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第十四章 旅遊大縣,農村善治與企業之美―桐鄉

第十四章  旅遊大縣,農村善治與企業之美桐鄉

桐鄉市位於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地處長三角的中心位置。面積727平方公里,人口66萬人,全市地勢低平,多河無山,屬典型的江南水網平原。桐鄉自古是吳越相爭的古戰場,自隋代開鑿「京杭大運河」,貫穿桐鄉境內達40餘公里,從此戶口繁庶,商賈雲集,崇文重教,文風浩瀚,奠定了桐鄉社會經濟的發展基礎。及至明清,濮院、烏鎮、爐頭、石門等江南名鎮于焉形成,堪稱近代江南市鎮經濟的重心之一。

桐鄉是一座歷史古城,至今已達7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在此發跡,菘澤文化至今6000年前在此傳播,良渚文化也至今5300年前在此興旺。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佈在太湖地區,南達錢塘江北岸,西北達江蘇常州。桐鄉境內的羅家角、譚家灣、吳家牆門、新橋等遺址,證明桐鄉是馬家浜文化先民的聚集地。邁入現代以來,桐鄉又是中國杭白菊之鄉,民間藝術「握畫」之鄉,中國羊毛衫之都,更是中國優秀的旅遊城市。中外馳名的千年古鎮烏鎮就坐落在桐鄉。2013年,桐鄉獲批全國首個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縣,幾年來,桐鄉深掘歷史文化資源,依拖烏鎮的聲名與品牌,提出打造「中國旅遊第一大縣,世界知名旅遊城市」的宏大目標,致力於構築「一個旅遊龍頭,十個知名景區,百個特色莊園,千個水鄉客棧,萬個市場主體」的現代大桐鄉。


一、「全域旅遊」新概念 

和許多其他縣市一樣,在歷經多年以工業GDP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之後,桐鄉也在獲取經濟增長之餘,飽受環境破壞、資源耗損、整治困難等等痛楚。口袋雖然飽滿,但青山退色、綠水變質、污染遍地。桐鄉政府為此感到十分困惑與煩惱,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面臨迫在眉睫的地步;另一方面,在全國各地紛紛努力通過發展旅遊產業帶動經濟轉型,從而使桐鄉旅遊產業也面臨國內旅遊市場競爭壓力的情況下,如何突破重圍、創新模式、領先群雄,是桐鄉爭創「旅遊第一大縣」的核心課題,也迫使桐鄉必須作出具有高視野、新思路的「轉型戰略」。在此情況下,與其在既有存量上整治修補,不如增量改造,創造新機,與其在工業發展之後再設法進行生態還原,不如「生態固本」,全力發展生態型產業。

如詩如畫的烏鎮風光(作者拍攝)

基於旅遊是一項「永遠的朝陽產業」,具有產業鏈上「低本高效」的擴散效應,興一業促百業,做一行興萬行,不僅可以保護資源與生態,美化生活與心靈,更可以轉「黑色GDP」為「綠色GDP」,於是「旅遊大縣」的戰略目標就在桐鄉政府領導人的腦中浮現。正如桐鄉市委書記盧躍東提出的「溫暖GDP」概念,「桐鄉選擇以旅遊業為導向驅動轉型升級,並非不要GDP,而是追求更為溫暖的GDP;桐鄉欲因地制宜探索以旅遊業引領經濟社會加速轉型發展的獨特路徑,破解縣域經濟成長的煩惱」[1]

在獲得全國首個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縣的批示之後,桐鄉對開展旅遊產業的野心很大、魄力很強、信心很足。201310月,桐鄉發出了建設中國旅遊第一大縣的動員令,在該年的「烏鎮論壇」上,提出要把桐鄉打造成「國民休閒和景區發展的中國樣本」。桐鄉市委書記盧躍東提出了「雙十雙百雙千」工程,即到2020年,除烏鎮以外,還要再打造十個大景區,打造十大旅遊系列,打造100個優質景點,引進100位國內外旅遊業內領軍人物。到2020年要實現總計1000億元旅遊投入和全市年旅遊收入達1000億元以上,實現從「日游烏鎮」到「周遊桐鄉」的轉變。

此外還提出「三改四化」的旅遊改革計畫。「三改」就是領導體制、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三大改革,「四化」則是以旅遊來驅動新型農業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服務業現代化。同時還提出「都市莊園集聚區」、「時尚產業集聚區」、「高端旅遊裝備製造業集聚區」、「專業市場集聚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風情小鎮集聚區」、「養生養老集聚區」和「旅遊休閒集聚區」等「八大集聚區」的構想。通過「八大集聚區」的建設,最終形成年接待遊客5000萬人次的規模,把桐鄉打造成為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江南水鄉[2]。截至最新統計,2013年桐鄉全年接待遊客138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2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24.2%,桐鄉市全社會從業人員中從事旅遊業的人員超過10萬人。一場「中國旅遊第一大縣」的「桐鄉夢」,開始由想像變為現實。

在我看來,「旅遊第一大縣」是一種「全域旅遊」的新概念,亦即把整個桐鄉建設為一個整體性、系統性的旅遊空間,也就是構造「全鄉景區」,使其有別于傳統零散的景區或景點開發;再通過對「旅遊美學」與「旅遊文化」的創新與建構,超越粗放式吃、住、看、買單調貧乏的觀光,把桐鄉打造成處處是風景的「全旅遊化地區」。例如全力打造「十大景區」,包括烏鎮核心景區、西遊影城與民國文化影視基地、濮院歷史文化街區等;構建「十大系列旅遊」,包括古鎮旅遊、市場購物游、名人文化游、江南水鄉游、美麗鄉村遊等等。這種「全域旅遊」同時也是「全產業促進型」的經營方式,以旅遊產業帶動三次產業的升級。採取策略的是盡搜和囊括國內外各種旅遊內容和主題,深挖傳統文化元素並與現代休閒娛樂相融合,改變傳統一次性、感官型、往返式的采風觀光,朝向回流性、知識型、遍遊式的「大旅遊模式」。

宋國誠教授參觀了如詩如畫的烏鎮風光(王述同拍攝)

在我看來,傳統的觀光往往僅限於舒壓解悶,是一種消極性的休息充電,被動式的尋異搜奇。「全域旅遊」因為設置了複合主題、多元參與和空間環繞的規劃,提供了眾人皆宜、盡取所需的旅遊元素,這就使得旅遊具有知性增長、文化孵育、心靈潔美等等昇華作用,從而將消費性旅遊轉向體驗式旅遊,把旅遊經濟提升到旅遊美學的境界。

一葉輕舟泛河上,衣袖風清伴古樓(作者攝於烏鎮)


