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就地城鎮化的樣本-海鹽
海鹽位於浙北杭嘉湖平原,地處滬、杭、蘇、甬四大城市的中心地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早在秦王政25年(西元前222年)就已置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全縣面積1072.63平方公里,轄5鎮4街道,戶籍人口37.59萬人。人們提到海鹽,就會聯想到國家4A景區、載入金式世界記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的「南北湖」,以及中國十大名園之一的「綺園」,也聯想到中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秦山核電站,以及杭州灣跨海大橋等等,是一個融合了古典風情和現代便利於一身的美麗城市。近年來,海鹽致力於城鄉統籌發展,成效卓越,特別是在就地城鎮化的推展與實踐方面,穩步扎實,典範全國,2012年,海鹽被國務院列為全國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引起全國各界關注,人稱「中國就地城鎮化的海鹽樣本」。
一,就地城鎮化:中國農村的第二次革命
所謂「就地城鎮化」,簡單地說,就是農村人口不向大城市遷徙,而是就地、就近向附近的城鎮集聚。換言之,農村人口以中小城市為依託,就地創業安居,通過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發展社會事業,提高自身素質,改變生活方式,讓農民過上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就地城鎮化」是既有的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雙向並進」下的產物,把散落的農村居民點,適時且適度地擇地聚集,形成新社區,再通過新社區的產業聯結和就業創造,逐步轉化為新城鎮;在此過程實現農民工人化、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等等「三農轉化」。
在我看來,「集聚化」的新型農村社區,是繼「散戶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農村發展的「第二次革命」,是繼「離土離鄉」(進入大城市務工),「離土不離鄉」(進入鄉鎮企業就業)之後的「第三條道路」,即「既不離土也不離鄉」的城鎮化。這第三條道路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僅是在解決城市建設用地不足的小問題,而是逐步改變中國既有的農村結構,扭轉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轉變,是中國未來能否真正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關鍵。
2013年間,經濟學家厲以甯開始提倡「就地城鎮化」,認為這是一種符合中國自身國情的城鎮化發展模式與希望所在。他提出了一種「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的差異選擇和「社區三類型」模式,亦即農民不僅可以留在老城區,也可以進入新城區,還可以進入以新農村為基礎發展而來的「新社區」。只要社區的公共服務完善化,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新農村就可以由「村管理」轉變為「社區管理模式」。
在我看來,就地城鎮化是解決「異地城鎮化-大城市化」之弊病的有效途徑,可以避免人口擁擠、資源爭奪、生態脆弱化等等「城市病」,減少人口流動成本動和城市融入障礙等等問題。另一方面,由於中國農村一向只有點狀的「散居農戶」,沒有群狀的「集體社區」,土地的小農戶佔有和碎片化經營,使農業經濟無法規模化和現代化,所以就地城鎮化的關鍵就在於農村土地的流轉、整治和農民的遷居,以及農村新社區公共服務系統的健全化,具體而微的體現在農民居住條件改善、農民就業保障、社會保障全覆蓋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集體資產的保值與增值等方面。
二、「海鹽樣本」的探討:四句話
「海鹽樣本」的由來,是2013年11月27日,由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與中國金融資訊中心聯合主辦的《解讀就地城鎮化的海鹽樣本》專題研討會,在海鹽召開時所提出。在此之前,國家發改委於2013年7月,曾特別請各地提供就地城鎮化的模式樣本,「海鹽樣本」於是脫穎而出。「海鹽樣本」的提法,一是凸顯海鹽在推進就地城鎮化採取改革農村產權制度這一創新性路徑所取得的特色;二是指海鹽在實驗、摸索和落實中所取得超越性成就,截至2012年,海鹽縣城鎮化率已達到53%,與全國城鎮化率相當;城鎮居民人均收入37800元,在嘉興各縣市名列第一,而其城鄉收入比是1.98:1,遠優於全國平均水準。這樣的成果,與全國規劃的目標已取得一致。
依我瞭解,海鹽縣在改革前,轄有104個行政村,3953個自然村,平均每一個行政村有38個自然村,人口38萬,耕地48萬畝,人均佔有只有1畝田,村莊分佈散落,規模狹小,有如星羅棋佈、滿天星斗,而且農村建房侵佔土地資源相當嚴重,往往規模越小的村莊,戶均占地面積越大,在此情況下,地方政府完全沒有能力進行公共資源的配置。然而,海鹽具有客觀的就地城鎮化優勢,海鹽距離滬、杭、蘇、甬四大城市各100公里,未來2-3年,杭州地鐵將通到海鹽,上海輕軌地鐵可以通到鄰近的平湖,海鹽前往四大城市只有1小時20分鐘左右的車程,縣內各鄉鎮和社區之間的往來也只有10分鐘的路程,這就形成了「農村-衛星鎮-四大城市」的區位格局。所以海鹽居民不需要遠離他鄉到其他大城市,可以在本地就近工作、生活、學習,這與厲以甯教授的主張很接近,也是海鹽推動就地城鎮化的客觀優勢。簡單地說,海鹽這個地方,很適合推展就地城鎮化。
在海鹽縣委宣傳部網管科科長黃沈明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海鹽縣府,海鹽縣農經局長金愛明,副局長蔣小留、張志炎,以及農辦副主任方忠明等人接見我們。黃沈明科長首先簡略說明海鹽的基本情況,方忠明先生向我們解說了海鹽就地城鎮化的操作策略和演進方式。這個策略就是「四句話」,第一句話是「規劃引領」,方忠明說道:「我們實際上從2006年就開始進行就地城鎮化工作,首先就是進行民居住點的調整規劃,把全縣原先居住在3953個自然村的8萬農戶,調整為9個鎮,讓散居的農戶向中心村集聚,因為在人均1畝的情況下要實現農村富裕,是不可能的。到2011年,全縣合併為5鎮4街道9主體,也就是9個農村新社區,這就把近4000個自然村完全撤除了,初步實現的就地城鎮化的空間佈局」。
