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

 

《宋國誠專欄》

美國是要消滅烏克蘭嗎?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51125

https://www.upmedia.mg/tw/commentary/columnists/245534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已經拒絕28點和平計畫。
因為這個方案傷害烏克蘭最核心的主權、領土與國家安全利益,
損害烏克蘭的尊嚴與未來。(美聯社)

川普想要盡早結束俄烏戰爭,當然值得稱許,但「目的不能合法化手段」(The end can’t justify the means)

依據多家外媒報導,川普政府於1120日前後,在與俄羅斯秘密磋商之後,提出了一項結束烏克蘭戰爭的新計劃。這項計劃包含28點內容,簡稱「28點和平方案」。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全球的非議與爭論。除了美國沾沾自喜之外,烏克蘭痛苦不堪,俄羅斯暗自竊笑。 

一,什麼是「28點計畫」? 

從第1–5點:涉及政治框架的重建 

1,確認烏克蘭主權(但未明確定義版圖)

實質意義:烏克蘭本是主權獨立,何來確認?所謂確認不過是分割與重劃,實際上要求烏克蘭割地求和。 

2,建立俄羅斯烏克蘭歐洲的「互不侵犯協議」

實質意義:表面提供全面停火的政治框架,但等於將俄烏戰爭翻轉為雙邊糾紛,而非俄羅斯侵略。 

3,俄羅斯與歐洲重開安全對話(由美國主持)

實質意義:美國重新掌控歐洲安全議程,俄羅斯則藉此恢復合法性。 

4,所有爭議全面政治解決

實質意義:將克里米亞、頓巴斯等問題一併處理,實際上是以犧牲烏克蘭領土權益為前提。 

5,協議為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法律文件

實質意義:未來烏克蘭與北約都難以翻案,是一項違背國際法的非法文件。 

從第6–10點:涉及北約與烏克蘭的安全架構 

6,烏克蘭憲法明文載入「永不加入北約」

實質意義:烏克蘭永遠無法獲得北約的協助。 

7,北約章程中也加入不接納烏克蘭的條款

實質意義:雙重鎖死烏克蘭與北約的關係,等同烏克蘭永久假性中立化。 

8,北約不在烏克蘭部署軍隊

實質意義:確認烏克蘭無法直接獲得北約的保護。 

9,歐洲戰機可在鄰國部署,用於防禦任務

實質意義:提供象徵性威懾,不具實質效果,等同北約東翼後退。 

10,限縮烏克蘭武裝部隊總規模上限60 萬人

實質意義:大幅削弱烏克蘭防衛能力,使其長期陷入「芬蘭化」不被併吞,但必須乖乖聽話。 

從第 11–14點:涉及領土安排(最具爭議) 

11,承認克里米亞為俄羅斯佔領區(實質割讓)

12,承認頓巴斯(盧甘斯克、頓涅茨克)為俄控制區。

13,凍結部分前線,烏軍必須出某些區域。

14,哈爾科夫、赫爾松等敏感區域建立「中立緩衝區」。

實質意義:俄羅斯的領土侵略獲得國際法律承認,烏克蘭需放棄2014 年以來被侵佔的大量土地與部分人口,俄羅斯獲得外交與地緣戰略大勝。 

從第15–18點:涉及停火機制與監督 

15,雙方立即停火,部隊撤至劃定線

實質意義:阻止烏軍反攻的機會。 

16,建立「和平理事會」(Peace Council)可能由川普本人擔任主席
實質意義:美國掌控協議執行,俄烏都需接受美國仲裁。 

17,國際觀察員監督撤軍、邊界與人道通道

實質意義:協助俄羅斯安全撤軍。 

18,俄國與北約建立熱線與衝突避免機制

實質意義:看似中立,實則將俄羅斯納入國際安全架構中。 

從第19–22點:涉及經濟與制裁安排 

19,使用凍結的俄羅斯資產來重建烏克蘭

實質意義:表面是重建,實則讓俄羅斯以資金換領土合法化。 

20,俄羅斯可逐步重返國際金融市場

實質意義:重振俄羅斯的經濟活力並重新進入世界經濟體系。 

21,逐步解除部分制裁(依協議執行情況)

