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時事評論

 

《宋國誠專欄》 

中國末路突圍 美國極限反制

──美中稀土大戰正式開打

 (美中貿易戰1211) 

本文發表於《鏡報》,20251014

https://www.mnews.tw/external/mirrordaily24520


美國尋求「非紅稀土供應鏈」需要時間,中國尋求「非美市場」同樣曠日費時。東方IC


中國商務部109日宣布,自121日起擴大稀土出口管制,管制範圍包括全球任何含有中國成分的稀土產品與設備,都需取得北京許可。其中包括新增五種稀土金屬納入限制,對鋰電池、人造石墨負極材料、超硬材料、部分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稀土提煉技術設備也列入納管,其中包括卷繞機、疊片機、注液機等用於製造可充放電的鋰離子電池設備;以及管制境外含有中國稀土成分占其總價0.1%以上的商品。 

1,美中競爭進入「割喉戰」 

究其實質,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一方面在杜絕國內的稀土盜採和走私,矯正稀土產業的無序狀態,這叫「有序管理」;但對外則通過「許可制度」,操作外交戰略的彈性桿槓,並作為貿易談判的活性籌碼,這叫「無序挑釁」。儘管中國商務部宣稱:管制不等於禁止,其戰略威嚇效應絲毫不減。

消息一出,川普感到意外和憤怒。指中國此舉「相當邪惡與敵對」,「意圖形成某種壟斷地位」,川普宣稱:「不能任由中國綁架全世界」。隨後,川普宣布將對中國產品額外徵收100%的關稅,以及管制所有軟體出口進入中國。川普同時暗示,「川習會」已無舉行的必要。 

一般認為,這是美中貿易關係的再度升溫,實際上這是美中結構性衝突的再次浮現,只是這次將由「鎖喉戰」進入「割喉戰」,美中脫鉤已近在眼前。 

2,川習兩人各生什麼氣? 

可以想見,習近平對於三次美中貿易談判的結果未必滿意,特別對於「川習通話」中要求美方改善中國企業在美經營環境,沒有得到美國的善意回應,美國也沒有回應中國願意提供1兆美金投資美國,以換取美國表態「反對台獨」、「支持中國和平統一」等等。美國反而變本加厲,92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升級了對中國企業的制裁範圍:任何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其持股到達50%股權的子公司,將自動受到實體清單的限制。換句話說,中國科技公司過去利用「子公司」或「孫公司」的名義規避美國制裁,已經遭到杜絕。至此,習近平感到臉上無光。 

川普生氣之處在於,中國再度「故意不購買」美國的大豆,對於中國杜絕芬泰尼毒品進入美國的承諾也一事無成。特別是拒買大豆一事,擺明就是衝擊川普的基本盤─農業州,擺明「政治拔樁」,逼使川普動用財政補貼以減少美國農民的損失。 

3,美中脫鉤,就此確定

在歴經三個回合的貿易談判和可能在韓國APEC會議見面之前,習近平選擇這一時機,做出「報復性翻臉」的決定,若非習近平頭腦發燒,就是由中國自製的聊天機器人「代行決策」;要不然就是決定與美國硬幹到底,以維繫個人的獨裁統治。

國際政治一如台球遊戲,一球擊出,必有反彈。中國稀土擴大限令,或許是末路突圍,但必然遭受美國的極限反擊。稀土短缺確實對美國造成掐喉效應,但美國回敬100%關稅,中國就將斷送美國市場;於是,美國另尋稀土供應鏈,中國轉向非美市場,美中脫勾就此確定!

4,習近平的「戰略底氣」是什麼?

那麼,習近平的戰略底氣是什麼?這可以從「一定贏」和「一定輸」兩個對立命題進行辯證分析:

在「一定贏」方面:

1,習近平認定,中國掌控全球稀土命脈,自認稀土是中國手上的「血滴子」,只要出手,美國就會納出命來,向中國下跪。

2,習近平認定,美國的商界全是短視近利、唯利是圖。一旦稀土斷供就是利潤盡失,這些逐利集團就會向川普施壓,要求向中國讓步。

3,習近平接受身邊幕僚的推定,川普不分敵友向盟國課徵關稅,早已得罪盟友而陷入孤立,即使中國使出稀土殺手鐧,盟國也不會聲援川普,美國必將單受其害,不得奧援。

4
,習近平認定,中國具有專制優勢,包括「低人權」優勢和「低商權」優勢,中國人可以吃草三年,美國人則一雨叫寒。中國只要勒緊稀土,就是一場美中靱性大賽,能吃苦的中國必將戰勝只吃肉的美國。