在農民就地進城方面,海鹽採取的是「自願報名-分類推進」的方式,政府只是提供服務平臺,扮演公共物品的產出和推手的角色。方忠明說道:「我們把農民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自行進(縣)城的優勢農民,這一類政府不予協助,甚至對這類農民在城市購地買房所獲得的土地級差進行課稅,進行財富的二、三次分配,以補助弱勢群體;第二類是自願進城的,政府給予協助和補助,第三類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暫時不具備進城條件的,第二種是「逆城市化」的,也就是不願意進城的;對於前一種,政府對其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等待其具備進城條件,第二種就讓其留在原地,這就形成了『有進城、有保留、有原地』的三類集聚方式,然後再分類推進」。
就地城鎮化專題會談:由左至右是農經局副局長張志炎,局長金愛明,副局長蔣小留,農辦副主任方忠明 |
第二句話是「政策引導」,主要針對第二類規模最大的「就地集聚」類型。方忠明說道:「我們採取自願流轉、自動報名方式,政府再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以土地級差為核心的內在資金鏈。這個資金鏈與政府的公共財政是分開的,完全歸農民集體所有,並進行內部自我迴圈。在進城過程中,為了鼓勵農民向城鎮集聚,政府提供補助,戶均補助額度在20萬左右;至於進城後的農民身份還是不變的,政府通過『確權』、『賦能』的產權改革,保留了『有土農村居民』的身份,這就使得農民即使拆房進城入居以後,也還有一種土地安全感」。
第三句話則是「服務均等」,是針對留守農村的第三類農民。海鹽採取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運用政府可支配資金,提供大量的公共產品服務,這方面的內容是包羅萬象的,也是就地城鎮化的重中之重。方忠明以教育資源的重配置為例,「我們海鹽的中、小學校,在硬體方面是全國一流的。我們把偏遠地區的學校拆除,按居住地配置,擇地重建,把優質的教育資源集中起來。我們最近剛通過了『全國教育均衡縣考核』,實施『優勢教育資源往下走』的措施,提供補助,鼓勵教師下鄉,以『蹲點』作為教師考核的標準,扭轉了過去嚴重的『擇校』問題。現在,有些下鄉的教師,下去以後都不願再上來了,因為在基層的工資、福利水準都比較高,而且現在城鎮的距離實際上已經縮小,鎮與鎮之間不過10分鐘的交通路程,下鄉教師並不會感到不方便。這也是就地城鎮化溢出效應的表現」。
宋國誠教授與海鹽市委領導進行熱烈的討論 |
再如衛生與醫療資源的就地城鎮化,方忠明說道:「在20年前,農村即使生大病也是不看醫生的;現在我們有了醫療保險之後,不僅有病可以即時看醫生,而且還能享受到免費和優質的醫療服務;我們現在已有兩家大型國有醫院:人民醫院和中醫院,與杭州、上海的醫院進行緊密的合作,統籌醫療資源;另外5鎮4街道的地區醫院和衛生院,也和縣裡的大醫院相結合,通過醫療許可權下放實現醫療並軌等等;我們最後的目標則是建立『社區保建系統』,達到預防勝於治療境界」。在我看來,「海鹽樣本」不僅實現了就地城鎮化「分類推進」和「有序進城」的目標,其所產生的綜合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也已充分顯現。
三、「海鹽樣本」:確權、賦能、同待遇
海鹽樣本的第四句話就是「創新推進」。海鹽採取了「農民權益城鎮化」、「就業方式城鎮化」、「公共服務城鎮化」三大綱目,並以「確權、賦能、同待遇」為其內涵,建立了一個就地城鎮化的系統架構。所謂「確權」,就是明確農民的權益及其保障,包括對農民的五個權:農房產權、宅基地使用權、承包權、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實現「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授予四種產權憑證,並通過土地入股的股份收益、承包轉讓經營後的集體分紅等等資產盤活手段,使農民的資產資本化、流動化、增值化。所謂「賦能」,是指活化農村產業經營和金融制度,擴大集體經濟規模,提供抵押、擔保、保險等等金融商品,形成增殖化的資金鏈;另外則是建立「工作配套」創新,把土地整治、土地流轉、市場經營主體、集體經濟產業整合起來,創造農民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和複式所得管道;另外還提供轉業輔導,包括就業培訓、技術講習和勞務合作社,使農民有能力進入政府工程或民間企業,投入政府的「兩區」建設等等;最後所謂「同待遇」,是指實現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的均等化,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城鄉資源的合理配置。
「創新推進」所取得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也就是所謂溢出效應與擴散效果,並對傳統的農村結構產生良性轉化。方忠明副局長指出,「首先是『解束』,也就是解除束縛,解除中國幾千年來農民對土地嚴重的依戀情結和依附狀態;其次是『降門檻』,就是降低農民進城的條件和限制;最後是『添能力』,通過農村的金融改革與服務,再助推農民一把,例如實施『新家園貸款』,提高農民貸款的管道,增強農民進城之後的生存與發展的能力,改變農民傳統的弱勢角色」。方忠明進一步展望就地城鎮化的未來願景,「15、20年以後,農民數量將進一步減少。最重要的是,28萬農民將變成兩類農民,一是「法人農民」,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等新型農業主體的培育,使農民不再只是耕一畝地,而是500畝,甚至是1000畝;二是替法人農民打工的「產業農民」,通過提高農民的知識與技能,讓農業成為一種『體面的職業』,不再是『7086』部隊,讓農民的工作報酬與社會其他行業均等化,甚至高於其他行業」。
具有深厚「農民情感」的海鹽農辦副主任方忠明先生 |
四、「海鹽樣本」的第一亮點:活化土地流轉
自推動新型城鎮化以來,最大的障礙來自于農民對產權變革的不安全感和危機感,以及轉型之後就業與生活問題的不確定感。因此,如何通過制度創新與機制活化,免除農民對「失地、無房、弱權」的恐懼和抵制,是影響城鎮化成敗的關鍵之一。對此,海鹽採取的活性策略相當可取,通過各種「實惠利民」的措施,使就地城鎮化能夠井然有序、平穩順暢。
農經局副局長張志炎也以專業化的表述,把海鹽的就地城鎮化總結為「三大塊」,分別是「把土地流轉起來」,「把資產經營起來」,「把農民組織起來」。就土地流轉這一塊而言,張志炎副局長指出,自1980年代實施家庭聯展承包責任制以來,雖然解放了勞動生產力,激發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但一路走來,對於發展現代農業而言,這種以戶為單位的小型生產體制,已經成為嚴重的制約因素。雖然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居民,大部分從事二、三產業,但農業經營比較粗放,效益不高,農民收入面臨瓶頸。