實質意義:歐洲各國(尤其德國、法國)可以重新購買俄羅斯能源,俄羅斯將滿血復活。 

22. 長期經濟合作:能源、基礎建設、出口通道

實質意義:建立美俄經濟合作框架,美國扮演經濟整合的保護傘。 

從第23–25點:涉及人道與社會措施 

23,全面進行戰俘交換與遣返平民

24,建立人道通道,保護學校、醫院、基礎服務

25,俄烏進行文化與教育交流

實質意義:偏向象徵性,妄想緩和民間仇恨。 

從第26–28點:涉及法律、選舉與國內政治安排 

26,烏克蘭必須在100天內舉行選舉

實質意義:迫使澤倫斯基政權在壓力下接受重新授權。 

27,戰爭各方全面赦免戰爭刑責

實質意義:俄羅斯戰犯問題被擱置,免除俄羅斯的戰爭責任。 

28,違反協議者將失去安全保障

實質意義:若烏克蘭採取任何對俄軍事行動,保障立即失效。烏克蘭失去反抗權,反而授予俄羅斯的「違約控訴權」。 

以上所謂28點協議,不是什麼和平計畫,而是烏克蘭的「滅國計劃」。這是20世紀「雅爾達密約」加上「慕尼黑協定」的惡性加重版,是一項美俄聯手瓜分歐洲的陰謀計畫,是歷史上「強權政治」最醜陋的表演。換言之,這是美國在現實權力結構下試圖快速凍結戰線,降低美國援助成本。這不是逼迫烏克蘭投降,而是美國主動向俄羅斯投降。 

在我看來,28點方案本質上是一場暗黑遊戲:

1,全面滿足俄羅斯的要求,全盤承認俄羅斯的侵略戰果。

2,削弱烏克蘭的安全自主性,烏克蘭從此成為「主權殘缺」國家。

3,破壞北約整體安全架構,北約將成為一隻「被拔掉牙齒的老虎」。

4,缺乏可執行的監督制度。川普不會永遠在任,美國無法保證制度的永續執行。

5,短期「速食型停火」,將使歐洲陷入動盪,俄羅斯卻可能重啟「二次侵略」。


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是對歐洲安全的一大干擾。
許多歐洲國家稱美方文件「完全不可接受」。(美聯社)


二,他國
(烏克蘭、歐盟、俄羅斯)的回應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已經拒絕28點和平計畫。因為這個方案傷害烏克蘭最核心的主權、領土與國家安全利益,損害烏克蘭的尊嚴與未來。澤倫斯基選擇爭取一長期穩固的另類方案,而不是「割地求和」的短期妥協。 

歐洲盟國普遍認為這項方案非常明顯偏向俄羅斯,特別是北約不能駐軍,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是對歐洲安全的一大干擾。許多歐洲國家稱美方文件「完全不可接受」。 

普丁則公開表示,如果該計畫被接受,可能成為最終和平協議的基礎,這是狐狸假慈悲。 

三,28點計劃的後遺症 

在我看來,28點計畫是國際正義的喪失、國際規範的瓦解、國際法的失效、美國信任的破產。換言之,這份計畫是地緣政治「大國操縱」的法制化,而非國際法追求和平的實踐。 

1,鼓勵侵略者透過軍事行動取得實際利益,違反《聯合國憲章》第2條以及國際法「侵略行為不得產生領土權利」的原則。 

2,雖然設立由美國主導的「和平委員會」,但卻沒有國際機構的參與,沒有武裝監督團體,沒有違反後的強制手段,在制度上很快就會報廢。 

3,根據國際法,一國在「嚴重威脅下」被迫簽署條約,該條約即屬無效;川普發出「不簽/續戰/停援」的威脅,可能構成「政治脅迫」(political coercion),明顯違背《維也納條約法公約》關於「自由同意」的原則。 

4,「全面戰犯赦免」(amnesty)的設想,違反國際刑事法庭(ICC)關於侵略罪、反人類罪、戰爭罪不得以政治協議赦免的原則。所有這些罪行,俄羅斯全部一手包辦,這將造成大國免責權與國際刑事正義的徹底崩解。 

5,要求烏克蘭憲法寫入「永不加入北約」以及北約寫入不接納烏克蘭的條款,違反「民主自決」原則(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是對人民主權制度的破壞。 

所以,28 點計畫的「非法性」,可以歸結為:

1,承認侵略所得破壞國際法底線。

2,強迫弱國在壓力下簽約侵犯主權自決。

3,免責戰犯撕裂國際刑事正義。

4,永久中立化與憲法鎖死剝奪烏克蘭的自衛權。 

四,歐洲安全格局的解構 

如果這份協議獲得簽署,歐洲未來的安全秩序將趨於瓦解: 

1,北約東翼的戰略退縮

北約的安全邊界將後退1000公里,波蘭、立陶宛、羅馬尼亞等國將成為真正的前線,造成「俄羅西擴」,迫使北約大幅提升東歐軍費與武力部署密度,北約威懾力下降,俄羅斯安全半徑擴大。 

2,俄羅斯地緣威權全面回歸

俄羅斯確保並合法化對克里米亞、頓巴斯的控制,逐步獲得解除制裁,重返G8等國際組織的資格;俄羅斯獲得不設防的烏克蘭邊界,將從侵略者變成「合議」下的區域威權。 

3,烏克蘭陷入長期衰亡狀態

烏克蘭被迫限縮軍力僅至60萬人,且安全保障抽象具條件性,等於被動接受共管,未來烏克蘭將成為「跛腳國家」。 

4,美國與北約的分裂

歐洲軍事自主化被迫加速。歐盟版的「軍事申根區」或「歐洲軍隊」勢必成型;歐洲武器自給率將明顯提高,傳統北約名存實亡,美國離家出走。

 5,全球「武力奪取領土」風險升高

這是最嚴重的後果。如果俄羅斯成功透過和平協議獲得合法領土,中國將蠢蠢欲動,土耳其坐收漁利,印度與巴基斯坦伺機而動,波斯灣與非洲多國冷眼觀察。換言之,侵略可以法律化,武力可以正當化,只要具備足夠的戰鬥力,這將對全球安全秩序構成最嚴重的挑戰。 

美國的和平夢遊! 

然而,諾貝爾和平獎的桂冠不會戴上川普的頭上,因為這28點計劃,烏克蘭不會接受,歐洲不會支持,美國無法保證。想以斷送他國命脈換取脅迫式的和平,只是沽名釣譽,只是美國國恥。我始終堅信,俄烏戰爭的終結必須以俄羅斯戰敗為前提。這28點計劃,只是美國的和平夢遊,一個衰落的美國夢!






時事評論

 

《宋國誠專欄》

後霸權:美國世紀的回歸與重建

我對未來時局的看法(104) 

本文發表於《鏡報》,20251119

https://www.mirrordaily.news/story/30197


川普能否重振美國的霸權地位,將深刻影響未來世局的脈動。
圖片摘自美國白宮臉書


在「後霸權」時代,美國面對的不是「再次偉大」,而是「再次爭霸」。 

一,後霸權時代的來臨 

儘管「後霸權」(post hegemony)概念具有不同的定義和描述,在我的論述脈絡中是指美國不再擁有「無可匹敵」的對手,而是處於新興霸權的挑戰與積極回應的動態過程。後霸權是「單極霸權」的過渡性終結,是指美國未來將面臨來自「動蕩軸心」(axis of upheaval)的多邊挑戰,美國的全球治理能力將面臨前所為有的挑戰。 

1,什麼是「後霸權」? 

後霸權的另一個涵義是「美式扈從主義」(American Clientelism)的式微,以及一種「無極」(apolaire[法語])格局的形成。一方面,美國已經因為成本過高而對「全球保護」(global protection)無能為力,川普要對台灣收保護費的說法,是為一個註腳,一方面昔日的扈從國家已逐漸走向「不確定結盟」的自主行為體,中東地區、金磚國家就是這一「自主行為區」的體現。例如以色列不再聽命於美國,任意發動符合自身利益的獨立戰爭,如持續攻擊迦薩走廊和突襲窩藏哈瑪斯份子的卡達,又如印度遊走於美中俄三邊而規避大國邏輯,一方面與美國結盟,一方面大買俄羅斯廉價石油,公然支持俄羅斯的戰爭經濟;又如巴基斯坦,表面上「親西方」,實際上暗中支持塔利班,甚至靠攏北京以對抗印度;沙烏地阿拉伯長期宣稱是美國的盟友,實際上暗中聯繫中東恐怖組織。所以今日以美國為領頭羊的霸權穩定(hegemonic stability)未來極可能走向「霸權不穩定」(unstable hegemony) 