在「一定輸」方面:

1,習近平認定,中國已贏不了美中的長期對抗,於是乾脆「我死也不讓你好活」;與其中國單面受死,不如同歸於盡。換言之,習近平不是圖謀「贏的策略」而是「輸的策略」,即使不能玉石俱焚,或許圖個玉碎瓦全。 

2,習近平認為,中國終將丟失美國市場,終將面臨出口下滑和GDP負數的命運。與其苟延殘喘,不如退出西方市場,以自力更生誓死抵抗。換言之,既然美中不能「雙贏」,那就「雙輸」,最後看看誰輸得起?無論如何,川普任期一到必須下台,習近平則穩坐終生執政。在時間與任期因素之下,習近平認為與其以經濟妥協換取美國的讓步,不如對抗再對抗。 

5,習近平面臨「三輸」局面 

稀土限制,證明了習近平採取他所攻擊於美國的冷戰思維和冷戰行動,毅然採取「稀土武器化」,與美國進行「零和式」的戰略博弈,即使代價高昂也在所不惜。實際上,美國尋求「非紅稀土供應鏈」需要時間,中國尋求「非美市場」同樣曠日費時。在美中「綜合韌性」的對抗之下,習近平可能既無法雙贏,也不是雙輸,而是「三輸」─軍事、貿易、科技─三者通輸的局面。



時事評論

 

宋國誠專欄

世界處於民主退化中

─我對未來世局的看法(102

 本文發表於《鏡報》,2025103

https://www.mirrordaily.news/story/22858


民主的退化是未來世界的巨大難題,一向被眾人所信仰的「普世價值」將異化成為「普世不價值」。
圖為美國與墨西哥邊界的圍牆。東方IC


也許我們「從未真正民主過」(never been truly democratized),未來也可能是。這是我對民主體
走向沒落的悲觀預言。因為被賦予民主權利的選民未必能夠選出「對的政客」,而民選政客也未必善用民主而增進「對的民主」,甚至反過來以私人或政黨利益來顛覆民主體制,如果民主體制妨礙了其對私人利益的掠奪。 

1,選舉選到「反民主」! 

我把民主的倒退視為「公民自我削權」(civil disempowerment)的必然結果。這是一種人民主動脫離民主生活的疏離感,以及向民主體制「脫隊」(straggling )行動,把私人利益的現實性置於公共生活的利益之上,甚至把諸如選舉等等政治參與視為「群盲政治」,而非有效的改變或進步的要素,因而自我放棄了憲法所賦予的權利。「自我削權」並非僅指不投票而已,而是對民主體制的冷漠與排斥,認為民主只是政客的權力遊戲,與自身的利益並不相關。 

在台灣,每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鼓聲雷動、粉絲吶喊的選舉造勢活動,但實際上,在這激揚的舞台上之外,卻有更多的「冷觀眾」,我稱之「過度喧囂的孤獨者」,他們雖然都是分散的個體,但集合起來就具有消解和弱化民主理想的效果。許多人為民主喝采,但有更多的人抱持一種毫不在意的「無力感」(powerlessness)。 

2025823日,台灣舉辦「是否贊成核三延役」的公投,這項攸關台灣能源重大政策的投票率只有27%,顯示台灣民眾對國家重大政策的低度關心,也就是民主冷漠的具體表現。 

2,全民選舉制下的「哈比人」 

美國政治學者傑森‧布倫南(Jason Brennan)在《反民主》(Against Democracy)一書中,提出一個「哈比人」(hobbits)的概念,意指一群對政治冷感、無知的人。這些所謂「選民」在大部分事情上,都欠缺固定而有力的觀點;他們幾乎不具備社會科學知識,對世界相關資訊與國家歷史只有粗淺的認識,對當下事件渾沌不知,也沒有判斷/理解事件所需的社科理論或資料。這些人只想過自己的小日子,不想花太多腦筋思考政治。長期而系統化研究民主政治的傑森‧布倫南指出:美國大部分不投票的人,就是「哈比人」。 