於是,在2009年,海鹽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農村土地流轉和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各鎮街道成立「分中心」,村一級成立「工作站」,主要目的在構建土地流轉的市場體系,解決土地交易的資訊不對稱問題。例如農民要把土地流出去,流給誰?經營主體要土地,向誰要?雙方資訊都是不對稱的,有了這個平臺,就能發揮供需的對接和引導作用。當時海鹽提出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規範管理」的原則,在「政府引導」這方面,由於土地流轉不能全部依託市場,完全放任市場必然產生波動和風險。於是在流轉方式上,採取三種形式,一是「委託流轉」,農戶委託村級經濟組織,也就是委託股份經濟合作社進行流轉,流出多少?價格多少?都以「委託協議書」定下來,這樣下來,農民就可以放心流出,主體也可放心流入。
對就地城鎮化「清晰熟稔」的海鹽農經局副局長張志炎先生 |
第二種流轉方式是「土地互換」。例如在100戶中有大部分農戶願意流出,但其中有幾戶不願意流出,解決癥結的辦法就是採取「土地互換」,也就是把不願意流出的土地去和願意流出的土地進行交換,由點成塊、由塊成片,然後再通過合併與集中,就能達到「規模化流轉」,否則流出的土地,只是零散的、短期的,無法形成規模效益;第三種方式是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讓農民以土地承包權入股的方式,對農民的土地進行保值,這樣就能穩定農民流轉的意願與信心。
至於市場運作,基本上土地流轉的價格還是通過市場來定價。在2009年期間,流轉價格大約是一畝500元,現在則是實物交換,每畝6500斤稻穀,按基準定價大約是850-1000元,而後政府再提供財政補貼和各種扶持,鼓勵流轉。另外,基於市場運作必然存有風險,海鹽政府就以縣、鎮二級政府、經營主體、村集體組織四方集資的方式,建立全國首創的「土地流轉風險保障基金制度」,藉以確保農民權益。這是一種類似「產業保險」的制度,因為規模經營之後,經營主體往往遇到各種不可測、不可抗拒的風險而虧損,風險保障制度的建立就能避免農民的股權收益受到風險傷害。
在土地流轉之後,海鹽政府採取一種「雙保政策」,既保障農民,也維護企業。張志炎副主任說道:「在土地流轉之後,政府的輔導和管理非常重要。我們海鹽早在2009年就已提出了經營權與承包權分離的政策,政府給經營主體核發『土地流轉經營權證』,在產權獲得確證之下,一方面確認經營主體的地位與合法性,一方面賦予權能,給與金融支持,包括抵押、貸款等等,以擴大和改善主體的經營能力與條件。至今為止,累積融資貸款已經超越1億元以上」。
在保障農民方面,不是土地流轉之後就不管農民了,還必須協助農民提升就業轉型和技術能力。張志炎副主任說道:「我們成立了『勞務合作社』。農民土地流轉以後雖然取得了租金,但為了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針對還希望也還有能力從事勞動的老年農民,可以透過『勞務合作社』進行仲介,到企業打工。這些老農民很高興,田租出去可以收租金,不耕田了也可以去打打工,這樣每年有個一、二萬收入,要比原來自己種田的收入高多了,這就使得農民既願意流轉,也開心流轉」。據統計,海鹽已經流出了33萬畝土地,價值50多億元,流轉率超過了50%,也培育了500多家新型經營主體,特別是家庭農場,達到了297家。
採取政府引導,對應於流出規模;輔以市場運作,對應於轉出活力,這就是一種「農戶+合作社+經營主體+政府+市場」的聯鎖運作機制。在農民流出土地之後,收入增加了,在培育出新一代的經營主體之後,規模效益就顯示出來,也使得「兩區」建設獲得了支撐。在這種聯鎖機制下,可以得到一種「雙促效果」,也就是土地流轉催生經營主體,經營主體推動土地流轉,形成一種加速效應。
政府引導也可以產生「雙控作用」。對於農民土地流轉是否情願?有沒有委曲或不滿?例如「土地流轉合同」是否公正?是否維護雙方的權益?是否合乎政府的政策法規?是否合乎土地經營的功能和目標?政府都會進行審查和理解。對於經營主體的資質與條件,例如經營主體是否合法、合格?是否誠信?是否承擔社會責任?政府也要進行審核監督。在此情況下,政府扮演農民和經營主體之間的監督者、見證者、調解者的角色。張志炎副主任說道:「我們採取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既不強迫農民流轉,也不阻礙農民流轉,而是讓農民『心滿意足』的流轉。至今為止,在農戶、村經濟組織、經營主體之間,沒有發生衝突或糾紛,農民放心、村經濟組織接受,經營主體也滿意。這樣就形成一種從零星流轉向規模流轉,從短期流轉向長期流轉,從自發流轉向委託流轉的良性格局,使得整個土地流轉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
在我看來,海鹽樣本處處採取了「以農為本」的原則,對各個環節、細節、癥結,思慮周詳、面面俱到。特別是政府在規劃、引導、獎勵、扶持、監督、服務等方面,幾乎發揮了「全功能」的角色,體現了「新公共政府」的特色,表現了良政、善治、勤官的三重優質結構,這就是我所說的「政府之美」。所謂「海鹽樣本」絕非虛名,足以典範效仿、推廣全國。
五、「海鹽樣本」的第二個亮點:經營資產、組織農民
就地城鎮化的第二塊就是把農民的資產經營起來。農民資產的經營主要是指「農村集體產權的改革」,其實質就是通過土地股份制實現農村土地的資本化,把具有現代產權意義的股份制引進農村。在浙江,農村的經濟組織是「村經濟合作社」,承擔著村集體資產的經營與管理,儘管經營效益有所增長,但近年來,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和產權體制,還是帶來滯礙性與桎梏性的負面影響,主要是產權虛位化造成農民收益受限、權益硬固化等等問題。為了改革產權體制、活化經營效益,海鹽進行了「先行先試」的超前改革,並形成了一種綜合配套式的改革框架。張志炎副主任說道:「早在2001年,我們海鹽在東門村就成立了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試點,也就是把集體資產量化給每個農民。2011年起,全縣全面推開股份制改革。目前101個村社區,已有94個村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一)第一步驟:清產核資
土地股份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清產核資」,將土地分出「公益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前者包括道路用地、農村基礎設施、村辦公用房、文化體育場所等等;後者主要是承包土地,依「折價入股」的核資方式分配給農民。張志炎副主任說道:「股份類型可以分為『土地股』,將農民土地拆遷補償的一部分收益,納入村集體經濟;其次是『農齡股』,針對尚未征地的村,依據農業生產時間的長短和農民勞動貢獻為分配單位,再其次是『人口福利股』,以戶口人數為單位,分配比例則依據村級股東代表會來決定」。
(二)第二步驟:股權量化
「股權量化、分配農民」是活化農村資產的重大措施。儘管各地的操作形式不一,但所謂「農村土地股份制」就是在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允許承包農民依照自願、自主、互利的原則,把土地承包權以股份的形式移轉給農村集體統一經營和管理,再按股份比例分紅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其方式包括移轉至農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規模化農產公司或擴大的家庭農場等等,其最大效益是在不觸動集體經濟體制下,把農民固定化的使用權轉變為增值性的財產權。