二、從走馬看花邁向「旅遊美學」 

在策定了「全域旅遊」的大戰略之後,桐鄉採取不同于一般的傳統經營方式,而是從深掘歷史文化遺產,厚積知性內涵,精雕旅遊景點,細啄風土人情,再到廣布熱點景區,優化旅遊品味……等等,均顯示桐鄉不只是在推高旅遊GDP,而是創建中國旅遊的美學觀,提升中國人的旅遊品質與內涵。

例如挖掘歷史文化,頌揚歷史名人,開展文化知性之旅,就不僅是舒壓解悶的傳統之游,而是豐富想像、提升氣質的美育饗宴。中國人素來仰慕文人風雅、武將義行,藉諸閱覽名人事蹟,想像遠古社會形態與生活情趣,塑造移風易俗、道德教化、啟迪人心的作用,這應是旅遊美學的最高境界。桐鄉近年來舉辦「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子愷杯全國漫畫大賽」、「徐肖冰杯全國攝影大展」等等活動,挖掘與傳揚張履祥、呂留良、錢君匋等名人文化,建設「西泠印社」創作基地,宣傳書法、篆刻、拓印藝術,都是一種寓教於樂的積極作為。

再如開發與保護古鎮文化、運河文化、民俗文化、農桑文化等等。例如通過「一個大烏鎮帶動16個小烏鎮」,亦即「龍頭帶龍尾」的策略,打造烏鎮、濮院、崇福、石門四大江南千年古鎮。藉由「運河申遺」為契機,挖掘運河沿線的民俗文化、市鎮文化、農耕文化、吳越文化等等。又如通過旅遊業與農業的結合,衍生農莊、園林、園藝、植栽、林牧、健身、養老等等系列附加產業,拓深農業文明的精緻內涵,把傳統種植農業轉向集生態觀光、農產精加工和現代服務業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經濟為莊園經濟。當這些文化元素彙聚成章、開卷成畫之後,就是一個江南詩意空間的再現與重構,更是一個美麗中國的濃縮與鐫刻。

中國的旅遊思想本來就具有濃厚的詩情與雅興。中國人的「山水觀」從來就不僅僅是一種視覺性外觀,而是宇宙觀、哲學觀、人生觀與審美觀的綜合體。蘇軾觀廬山之後,作出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觸,北宋畫家郭熙有「春融怡,夏蓊鬱,秋疏薄,冬黯淡」的描寫,同代畫家韓拙也有「春山豔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洗,冬山慘澹而如睡」的擬像,東晉陶淵明更有「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的感應。這不僅是對四季交替的描繪,更是對生命美學與人生境遇的抒情和體悟。我期待的是,桐鄉不是急建旅遊硬體、草興景點設施而已,更應以旅遊美學、生活美感為明鏡,從中映照桐鄉之美、家園之夢。


三、深掘歷史文物,厚積文化底蘊-桐鄉文化中心 

在桐鄉市委新聞辦副主任沈正禹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桐鄉市文化中心,館長張新根先生接待了我們。這座造型新穎的文化中心於20091222日正式行開工,座落於振東新區核心區塊,分為「博物館區」與「文化館區」東、西兩個板塊,總建築面積22000平方米,總投資1.5億,光是中心廣場就投資了2億元。文化中心是桐鄉新建的36個重點景區的亮點之一,於2013年底建成並嘗試運行,預計在2014年年底正式開放。文化館區設有桐鄉市文化館、中國漫畫館、桐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博物館區設有桐鄉市博物館,侯波、徐肖冰攝影藝術館,鐘旭洲錢幣收藏博物館,號稱「六館合一」。整體文化中心採取「三維不規則體」的建築方式,具有濃厚的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在我看來,從中心保存的歷史文化遺產來看,是依據「人類與環境」交互演進為其搜集與展示的理念,並融入桐鄉發展歷史和地方文化元素,在圖、文、聲、像全俱備的設計下,將有助於桐鄉旅遊產業的轉型與升級,走向文化旅遊的新境界。

踏進文化中心,首先映入眼廉的是良渚玉器,以及以「玉」為綱目的「良渚社會體制」,展品琳琅滿目,擺置美不勝收。良渚文化是1936年在余杭良渚鎮附近發現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張館長首先指出,除了余杭之外,桐鄉是良渚文物藏量最多的地方,沒有第三個地方可以比擬。張館長說道:「余杭是良渚王國,桐鄉則是高等部落」。由於桐鄉地質屬於黏土,出土的良渚文物品種比較齊全,物體也比較完整,其中尤以古錢幣最多,張館長說道:「一個墓葬就發掘出高達9塊的錢幣」。

我看到一座精美的玉琮,我耳聞已久,如今親眼目睹,果然,上面確實雕有「神徽」,也就是「神人獸面像」,極為珍貴和難得。玉琮是中國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帶有神秘色彩的禮器,既用來祭祀天地四方,也是禮治社會中權威的來源與象徵,是中國人宇宙觀、天地觀、六合論等等「禮學思想」的體現。在古代,玉琮為六器之一,《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這正是中國歷史上「蒼天、黃土、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等等思想的由來。

走在這寬敞明亮的展館內,我感到一種書卷之香、文史之美。此時,文化中心正在舉辦桐鄉歷史沿革的展覽,細訴了桐鄉從吳境越疆、漢晉遺韻、運河過境、宋元之興到江南名鎮,令人發思古之幽情。館內同時舉辦「翰墨擷英-博物館藏名家書畫精品展」,我看到了平常罕見的佛教書畫,構圖莊嚴,畫工精緻,在館內就藏有佛教書畫147件之多。我看到方熏、吳玖、潘雅聲等等書畫名家的作品,看到號稱「江南吳家」、出身桐鄉崇福鎮的清末書畫家吳伯滔的作品,也看到了同屬桐鄉的明代書畫家徐旭的作品,其中一幅絹本的巨幅長卷畫作,張館長說道:「由於保存不易,光是修裱這幅書畫,就花了十幾萬元,是我們文化中心的鎮館之寶」。

桐鄉歷史變遷的一個面貌(作者翻拍)

張新根館長學養豐厚,對桐鄉的古鎮文化研究甚深。在打造桐鄉為中國旅遊第一大縣方面,張館長認為應該以發展「古鎮文化」和「歷史名人」為重點,他說道:「除了烏鎮之外,濮院、崇福、石門三大古鎮,在歷史根源和文化傳承方面非常深厚,遠遠大於烏鎮;桐鄉今日的商業繁華雖然是非烏鎮莫屬,但文化積存則在另外三鎮。例如崇福(古稱崇德),建縣最早,歷史最長,至今已有千年以上歷史。未來應該以發展四大古鎮為重點」。