傑森‧布倫南的基本觀點是,正是這一群「哈比人」,在毫無門檻的全民選舉制度下,以無知和非理性的方式進行政治決策,然後逼使無辜的民眾承擔後果。因此,如果「全民選舉制」具有正當性,那只是我們無法打造更有效能的政治系統。換言之,選舉只能使民主體制越來越糟,最後導致「反民主」。 

當然,布倫南忽略一個事實,民主的衰敗並非全部來自「哈比人」。當弱勢族群遭受欺凌與踐踏,當他們對民主體制失去信心和支持,失去「自我賦權」(self-empowerment)的機會,他們就不會去投票,而這些弱勢者未必都是「哈比選民」,民主體制衰敗的原因有更多來自於「哈比政客」的氾濫。 

3,民主退潮,專制上升 

如果曾經存在一種我們稱之為「民主」的體制,這個體制已處於落日餘暉之中。衰敗的主因來自於言論自由的濫用、法律僵化與鬆散、左右價值觀與政客利益的激越對立,以及國際政治上「怯戰─歲月靜好」與綏靖主義;特別是在對抗專制體制上一種「戰略猶豫性」,以及在解決內政、外交問題上的政策無力感。

依據位於瑞典的V-Dem Institute一篇《民主報告2022》的調查,在2011202110年之間,世界範圍內出現了嚴重的民主倒退(democratic backsliding)。在2012年,全球共有創紀錄的42個自由民主政體,如今只剩34個。另一方面,專制政體(dictatorships)則不斷上升,涵蓋了全球70%的人口,達到50.4億人,其中包括「封閉式專制國家」從25個增加至30個,涵蓋了26%的世界人口;而生活在自由民主國家的全球人口比例,則從18%降至13%。報告還指出,一種稱之為「選舉獨裁」(electoral autocracy),又稱為「軟獨裁」(soft autocracy),已成為最普遍的政體形式,涵蓋44%的世界人口,達到30.4億人。 

這份報告的具體數據還表明,在這10年間,兩極分化愈趨嚴重的國家,從5個國家增加至32個國家;言論自由受到威脅的國家,由5個國家增加至35個國家;全球生活在獨裁國家(autocracies)的人口,從49%增加至70%;而生活在「獨裁化國家」(autocratizing countries)的人口,則從5%增加至36%。 

4,「軟獨裁」的普遍化 

最為弔詭的現象是「軟獨裁」的普遍化。這種曖昧政體並非經由政變或革命所促成,而是通過合法選舉蛻變而來。一些通過合法當選的官員一旦掌權,往往不擇手段地基於自身利益而操縱政治環境,使自身在更多選舉中得利。在此意義上,「選舉民主」(electoral democracy)不是由選民「投票蓋章」而形成,「選票」反而成了「軟獨裁者」的合法性背書。

 最著名的「軟獨裁者」(soft dictator)就是匈牙利總理維克托‧歐爾班(Victor Orban)。他在2010年選舉上台以後,以推動所謂「非自由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為口號,大肆侵蝕公民自由和媒體自由、打壓司法並修改國家選舉制度。他在20258月,遭到匈牙利獨立派議員阿科斯‧哈達齊(Akos Hadhazy)爆料,指出維克托‧歐爾班位於哈特萬普斯塔 (Hatvanpuszta)擁有一處未完工的豪宅,豪宅內擁有棕櫚樹園、圖書館、長廊、太陽能發電廠、噴泉、地下車庫、池塘和私人動物園等等。但歐爾班宣稱,這是他父親遺留下來的「農場」。看起來,這座農場還不是養殖雞鴨牛羊的一般農場,而是高級度假的豪華農莊! 