海鹽樣本的具體作法是,以戶為單位進行股份量化(折價入股),向農民發放具有集體收益分紅效力的股權證,這就使得農民的集體資產能夠分紅、處分、專用、繼承、流動,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產權交易形式;同時也解決了傳統農民的兩個身份拘束,一個是經濟身份,也就是村民變股民,另一個是社會身份,也就是農民進入社區以後變成了居民,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張志炎副主任說道:「通過股份量化並直接與農民的利益掛鉤,把原先虛擬的、看得到卻用不到的集體產權予以實體化,把村民變股民,把土地變股權,這就實現了民主理財、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目標……目前海鹽已有8-9個村開始進行分紅,農民非常滿意」。
海鹽縣靖海橋邊的濕地公園 |
(三)第三步驟:組織農民
為了彌補過去政府征地採取一次性補償導致農民後續生活沒有著落的重大問題,海鹽還做到了流轉農民的後續服務工作。張志炎副主任說道:「把農民組織起來主要的工作就是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社』,海鹽目前總計已成立了180多家專業合作社。通過『對內服務、對外活力』的原則,也就是把土地流轉出來之後不再從事個體農業的農民組織起來,從事專業合作社;而對於不願流轉土地繼續從事農業的,我們就進行農業規模化經營,統一生產、統一行銷、統一品牌,以確保農產品的安全品質,或者培育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的經營主體,使農民在土地流轉之後,生活仍然得到依靠和保障」。
在我看來,經營農民資產與組織農民,不只是改變農民身份而已,也不只是增加農民土地流轉的安全感,增加農民進城入鎮的適應感,更重要的是達到增加農民收入、分享改革紅利的效果。特別是通過形成一種「活化-增值」的機理,在生產性收入之外,開創並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農民將土地作為生產要素進行資產化投資,通過兩個管道實現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第一個管道是作為不動產的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將非農用地、閒置用地予以清核、整理、集中,選擇性地進行專業化、規模化與效益化的發展,使農民不再是單純從土地獲得一次性收益或補償,而是在土地的整體收益中獲得相當比例的分配性收入;第二個管道是「動產增值」,通過股權分紅,鼓勵農民進行投資性儲蓄、有價證券等金融商品的交易活動,實現農民來自銀行利息、貸款融資和有價證券紅利等等動產收入的增長。換言之,把農民的資產經營起來,把生產要素轉變為資產要素,通過不動產與動產雙層增收管道,最終實現農民的富裕化。
深層來看,土地股份制改革還解決了長期以來中國農村土地移轉的產權爭議與政治矛盾,也就是解決了長期以來對農民土地的不合理徵用和隨意性剝奪。在過去「非股份化的集體產權」的框架下,土地移轉不是一種產權交易與資產流轉,而是一種政府性的行政行為,國家總是以政府的權威角色,站在高於農村集體組織的地位上,可以不顧農民意願和帶著法律強制性進行「征地」,這種方式,不僅帶有地位的不對等性和國家主體的隨意性,其所實現的土地移轉也不具有現代意義的產權移轉或增值,頂多只是實現集體所有向國家所有的轉變,其直接結果就是農民集體土地有減無增;在缺乏股份制的產權機制下,征地只能是一次性補償,農民的後續生活沒有得到支援和保障;特別是近年來城市發展對土地的強烈需求之下,大量農用土地被政府徵用,使大量的農民成為「無土地、無工作、無社保」的「三無農民」。實現土地股份制以後,農民雖無土地但有收益,雖不務農但可領工資,雖是農民但仍享有社保。這就是我所說的:中國農村社會的「第三次寧靜革命」。
六、「海鹽樣本」的第三個亮點:綠色城鎮化 / 松德堡合作
除了就地城鎮化以外,海鹽樣本的第三個亮點就是「中歐城鎮化」。由海鹽縣「發改委」牽頭,2013年在李克強總理見證下,海鹽作為全國12個縣市中唯一的一個縣,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與丹麥松德堡市的簽約合作儀式。合作的意願是希望借鑒歐洲城鎮化的模式和理念,在中國的城鎮化道陸上少走彎路,減少浪費。其中農業生態是其中的一部份,藉以推動低碳農業,解決小而散的農業粗放經營方式,解決農業污染問題。方忠明副局長指出,未來海鹽將在城東建立「零碳屋」,作為一種理念示範;目前也建了「丹賣風情街」、「丹麥工業園」、「德國工業園」等等,培育含蓋一、二、三產業在內的環保理念,引導海鹽的產業轉向低碳生產、低碳生活。
中、歐城鎮化合作,是中國國家級低碳城市發展的國際合作模式,至今已召開多次的學術會議,開展實地參訪和雙邊合作項目,目前已推廣到地方政府與歐洲個別國家或城市簽約合作的階段。農經局局長金愛明說道:「我們現在雖然剛剛起步,但已經站到了很前列的起跑點。為什麼和丹麥合作呢?主要是因為松德堡市與海鹽縣的情況非常接近,他們也飼養比我們數量更多的豬,不僅滿足內需,還大量出口,但由於採取法人化經營,在農業污染和環境治理方面,大大地優於我們;另外,丹麥松德堡有一些企業在海鹽投資,所生產的產品都具有節能環保的功能。中歐合作主要是學習歐洲的管理經驗和環保政策,一方面提升我們的理念,一方面協助我們例如在招商引資方面,如何做好環保評估和監督。往後20年,可以逐步引導我們的企業走向低碳生產、環保節能的方向」。
就地城鎮化的「指揮旗手」海鹽農經局局長金愛明先生 |
對於海鹽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金愛明局長指出,海鹽的農業還在繼續深化改革。儘管農業產值占GDP比重只有6-7%,但農業的成敗影響很大,既關係到國家的糧食安全,也關係到社會穩定。未來海鹽的農業要朝向組織化、節約化、安全化、集中化與高端化發展,並致力於品牌設計、農業電子化和品質安全。目前,海鹽已有省級註冊品牌5個,縣級54個,並不斷增加中。對此,海鹽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王精良補充指出,海鹽正處於中國農業發展第三到第四的過渡階段,在完成就地城鎮化,也就是農民進廠實現工業化、農民進城實現城市化、農地流轉實現產業化之後,目前處於發展「高效生態迴圈的都市性農業」階段;未來將朝向高附加價值的生態城市農業發展,以滿足人們對人居環境逐步升高的要求,發展適合四大城市、百公里生活圈的現代農業體系。
「未來農業」規劃師:海鹽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王精良先生 |
七、海鹽農村新社區:欣欣社區
在海鹽農辦副主任方忠明先生的帶領下,我們依據縣城、城鎮、鄉村三個參訪層次,來到了秦山街道慶豐村欣欣社區,參訪了農民宅基地流轉後搬遷住進的新房。我看到了一排排三層樓洋式排屋,品味高檔,整齊美觀。社區內總計1500戶,道路、車庫、街燈、路樹、超市、衛生服務站,應有盡有。一來此地,我驚豔不止。我對身邊的朋友說,這裡根本不是什麼「社區」,而是「高級別墅區」!