桐鄉歷史名人甚多,年代久遠和現代熟稔的不說,就以明清兩代為例,有明代嘉興地區抗倭名將宗禮,明末清初詩文家呂留良(1629-1683),農學家張履祥(1611-1674),清末名醫金子久(1870-1921),清末民國的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1886-1941)等等。張新根館長認為,「文化名人是精緻旅遊的底基。古代名人要挖掘出來,現代名人要宣傳出去。古今結合,一脈相傳。一般人來到桐鄉,只知道茅盾、豐子愷,別的就不知道了。但實際上,比茅、豐兩人更有名的、更重要的,還有很多很多」。

張館長以張履祥為例,「張履祥(楊園)是唯一進過孔廟的,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張履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農學家、教育家,世居桐鄉楊園村,人稱「楊園先生」。楊園先生一生從事研究與教學,對農作、育桑和草藥等生產技術有深入研究。他在農耕、栽桑、育蠶、畜牧、蒔藥,種菜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知識之後,形成了《補農書》著作一部。《補農書》是一部通過田野調查和實證研究的嚴謹著作,記錄了明末清初江南農業生產的實況,總結當時杭嘉湖地區農業生產經驗與技術。「楊園先生」在教育哲學方面也頗有建樹,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受到中國教育界的重視。清同治十年(1871),江蘇書局曾出版《楊園先生全集》,後編入《四庫全書》「雜家類存」之中。

桐鄉市文化中心館長張新根先生(作者拍攝)

四、尋求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的平衡 

張新根館長對通過文化旅遊爭創旅遊大縣,對桐鄉政府的前瞻性和創造性的思路,給予高度評價。張新根館長說道:「旅遊產業的發展,扭轉並拯救了近年來因為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文物的毀滅性破壞。轉向文化旅遊產業之後,就能逐漸實現對歷史文物的挖潛和保護,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與文保意識。我常說,我們的盧躍東書記如果早五年來,情況就更好了。盧書記來了以後,特別是20134月,召集了我們這些文物專家,仔細聽取了文物建設的意見,並採納了我們的建言」。

桐鄉文化中心展廳一角(作者拍攝)

在我看來,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並不必然衝突,甚至是相得益彰。例如烏鎮的開發,特別是早幾年就進行「前瞻性開發」,對文物的保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當古鎮和文物成為旅遊資源之後,人們在旅遊審美的體驗中就會養成文物保護和珍惜的意識和感情,進而培養人們「富而好禮」的風俗與習尚。

文化中心在發展文化旅遊上扮演的角色,可以用「厚植深耕」來形容。幾年前,桐鄉政府結合本地文物工作者,進行了「桐鄉市文化普查」,累積了豐富的文獻資料;然後再通過把桐鄉舊有的、封閉的、純粹隱藏性的博物館,改造成今日現代化的、全民共用的文化中心,這些都是文化旅遊奠基性的工作,文化普查工作與資料也在今天爭創旅遊大縣上派上了用場。

然而,在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之間,如何尋求既能創造市場收益,也能兼顧文物保護,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歷來,對文物保護和利用存在著「文化傳承論」與「遺產經濟論」兩種對立觀點的爭議,前者強調文物的社會文化傳承價值,後者強調文物的市場經濟價值;前者認為,所謂「文物開發」這個概念本身就是錯誤的,文物保護是一項公益事業,不應該和牟利性的產業(如旅遊)聯繫起來;文物只能保護,不能開發,開發就是破壞。後者則認為,文化開發並不必然導致文物破壞,許多文物即使從未開發也經常因為人為疏忽或天然因素而受到破壞,實現文物的經濟價值恰恰才能實現對文物的「保護性開發」。

關於這一點,張新根館長認為,「我們應該學習西藏的布達拉宮,在保存和旅遊之間,採取『限量參觀』的方式,達到了平衡」。在我看來,文化資源的共用並不是無所限制的,旅遊開發也不能竭澤而魚,必須以保護為前提,不允許進行破壞性開發。但是張館長認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說文物完全不受到破壞,也是不現實的,經濟發展、戰爭、天災等等都會破壞文物。『阿房官』就是燒掉啦!因此,必須『適度開發』,必須『旅遊管理』」。例如黃山,過去也是亂糟糟的,現在通過旅遊管理獲得了改善;又如西安出土的兵馬俑,現在又重新埋入地下,就是為了避免過度參觀產生的破壞。關鍵在於,必須培養和提高政府與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在這方面,地方政府的文化保護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張館長舉了一個例子,「桐鄉與湖州交界有一個地方叫含山,三年前,租給一個副鎮長,這個副鎮長為了開發旅遊,把山上的百年松樹全部砍光了!又如為了讓旅客爬上一個宋代的寶塔,就把寶塔包起來,把木欄杆換成鋼架樓梯,如此胡鬧,寶塔不就完了嗎?我看了之後非常痛心。旅遊開發、旅客參觀是可以的,但必須嚴格管理,嚴禁破壞」。

離開文化中心之時,我感覺到桐鄉的文化旅遊精緻優雅、前景亮麗。特別是在文物保護與旅遊產業之間,具有很高的認知水準和自覺意識,沒有類似台兒莊、東陽橫店、上海大世界等等的「造城運動」,也沒有盲目開發和暴發戶意識,具備了理性、精緻、均衡、智慧和創意,令人欣賞又欣慰。


五、從農家樂到3A景區:紅杉邨

在新聞辦副主任沈正禹的引介之下,我們來到了「紅杉邨」,一個由原名「補農莊園」的傳統農家樂,轉型變身為優質的綜合休閒景區。「紅杉邨」位於龍翔街道楊園村,因遍地種有紅豆杉樹而得名,原先以農家樂起家,後來發展成集合人文觀光、生態園林、客房住宿、休閒養生、婚宴基地、紀念古居、特色商鋪、水鄉別館等等多種風格於一身的3A級景區,一年遊客量約20幾萬人,是桐鄉近年來爭創旅遊第一大縣的示範性佳作。


貴氣十足的紅杉邨大門入口(作者拍攝)

紅杉邨行銷部經理沈新宇帶領我們遊走整個園區。我首先感到好奇的是,一個農家樂如何打造成一個3A級景區?沈新宇告訴我,「2007年開始時,這裡只是建幾個餐廳而已,稱為『補農莊園』,因為老闆非常喜歡樹木、苗圃、小橋、池塘,2012年起,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之下,開始以景區的規格進行規劃,在原有基礎上打造成今日的模樣」。我對於整個園區採取復古、懷舊、古典造型的設計理念,深感驚豔和讚賞。

小橋、流水、古屋,紅杉邨古意逼人,幽雅俐落(作者拍攝)

