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第八章 建構綠色休閒的養生福地―麗水

第八章  建構綠色休閒的養生福地麗水

 

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浙閩兩省的交界處,總面積1.73萬平方公里,人口261.33萬,轄117縣,是浙江省面積最大但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也是全國最大的佘族聚居地。麗水森林覆蓋率達到80.79%,被譽為「浙南林海」、「浙江綠谷」,素以風景秀麗,人文薈萃而聞名。 

麗水,古名處州,一座浸潤在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一個山明水亮的山區市鎮。它雖然沒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燁燁發光的工業奇跡,也沒有耀眼傲人的GDP,一向只是在人們眼角邊乏人顧憐但卻暗自撫媚的小地方,但麗水就像一個童貞少女,在溫山暖水的養育下,正走向亭亭玉立、妸娜多姿。發達地區的欠發達地方是人們對麗水的第一印象,但這是工業主義末路文明對麗水的過時評價。麗水不走犧牲人生幸福的物質主義道路,不接受榮華富貴之後長歎黑山惡水的後果。麗水走清純無邪、樂活養生的桃源之路。

 

一、麗水:浸育於歷史靈液之中

人們也許鮮少知曉,麗水以前曾經出過「處州兵」,曾經創造極為悲壯的愛國戰績。明朝名將戚繼光曾說過,浙江善於打戰的,一是「處州兵」,二是「義烏兵」,三是「紹興兵」,其它的兵是沒用的。「處州兵」大多是從麗水挖銀的礦工徵集來的,個個身強力壯、驍勇善戰。1840年鴉片戰爭時,處州總兵鄭國鴻率領1200名處州兵,直奔定海戰役,以大刀和長矛對抗英國人的洋槍洋炮,血戰六晝夜,處州兵全部戰死,一個都沒有投降,就連已年屆60歲的老將鄭國鴻也光榮戰死。處州兵儘管兵器不如人,但民族氣節一點也不含糊!辛亥革命時,奪取南京的敢死隊,就是由處州人組成的。「處州兵」的英勇與愛國精神,長載歷史。

美麗的甌江風光(作者拍攝)

麗水的知名度雖然不大,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麗水具有閃亮發光、傲世群倫的事蹟。麗水建縣最早始于東漢末年的松陽,自隋朝開皇9年建立處州府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歷代留下的文化遺產達1500餘處;從考古來看,1997年浙、閩、贛交界之處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基地,經考古證實,麗水在3200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居住,也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漢代以後,麗水接續了梁楚文化,經歷各朝文化的積澱與豐實,積累了今日深厚而飽滿的「甌江文化」。甌江流域由於擁有豐富的鐵礦和木材,有較高的冶煉和木工技術,因此很早就發展出先進而成熟的農業科技與文化,例如「龍泉寶劍」,就是得力于鐵礦與冶煉技術而成名。在麗水,聲名遠播的「古堰畫鄉」,在南朝蕭梁天監年間(502-519),就已建立兼具蓄水、灌溉、排淤、洩洪四大功能的「通濟堰」,其中兼具攔水和疏洪作用的「拱形大壩」,不僅代表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的先進水準,是世界最早的拱形堰壩,更早於16世紀西班牙「愛爾其拱壩」和1612年義大利「邦達爾多拱壩」達千年以上。

「龍泉寶劍」的製作過程

世界上最早的拱形水壩-「通濟堰」(作者拍攝)

唐代以後,麗水大部分地區如縉雲、青田、遂昌開始置縣,麗水縉雲縣有個地方叫「仙都」,古色美景,傲居全國。相傳中華始祖軒轅黃帝曾於此煉丹升天。金庸名著《笑傲江湖》曾在此取景拍片,其它如《阿詩瑪》、《八仙的傳說》、《楊家將》、《漢武大帝》、《還珠格格》、《仙劍奇俠傳》、《軒轅劍》等等,也曾在此地攝製。「仙都」一名之由來,據說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此地出現五彩繽紛的雲彩,盤旋於山谷之中,樂聲悠揚,山林生輝。當時刺史苗奉倩上報玄宗,玄宗聽後驚歎而雲:「真乃仙人薈萃之都也」,並御筆親書「仙都」兩字,仙都一地因此成名。到了南宋,麗水成了「新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朝庭沿著甌江流域開展青瓷對外貿易,是中國最早的對外貿易之地。明代以後,雲和、景寧開始置縣,直到現在,麗水已成全國知名的旅遊聖地。