海鹽秦山街道慶豐社區(作者拍攝) |
(一)欣欣社區:農民報名搶住!
方忠明副主任告訴我:「起初,這樣的排屋,農民根本接受不了!我們於是提供了各種優惠鼓勵政策,到現在已有500戶農民等在後面排隊,我們根本來不及供應,這就是農民觀念解束縛的結果」。方忠明副主任指著一棟房子說道:「這一棟在杭州西溪地區,價格至少要一個億以上,在這裡只要37萬」!我聽完,開玩笑地說:「要是願意賣給我,我馬上到自動提款機提錢付款」!我同時也深感當前中國政府對農民的照顧與優待,已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談到農民搬遷的意願問題,方忠明副主任說道:「農民起初反對,然後是慢慢接受,現在是報名排隊,強烈要求搬遷。我現在連接納都來不及啊……。這裡原來是不毛之地,當初農民來參觀時,都說『我才不幹呢』!這是可以理解的,農民交出土地之後,在看不到實惠之前,總是沒有安全感。後來,房子建成以後,看到先進的建築,舒適的環境,看到別人都住進來了,農民都說原來這麼好啊!現在農民開始報名排隊了,搶著要住進來」。我打趣地說:「你們有沒有建立臺灣同胞來此轉做海鹽農民的機制啊」?大夥們異口同聲地笑說:「沒有,即使有,可能也排在一千名以後」。
以花園庭院為設計樣式的欣欣社區(作者拍攝) |
整齊美觀的農民新居(作者拍攝) |
(二)對農民的歷史補償
這種價廉物美的農民新房,主要得利於土地流轉之後所產生的土地級差效益,也就是農村土地產權釋放之後,通過城鎮化產生的增值,再回饋至農民身上;也就是一種土地流轉之後產生的資金鏈及其增值性迴圈的回饋效益。以農村一畝地土地流轉的價格為例,儘管承包地價值不高,以稻穀為折算租金,但宅基地,在制度設計上稱為「農村建設用地」,流轉之後的增值效益就很大。在海鹽地區,一畝建設用地用於第二產業的,每畝價格約40萬元,若用於城市第三產業,特別是房地產產業,縣級每畝價格可達400萬元。這就創造了農村土地流轉之後的級差效益。政府再利用級差收益的盈餘,以非贏利性質為農民蓋新房,把級差效益返還給農民,這就是農民在縣城得以低價購屋的原因。
談到政府農民政策的改變,我刻意以「苦哈哈的公務員為富油油的農民服務」這一倒掛式命題,來激發「農民住新房」問題的深度討論。對此,方忠明副主任認為,農民長期以來是被虧待的,是中國社會最弱勢的一群。中國農民的貧困化是制度設計所導致,在社會主義建國初期特殊的時空背景下,建立了城鄉二元體制,雖然穩定了國家政權,但也束縛了農民的發展。到了現在,在農民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犧牲性的貢獻」之後,給農民再大的好處也是應該的,也就是改變過去的「效率優先」,重新把「公平優先」放在首位。
歷史的發展有其客觀的邏輯,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農民收入的增加,沒有農民收入的增加就沒有鄉鎮企業的崛起;沒有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就不會有農民的就業,也就不會有城鎮化,更沒有農民進城的趨勢。換言之,只有讓農民收入增加,才能創造現代化發展的動力。方忠明副主任說道:「房子不是農民的特權,而是農民的福利,因為土地是祖宗留下來的,他們也是把土地讓出來之後而獲得新房的。農民富裕和城鎮化是一體的兩面。沒有農民的富裕,農民就只能死守在農村,不可能實現城鎮化,而城鎮化在帶動現代化的同時,在轉移了農民之後,也帶給了農民富裕,這是相輔相成的。在農民苦了那麼多年以後,給農民應得的,是一種『歷史的補償』,是正確和應該的」。
(三)政府,一隻看得見的手
農村社區的構建,作為政府部門提供巨大的公共服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大特色之一。城鎮化投資在政府財政所占的比例大幅比例,以及政府財政在城鎮化所付出的大幅貼補,這在世界上是極為少見的。政府財政在現代化觀念的導引,弱勢群體的經濟扶持,社會服務等等實現社會分配正義的支出,都占了極大的比例。方忠明副主任說到:「我們搞城鎮化的重大意義之一,就是把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在中國農村的大地上。過去,中國公共財政的陽光主要照在城市,公共產品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城裡的每一條馬路,都是公共財政支出的,但是在農村,基於『村民自治』的制度設計,農村公共設施都是農民自己集資興建的,這是不公平的。當年小平時代講效率,這是時代的需要,但到了現在,公平應該得到扭轉,工業應該反哺農業,城市應該支持農村。現在,國家公共財政通過稅源經濟和二次分配,向農民偏移、傾斜、支持,即使是過度傾斜,也一點都不為過」。在我看來,中國正在創建一種不同於西方自由主義經濟體制,一種「具有社會分配正義的國家資本主義體制」,政府這一隻「看到見的手」,發揮了重大而關鍵的作用。
實際上,在全球工業化的進程中,城鎮化(城市化,urbanization)作為一種必然趨勢,可以分為「(慢速)自發的城鎮化」和「(快速)規劃的城鎮化」。中國目前的城鎮化性質屬於後者,屬於以政府作為「動力引擎」的快速城鎮化,並且通過政府規劃的因勢利導,實現有序的、節約的、均衡的城鎮化。方忠明副主任說道:「以提高農民的城鎮化能力,是海鹽就地城鎮化的一大特色。我們通過解束縛、降門檻、添能力,讓農民首先具備進城能力,這樣的模式就能帶來快速、有序的城鎮化。以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在中國,只要判斷與決策正確了,發展的速度就會『騰飛』起來」。在我看來,海鹽以短短六年時間,就全面基本實現了就地城鎮化,關鍵就在於政府角色的「優越配置」,特別是「均衡化」,海鹽的五鎮四街道都建立了農村社區,很公平,這是海鹽的驕傲與成就。