引起我高度興趣的是紅杉邨的建築是以漢代建築為設計樣板,餐廳或宴會廳以仿「秦皇宮」的造型來興建。連接餐廳之間的則是一道連一道的長廊,廊柱上掛滿琳瓏滿目的紙燈籠,廊頂上懸掛了精美雅致的花式古傘。我抬頭仔細觀望,可以看到古傘上還題有詩詞和山水畫,顯示主人在園區設計上的精雕細琢。長廊與別院,素來是文人展卷風讀的步道,或是隱居明志的好地方。在曲徑來回、靜思冥想中,往往就是佳詞美詩的產出或家國情懷的告白。我來到此地,正是春末夏初的四月天,這讓我想起唐代「園林隱士」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以詩描景,格外貼切,分外動人。

掛滿燈籠與古傘的長廊(作者拍攝)

我走進一個可以容納600人的宴會大廳,整棟建築的外觀採取傘狀造型,中間以一根巨大的傘骨為樑柱,廳內屋頂也掛滿了古傘和燈籠,在彩色燈光的環場映照之下,五彩繽紛,絢爛奪目。宴會廳專門提供婚慶宴客和攝影寫真,園區還設計了新人穿著「漢代喜服」的純中式婚禮,喜氣洋洋,別具特色。

走過餐飲區,我看到了一排排的以江南古屋為造型的餐廳,坐落在小橋邊、流水旁、楊柳下。小溪綠水涓涓如煙,鵲橋憑欄靜思遠望,楊柳微風扭腰擺臀,鳥蟲樹枝悠然鳴唱,鴉鵝水中雀躍嘻鬧,遊客圍桌開懷暢飲……。這幅景色,讓我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桐鄉,乃至整個杭嘉湖地區,提供這種極具復古風格的大型餐飲環境,實不多見。


宴會廳內掛滿了古傘與花燈(作者拍攝)

為了回應桐鄉爭創中國旅遊第一大縣,2014年起園區十幾個工程同時動工,並準備由3A景區向申請4A景區邁進。原先400畝的景區擴大至600畝,原先的果園區改建為大型停車場,總計可容納360個車位,另外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遊客接待中心,設置了商業購物街,在景區湖中央建立了老人茶館、湖心舞臺、迎親船、水面看臺等等。但我感到疑惑的是,對於一個以綜合休閒為主體的農家樂園區,參與打造中國旅遊第一縣所扮演的角色,前景可觀嗎?沈新宇經理說道:「前景是很可觀的,我們獲得市委的支援,依靠國家5A級大牌景區烏鎮的光環,可以產生『大景區帶小景區』的沾光作用。我們這裡交通地理相當優越,從高速公路下來,到烏鎮和到我們這裡的距離是一樣的,只有30分鐘,從我們這裡到烏鎮也只有10分鐘,我們這裡是離烏鎮最近的景區…..。我們的定位不只是餐飲業,而是以動態性、參與性、多功能的鄉村綜合度假區來定位的,從農家樂轉型提升到景區。傳統的農家樂,不過是燒幾個菜、接待旅客、提供住宿而已……。但現在農家樂的功能已經轉變,地理空間與旅遊元素都已增加和擴大。我們還是可以叫做農家樂,但我們應該是5星級農家樂」。

坐落在綠溪、小橋、楊柳邊的餐飲區(作者拍攝)

走進花木區,看到了園內種植各種苗木和盆栽,特別是列入國家保護級、價值很高的紅豆杉,人稱「植物界的大熊貓」。紅豆杉的根莖葉可以提煉「紫杉醇」,具有抗癌效果,能夠24小時放氧,若種在新房之內,可以吸收有毒的甲醇,很受人們喜愛。另外還有鬱金香,種植面積達30畝,還有波斯菊,櫻花、碧桃、杜鵑、牡丹,全部種植面積達160畝。旁邊有一口荷花池,長滿盛開的荷花和綠藻,生氣盎然。

園內栽種價值很高的紅豆杉(作者拍攝)

我看到了「林園先生紀念館」,這是紀念世居此地的清朝名人張履祥。「林園先生」的碑文是左宗棠撰寫的,據說要讓脾氣暴躁的左宗棠服氣和讚賞的沒有幾個人,一代農學大師張履祥就是其中一個。接著走到婚慶外景寫真基地,看到了一個身穿漢服的媒婆畫像,狀極詼諧和搞笑。我問到為何結婚的新人喜歡到這裡拍寫真?沈新宇經理告訴我,「在桐鄉,有一個民俗,在結婚當天下午(或晚上),必須到外面拍外景。由於我們的硬體設施是一流的,許多人來這裡拍過之後,很讚賞,口耳相傳。2013年我們建了一個皇宮,以宮庭喜宴為主題,效果很好,很喜慶,每年約有180隊佳偶光臨本地」。


紅杉邨旅遊開發公司行銷部經理沈新宇先生(作者拍攝)

來到景區中央,有一處寬闊的湖區,首先看到一座「迎親船」,很奇特、很有趣。想像新郎手挽新娘纖纖玉手,掀衣提腳、跨上喜船的恩愛模樣,想像當年範蠡攜西施自太湖揚帆而去,神仙歸隱、相伴終生。相信經歷這場「湖婚」的佳偶,必定相知相惜,永浴愛湖。湖中正在興建一座樓高三層的老人茶館和觀景台,湖面上搭建了長長的水上木道。走在木道上,有如臨波秋江、仙人下凡,。我站在湖邊,極目四望,煙波嫋嫋,我展臂向天,心神舒放。

喜氣洋洋的迎親船(作者拍攝)

走到住宿區,一棟棟客房臨河而建,楊柳垂窗,鳥語伴唱,四邊被層層的紅豆杉包圍,小溪在門前流淌而過。據說這裡是全桐鄉市空氣最好的地方。沈新宇說道,一個旅客告訴他:「我平常住在別的地方,是被汽車聲吵醒的,住在你們這裡,是被鳥兒叫醒的」。為了體驗「被鳥兒叫醒」的滋味,我特地向沈新宇經理預約了一間房,編號B1,準備明年3月百花盛開的時候再來此一遊。沈經理聽後一口答應。


臨河而建的客房區(作者拍攝)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園區設了一個「燒烤野炊區」。沈經理告訴我,「今年五一黃金日,我們依據桐鄉流傳的民俗,舉辦『立夏燒野火飯』的活動,把婉豆、鹹肉、竹筍、糯米集合起來,在野外搭起160個爐灶燒飯,一天人數就有5000人,排隊輪流燒飯」。然而,我對這種習俗深不以為然。5000千人燃木燒飯,必然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並不符合3A級景區的品質,怎能又說是全桐鄉市空氣最好的地方?我對沈經理開玩笑說,其它地區都是美景區,燒烤區則是重災區! 