二、打造「觀光旅遊的升級版」-休閒養生養老

麗水被視為長三角發達地區內的欠發達地方,人們說麗水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缺乏發展工業的空間,即使有工業發展,也因為距離沿海長達150公里而面臨巨大的物流成本。曾任文化局長、教育局長、「養生辦」主任,現任麗水市規劃局副局長王平指出,「相較於中國30多年工業發展的速度和積累,麗水是落後的,但是我們思索多年,希望尋找一條新路子,一條既能讓經濟上得去,也能保住生態環境的『雙贏戰略』,那就是走『觀光旅遊的升級版』-休閒養生!」。據統計,截至2012年,麗水創建4A級景區和省級旅遊度假區共16家,接待遊客3581.97萬人,實現旅遊總收入205.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30.07%32.03%,兩項指標均居浙江全省之冠。

沒有(工業)優勢,正是麗水後發追趕的(產業)優勢!在經歷35年的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的消費結構已發生重大改變;在人均收入超過5千美元之後,全球性休閒旅遊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人們對生命品質、終老關懷與精神歸屬的需求開始興起;尤其,中國已進入一個需求強勁的「老齡社會」。根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1.94億,占總人口的14.3%,到2013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突破2億,預計到2033年將突破4億。初步估計,中國的老人消費需求已超過一萬億以上,但老齡產業供給的缺口卻高達1000億以上。

在中國極度缺乏老年護理、銀髮產品和專業服務的情勢下,麗水抓住這一發展機遇,致力於挖潛「銀色產業」的潛力與商機。實際上,麗水並沒有令人心神澎湃的名山大川,沒有像五嶽、泰山這種名震中外的超級景點,就局部條件而言未必適合觀光;但麗水具有豐厚的「城市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 of city),擁有整體上分佈均勻的生態環境,它造就了一個「靜、幽、雅」的田園生活基調,最適合老年人來此居住與生活。這就是麗水的發展戰略:打造觀光旅遊的升級版-休閒養生與養老,塑造中國「富裕型老齡休閒社會」的範例。

麗水的生態發展戰略啟動於2008年,那年8月,麗水正式發佈實施《麗水市生態文明建設綱要(2008—2020)》,20116月,麗水被授予「國際休閒養生城市」的稱號。對於休閒養生,麗水市委進行了系統的規劃與建設,按部就班、循序漸進。2012年麗水市委(養生辦)推出了《秀山麗水,養生福地建設的決定》,立足浙江省13次黨代表大會「綠色崛起、科學跨越」的總體戰略,預計在2015年編制完成生態休閒養生(養老)規劃和政策體系,打造「五養」-食養、藥養、水養、體養、文養-特色品牌,努力在2030年前建立「綜合型生態休閒養生(養老)經濟發展模式」,塑造「中國生態休閒養生(養老)第一市」的地位。為落實這項決定,去年(2013),「養生辦」編制完成了《麗水市生態休閒養生(養老)項目庫》,收錄了全市休閒旅遊景區、養生(養老)基地、養生鄉村等專案共136個,總投資達到1060億元。例如總投資規模達50億的「南城四都城市組團整體合作開發項目」,以「東靠山體,西濱甌江」為規劃構想,努力打造一個集體育健身、養生養老、文化休閒、度假旅遊於一體的高級休閒養生(養老)中心。實際上,麗水是一個擁有全國百歲以上人瑞最多的地方。20135月,「中國老年學會」授與麗水「中國長壽之鄉」,是全國首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市。


釉紋優雅的瓷器(作者拍攝)

在萬本太所著的《中國生態環境品質評價研究》報告中,全國2348個縣(市、區),麗水市九縣(市、區)生態環境品質全部進入全國前50位元,其中,慶元、景甯、龍泉、雲和分列第1位、第5位、第8位和第10[1]。麗水的休閒養生景點,有如玉環串珠,粒粒發亮。有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及森林景區等作為運作載體,以此為基地,通過設置林中漫步、森林浴、森林吸氧、生態風味餐廳、養生俱樂部、溫泉、茶館、採摘園、垂釣園、康復療養中心、野營體驗、森林文化教育、野外素質拓展培訓、迷你高爾夫體驗、草地滾球休閒體驗、地域文化教育和林中瑜伽健身、林中太極拳健身、娛樂交誼、民俗活動等等活動,將森林休閒、生態養生、健身強體巧妙結合在一起。其中,麗水白雲森林公園、麗水九龍國家濕地公園、慶元縣百山祖休閒旅遊基地、遂昌縣國家級森林公園白馬山景區養生度假基地、遂昌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端養生度假基地、龍泉鳳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休閒養生度假基地、縉雲括蒼山森林公園仙都溫泉休閒療養基地建設等等,美不勝收。

