇文章中國的新武器:用人工智能發起宣傳戰》,作者根據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研究,有一家名叫「中科天璣」(Go Laxy)的中國公司,已正在進行這類「影響力操控」的活動。「中科天璣」正在利用國家資助的先進技術,大量部署「擬人的機器人賬號」和「心理畫像技術」,鎖定目標群體,以隱蔽的方式,塑造輿論(俗稱「帶風向」),進而瓦解現存的價值體系,腐蝕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