晚餐時,我和桐鄉宣傳部新聞辦副主任沈正禹暢談了桐鄉旅遊的願景。沈副主任認為,爭創旅遊大縣實際上是一種承載機制,一種激勵手段,目的在帶動產業轉型。至於在旅遊發展上,應該採取「放大烏鎮模式」的策略,以核心帶動週邊,緊釘上海、蘇州、杭州三大城市,擴大烏鎮旅遊的空間擴散效應;其次必須提升旅遊行銷的現代化,必須開發與行銷同時啟動。沈正禹強調,烏鎮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旅遊行銷,例如採取門票收入和宣傳媒體「利潤分成」的方式,達到了成功的行銷效果。

在我看來,未來桐鄉旅遊大縣的規劃應該面向國際,也就是如何在國際知名的烏鎮之外,打造其它國際化的景區,而且不僅是以旅館、生態、鄉村農家樂這些國外已經領先的元素為主,而是主打中國傳統文物為訴求。試想,一個外國旅客之所以願意搭機來中國旅遊,絕不只是為了住宿和飲食,而是為了觀賞中國千年不朽的文化遺產。因此,文化旅遊應該置於景區旅遊之上,這就不僅造就桐鄉為中國旅遊大縣,而且更將造就國際旅遊大縣。

參考資料 

桐鄉市委報導組張潘麗,〈以旅遊一業驅動四化發展,桐鄉加速轉型追求溫暖GDP〉,http://wxz.zjol.com.cn/xznews/system/2014/03/16/017786128.shtml 

王亞,〈2013烏鎮論壇〉,http://txnews.zjol.com.cn/txnews/system/2013/10/22/017176285.shtml


六,中國「農村善治」的典型:滙豐村 

在桐鄉,有一個小村落,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的故鄉,從10年前的一窮二白,脫胎換骨蛻變成今日的豐衣足食,它就是桐鄉市屠甸鎮滙豐村。 

滙豐村由華豐、慶豐、裕豐三村合併而成,古稱「陶灣」,坐落於秋浦河西畔,位於古鎮殷家匯以北,肖家灘以南,讀山河以東,現有33個村民組,1157戶農戶,村民4694人。2012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70元,全村清潔自來水使用率已達100%。滙豐村是一個資訊化水準很高的地區,數位電視安裝率和住宅電話安裝率均達到98%以上,農戶電腦購置率接近60%,寬頻入戶率達到40%以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切的改變,均得力於滙豐村出了一個略帶傳奇色彩、深得人心、普獲好評的“能人書記”-陸炳康先生,他以特殊的人格魅力、施政魄力、處事耐力,乃至充沛的精力和親和力,把滙豐村打點得有條有理,把滙豐村從原先一個破落衰敗的窮鄉僻壤,改造成今日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美麗新村。 

()特色鄉村與廉政基地 

一進入滙豐村,第一印象就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潮春行》),滿城盡是綠樹、綠花、綠地、綠園、綠水……。在黨委書記的辦公室裡,我見到了紅光滿面的陸炳康書記,看到了牆上掛滿村務工作標準作業程式圖。在問到,作為一個小村落,如何配合桐鄉打造第一旅遊大縣?陸書記說道:「我們主要通過建設『特色美麗鄉村』和『廉政教育基地』兩個路徑來進行。特色美麗鄉村主要是打造『百佳景點』,例如運用1000畝森林,盤活既有的資源,打造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古建築、古村落、平原水庫、原生態河道等等;2014年,我們村內6000畝土地成功地流轉下來,成立旅遊開發公司,農民以土地入股,村裡每畝地每年補給村民1000元,共同興創旅遊產業,我們準備以35年的時間,打造一座森林公園。等森林公園開始盈利,村民還可以分紅;另外就是打造『文化歷史旅遊村』,挖掘歷史文化的精華。我們這裡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的故鄉,有一個於謙的墓園,村裡有『于氏後代』2000多人,所以我們申請了一個浙江最大的『廉政教育基地』,邀請中科院、省社科會,省紀委等等,評審出具有代表性的『100個清官』,然後規劃占地300畝的『二十四史清官園』,投資總額將近一億。所以,我們主要就是通過特色鄉村和挖掘『清官文化』,配合爭創旅遊大縣的工作」。

匯豐村委辦公室周邊的綠化景觀(作者拍攝)

興建「清官園」,過程相當辛苦,除了要向上級彙報爭取支援之外,還要組織專家進行挖掘與評鑒。因為,「清官」在中國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和象徵意義。我對為何要興建「廉政基地-清官園」感到十分好奇,陸炳康書記說道:「過去我們這裡,黨員幹部和政府官員出事的很多(不良作風),年年都有,所以建立廉政基地,不只是為了經濟收益,而是在提振幹部的廉政作風,藉以產生導正和教育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政治作風和幹部紀律」。在我看來,這是一種「三合一」的旅遊觀,既能發揚地方文化(于謙文化),又能增加旅遊收益,又能教化眾人。

()陸炳康:「能人治理」的典型 

我對於滙豐村實現農村土地「百分之一百流轉」的成果,感到非常驚訝。當前,農村土地流轉是一件艱難的事,若不是遇到農民主觀上的情緒抵制,就是客觀上誘因不足、實惠不夠,但滙豐村卻做到了「全部流轉」。 

曾經獲得“十大傑出貢獻人物”的陸炳康書記說道:“這其實是一個很長的故事。過去我們這個村子是桐鄉市最窮的一個村,是倒數第一位的。從外面進入我們村子,沒有一寸水泥路可走,連泥巴路都狹窄難行。2006年,鎮級領導把村裡的書記、幹部、村長全部撤換了。後來領導找到我,要我參加村委選舉,我也不是黨員,結果選上了。我上任時,村子負債100多萬元,於是我個人拿出150萬元,放到村裡,暫時維持村事務的運作,不夠的我就去貸款。當時,老百姓對村幹部印象都不好,認為‘換屆’有什麼了不起,不都是吃光、貪光?我來了以後,作法和過去完全不一樣。首先是改變幹部作風,我交待櫃檯的小姑娘,凡是來辦事的,都要叫大伯、大爺,不管腳上沾了多少泥巴,不管穿著多麼髒亂,都要泡茶、分煙。村民若是遇到小事情,我們立刻解決,大事情,就通過黨員大會協商解決。後來老百姓慢慢感覺到,新的村幹部作風不一樣了,怎麼變得這麼客氣?好像換了一個世界一樣”。 