然而,休閒養生不能只靠青山綠水,養生還需要一種精神的歸屬、文化的認同與支撐。雖然麗水文化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甚至連浙江的主流文化(太湖文化與錢塘文化)都還談不上,但是麗水保留並發揚了中國「農耕文化」的精華,也發展出現代影像藝術與工藝文明。以龍泉青瓷為例,王平局長說道:「國際公認中國青瓷的發源地始于東漢末年浙江的余姚,但經過工業文明的衝擊之後,中國的古文化被輕視和忽略了,青瓷原址的地位相對沒落了。但青瓷卻在麗水的龍泉發揚光大!」王平還說道:「製作青瓷的瓷土-高嶺土、長石、石英等等,特別是龍泉的紫金土原料,麗水的存有量就占了浙江全省60%以上;另外,麗水擁有200多個古村落,在松陽就有100多個,保留了江南田園文化的精華部分」。正是因為麗水保存了傳統的古文化,以一片「古色古香」-古建築、古遺址、古村落、古墓葬、古廊橋、古石刻、古瓷窯、古工程、古書法-支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與流傳,也造就了麗水的品牌與特色。


三、種豆腐和種文化

初到麗水,市委的朋友們請我「吃豆腐」。但我從沒想過,麗水的豆腐是「種出來的」。王平局長告訴我,豆腐好不好?要看水和土。到一個新地方,要知道當地的水土環境好不好?或是要克服入境之後水土不服的問題,就要吃吃當地的豆腐。王平局長說:「我們麗水的豆腐,是種在田埂上的。麗水的農田大部分是梯田,有高高低低的田埂。為了『地盡其利』,農民除了在平坦的田地上種稻米之外,還在田埂上種黃豆。黃豆是我們這裡自然生成的,水也是我們這裡乾淨優質的水;每個地方的水,硬度、酸堿值都不一樣,我們麗水的水軟硬適宜、酸堿平衡,所以你吃了麗水豆腐,就不會對麗水這地方水土不服啦」!在麗水,人們稱此為「種豆腐」。

「種豆腐」之外,市委宣傳部的工作則是「種文化」,這是一種培育文化根苗、輔助文化成長的長期工作。麗水市委在推動「攝影藝術」的發展上不遺餘力。麗水是「中國攝影家協會」(中攝協)正式命名的「中國攝影之鄉」,麗水擁有全國第一座專業的攝影博物館。2004年,麗水市委開始與「中國攝影家協會」合作,舉辦「國際攝影文化節」。「中攝協」把他們最王牌的活動-「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活動選在麗水舉辦,每兩年一次,今年已是第五屆,每年都有幾萬名國際攝影大師來參展,其中包括來自臺灣的攝影家。

第13屆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開幕情況(作者翻拍於麗水攝影博物館)

麗水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偉華回憶道:「1980年代,麗水有8個年輕人創立了『散光影會』,號稱『八大金剛』,他們拍了許多麗水的照片,拿到世界各地參展,獲得許多獎項回來。『散光影會』把麗水美麗的風光發揚出來,讓全世界都知道麗水很漂亮。現在這些年輕人都成了國家級攝影家,都是大師級的」。胡偉華副部長告訴我,麗水擁有130多位「中攝協」國家級藝術家成員,麗水市民擁有人均照相機3.5(不含手機),在麗水,國家公務員人人愛好攝影,原麗水人大主任、現任政協主席、市委副書記,都是「攝影發燒員」,都是「中攝協」的成員。10年前,前松陽縣委書記,現任政協副主席吳炳全,拍了麗水的照片,參加日本富士攝影大賽,贏得了10萬人民幣獎金。到今天,吳炳全副主席一直是一個愛好攝影的藝術家。在麗水,稱得上攝影發燒員的專業攝影家達到幾萬人。麗水市委外宣辦新聞辦藍海主任也說道:「臺灣(新北市)也有許多攝影家來到麗水采風,曾經參與中央電視臺和湖北電視臺『光影之城』的製作」。王平局長也出示他的手機,「我不是專業攝影家,但是麗水風景優美,我隨便拍就是一幅好照片,說不定,我隨便拍一張,也可以得獎啦」!