「後霸權」也在描述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失敗。儘管全球化通過電子媒體和跨界流動製造了一個「地球村」(Global village),但同時也放大和凸顯了各種地方性(local)和社會性的衝突,包括身分認同、宗教歧異、社會壓迫、不平等與不寬容,乃至各種型態的文化戰爭。任何單一霸權已經無法面對社會性衝突,任何主流文化已經不可能在實踐全球治理的過程中,無視或貶抑非主流文化以及非主流行為體。除此之外,「後霸權」是對霸權壟斷的反抗,以「人類發展」(human development)取代「地緣政治」(geographical politics);世界格局的變數將主要不是大國之間的權力競爭,而是地區性的貧窮、低度發展、社會挫折與失敗,所導致的「邊緣騷動」。換言之,後霸權是「異全球化」(altermondialisation)對「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反撲。 

2,「反川論」與「擁川論」的兩極化 

支持與反對川普者大有人在。反對者認為,川普重返白宮,曾經被視為美國的重生與世界的復甦,但一年多下來,情況可能相反。美國像一部拖行世界的水車,正在逆向轉動,轉向一種「霸權脫序」的危險階段。雖然川普的任期只剩兩年多,但川普主義的後續效應將使世界進入地震高發期。至今為止,川普還在假裝成功,繼續營造美國黃金時代的夢幻。 

「反川論」者認為川普可能加速美國衰落。從退出《巴黎氣候協定》、WHO……等等國際組織,與北約關係緊張,不分敵我的對盟友加徵關稅,引發盟友對美國的質疑與不信任;在國內,他獨斷的政治風格加深內部(左右兩派)的分裂,「暴力反川」的惡潮不斷升高;以關稅為主軸的保護主義帶來更多的貿易摩擦,予人「交易牟財」的印象。以上種種,不僅不利於美國的競爭力,也削弱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導致美國軟、硬實力的雙重衰退。 

「擁川論」認為,川普致力於扭轉國際貿易的失衡,主張減稅、放鬆管制以吸引產業回流,正是一種「矯正美國失落」的作為而非走向衰落;他要求盟國增加軍費,一方面在執行「有限國際主義」的調整,而不是「全球買單」的國力耗損,集中資源以對付真正具挑戰性的「中俄朝伊」邪惡軸心;而川普的關稅政策也並未造成美國的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 

儘管反川理論始終來勢洶洶,發揮了對川普若干政策失誤的糾正功能,但並沒有駁倒「川普主義」的戰略價值與方向,反而推廣了川普主義在全球範圍的發酵。我把川普主義的未來效應,稱之為「川普3.0版」。換言之,川普能否重振美國的霸權地位,將深刻影響未來世局的脈動。 

二,什麼叫「川普主義」? 

「川普主義」─一種充滿強勢的保守主義思想,以及不依循傳統官僚程序和非典型的政策取向與治理模式,對未來世局的影響固然是「相對性的」,有好有壞。但這就是所謂「創造性破壞」,目的是糾正國際秩序的脫軌,扭轉文明道路的偏離,拯救生命,追求和平。 

1,糾正原則,扭轉偏離 

許多人以為川普熱衷於「交易」,並暗示性地把一般商場上的骯髒交易投射在川普身上。實際上,川普的交易是一種「矯正機」,運用強大的扭力來矯正和翻轉國際政治天平上的失衡,以及國際組織對其創始原則的背離。除了利用關稅對全球「啃美國家」(不分敵人或盟友)進行貿易公正性的矯正之外,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在今(2025)年「聯合國創立80周年」的大會演講中,對「聯合國」毫不留情的批判。 

川普嚴厲斥責聯合國的失職與偏航。他在演講中說道:「在大多數情況下,至少目前,他們似乎只是撰寫一封措辭強硬的信,然後再也沒有後續行動。這都是空話,而空話解決不了戰爭問題」。他質疑聯合國雖然擁有巨大潛力,但卻未能充分發揮;這等於說聯合國已經背離它的創始原則,沒有承擔維持國際和平的責任。


「川普主義」─一種充滿強勢的保守主義思想,以及不依循傳統官僚程序和非典型的政策取向與治理模式。
圖片摘自美國白宮臉書

2,「去道德」的實力主義 

一方面,同盟關係不能作為對美國不公平貿易和邊境管理鬆弛的理由,例如加拿大和墨西哥;即使三方簽署了「美加墨貿易協定」,此一協定也不能成為毗鄰國家侵蝕美國主權與社會治安的藉口。換言之,同盟之間的「價值同質性」不能作為掩護「揩油美國」的依據。 