其次則是基礎建設,陸書記幾乎以鋪天蓋地的方式進行翻修,“一年之內,修橋、鋪路、通路、通車,通到家家戶戶門口,我們一口氣投下了1000萬元”。在我看來,願意拿出自己的私人財產,挽救瀕臨崩潰的村級財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改變幹部作風,扭轉村民評價,爭取村民信任與認同,是滙豐村能夠改頭換面的第一步。

匯豐村黨委書記陸炳康先生(作者拍攝)


陸炳康書記桌上的一座獎牌(作者拍攝)


在陸炳康主政後的滙豐村,村民得到了體貼入微的尊重與照顧。滙豐村60歲以上的老齡和殘疾人士占了人口的1/5,但這裡的老人並不孤單,也不寂寞。陸書記說道:“我們給60歲以上的老人發‘理髮卡’,專門請了一個理髮師,免費為老人理髮;另外在農牧中心建了一個茶館,免費提供老人‘喝早茶’,到了下午,老人也可以到文化中心免費喝‘下午茶’,另外,像合作醫療拆保,村委會發給每人100元補助,讓老人得到更好的醫療照顧”。我仔細瞭解之後,發現滙豐的老年服務做到了方方面面、無微不至的地步,從家政和生活照料服務,康復護理服務、精神慰藉服務,法律援助服務,餐飲服務、日托服務到文化娛樂服務,應有盡有,體現一種人性關懷和敬老尊賢的精神。

匯豐村的養老中心(作者拍攝)


在土地流轉方面,滙豐村採取“自願流轉-複墾造血”的方式,不強制,可變通;通過一種“信任關係”,使村民理解政策、誠心配合。陸書記說道:“我們把百姓當自家人,我們都是一年365天上班的。以前我們這裡每次颳風、下大雨,許多村民的房子倒塌了,我們就要動員全村,三更半夜把災民集中到村委辦公室這裡避難,非常辛苦!現在,我們造了一百套農民公寓,面積150平方米,一樓有30平方米的車庫,投入1000多萬元,免費送給農民居住,條件是,只要農民願意把舊房子拆除,把宅基地轉出來,就能搬進新房。現在這些半夜緊急避難的問題都解決了……去年一整年,我們沒有接到任何一通‘市長電話’(投訴電話)”。然而,基於一種土地依戀和老房情感,農民往往抗拒流轉,對於這種棘手問題,陸書記說道:“如果農民捨不得,希望暫時保留一點自耕地,平常種種菜,打發時間,還是可以申報的,我們視情況都是允許的;我們希望農民在土地流轉上,態度是情願的,心裡是舒坦的”。

()一個“借錢還村債”的故事 

在我看來,在中國農村“熟人社會”中,一個受到信任與尊重的“能人”,不僅需要能力和幹勁,而且還需要一種性格特色或人格魅力,並且是真誠而不偽裝,自然而不造作。我看到陸書記身邊經常總是圍著一群人,有來自鄰縣的昔日老領導、老同事,有地方人士和普通村民,也有工廠老闆等等。這次來此會面的就有原海甯市委書記、嘉興市副長沈雪康,桐鄉臨杭經濟區工委會、洲泉鎮委書記盛月良,還有來自海寧的皮革廠老闆盛洪慶等人,成群結隊,有說有笑。我對於陸書記上任之初,拿出個人私房錢補貼村裡財政一事,感到十分感動和好奇,他回想當時,說了一個“借錢還村債”的故事。

“當時,裕豐村有一家農民集資的酒廠倒閉了,負債100多萬元,工廠負責人把欠款記在村委會賬上。有一對夫妻是酒廠員工,集資了2.8萬,血本無歸,又得了癌症,來到我這裡,一進門就跪在我面前,說酒廠欠他幾萬塊錢。我知道以後,就去借錢給他,解決這一家人的困難……另外,為了充實村級財政,凡是政策允許的專案、補助、撥款,不管數目多少,我全部都去爭取過來,一個都不溜掉”。

正如前海甯市委書記沈雪康對陸書記一再表揚,“陸書記沒有私心,不謀私利,一心一意為老百姓服務,每次換屆,都是全票當選。陸書記有新思路、新作為、新發展觀。別人搞新農村建設,靠政府,靠輸血,陸書記靠自己,靠群眾力量,靠造血;搞家庭農場,搞規模化經營,施政上有生命力,是基層幹部的楷模”。在我看來,在領導支持、政策盤活、人性服務、決心充足、個人魅力等等因素之下,通過改善幹群關係,通過財務公開,餘款上交等等廉正措施,通過完善各種村民服務的環節和細節,達到一種信任治理、良心治理、貼心治理、實幹治理、人性治理,這不僅是滙豐村一個“農村善治”(good governance of village)的典型,更是整個美麗中國的縮影和示範。

現已退休,原海寧市委書記、嘉興市副長沈雪康先生(作者拍攝)

()滙豐樓:構建鄉土文化記憶 

在陸炳康書記的帶領下,我參觀了陸書記任內的政績之一:滙豐樓。這是一座六層樓的文化展館,記錄了滙豐村的歷史發展、蛻變歷程、產業基地以及村民的真實生活。滙豐樓原本只是一座紀念館,後擴大為文化中心、文化廣場和生態園等等,於2011年開始興建,2014年完工落成,總投資430多萬元,是滙豐村的文化地標,也是幸福指標。 

我們成群結隊通過一道國防教育文化長廊,遶過正在修建的文化廣場,看見一座刻有“生態園”的巨型石雕,來到了入門處。門內有一道展示牌,是由“桐鄉文聯”徐樹民先生所撰寫的《滙豐樓記》,以優雅的文字,記錄了滙豐以“鳳凰涅盤、浴火重生”姿態,從一個貧瘠荒涼的小村,成就為今日茂林嘉樹、遠來異域之地。文中記載滙豐樓“樓閣嵯峨,巍然屹立,傑構崢嶸,光耀名邦……,建鄉賢館,永遠銘記民族英雄于謙之豐功偉業;設笑臉牆,形象展示滙豐村人老幼之音容笑貌”等等。 

我看到了“于謙紀念像”,旁有對聯題字:“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座紀念像是於氏後代所捐建,在此地,于謙家族已有2728代子孫,每年清明,於氏子孫都會群集西湖和滙豐兩地的墓園祭祀膜拜。于謙(1398-1457),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是中國“清官”的代表,年少即懷盡忠報國大志,為官一任,造福四方,勤勉敬業,夙夜在公。先後在山西、河南任巡撫19年,終年櫛風沐雨,為民奔走,歸京時已齒落髮白。明朝正統年間,瓦喇南侵,明軍敗於“土木堡之役”,社稷危急,于謙力阻南遷,抗敵京城,大敗瓦喇軍,力保明朝江山於不墜。 