人稱「八大金剛」的「散光影會」8名年輕攝影師(作者翻拍於麗水攝影博物館)


四、近寺聞鐘聲,映陂見樹影-走訪古堰畫鄉

距離麗水市區20公里的大港頭,一條緩緩流淌、清澈見底的甌江,兩岸茂密的蘆葦和卵石,濃蔭蔽日的千年古樟樹,一處建於西元505年的通濟古堰,無數林立於街巷內的畫室與畫作,一座年代悠久、傲然聳立的青瓷古窯,和那一波波慕名而來的寫生畫家與遊客,這座看似外貌簡樸,實則氣質深遂的江南小鎮,名為「古堰畫鄉」。它山水互映,文史交織,它是人文寶地、藝術殿宇,它讓人想到習近平先生最近的一句話:「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一種極度感性的深沉呼喚,一種渴望重建中華文明於青山綠水之間,復蘇民族靈魂于田園牧歌之上的殷切期許。我走在這裡,感受那「近寺聞鐘聲,映陂見樹影」的悠然美感,領會那「桑葉隱村戶,蘆花映釣船」的田園風光。

古堰畫鄉入口處(作者拍攝)

在驚豔中總會興起刺激性的反思。我在走訪中不斷省思,難道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中國人,只能在隱約不詳的傳說中遙祭民族的歷史根源?難道,現在的中國人仍不知守望和留存自己寶貴的歷史遺產?中國35年的改革開放,和臺灣戰後的經濟發展類似,在一種盲的追趕現代化的欲望之下,在一種鄙視和厭惡傳統的時髦幼稚病之下,無數的歷史古跡和文化遺產,在一部部推土機的轟隆巨響中,應聲倒下,黯然消失。在領會「古堰畫鄉」的悠然之「美」時,我再次感到西方工業神話的刺痛。當一座座的水泥大樓在農田和山陵間豎然而起,當人們在「千城一面」的噪進聲中,山體被破炸、丘陵被挖空,河域被污染、物種遭滅絕、農田被毒化……。如果我們再不深切反思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弊病,再不趕緊搶救自己的民族文化和鄉土環境,那麼我們就再也看不見山,望不見水,記不住鄉愁!


甌江邊的千年老樹(作者拍攝)

在甌江上滑著橡皮舟的漁民(作者拍攝)

「古堰畫鄉」也許正是今天「記得住鄉愁」的一個標記和啟發,是麗水市重要的「城市文化資本」,而與「古堰畫鄉」僅一江之隔的「通濟堰」,一個珍貴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更是今日文化保護與發揚的一個典範。「古堰畫鄉」位於大港頭村。大港頭,名字雖然有點俗氣,但在歷史的來龍去脈中卻是派頭不小。大港頭是一個位於甌江中游的集散港口,自南宋以來,位處上游的龍泉青瓷由於手工精益、外銷暢旺,青瓷貿易就是依賴這條長長的甌江輸往國外;由於路途遙遠,來往于江上的貨船、運工、農夫、商賈,乃至騷人墨客、達官貴人,莫不在此靠岸休息、飲食住宿。既是商貿雲集之處,此地曾經是繁華富庶、笙歌不斷的溫柔鄉。如今這一歇腳碼頭雖然已經洗盡鉛華,千帆不再,但留下的卻是懷古幽情與山清水秀,給今人無限的遐思和想像。

來到畫鄉入口,首先是一間連一間的行畫工作室,以及一排迭一排的油畫作品。再走幾步就是「寫生博物館」,此刻正在展覽「2013年全國知名畫家古堰畫鄉寫生作品展」。大堂面前有一座大型「根雕」,它是由一株由福建運來此處的千年龍眼樹雕塑而成的,由於原生根型呈傘狀,雕刻家將它雕塑成一隻孔雀。它坐立在博物館大門,具有「祥福獻瑞」之意。


古堰畫鄉寫生博物館(作者拍攝)

坐在博物館大堂前的「孔雀根雕」(作者拍攝)

「古堰畫鄉」的畫風被稱為「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 法語:École de Barbizon),這是一種興起於19世紀法國的風景畫派,是19世紀最重要的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前身。此派以寫實手法,表現自然、田野、家園之情景,致力於探索自然界的內在生命和畫家對自然景物的濃厚情感。之所以叫「巴比松派」,是因為「巴比松」是一處位於巴黎近郊「楓丹白露森林」(Fontainebleau Forest)旁邊的小村莊,美麗的景色和純樸的民風吸引了大批畫家前往作畫,甚至定居長住而形成了畫派。「古堰畫鄉」也是每年邀請知名畫家來此居住作畫,很類似于當年法國畫家入居巴比松作畫的形式,體現了德國大哲學家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家園乃是詩意棲居」的描寫,因而也博得「古堰巴比松畫派」的美名。