5,主要民主國家的退化與衰敗 

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到刺殺以及短命的首相更替中,日本的民主體制有如夕陽西下,光芒消失。在現任首相石破茂領導的執政聯盟失去參眾兩院多數席位後,在位不到一年就在202598日宣佈辭職。 

許多日本民眾認為,伴隨經濟停滯之下的政治停滯,意味著日本政府在解決一般民眾的問題上幾乎無能為力,例如物價上漲、生活成本過高、薪資縮水和國家安全方面的束手無策。日本民眾對於有如「走馬看花」的首相任期,深感無奈與失望,認為即使再換幾個首相,也看不到日本政治的回春與振作。這顯示日本至今並未擺脫派系政治的漩渦以及外交政策的舉棋不定,意味「日本民主」的衰敗。


日本的民主體制有如夕陽西下,光芒消失。東方IC

韓國民主惡化的情況也不相上下。在尹錫悅因草率宣布戒嚴而遭到彈劾下台之後,繼位的李在明也未必「在位高明」。投機搖擺的性格,以及我稱之為對中政策「愚蠢的退化」,已使韓國的民主體制陷入迷航狀態。 

在法國持續面臨財政困境與國內政治分裂之際,上任僅九個月的總理貝魯(François Bayrou)202598日在信任投票中遭國會以壓倒性的票數推翻,成為一年內第三位辭職的總理,也創下法國近代史上首位總理自行提出信任投票卻遭受失敗而下台的紀錄。 

20249月阿塔爾(Gabriel Attal)辭任總理,前「脫歐」談判代表巴尼耶(Michel Barnier)同年12月遭到國會推翻,再到如今貝魯也下台,一年內的「輪番下陣」,宣告了法國民主體制的動蕩與不安。 

6,歐洲綏靖主義的延續 

202599日─10日,總計19架的俄羅斯無人機入侵波蘭領空,很顯然,這是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之後,準備繼續入侵歐洲的一次「預演」,並藉此測試北約的防衛能力與決心。然而,即使是19架俄羅斯無人機闖入北約盟國之一的波蘭,歐盟也只是表達譴責,並無啟動北約第五條集體防衛的意向,僅僅停留在第四條「集體磋商」的階段。 

即使波蘭政府提出嚴厲的指控,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指出,這次19架俄羅斯無人機入侵波蘭,是第二戰以來最接近「開戰」的行動。波蘭外長也表示,此一事件絕非意外事件,不僅是對波蘭,也是對北約組織和歐盟一次「史無前例的攻擊行為」。 

不出意外,德、法、英、義大利等國以及北約和歐盟其他領導人都先後發出譴責。德國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宣稱這是一次「侵略行為」,德國國防部長指稱這是俄羅斯軍隊又一次的「挑釁」。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發出自認最堅決的譴責,敦促俄羅斯立即停止這種會讓戰爭失控的行為。法國外交部將這次事件稱作俄羅斯一次「不負責任的升級行為」……。儘管北約空軍成功攔截了俄羅斯的無人機,但這些沒有嚇阻效力的口頭譴責,又是一次「外強中乾」的綏靖主義表現,只是證明歐盟不過是一隻「大軟蝦」! 

7,美國氾濫成災的政治謀殺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保守派社運人士,川普總統的親密盟友查理‧柯克(Charlie Kirk)2025910日在猶他州「猶他谷大學」的公開活動中遭到槍殺。遭到逮捕的兇手泰勒‧羅賓遜(Tyler Robinson)是一名年僅22歲的左翼激進份子。死者是一位保守主義堅定的「擁槍論者」,卻命喪於激進左派「擁槍者」的謀殺之下,豈不是極大的諷刺?豈不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據《路透社》統計,自202116日川普支持者襲擊美國國會大廈以來,美國境內已經發生超過300起具有政治動機的暴力事件,其中包括川普去年遭遇兩次暗殺未遂。回溯至2017年,共和黨眾議員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在維吉尼亞州一處公園被槍擊,2022年,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的住所遭闖入,嫌犯以鐵鎚襲擊她的丈夫,20254月,民主黨籍賓州州長夏皮羅(Josh Shapiro)的住所遭到縱火;兩個月後,民主黨眾議員霍特曼(Melissa Hortman)及其丈夫在家中被一名偽裝成警察的槍手殺害,嫌犯除了撰寫了一份宣言,還持有一份政界的暗殺名單。這種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事件,也是美國民主衰敗的證明。 

上述這些暴力事件,還不包括非政治性的「大規模槍擊事件」。據非營利性「槍支暴力檔案」(Gun Violence Archive)的統計,自2023年以來美國已經發生了40起大規模槍擊事件;所謂「大規模槍擊事件」,是指除了槍手之外有四人或四人以上死亡或受傷的槍擊事件。 