無奈清官一人,不敵百千貪官。于謙從政之時,太監荒唐亂政,攬權受賄,百官爭賄求媚,綱紀腐敗;但于謙每次進京奏事,除了隨身衣物和書籍,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說,若不帶金銀財寶,何不帶點土產?于謙甩甩兩隻袖子,笑答“只有清風”,並作詩《入京》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從此而來。于謙後遭誣陷而死,葬於杭州。我仔細閱讀了人們給于謙篆刻的碑文,字字欽佩,句句感懷。

展示在滙豐樓的於謙紀念碑文(作者拍攝)

村幹部程玲玲引我走上第三層樓,內容是滙豐村近幾年來的發展與變遷。在美麗鄉村建設上,滙豐村成績亮麗,有資料為憑:土地整理2700畝,投入300萬元,村莊集聚400戶,投入2000萬元,種植苗木1560畝,投入7000萬元,道路硬化30公里,投入360萬元,建造生態河岸10公里,投入180萬元,擺放垃圾筒1200只,投入5萬元,保護河道10.6公里,投入50萬元,幼稚園、小學、衛生站等公益設施面積1萬平方米,投入500萬元,公共休閒場所面積5000平方米,投入50萬元,公共綠地面積3萬平方米,投入30萬元等等。這些資料,顯示出滙豐全體村民積極改造、力爭上游的過程。 

除了數位以外,通過實景圖像,對比舊村改建到新村落成,最能表現滙豐村從醜小鴨變白天鵝的過程。坦率直言,舊村景象確實令人不忍卒睹,破瓦、碎牆、泥房,加上門前的黑溝、臭水與亂草。翻修改建後,破房變成了整齊畫一的排屋,窗明幾淨,方便舒適;通過抽泥挖土,清理河道,栽植綠樹,門外的臭水溝變成了清水流倘,綠草覆地的美麗家園。我看到農民新居,不禁向陸書記說道:“我真想搬到你這裡當農民!你們農民的房子,在臺北市沒有台幣一個億,是買不到的…..,你們農民住的是我們臺北一個億的房子”!陸書記則說道:“這是政策到位、實惠到民的結果,也是村民自願配合,希望家鄉變美、變好的結果”。


滙豐村從醜小鴨變白天鵝的過程(作者拍攝)

來自海寧的皮革廠老闆盛洪慶告訴我:“炳康不僅在滙豐這裡深得民心,勇於創新,連鄰近的嘉興四縣市,都把他視為‘強人書記’,看成是好樣的領導”。盛老闆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主,也是熱心公益、情義十足的“滙豐之友”。果然,我看到了一幅《百姓百言》的展示牌,上頭有村民的“留言”,像似一種民意牆或居民反映書。有一位門樓村的村民于有坤寫道: 

“原來我家門前是一個臭水浜,後來炳康上來了,抽了河泥,修築了河岸,原來門前很小的一點砂石路,現在是大水泥路了,又裝了路燈。橋原來大板車都拉不上的,現在造了一座又寬又平的橋,變好了,現在車子進出不管車子大小都很方便,跟從前不能比了”

皮革廠老闆盛洪慶(左)與陸炳康書記合影於滙豐村模型展示櫃前(作者拍攝)

我站在一面牆中央,牆兩邊題有“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的標語,牆上掛滿了滙豐村民的照片。有兒童天真無邪的笑容,有青少年容光煥發的笑容,有老年人快意幸福的笑容,我不禁也有一種沐浴光輝、愉快幸福之感。陸書記告訴我,在他到任之前,滙豐村加上合併過來的兩個村,全部收入只有2萬塊錢,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7000-8000元,現在已經到達16000以上,翻了一番。如今,全村擁有家庭小轎車400多輛,2012年,已有1128人參加養老保險,4563人參加合作醫療保險,合作醫療參加率達到了98%,已成了桐鄉數一數二的先進村。

宋國誠教授站在一面視民為天地的展市牌前(張維拍攝)

在陸炳康主政之下,滙豐村已成功發展了以蔬菜(1000畝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苗木、家禽(30畝綠色生態野鴨養殖基地)、家畜、淡水養殖(150畝淡水蝦養殖基地)為主的五大農業基地。在積極爭取各種項目之下,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6000餘萬元,先後建成了上海東方杉基地、中翼神仙雞基地、綠色野鴨生態養殖基地等農業專案。其中尤其讓我感到興趣的是中國特有樹種“東方杉”,這是一種重要的生態樹種,具有很高的環保價值。滙豐村就是一個重要的種植基地,面積278畝,20131月份開始引進開發,至今已完成植苗工作。“東方杉”是上海林業總站經過多年研究培育而成的新品種,主要適用於沿海沿江防護林、鹽鹼地造林和景觀綠化行道樹。


平野四廓,綠草如茵的幸福滙豐(作者拍攝)

七,飲水思源,企業之美:恆基建設公司 

在桐鄉宣傳部新聞辦副主任沈正禹的介紹下,我來到一家知名企業“恒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起初,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要介紹我去調研一個贏利性企業?但是當我完整參觀了“文化恒基?特色旅遊園”,理解整個企業的成長過程、組織建設、文化理念、社會參與、經營特色之後,完全顛覆了我對所謂“企業文化”的舊有看法。原來,一個企業也可以成為國家2A級旅遊區,一個企業可以這樣經營,而且也應該如此經營! 

()“美麗企業”的企業文化概念 

1995年,一個以修建橋樑道路為業的民間企業“同福陸橋工程公司”在桐鄉成立,據恒基董事長呂德坤在《恒基志》回憶道:“16年前,恒基公司在一間極普通的民房裡悄悄誕生,沒有賀客、沒有鮮花、沒有掌聲。那一刻,我們萬萬不會想到,……它從一支小打小鬧、修修補補的路橋工程隊,成長為今天一家跨行業、跨省界、具有國家市政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的集團型企業,時間雖不長,成就卻非凡”。我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發展、迅速崛起的眾多企業,並不感到稀奇,但對於恒基企業在成長中始終扮演一個“美麗企業”的角色,我感到十分驚訝,也感到欽佩。 

在我看來,美麗中國之“美”,不應只是山水之美、景觀之美、田園之美;因為這些只是“小美”。我認為美麗中國之美的內涵應該是寬闊的、廣泛的,應該是“大美”。例如,如果有廉能勤政的政府和全心為民服務的黨員幹部,這是“政府之美”,有君子之德,樂善好施,甚至解囊濟人,捨身救難的人,這是“人性之美”,有治理完善,和諧友好,福利完備,老弱婦孺皆得到關懷與照料的,這是“社會之美”,有誠實守信,創新發展,勞資和平,分配公允的生產體制,這是“經濟之美”。同樣的,具有社會良心,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取之社會而回饋社會者,我稱之為“企業之美”。在我看來,恒基企業-一個下轄7個子公司的集團企業-就是一個具有“企業之美”的典型代表。 