展示在寫生博物館內典型的巴比松畫派的畫作(作者經授權後翻拍)

步上青石鋪砌、臨水而建的古堰老街,給人浮生偷閒的輕鬆之感。這裡有渡口客棧、手工織帶、琥珀奇石、木板油畫、溪魚餐館、書畫作坊、古堰茶莊;有各式各樣的花燈、竹編、雕刻;有專門培育畫師的「縉工美校」,有「紅軍草鞋」、「愛情郵局」、「古堰窯室」等等,各領風騷,分具特色。坐在緊緊相連的小樓中,推扇而出即可欣賞美麗的甌江,在小樓之間,還有許多「小埠頭」,沿著樓腳伸入江邊,這是古代便於居民上船卸貨、淘水洗衣而做的設計,小巧而便利。


五、積累城市文化資本,創建文化環境

在麗水市政府和各方藝術家的襄助之下,「古堰畫鄉」已被培育成全國知名的攝影、寫生、行畫生產、休閒渡假的基地。以「在水一方」為品牌的寫生教育和文藝創作活動,已打響了這個甌江小鎮的名號。每年來自各地大專院校美術師生無以數計,來自國內外的畫家、作家、攝影家更是穿梭不息。「畫鄉」本是「書畫之鄉」的意思,油畫-特別是「麗水巴比松畫派」,已自成一格、名聞中外。這裡所生產的行畫油畫,更引起世界各地收藏家的關注和喜愛,甚至銷往歐美國家。然而,傳統文化-古蹟、建築、詩畫 ……等等,只是靜態的文物,如何將靜態文物與自然資源相結合,將歷史文物與現代生活相對接,如何挖掘古典遺產、建構城市文化資本、塑造城市個性與集體記憶,就成了麗水政府重大的戰略目標。

午陽, 小巷, 石板路(古堰老街)

古堰老街小樓間的小埠頭(作者拍攝)

所謂「城市文化資源」(cultural resources of city)可以包括城市建築、古跡、習俗、遺產以及一切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總和。每一個城市,無論建立時間之長短,都擁有自己孕育于這種文化資源的共同記憶;集結、整合、發揚這些資源,就能形成「城市文化資本」,並從中塑造城市的個性與形象,而「文化產業」就是一項挖掘、積累、擴大城市文化資本的重要策略。未來20年,中國城市化水準將達到65-70%的例,預估將有57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這將是人類歷史上從所未見、規模最大的社會轉型與空間移動。在此時刻,中國正面臨重大的「綠色轉型期」,也就是逐步淘汰低端、高汙產業,發展綠色低碳和現代服務產業,這意味將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轉向致力於發展「文化城市」;而文化資源的豐寡、文化資本的高低、文化創意的優劣,將決定各級城市「競爭性發展」的成敗。麗水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它已站到綠色轉型的高點上。

城市文化資產的收集與典藏(作者經授權後拍攝)

在高層決策方面,中央政府已將文化產業的發展列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cultural enterprise)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國家發展的戰略產業。「古堰畫鄉」正是麗水引以為傲的文化產業資源和戰略發展的車輪。一如美國歷史學家Lewis Mumford在《城市發展史》(The City in History)一書所言,城市是文化元素的容器或載體,歷史遺產則是城市的容物或養料。城市最珍貴的價值不在於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表像化忙錄,而是建立在一種對歷史遺產、文物珍品的維護與發揚的創意與能力之上[1]。僅管有人以「藝術不能複製或移植」的觀點,批評當前中國對文化產業的盲目開發,批評遺產開發過程的野蠻性與消費性,但以當前對「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和「文化場景」(cultural settings)的新觀點而言,所謂「文化場景」已不再是靜態不動的洞穴或遺址,不再是孤立疏離的文化軀殼或藝術標本,而是一種把遺產的內在價值與外部產業有機的結合,把過去與現在相連接、把(物質)有形的遺產與(非物質)無形的精神品質相融而成一種「生活世界」(life world)。在此意義上,文化產業的建設,不僅是建構城市文化資本的必要過程,也是塑造城市個性與魅力的重要手段。


一座青年塑像,展現城市青春魅力(作者經授權後拍攝)