僅僅在20231月下旬的短短一周裡,美國加州就發生了三起大規模槍擊事件。周一,一名槍手向半月灣(Half Moon Bay)的兩個苗圃開火,造成7人死亡,1人受傷。幾小時後,另一名槍手在65公里外的奧克蘭(Oakland)一處加油站開槍,造成7人受傷,1人死亡。星期六,在洛杉磯華人聚集區蒙特利公園(Monterey Park)的一家舞廳,11名舞客在農曆新年前夕被人開槍打死。


軟弱無力的人民對照權力無邊的獨裁者,將是未來世界鮮明的裂縫與反差。東方IC

據統計,美國槍支銷售量已超過2300萬支以上。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在佩普(Pape)20255月的一次調查中,有39%的民主黨人認為通過武力讓川普下台是合理的;與此同時,有近1/4的共和黨人表示,川普動用軍隊鎮壓反對其議程的抗議活動是正當的。這個「暴力容忍度」升高的數據,不能不說是美國民主衰敗的鐵證。 

7,美國民主治理的衰敗 

柯克遇刺事件,反映了在性別跨越、種族歧視、貧富對立,網路仇恨、世代隔閡、左右對立與槍枝管理(少聞擁槍者獲得自衛卻常聞持槍者屠殺無辜),在美國沒有獲得真正的解決,特別是美國人民以極端暴力解決思想分歧的接受度與發生率大幅提高,政府無法解決制度面「聯邦統合」與「差異政治」之間的鴻溝和裂縫,證明了美國的民主體制在「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方面,已經無能為力。 

柯克的遇刺,是當代政治最大的諷刺(irony),那就是一個捍衛憲法「擁槍自衛權」的人,卻成為「擁槍者」的槍下亡魂!一個宣稱反法西斯主義的激進左派,自己就是法西斯,一個指責他人「散佈仇恨」的人,自己卻執行「仇恨暗殺」!這顆子彈,預告了「虛偽的自由主義」的終結,不僅爆開了激進左翼的真實面目:濫殺無辜,而且揭穿了極端左翼對人類倫理的反動和破壞:一個以為自己是個左派就可以用極端暴力奪取一個異議者的寶貴生命! 

民主的退化是未來世界的巨大難題,一向被眾人所信仰的「普世價值」將異化成為「普世不價值」。軟弱無力的人民對照權力無邊的獨裁者,將是未來世界鮮明的裂縫與反差。正如一開頭所言,也許我們「從未民主過」,未來也是。


時事評論

 

宋國誠專欄

AI異化世界的來臨

─我對未來世局的看法(103) 

本文發表於《鏡報》,20251011

https://www.mirrordaily.news/story/24112?utm_source=feed_related&utm_medium=yahoo


「數位牢籠」是由科技公司所打造和經營的隱形監獄。東方IC

未來世界,人類缺的不是科技,而是人文。沒有人文,人類將被推回野蠻時代。

我把AI視為透過數位科技所建構的「物體系」來經營「人類智能上帝化」的妄想,但卻「異化」為「AI拜物教」。最終,並且在「加速」(acceleration)形態下不久的將來,想像的慾望將「異化」為失控的宰制,機械演算取代人類思考,AI形成「超現實」的新控制時代,我稱為「後數位時代」:一個以AI為主導的「新荒原世界」,一個靈光(aura)消失的年代。

 

一,數位牢籠:未來世界的演算法宰制

 

在「後數位時代」,內心已被演算法管控,被關進「數位牢籠」(digital Cage)之中;人類不再懷抱熱情與創新,而是順從和自閉。 

1,演算法:微型意識形態機器 

起初,演算法被貌似中立的「邏輯運算程序」一詞所定義,但隨著「靈魂管控」機制的擴大,演算法已經變成一種「微型意識形態機器」,演化為一種『權力的語法』與『意識形態的中介』。 

法國哲學家路易‧阿圖塞(Louis Althusser)在《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機器》一書中就指出,國家除了透過壓迫性國家機器(如軍隊、警察)維繫統治,還依賴一套更隱蔽的「意識形態機器」──學校、家庭、宗教、媒體等──使個人「內化」(internalize)外部的統治邏輯,成為「自願服從的主體」。如今,更隱蔽的工具已讓位於演算法。斯洛維尼亞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Žižek)指出,意識形態最危險的形式不是強迫,而是自願;科技公司透過平台治理、數據收集、演算法編碼與語境控制,使意識形態變得看不見但全然在場。 