另一方面,美國對印度課徵50%的懲罰性關稅,意味著即使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的要角,但也不能暗中購買俄羅斯石油,助長俄羅斯在俄烏戰場上的續戰能力。換言之,川普對於「投機的虛假同盟」,一樣不假辭色。 

3,摒棄「軟弱無力」的軟實力 

美國過去對中國採取的「接觸」(engagement)政策,認為向中國輸出民主自由的思想,導入市場經濟體制,將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與外交模式,這套「軟實力」的政策,不僅已經證明完全失敗,甚至導引中國回頭對抗美國。 

這使得川普不再執念於軟實力、國際公共產品、價值影響力等等概念。在川普眼中,軟實力是一種「浪費」,不符合「帳本治國」的原則;軟實力既無法讓美國的敵人放下武器,也不能防止衝突與戰爭的發生。換言之,川普不認為文化實力是美國國力的組成部分。 

當然,這種「國際撤退主義」也有負面效應。美國長期被視為「國際規則的制定者」,川普一旦退出,等於自願放棄影響力,並讓讓中國或其他大國填補真空,奪走美國在國際組織中的主導角色,導致美國的綠能產業落後於歐洲與中國,也會導致疫情合作受到阻礙,增加公共衛生成本,例如退出WHO後,中國影響力反而明顯增加;退出伊朗核協議,反而讓伊朗更傾向核武,增加核戰危機,因為氣候變遷、疫情防控、核武擴散等議題,本質上跨國界議題,絕非單靠美國就可以解決。川普頻繁「退群」,讓盟友覺得美國不再可靠,只顧自己利益,無視同盟國家的共同利益,造成信任危機。其中尤以關閉《美國之音》,最傷美國的信譽和影響力。 

4,終結俄烏戰爭

在面對俄烏戰爭問題上,川普的政策幾經轉折,角度之大是歷任美國總統無可望其項背。在聯大演說之後,川普在Truth Social平台上發表其對俄烏戰爭180度的翻轉。內容有三大重點: 

(1)川普指出,在深入了解並完全掌握烏克蘭/俄羅斯的軍事與經濟情勢後,看到這場戰爭給俄羅斯帶來的經濟困境,我認為烏克蘭在歐盟的支持下,已經有能力奪回整個烏克蘭的原始領土。 

(2)隨著時間、耐心,以及來自歐洲,特別是北約的財政支持,烏克蘭要恢復戰爭開始時的邊界,絕對是可行的選項。由於烏克蘭精神強大,並且愈來愈堅韌,那麼烏克蘭不僅能收復原有國土,說不定還能有更大的突破!

(3)
美國將繼續供應武器給北約,由北約決定如何使用。 

202531日,川澤兩人在白宮大吵一架,川普指著澤倫斯基的鼻子說:「你沒有牌可以打」(you have no cards),直到今日認為烏克蘭將全數收回失土,其間的「信心轉折」猶如衛星改道、江河倒流。 

三,美中進入激烈的霸權爭奪戰 

在可預見的未來,美中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既難以填平,也難以跨越。理由是來自中國的挑戰,難以停歇。換言之,只要中共試圖挑戰美國的國際地位,美中之間的「結構性衝突」就不會改善。 

1,冷遏制與冷和平 

在美中終極爭霸之前,美國未來的對中政策採取的叫做「冷遏制」(不是「熱對抗」),也就是在圍堵中共之外,也開闢溝通協商的管道,我稱之為「二軌戰略」(track-two strategy)。如果中國願意協商談判,美國至表歡迎,但如果要開戰,美國也是「奉陪到底」。「冷遏制」的目的是避免美中核子大戰,因為美中一旦開戰,就不是「小打小鬧」而已,可能就是人類歷史最後一場戰爭。 

中國方面則採取「冷和平」的戰略,因為如果失去美國市場,中國的出口貿易必將雪崩墜崖,經濟衰敗必將拖垮中共政權。所以中國的對美政策是虛與委蛇,假意慇懃,希望降低美國對中共的壓力。