1931年「雅典憲章」(Athens Charter)發佈,以及1964年制定《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Venice Charter,簡稱《威尼斯憲章》,以及1994年《奈良真實性檔》(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簽署以來,人們對文化遺產與文物修復的態度一直以追求「真實性」為目標,墨守「最低干預」原則,在對待文化遺產方面,片面強調對遺產實物現狀的尊重,以及對構成材料之歷史絕對真實性的保護[1]。但其結果只是割裂歷史遺產與當代生活的聯繫,不僅造成文化遺產的固態化和冰冷化,也造成歷史記憶與當代社會的斷裂與疏離。20051021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15次大會在西安召開,會後發表《西安宣言》。在這次以探討「文化場景」(cultural settings)的會議中,委員們對舉世奉為圭臬的《威尼斯憲章》提出了批評。ICOMOS波蘭籍國家委員會主席Andrxei Tomasaewski就指出,《威尼斯憲章》並不是進步而是倒退的,因為憲章只專注于單一古跡的保護,忽視了城市與自然環境等等宏觀層面的考慮,使文化遺產脫離作為其背景的社會環境。當前,中國政府對歷史遺產的政策已經改變,不再只是致力於維修與保護,而是致力於「文化遺產環境」(cultural settings of heritage)的產業化與大眾化,同樣的,人們面對歷史遺產的態度也已經轉移,不再對歷史古跡敬而遠之,而是融入其中。


六、文化經濟化、古跡生活化

即使不以「古堰畫鄉」和「通濟堰」而以四川「樂山大佛」為例,大佛所面對三江匯流的江水,表面上看,江水並沒有什麼重要的價值,但如果從大佛產生的根源上來看,正是淩雲寺的海通法師看到湍急的江水顛覆了來往船隻,塗炭生靈,才激發了他修建大佛,以佛法的「宏大」來鎮服江中的水魔。這湍急的江水,正是樂山大佛得以產生的重要環境,蘊含了佛教文化「普度眾生」 的思想。這種「慈悲為懷」的思想,正是「文化遺產的環境」中非物質文化價值的核心;於是,從歷史遺產的保護與發揚而言,宏揚大佛悲天憫人的精神,與維護波濤洶湧的大江,在建構文化遺產環境上同等重要[2]

除了「古堰畫鄉」與「通濟堰」之外,將養生養老與文化遺產相結合,創造「文化經濟化」和「古跡生活化」,是麗水政府未來發展「文化場景」的具體作為。目前,麗水市府正在規劃一處沿著甌江流域,坐落在千年古道邊的「通濟堰養生會館」。會館以「江南水鄉文化」(古堰、古村、古樟)為主題,將建成一個集休閒、渡假、會務、旅遊、藝術、養生、美食於一體的綜合文化場景。它一方面以「曲徑通幽」與通濟堰毗臨而居,一方面又以「新舊有別」的方式享受現代養生產業的品質。這種既維護又發展、既保存又發揚的策略,是麗水「綠色追趕」戰略的體現。


七、現代光影、映射麗水:再添第八文化

麗水怎麼會與「攝影」相關呢?為何在短短20幾年間,麗水從全市只有一家國營照相館,發展到今天「中國攝影之鄉」的地位呢?

麗水在攝影藝術上原本是默默無名。30幾年前,幾個愛好攝影的麗水青年,有感于麗水山明水秀,擁有得天獨厚的攝影資源,但在全國攝影殿堂上竟無一席之地。1979年,吳品禾、初小青、高金龍等人組成麗水第一個攝影組織「閃光影會」。為了獻身麗水攝影事業,發起人之一吳品禾以9000元錢賣掉祖宅,5000元用於造房子,其餘4000元全用於攝影創作(當時的月工資才幾十元),吳品禾還因此被人譏笑為「敗家子」[1]1980年,發起人之一,時任麗水文化局攝影幹部初小青,以一幅《影途遇敵》作品,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獎」。這是麗水攝影第一次在國際上打開「能見度」,也是浙江省歷來「零得獎」的突破。《影途遇敵》作品中的人物吳品禾先生,也在1981年以其作品「護排」在「80年代青年人攝影大賽」中奪下金牌。此後,一系列知名作品,如王培權的「廊橋系列」,葉高興的「古村落系列」,吳品禾的「仙都仙境」,鄭國強的攝影作品《家音》,一一登上攝影大作之列;當年的「八大金剛」如今也都成為國寶級攝影大師。正是因為麗水攝影師「連連得獎」,人人豔羨,風氣大開,從此啟動了麗水攝影歷史的序幕。借助于麗水的天然美景和地域風情,麗水建立了「鄉土攝影」的風格,在中國形成了「西有平遙,東有麗水」雙雄鼎立的格局。在今天,攝影已成麗水的「全民運動」!