於是,自由蛻變為「被預設的自由」(pre-configured freedom),一種認知幻象和主客錯置,是一種在程式語法上被預先框定、被模型化的有限選擇。在演算法規則之下,使用者只能在系統預設的參數範圍內進行「誤以為自由」的選擇,而非從根本上創造選擇、質疑規則或逃逸框架。 

2虛假的「演算法美學」 

「演算法美學」寄託「美學」之名,使人誤以為只要能生成得夠快、夠多、夠像,就是美感和創意。實際上,演算法美學將「創造力」(creativity)轉化為統計模型與偏好數據的映射結果,以統計代替真正的美學。在此意義上,演算法美學並非拓展感知,而是壓縮想像、管理感官、編碼創意。

Kyle Chayka的《扁平時代》(Filter WorldHow Algorithms Flattened Culture)一書中指出,在「平庸最有利可圖」的驅使之下,人類的品味開始下降;「平庸」成為獲得最受推薦的大眾品牌,或者說,大眾品牌意味著最大限度的平庸。因為,演算法只計算數量,不會顧及品質,因為「品質」很主觀,如果沒有人類審美經驗的判斷,演算法只是在一堆「資訊垃圾山」之中進行挑選,並以空降的形式向你投放。 

義大利哲學家阿岡本(Giorgio Agamben)認為,「品味」是一種感知中的裂縫與曖昧地帶,它允許模糊、矛盾、曖昧與混合,但難以「被塑造」。然而,演算法塑造品味,特別是迎合主流、對比明顯、已知偏好的輸出,壓縮創造性與差異性所散發的品味。在此意義下,使用者只是垃圾資訊的「受餵者」(the fed),舒適又不傷腦筋! 

3,數位牢籠與主體性的消解 

「數位牢籠」是由科技公司所打造和經營的隱形監獄。這個類似於法國哲學家福科(Michell Foucault)的「全景監獄」(Panopticon)概念,一個跨國資本集團所構建的「超現代剝削系統」。以齊澤克(Slavoj Žižek)的觀點來說,「數位牢籠」不是透過強制灌輸,而是透過愉悅機制、回饋系統與推薦邏輯,使你甘願接受宰制。它不鼓勵懷疑與批判,而是當下立即接受。

 

二,AI異化時代的來臨

 

1,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觀點:虛擬對真實的取代 

依據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超真實」(hyperreality)的觀點,超真實屬於「擬真」(simulation)的第三種形式,也就是虛擬對真實的直接取代。換言之,AI將成為一種能無限模擬人類意識與語言的擬像機器,卻無任何真實內容。布希亞說過:「我們活在資訊越來越多,意義越來越少的世界」(We live in a world where there is more and more information, and less and less meaning.) 

(1)自我的外包 

所謂「自我外包」是指不做決定,不願承擔自己負責的壓力、風險與責任。人們將原本屬於內在、自主、私人或主體性的活動或決策,委託給外部的技術系統、平台或演算法來處理,成為「非責任主體」。 

我們不再記憶和懷想,只會「查閱」(search)和「點擊」(hit),把記憶交給Google、手機或雲端。我們使用格式化的圖案傳達(Line的貼圖),一個圖案取代了人類千萬種真實情感的內涵。我們透過外部工具(算命AppReplikaAI 諮詢)來理解自己,而非沉思與內省;我們只是「選擇他人的二手選擇」,只是點擊再點擊。 

(2)「幽靈主體」的形成 

在虛擬取代真實之後,自我變成一種可以被演算法接管的技術流程,一種韓炳哲(Byung-Chul Han)意義下的「透明控制」與「積極強迫」(positivity-driven coercion),自我成為商品分類資料庫的一個編號或代碼,於是,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意義下的「在世存在(Dasein)的「存在」不再「在世」,齊克果(Søren A. Kierkegaard)的「絕望自我」開始形成並加劇,這就是「人類主體的幽靈化」。