宋國誠教授與方忠明副主任在欣欣社區愉快地交談 |
站在我面前的一個國家公務員,出生于1969年,畢業於浙江農大,1991年開始工作,一個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務經驗,始終為農民利益吶喊的方忠明,自稱是一個「快樂的公務員」,謙稱自己是一個「土專家」,一個為農民服務、投身農村改革卻絲毫不感覺疲倦的人。他深信,只有農民的富裕,才有國家的富強。方忠明說道:「我的成長經歷,恰恰是見證中國社會重大變革的三十年。在這個過程中,我理解了中國各個發展階段,甚至可以勾勒出未來海鹽發展的整個面貌。我既經歷了這個歷史過程,也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一點力氣,我覺得是莫大的享受。我覺得我活得很明白」。我打趣地問他:「以上所言,是否是真心話」,方忠明立刻舉起雙手:「我說的都是真心話,若有半句假話……」,此話一出,引起大家開懷大笑……。
(四)政府之美:國家公務員的專業與熱情
在海鹽調研期間,我感受到海鹽政府一種特殊的專業魅力和公務員熱情,一種真心投入農村改革的人性力量,這就是我所說的「政府之美」。「我們就是『做改革的』。我明天要帶幾位國家領導,去做海鹽的一個重大的改革,那就是『農房抵押權改革』。這是農民致富進程中最核心的問題。而農村金融改革的步伐走得太遲了!這是一個夢想,也是『農辦』的本質。我要點燃農村這部發動機,把農村變成遍地開花的孵化器」!方忠明這一席話,迴蕩在農村清麗的空氣中,也留在我的心裡,久久不能散去……。
八、土地流轉的成功案例:萬奧農莊
離開欣欣社區以後,我們來到的「萬奧農莊」,這是一處省級農業園區,位於秦山街道北團村省級農業園區內,是一處通過土地流轉並由法人經營的現代農業主體,總投資3000萬元,占地1500畝,核心區面積300畝,是海鹽縣重點鄉村旅遊專案,2014年1月起開始爭創3A級景區。作為海鹽縣土地流轉後規模經營的範例,「萬奧農莊」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設施蘆薈基地,同時也以葡萄、草莓、枇杷、甜瓜等精緻農產品而聞名。園內採用標準化鋼管大棚設施栽培,在品種與管理上具備很高的技術水準。農莊近年來連續舉辦了「中國海鹽首屆蘆薈文化節」、「八鮮採摘遊」等旅遊節慶活動,至今已吸引遊客80余萬人次以上,具有很高的社會知名度。
華東地區最大的設施蘆薈基地-萬奧農莊(作者拍攝) |
首先穿越的是近百餘畝的葡萄園區,這裡種植了醉金香、巨玫瑰、夏黑、藤稔、白夢莎裡奧、大紅提、大紫王等等取名優雅,數量達30幾種的改良品種。我看到累累成串、色味鮮美的葡萄,有一種伸手即取、一嘗為快的衝動。這裡的葡萄種植技術,是由首創「雙十字V形架」培育方式以及開創特大粒藤稔葡萄栽培技術的知名專家楊治元進行輔導,並嚴格按照數位化科學管理方式經營,2011年獲得了GAP(良好農業規範)的認證。
農莊工人正在剪采豐盛的葡萄(作者拍攝) |
其次是花卉盆景區,這裡規劃整齊、排列優雅,有海棠花、非洲茉莉、紅豆杉、鐵蘇、茶花、天堂鳥、牡丹、點紋十三卷、十二卷錦、草地廬薈、龍鱗、白洋宮、十二之天、朱焦、龜背竹、沙漠玫瑰、風尾竹、一葉蘭……等等,種類之多,難以計數。我仔細觀察,農莊特意展示各種植物的生態環境與生命特色,以及營造一種藝術化的「植物百科世界」,使遊客得以認識豐富而多樣的植物生態,具有很高的教育意義。
寓教於農的園藝展示區(作者拍攝) |
其次是農莊的招牌產品蘆薈。蘆薈已被聯合國農糧組織(FAO)評定為21世紀人類最佳食品之一。蘆薈作為藥物和經濟作物,被人類利用已達3000多年之久。當今在「回歸自然,返樸歸真」潮流的帶動下,蘆薈作為一種多功能的農業資源,特別是新鮮蘆薈作為一種純天然的食品,以及自然療法的良藥和自助美容的佳品,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一般家庭如果種上幾株蘆薈,不僅可以觀賞,美化環境,創造一種高雅的氣氛,還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增加居室的含氧量和負離子濃度,產生淨化室內空氣的效果,當前,蘆薈正走入無數的家庭,成為家庭保健的好夥伴。
萬奧農莊設置了「蘆薈博覽園」,這個專業區從初期僅僅8畝地,發展到今天2000畝的面積,未來還要向3000畝面積邁進,發展速度可以用「迅猛」一語來形容。農莊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30多種蘆薈品種,用於生產食用、藥用、美容、觀賞四大功能的產品。種植方式全部採用標準鋼管大棚栽培,80%以上運用滴水灌溉技術。所謂「滴水灌溉」,是依據農作物所需的最適當水份,經由管道系統的滴水設備,滴送到植物根系生長範圍的土層內,使作物經常保持最佳的濕潤狀態,讓作物每天都擁有最高限的生長率。這種灌溉新技術,最早由以色列這一缺水國家的農業專家所發明,已被公認為目前最好的人工灌溉方法。截至2010年,農莊出售蘆薈鮮汁達5000餘頓,總產值達700萬元,利潤300余萬元,並且制定全國第一部蘆薈生產技術標準範本-《無公害蘆薈》一書,制定了《無公害蘆薈基地管理制度》,採取投入控制和田間檔案記錄等等科學化管理措施。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新興的「科技蘆薈產業」,一項具有醫療、保健、美麗等等高級價值的「黃金產業」。