初小青作品《影途遇敵》(作者翻拍於麗水攝影博物館)

吳品禾作品《護排》(作者翻拍於麗水攝影博物館)

我來到中國第一個專業攝影博物館-「麗水攝影博物館」。館址落在萬象山腳,門前一棵千年古樟樹,綠意盎然。博物館以紅磚灰瓦為建築,以回廊曲繞為設計。我來時,正值「松陽鄉土攝影五人聯展」,展出的都是新銳攝影家的精心之作。在走訪與欣賞中,我感覺到,通過影像,讓各地看到麗水之美,通過攝影,培養市民的審美素養,這是麗水最佳的自我行銷策略。在推動攝影藝術過程中,麗水市政府扮演著「借翼助飛」的角色。20042月,麗水市與「中國攝影家協會」(「中攝協」)在北京簽署了關於「共同舉辦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的協定」,協定確定10年間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均落戶麗水。此後,麗水經常舉辦各種有關攝影的學術會議、高端論壇、攝影賽展、影友交流,圖書展銷等等活動。近年,麗水市府還推度「一展一節一賽一刊一館」的攝影交流平臺;「一展」即「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一節」即「麗水攝影文化節」,「一賽」即「甌江行麗水攝影大賽」,「一刊」即「《麗水攝影》雜誌的出版,「一館」即「中國麗水攝影博物館」。

其中尤其值得書寫的是,麗水舉辦了中國第一次的「中國國際藝術攝影高端論壇」,來自世界8個國家和地區的3位元攝影界權威專家和學者,參加了這次論壇。論壇期間還成立了中國攝影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會後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了攝影理論的論文集,還舉辦了百萬元大獎的攝影比賽,創下中國歷史上攝影賽事的獎金之最[1]。在麗水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攝影文化」成了繼(蓮都)古堰文化、(縉雲)黃帝文化、(龍泉)劍瓷文化、(青田)石雕文化、(景甯)佘族文化、(雲和)梯田文化、(松陽)古村文化、(慶元)廊橋文化之後的第八大文化,在麗水的傳統文化之上,添上一筆現代藝術的色彩。


八、「通濟堰」-走過千年、恩澤千歲

既來麗水,不去造訪必將惋惜和遺憾的,就是位於麗水蓮都區堰頭村的全國重點保護單位-「通濟堰」。「通濟堰」位於甌江與松蔭江交會口,大港頭與堰頭村分占南北兩岸。「通濟堰」最初以「堰」為主體,是中國最早的立體排水工程,始建于南朝蕭梁天監年間(西元502-519),北宋政和元年(西元1111),再修幹渠,到南宋時期,再建堰壩幹渠石函葉穴斗門槩等等設施。古堰早期以木蓧(竹子)為結構,至南宋開禧元年(1205),「為圖久遠,不費修築」,改木蓧為結石結構,歷時三年,工程浩大,形成堅不可摧的「石壩」,再經元、明、清三朝,添設湖塘堰等設施,乃形成今日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型水利灌區(irrigation area)

這裡的一切,幾乎都以「千」為單位。千年古樟群、千年古村落、千年青瓷古窯址、千年古碑刻群、千年古墓群、千年廟會等等歷史文化遺產。有關「通濟堰」的文獻記載,首見於北宋後期關景暉撰《麗水縣通濟堰詹南二司馬廟記》,文中描述:「去縣而西五十裡有堰曰通濟,障松陽、遂昌兩溪之水,引入圳渠,分為四十八派,析流畎澮,注溉民田二千頃。又以余水瀦而為湖,以備溪水之不至,自是歲雖凶而田常豐」,其中,引水灌溉、儲水備旱、抗天候以利農收,均可見古人在深知水文、水力與水害之下,未雨綢繆、化險為夷的智慧。「通濟堰」由拱形壩堰、通濟閘、石函、3幹渠、72條支渠、321條毛渠及眾多的湖塘組成;各支渠分叉處又設置閘門以調節水量、平衡水流,形成一種多元化、多功能,人稱「三源四十八派」的網路灌溉系統。「通濟堰」壩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每天可將20噸立方米的松蔭溪水攔入堰渠,日夜灌溉碧胡平原3萬多畝良田。整套通濟堰系統,歷經各代整修和完善,集水力學、力學、結構學、美學、地形學等科學技術於一體,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奇跡與文明瑰寶。

「通濟堰」石碑(作者拍攝)


位於攔水霸旁邊的觀景樓臺(作者拍攝)