2,中國的戰爭訊號 

從九三閱兵到「香山論壇」,如果九三閱兵是中國向西方作出「戰略表態」,把普丁和金正恩找來天安門觀禮,就是意圖籌組「紅色法西斯反美聯盟」,那麼香山論壇就是中共對美國為主的「武力威嚇」。兩者合起來看,就是中國意圖建立「中國式的國際新秩序」。 

要實現上述兩個目標,就必須改變現狀並合理化它的改變行動(無論是和平的或武力的)。從中國國防部長董軍在2025年「香山論壇」的談話來看,中共基本上已經「不採取」和平改變台海現狀,而是「武力收復」。換言之,中共已經拋出「武統台灣」的明確訊息。 

董軍在香山論壇上表示,「隨時準備著挫敗外部的任何武力干涉」。過去尚且稱呼「外部」為「美國介入」,這裡則直接定義為「武力干涉」,這等於對美國發出「準戰爭」的訊號。 

如果「九三閱兵」在展示「中俄朝伊」合組「紅色法西斯同盟」,向美國進行「準宣戰」,那麼「香山論壇」則是拋出侵占南海和武力攻台灣訊號。 

未來,習近平必在其有生之年與美國一決高下;美國自然也不會在中國的腳下稱臣。無論規模與範圍有多大,未來世界已無法逃避這場世紀大衝突。



時事評論

 《宋國誠專欄》 

中國對日本六大戰略誤判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51121

https://www.upmedia.mg/tw/commentary/columnists/245282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句「台灣有事,日本有事」讓北京跳腳。
但中國罵得越大聲,效果越像是在替高市政治加碼。(美聯社)

為什麼我自創「外交自焚」的概念來形容中國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日本有事」所做出的反擊?因為這是中國近年來最嚴重的戰略誤判之一。 

什麼叫「外交自焚」? 

我把「外交自焚」(Diplomatic self-immolation)定義為:一國為壓制他國的外交敘事,卻反而讓該敘事獲得更高國際合法性的過程。另外,外交自焚也可指涉一種「逆反敘事」效應:一國因急於維護敘事控制權,卻做出使自己在外交上更孤立、更被國際社會厭惡和提高警戒的行為,或稱「適得其反」。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句「台灣有事,日本有事」讓北京跳腳。但中國罵得越大聲,效果越像是在替高市「政治加碼」,這不是反擊,這叫 外交自焚。換言之,中國越想讓台灣議題降溫,越把台海變成全球焦點,越想讓日本噤聲,越讓日本的論述發揮「全球放大」效應。 

理由之1:中國的強烈反應反而使高市的主張被「國際正當化」。 

當中國強烈反對「台灣有事=日本有事」時,外界會產生一種效果:若中國的反應如此過度、激烈,那高市的警告可能是真的。結果就是:日本民意更支持警戒中國,日本安全官員與政界更把「台灣有事」視為真實威脅,國際媒體更關注台海風險,G7與美國更傾向支持日本說法。這種現象在外交上叫:「反效果」(backfire effect)。 

理由2:中國反擊恰恰強化日本保守派,而非削弱 

中國習慣於攻擊日本保守派政客、右派媒體、強化國防政策的「國防派」。但歷史證明反而造成保守派民意支持度上升,減少「國防派」的反對聲浪、讓日本左派更趨於弱是,讓高市的形象更具有「勇於面對中國」的象徵力量。換句話說:中國本想削弱高市,結果反而替她「抬轎助選」。 

理由 3:中國自毀「一中原則」,陷入自我矛盾 

中國的反擊通常是:「台灣是中國內政,所以日本不能說三道四」。但問題是,

若真是內政,日本何來「有事」?中國反擊越激烈,越說明台灣問題已不是中國內政,而是國際安全議題。換言之,中國的激烈反應本身就證明高市的論述正確:台灣不是單純島內政治,而是區域秩序的一部分。這叫做「自毀長城」。 

「外交自焚」雖是我創的名詞,但符合國際政治的相關理論:1,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 /securitization):越否認威脅,越強化威脅;2,逆火外交(backfire diplomacy):越想打擊對方,越反彈到自己身上;3,迴旋外交:迴力鏢效應,自我暴露中國戰略的脆弱性。 