「萬奧農莊」的特色之一,在於不斷通過產品深加工和品牌行銷,提升產業的效益與知名度。2002年,農莊註冊成立了「嘉興市蘆薈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業生產以「味之國」為品牌的蘆薈系列飲料,通過了ISO9000∕國家食品生產QS品質安全檢測,以及HACCP出口認證。2003年,「味之國」被中國國家跳水隊選定為專用飲料,2004年還獲得浙江省農業博覽會優質獎。
生產萬奧農莊主力產品蘆薈的蘆薈博覽園(作者拍攝) |
萬奧農莊設置的蘆薈科普長廊(作者拍攝) |
農莊的第二個特色是對農業科技不斷地探索和求新,以技術保證產品品質。以草莓種植為例,萬奧農莊與浙江省社科院園藝所建立了長期的科技合作關係,引進草莓「立架栽培配套技術」。立架栽培是大棚種植的方式之一,藉由框架引導農作物蔓爬生長,由於立架栽培可以使草莓植株的生長向空間立體發展,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密度,提高產量,很適合於草莓這種重視果型與色澤之水果的種植方式。另一方面,立架栽培還可以通過園藝設計和景觀美化,方便于遊客自由活動和自助採摘,提升旅遊品質和樂趣,這要比平地栽培更能創造觀光美學的效果。
「萬奧農莊」的第三個特色是十分重視農業產品的教育推廣。農莊內設有「蘆薈科普長廊」,介紹各種主要蘆薈,如波路蘆薈、不夜城蘆薈、皂草蘆薈、庫拉索蘆薈、木立蘆薈、翡翠殿蘆薈、開普蘆薈等等,詳細說明了各種蘆薈品種的產地、特性、環境、功效等等。這不僅是一種對高價值作物的研究與探索,更是一種對作物生命、農業貢獻、生技運用的愛惜與尊重,有助於培養人們現代農業的生態倫理觀,發揮「寓教於農」的效果。
以童男童女玩偶裝扮佳偶的舊式洞房(作者拍攝) |
作為一個農業生態旅遊區以及對地方農耕文化的重視,萬奧農莊還設置了「農耕文化科普博覽館」。博覽館於2012年9月開始籌建,經過一年多遍訪民間,收集有關海鹽舊時農民的勞動工具、農村生活用品和用具等等,進行整理、簡修、裝飾,於2013年10月正式成立並對外開放。博物館以實物為主體,結合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海鹽地區農業發展、農耕文明、農作物生長和農民生活的過程與演變。我進入展示間,看到了農家廚房、民居中堂、農具陳列室、蠶桑用具間、民居臥室,特別是一座以童男童女為新郎新娘打扮的舊式洞房,相當可愛。博覽館充分展現了中國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風俗文化,包括戲劇、民歌、風俗及各種祭祀活動,表現對中國農耕文明的珍惜與感念。
走出「萬奧農莊」,我親自見證了一個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科技化經營並獲得成功的案例。我思考著,在傳統小而散的農業承包經濟體制下,根本不可能實現農業的專業化、科技化和品牌化,其所產生的個別零星效益,也絕對無法與規模化經營的總體綜合效益相比擬。這又是中國農村,「第二次寧靜革命」的一個具體印證,它正大聲呼喚並催生中國現代農業的成長與茁壯。
九、美麗新農村:文溪展風雅
離開萬奧農場,我們繼續來到了表現秦山文化優雅之美的文溪塢。文溪塢位於秦山街道永興村隱馬山南麓,史書有載:「塢兩山夾峙,數十家居樹林中,遙望炊煙,與雲霧相襟」,「隱馬山分兩支,兩山如巷,有村落名文溪塢,奇秀幽僻,儼一桃源」,顯示此一只有50戶、151畝面積、169口人家的小村落,自古以來即是一個清秀如畫、文雅如詩的「小桃花源」。古書記載:「遠眺秦駐紫雲間,近看文塢三面山,巧合周字百世緣,別有洞天小桃源」,顯示這一小村落,自古有名,相傳已久。
文溪塢村前的牌樓(作者拍攝) |
文溪塢相傳一個關於「隱馬山」的故事,指有一壯士與神馬隱於山中,保衛鄉民。明代嘉靖年間,倭寇侵犯澉州,百姓蒙難。隨後有人望見隱馬山有一大漢,壯如天兵,騎著神馬,來回奔跑,出入自如,敵聞風喪膽,不敢再犯。傳說流至清代,詩人兼藏書家陸嘉淑賦詩有雲:「南條東近處,稠迭眾山橫,海氣生秋露,濤聲狀晚晴。虛無懸絕島,截業表危城。隱馬何年事,寥寥萬古情」。傳說流露出百姓祈求天神相助,國泰民安的願望。
一來此地,見到了負責管理農耕文明展覽館的退休老村長周益凱先生。他是一位村落志工,喜歡畫畫寫寫,年紀雖大,但身體硬朗、熱情好客,而且知識豐富,才華甚高。他為文溪塢寫了一首《文溪賦》,並寫在村落的長牆之上,賦曰:「華夏東隅,南龍盡處,南宋紹定,常裳著書,澉川之陰,儼一桃源,村名文溪……」。句中流露出老村長對自己村落的熱愛。
宋國誠教授與文溪塢老村長周益凱合影於展覽館前 |
老村長對美麗鄉村建設讚譽有加,特別是對美化環境、改善設施、保留文化等等,感到十分滿意。談到海鹽的就地城鎮化,老村長更是娓娓道來:「就地城鎮化是很好的。不要把農村撤光,不要統統搬到城市裡,城市太擁擠了!老年人在城市裡不習慣,穿馬路都不敢穿。現在政府把農村改造一下,綠化、美化、便利化,這樣就可以把老年人幾十年的生活習慣、朋有圈、親戚關係都保留下來,也把農耕文化保留下來,也可以發展農村旅遊…..。我們這個小村落改造了以後,跟城市已經差不多了,用水用電,都已經很方便,搭個公車也只要幾分鐘就到縣城了。我們現在每個村都有社區醫院,小毛小病馬上可以照顧到,若是大毛病,打個電話就有車來接我們去看病,這和城市裡的生活品質已經沒有太大差別」。
十、灶頭畫與滾燈舞
這個展覽館,雖然狹小,但充滿生氣和樂趣。展覽館裡特別設了一個「農民書畫室」,農民也組成了「農民書畫社」,把自己得意的作品拿到這裡展覽,看來是不亦樂乎?展覽館裡也展示了文溪塢舊時的農業用具和生活工具,如滾燈和土布織機,讓人備感親切。我看到牆上掛滿了村民的書法和繪畫,一些奇文異字,還有文溪茶,體會了村民日常的文化休閒生活。我也不怕見笑,即興題了「美麗新農村,文溪展風雅」幾個字,聊為來訪的紀念。