在臺灣,所謂“企業文化”一般是指企業的經營致富之道,或是指企業的經營特色和特殊形象,主要指向“企業管理”(MB)為內涵。但是恒基企業的企業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指向企業內在的生命力、精神力與原動力,或者稱為“永續發展能力”,並指向每個企業員工身上。恒基的企業文化包括了安全文化、品質文化、科技文化、文體文化、道德文化、法治文化、統戰文化等等七大文化體系。我特別注意到,恒基企業自覺甚高、自律甚嚴,具有一種愛惜羽毛的特色。例如作為一家主要承包市政計畫的公共工程建設公司,企業本身的施工安全產品的品質安全,是取得品質保證和用戶信任最重要的關鍵。恒基導覽員蔡紅慧女士告訴我,“我們每年都定有‘百日安全品質月’,公司會到工地現場進行事故坍塌演練,舉辦各種徵文、演講、辯論比賽,通過這些形式將安全意識植入民工的心中”。在我看來,這種高度重視(對內的)職場安全以及(對外的)品質安全,應該是這家企業得以一路壯大的關鍵。

宋國誠教授仔細參觀恒基企業的文化園區(張維拍攝)

通常一個“不良企業”的最大弊病,就是壓榨員工、漠視員工的權益。在恒基,這些弊病非但沒有發生,而且非常重視員工的法律教育和權益保障。讓我感到興趣的是企業體貼入微的“普法教育”。蔡紅慧告訴我,“我們設立了普法大講堂,聘請一些法律專家,向工人解說勞動法、合同法等等必要的法律知識”。由於工程建設需要雇用了大量的農民工,這些基層工人最欠缺的就是法律知識與支持。恒基公司企業形象策劃科科長陳陽冰告訴我,“在我們班組內的一線工人,文化水準不是那麼高,在分包專案中,碰到像專案經理積欠民工的工資,或是發生人身事故等等,一線工人往往不懂得採取法律措施,反而採取極端的手段;我們作為總公司,有義務提供法律服務;例如在許多工地建立法律諮詢台,定期巡展法制看板,放映法制電影等等;公司設有‘法務部’,建立24小時法律諮詢熱線,專門為農民工兄弟提供法律服務;我們自己也譜寫了‘普法三字經’;每年編制三台戲,春節聯歡晚會、中秋聯歡晚會、廣場文藝演出,每到節日到來,就會把節目搬到工地,與農民工同樂,通過‘寓法于樂’,使農民工從中吸取法律知識和協助”。

()“三靠政策”:飲水思源 

我注意到,恒基的“七大文化體系”,不僅是企業形象的號召力,企業發展的軟實力,而且與共產黨的組織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似乎看出,恒基實際上把企業當作“黨組織”在經營,特別重視道德建設和統戰工作,例如在企業內部發展黨組織和黨員活動,成立“黨支部”和流動黨員,提出“恒基員工跟黨走”的呼籲,園區內掛滿黨支部活動的照片,出版“黨建月刊”,成立100萬元的“党群關愛基金”支助貧困黨員,成立“黨員躬耕園”,辟地種植蔬菜,自種自食,或者送往敬老院等等,都可看出恒基的領導階層努力將企業打造成具有組織力、思想力和戰鬥力的企業,也就是具有“黨性”的團隊性企業。原來,這種“黨化企業”,其來有自。陳陽冰先生告訴我,“這是因為當時成立這家公司的時候,是桐鄉第一家民營建築企業,成立之初得到了政府很大的幫助,董事長始終抱著感恩圖報的態度。董事長提出了‘三靠’:成立的時候是靠黨起步的,發展的過程是靠黨發展的,最後是靠黨壯大的”。在我看來,“三靠政策”也許是一個承接市政工程之企業必要的舉措,但“飲水思源”的美德,也具有良好教育作用。 

()“員工心靈港灣”:愛惜員工的溫馨政策 

這家企業也很重視“員工素質”以及“以企為家”精神的培養。除了投資建立“職工活動中心”,配有健身房、體育器材和休憩場所,甚至設立藏有3000多冊圖書的“職工書屋”,通過與桐鄉市圖書館合作,定期換書更新,提供員工閱讀學習,充實自我。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企業還設有“職工心靈港灣工作站”,幫助員工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困難,凝聚了員工力量,穩定了員工隊伍,促進了企業和諧。“員工心靈港灣工作站”還被省委宣傳部授予全省首批“心靈港灣工作坊示範點”,對省內企業具有良好的示範作用。

員工心靈港灣工作站的閱覽區(作者拍攝)

我走進了“國學館”,雖然內容未必豐富,但我感覺到這家企業不是以利益驅動或公司規章作為管制或約束,而是採取“以儒為本”的心靈管理模式,體會了呂德坤董事長對一種“古典人文主義”的愛好,一種書生經商的特有風格。我也看到了“民風民俗館”,感受到一種不忘本的精神。果然,我踏進了名稱十分感人的館間,叫“永不忘本館”,裡面展示了公司草創初期五位創始人聚會商議的蠟像,還原了“同福路橋”成立時第一次股東會議的場景,同時還保留了當時公司的工作機具,曾伴隨公司成長的“海獅牌”自行車、第一輛“紅旗”牌轎車,以及用來鋪橋修路的老式壓路機、攪拌機等等。這些設計,無不是提醒人們不忘當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歲月,也告示人們數典不能忘祖的精神。

恒基公司當年五位創辦人的蠟像(作者拍攝)

()恒基的企業文化:感恩  

在我看來,恒基不是一個普通企業,這涉及“人如其名”的董事長呂德坤,對“企業”這一概念的與眾不同,對於“企業文化”的深厚耕耘與自我尊重。實際上,恒基不是在經營一間冰冷的工廠,也不是在推進一條滾動的生產線,而是經營一所員工家園,推廣一種企業美學,展現一種企業良心和社會責任。雖然,企業文化一詞很抽象、很難定義,但是在我看來,恒基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感恩。對党當年的支持創業報答感恩,對員工的付出與奉獻回報感恩,對社會的信任與支持回饋感恩,對家鄉故土的滋養和孕育懷抱感恩……。雖然我只是匆匆走訪,但此行不僅徹底顛覆了我對企業的刻板印象,也讓我感受到企業之美、企業之善。它應該是“美麗中國”的一部分,更是我所謂“大美”的組成要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