「外交自焚」一直視中國在國際上的「拙劣表演」。每當中國以大國口氣、壓迫式外交回應鄰國政治言論時,自焚效應就開始產生。例如,反擊澳洲,反而全面倒向美國;施壓立陶宛,反而讓歐盟集體支持立陶宛;最近的一次則是反擊日本,反而激勵日本強化國防。 

中共的反擊,恰恰證明了:台灣有事,真的會讓日本陷入危機。讓日本再次看到中國在區域外交上最致命的弱點;中國越想掌控敘事,越把自己逼到更不利的位置。 

中國每罵一句,高市的支持度就往上跳半格。因為日本民眾看到的是:「欸,中國這麼生氣?表示高市真的戳到痛點喔」。中國外交部的講稿越激動,日本國防預算越好通過。北京根本不是打擊保守派,是替他們散發「日本大外宣」。

外交自焚來自六大戰略誤判 

「外交自焚」背後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戰略誤判」。綜合來說,中國對日本總共有六大誤判: 

誤判之1:中國以為「日本只是嘴硬」 

中國長期以來把日本的台海言論視為:美國叫你講,外交表演,不敢真的做。

但事實恰恰相反:日本早就把台海視為國家生存線。理由是:日本安保法制已完成「集體自衛權」改革,日本南西諸島全面軍事化,日本國防預算已開始大幅成長,日本的情報、太空、飛彈體系全面升級。簡單說,日本不是嘴硬,是準備好了。中國完全看不到日本已經「再軍事化」的現實。 

日本在2015年通過了「安全保障相關法制」(總計由10部修正法+ 1部新法組成),其中包含「存立危機事態」以及「武力攻擊事態」。當某些與日本高度相關的他國遭到武力攻擊,且該事態被認定對日本國家存亡造成重大威脅時,日本可以動用集體自衛權。 

在「安保法制」之下,日本已經從過去的「被動防衛」走向「為保護盟國而行使集體自衛權」。即使日本本身沒有被攻擊,只要以下3種情況發生,日本就可以出動自衛隊:(1)關係密切的國家受到武力攻擊(例如美國、某些情況下的台灣,乃至菲律賓)(2)該攻擊使日本面臨存亡危機;(3)日本沒有其他方式能保護自身(例如外交斡旋失敗) 

誤判之2:北京不知日本已經完成政治世代的更替 

中國還以為日本和1990年代那一群「歐吉桑」政客一樣,以為日本一直不敢談軍事、害怕刺激中國、馬上會道歉、只做經貿不做安全。但高市首相是新一代的政治領袖,她已經什麼都不怕。中國完全看不懂什麼是「後安倍主義」?中國誤判了日本已經「去後冷戰化」,並準備走向強軍之路。 

誤判之3:以為「指罵」就可嚇死日本 

北京習慣用一種「指罵」─針對個別政客予以痛罵的方法,例如指名罵安倍、罵麻生太郎、罵石破茂、罵高市,以為打壓日本某位政治人物就能改變日本政局。實際上,中國罵誰,日本民意就越挺誰。中國從來就看不懂日本政治運作的邏輯,也誤判了現代日本的政治文化。 

誤判之4:誤解「台海議題」在國際政治中的性質 

中國一直以為,只要一直說:「台灣是中國內政」,各國就會閉嘴,也就是把國際安全問題當作自己內政問題。但世界並非依此運作。台灣影響了全球供應鏈、半導體、海上交通線、世界軍事平衡、美日同盟、南海與東海安全,這已經不是「內政問題」,而是全球戰略問題。中國誤判了國際社會對台海議題的定位。 

誤判之5:以為「外交高壓」就能嚇阻民主國家 

結果民主國家越被罵越強硬。中國的威脅政策在民主國家完全無效。中國完全看不懂民主政體的反應機制。

誤判之6:誤判了「敘事時代」的國際傳播環境 

中國以為罵得越兇就越能控制話語,這是最根本的誤判。在今天的國際政治中,話語權不是靠嗓門大,而是靠信任度,中國罵高市,讓高市變成全球媒體焦點,讓她的觀點變成熱門議題,讓日本民眾更關注台海,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毛躁、粗魯與脫,讓台海議題更國際化。這就是「外交自焚」最核心的表現。 

最令人意外的是,王毅是以日本外交出身,但其麾下的日本智囊卻都「日本不通」或「業績掛蛋」!這說明中國外交官個個都是「蒙眼戰狼」,只知衝撞,不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