面對「AI異化世界」的來臨,人們應該自覺的對抗偏見而非默許演算法效益化。
示意圖/Freepik

2,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一切都是監控 

祖博夫在她的《監控資本主義》(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一書中指出,AI並非數位運算的邏輯工具,而是資本主義的剝削機制下的監控系統,一種「工具主義權力」(Instrumentarian Power)。祖博夫把「演算法治理」(algorithmic management)視為資本積累( capital accumulation)的手段,不透明的、不可審查、難以追責、不需說服、不需暴力,卻能透過數據與介面控制人心與行為的權力。這種權力是隱蔽的、溫柔的,因而對公民社會具有更大的腐蝕性。

 

三,解除AI魔咒:「反異化」行動

 

1,重返海德格:讓存有自己展現 

在今日後數位時代,回到早期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存有論,依然具有「再啟蒙」的意義。海德格提出「讓存在自身展現」(Gelassenheit Sein-lassen)

人類本真性(authenticity)的表達,不應存在於技術性與操作性的關係之中,而是「如其所是」地呈現,一種「去技術化/去數位同質化」的倫理實踐。 

德語中,Gelassenheit一詞是指釋放、靜置、開放,Sein-lassen則指「讓存在顯示自身」。作為一種對「存有」(Being)召喚,海德格教導我們不要把生生不息的河流看成發電廠,不要把茂密的森林看成伐木工廠,不要把自由的人類變成數據生產/消費者,更不要把自我當成「演算人格」。對存在的謙卑與尊重,是向存有回歸的必經之路。 

2,侘寂:一場美學的鬥爭 

源自日本、承繼禪宗思想的「侘寂」(Wabi-Sabi)美學,既是一場審美戰爭,更是一種生命態度的堅持,它保持與AI美學「非共存」的立場,應被未來和平主義所寄託。 

AI美學強調可預測性、高點擊率、完美構圖、色彩標準化與立即滿足;侘寂美學則擁抱殘缺、模糊、不對稱、暫存性;它不依賴科技,但主張時間的沉澱與直觀。一如李歐納‧科恩(Leonard Cohen)一位信仰侘寂美學的加拿大詩人、小說家與音樂家,曾有一句出自他的專輯《The Future》的名言:「每件事物都有裂縫,那就是光進來的地方」(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 is how the light gets in) 

3,「AI對齊」(AI Alignment)運動 

AI系統日益滲透至高風險社會系統與關鍵性基礎設施,如電網、醫療、自駕車、武器開發……等等,如何避免AI的失控,包括對目標的誤解或過度優化,是未來「AI對齊」運動(AI Alignment)的核心議題。 

例如指標人物艾列澤‧尤考斯基(Eliezer Yudkowsky),保羅‧克里斯蒂亞諾(Paul Christiano),斯圖爾特‧羅素(Stuart Russell)等人,致力於如何讓AI模型學會「內化」人類價值與偏好的「技術研究」與「價值建模」,模擬AI可能的錯誤行為並測試其行為邏輯的「風險分析」。當前「AI對齊」的主流趨勢是推動「基於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RLHF)以及規範AI自我訓練和自我評估的「憲法AI(Constitutional AI)。推動這項工作的機構包括Alignment Research Center(ARC)MIRI(Machine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但截至目前,這些方法仍無法完全解決深層次的風險,例如模型在非預期情境下的行為泛化、目標扭曲、或策略性操控監管機制等等。

 

四,建構「人道AI」的未來

 

未來世紀,必須轉向「人道AI(Humane AI)的發展,從倫理、技術與制度三個軸面進行「AI整治」(AI governance)。這其中的關鍵議題包括:AI 系統應當成為人類的工具,還是合乎倫理的行動者?人類的價值是否能被形式化、可計算?技術是否中立?權力如何分布於演算法之中? 

最後,實現民主AI的終極關懷。AI不應僅僅由菁英工程團隊與企業主導,而應納入使用者、勞工、公民社群,甚至原住民族與弱勢族群的經驗與意見,實現「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與「價值共構」(value co-creation)。面對「AI異化世界」的來臨,人們應該自覺的對抗偏見而非默許演算法效益化,強化制度而非只依賴開發者良心,培養民主素質而非交出控制權。這不僅關乎 AI能否傷害我們,更關乎AI是否增進人類共同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