宋國誠教授在農耕文明館內題字 |
我感到興趣的是展示在農耕文明展覽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嘉興的傳統工藝「灶頭畫」,這是民間藝人以鄉間農家燒飯做菜用的「灶頭」為載體,用各種顏料手工繪製在灶壁上的圖案,用來裝飾、美化灶頭,表達農家對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海鹽的「灶頭」本身就是一種造型精美的工藝品,反映出江南魚米之鄉的富庶景象。灶頭通常有三種類型:長方型(半桌型)、花籃型、半花籃型。灶頭畫的構圖,形式上可分為三類:圖案型、文字型和紋樣型。而「灶頭畫」採取的是傳統的特殊工藝-濕壁畫-所繪製而的。也就是在修築牆面時,不等牆面乾燥,就在牆灰濕漉漉尚未全幹的壁面上作畫;這樣畫上去的色彩容易滲入潮濕的灶壁,色彩與壁面混在一起以後,隨著灶火的烘烤加熱及自然揮發,灶壁面漸漸乾燥,灶上所繪的紋樣、圖畫就可以歷經數十年載而不脫落、不褪色。2011年,嘉興「灶頭畫」被選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的名單之中,相當可貴。
另外則是流行於江南地區達700年之久的「海鹽滾燈」。滾燈本是流傳於古代的元宵燈會,後來發展成一種滾動式的舞蹈,作為競技比武的民俗活動。原來,海鹽為瀕海地區,古代即有著名通商口岸澉浦港,常受海患和海盜侵襲,為了抵禦海盜侵擾,海鹽人藉滾燈以強身,以顯示團結與尚武精神。近年來,海鹽提出創建「滾燈之鄉」的目標,積極挖掘民間藝術,通過不斷整理、收集和創編,形成一種「滾燈舞」,賦予藝術的形式與民俗的魅力。2008年,國務院公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專案名錄,「海鹽滾燈」被歸入其中的舞蹈類,成為了國家級文化瑰寶,海鹽本地的天甯小學也被命名為「海鹽滾燈」的傳承教學基地。
人們所知的「燈」,或提、或掛、或抬、或穩穩當當地放著供人觀賞。唯獨海鹽的滾燈,可以翻滾而隨之起舞,即使拋擲、丟傳、交換,燭中的燈火也不會熄滅,燈殼也不會積壓而破碎。「海鹽滾燈」以江南出產的毛竹為製作材料,質巧量輕,中間懸一個紅綢小球。據說滾燈的技法共有9套27個動作,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名稱。如「張飛跨馬」、「王祥臥冰」、「開荷花」等等。演員則以武士裝束,整齊威武,舞時以鑼鼓伴奏,動作瀟灑,身手俐落,具有很高的觀賞性,並廣受人們喜愛。
畢業於浙江傳媒大學、任職於民政局社會工作科的周玲女士,特地趕來協助解說文溪塢的治理過程,周玲說道:「文溪塢因為靠山面水,風水極佳,縣府決定選擇這個自然村作為美麗鄉村示範點,2012年10月開始進行水系與河道第一期整治工程,首先解決污染與環境問題,2013年3月開始,以四個月時間,進行村莊整治,由於成效明顯,後來又進行鄉村旅遊的規劃,建立了酒店公寓、青年旅社、商業街等等。山上目前已有8個專案在啟動,建立登山步道以及三個觀景平臺,在平臺上可以看到整個秦山全貌,其中一個最高的弧形看臺,可以看到中國第一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更可以看到全世界最長的杭州灣跨海大橋。所以,這裡是極好的觀景區……。另外還建立一個『植物迷宮』,作為遊客走村的路徑,目前已劃出線路圖,預計2014年底前完成」。
綠樹夾道、明水為伴的文溪塢(作者拍攝) |
我走在曲徑小路上,觀察到無論一草一木、一石一牆、一溪一橋,都留下了精巧設計、細心呵護的痕跡。我走在「環塢小道」上,兩旁茂密的灌木隨行,棚架疏菜圍繞,香樟與茶樹齊香,池塘與荷花齊美。有藝術化的路燈及閘號,有造型典雅的農家樂招牌,有可歇息拭汗的「馬鼻泉亭」,有可健身鍛練的「古道印象」。我特別注意到,村落裡還特別建了一座太陽能微動力汙水處理工程,既節能又環保,我稱之為「現代小桃花源」。
綠樹與碧水環繞的文溪塢村落(作者拍攝) |
我們進入一家「文溪農家」,周邊裸空矮牆圍繞,庭院裡花木扶疏,清幽涼爽,有一種小家碧玉、滿室綠意的高尚美感。我們也來到了文溪塢28號,這裡鄰近清澈如鏡、視野平廓的溪畔,一叢叢玫瑰花盛開在牆邊,驕豔無比,一排排咖啡雅座擺在溪邊,坐下來,可以歇腳,可以飲茶,可以賞溪,可以看山,可以靜思。一陣清風從遠山飄拂而來,一群水鳥在河面低掠而過,令人心神氣爽,久久不願離去。
文溪塢28號幽雅的庭院(作者拍攝) |
令我最感興趣的,也是我在臺灣從未見過的,就是在一排長牆上題上了許多辭賦、傳說或圖像,使得整道圍牆就像一部書、一卷畫,既充滿文化氣息,也富有教育意義。例如牆上一則《文塢孝女》的故事,描寫一名婦女周福蓮,因夫死、欠糧被迫改嫁,周女不願,攜女投水而盡,表現一個古代女子忠於婦德、不事二夫的傳統美德。
宋國誠教授與農辦副主任方忠明(右)周玲女士(左)合影於文溪塢 |
離開海鹽之時,我依依不捨。我感受到海鹽在縣城、城鎮、鄉村三個層次上,條理有序、情理兩全的治理與規劃。在就地城鎮化方面,我上了一次寶貴的課程,縣級領導個個有如活教科書,理論扎實,實踐到位,特別是「用心治理」,把工作與快樂融為一體;「萬奧農場」讓我看到了海鹽精緻農業的潛力和願景,也看到了對農業文明的愛惜和提升;文溪塢,秦山之寶,隱馬靈地,可謂文質秀溪,山塢飄香,既融合傳統與現代,又推陳出新。我從老村長開朗的笑容中,看到了海鹽的成就,感受了人民的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