與「通濟渠」並肩而行的是一條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道,是一條建於南宋時期的官道。當時,凡是南方各省的旅客北上京城臨安,必經此道;這條長長的官道,實際上是「通濟渠」的堤壩,不但有護渠、抗汛的功能,旅人來往于行道上,更具有賞景悅目之便利[1];人走秀水邊,江水伴人遊,這片天光樹影,這幅鳥語花香,或伴遊子離情依依,或隨歸人思鄉切切。走在這裡,一路風景一路歌,一江悠悠一片心,真是詩情畫意。過橋之後,來到堰頭村,古色盎然,靈氣四溢。村前有一座文昌閣,歷來,凡是襟襟學子北上求取功名,無不到文昌閣接受洗禮或祝福。據村內望族「葉氏」族譜所載,堰頭村人才輩出,清代獲功名者數十人,其中進士4名,五品、六品武官3名。村路的左側是古堰管道,兩旁古樟成群,參天蔽日、翠綠聳天、濃蔭遮涼;右側是村莊,古屋小弄、毗鄰而居。村內有「社公廟」、「節孝流芳」石牌坊、「懋德勤學」與「南山映秀」磚雕門樓,還有一批清代老宅「光榮南極」、「玉葉流芳」、「佳氣環居」、「景星慶瑞」、「三星拱照」等等;宅內皆是古式庭院,有雞舍、花壇、條桌、石臼、手搖水泵、卵石牆基….,古意十足、詩意滿滿。

位於堰頭村的千年老樟樹(作者拍攝)

「通濟堰」不只是一套古代水利系統,環繞在這一工程的歷史演變中,還孕藏著豐富的非物質遺產與民俗文化,如「通濟堰建造技藝」、「蓮都吹打」、「蓮都鼓詞」、「處州亂彈」等等,特別是每年春秋兩季的「雙龍廟會」民俗活動,流傳千年,代代流芳。這些以緬懷先人、祭拜先祖、喜慶豐收為主題的活動,特別是紀念因修築古堰而犧牲的詹司馬、南司馬,以及歷代「修堰有成」的功臣與賢人,一種「懷史感恩」的情感,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敬老尊賢的傳統美德。實際上,「通濟堰」是一個「活著的古蹟」,已成為麗水人的共同記憶、身份象徵,也就是「文化地標」(Cultural landmarks)。人們一想到麗水,就會聯想到這座千年遺跡,以及流傳千年的民俗活動,一如「天安門」之於北京、「杜甫草堂」之於成都、「朝天門之」於重慶、「五羊雕塑」之於廣州、「臺北101」之於臺北市、「愛菲爾鐵塔」之於巴黎一樣。

小橋、流水、人家-「通濟堰」支流一景(作者拍攝)


城市就和人一樣,有身份、有個性、有特徵;人有個性之別,城市則有魅力高低。城市的魅力不是來自「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等短視近利的硬體建設,而是一個城市的歷史古跡、模範人物、教化典故、藝術資源、民俗樂章、公民品味等等。實際上,單純仰賴自然資源作為城市發展動力還是不夠的,因為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資源經濟也會受到外部經濟環境波動的衝擊,唯有妥善保養文化資產、不斷擦亮文化地標,合理建構文化資本,塑造城市個性與魅力,才是永續發展之道。在當前中國反思「千城一片」和欠缺城市個性的時刻,麗水通過歷史文物與民俗文化的發揚,建立「作古今文章,造養生福地」的個性、特色與魅力,足資中國其它城市的借鑒與效法。


九、城鄉並舉-山區經濟轉型升級的麗水模式

「山區經濟」的先天性基本缺陷在於土地要素與空間區位的匱乏。因此,經濟轉型若要「騰籠換鳥」,山區經濟就必須「騰山取地」,爭取城市工業發展的空間與功能。麗水雖然地處長三角腹地,但依據GIS空間「離聚向量」分析,以丘陵地形為主體的麗水,在市、縣之間的空間相關性相當分散,區域不平衡與區域差異過大的現象十分明顯[1];為了加強麗水與其它經濟發達地區的空間聯通性,同時增強區域空間內的自相關能力,也就是為了「做大麗水市」,2002年以來開始推動「南城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計畫」(三期南城東擴,目前已完成首期三個專案區、十個組團實施區塊綜合開發任務),由於逐步試點、穩步推進,有效騰出產業用地,集聚新興產業,並兼顧保護與開發、調整與維穩的二重性兩難,累積了「山區經濟轉型」的示範經驗。

歷經幾年,麗水因地制宜的摸索出一系列低丘緩坡綜合開發體系,形成了科學規劃、組團開發、整體推進、區域管理、獨立運行、自成體系的低丘緩坡綜合開發操作流程。2006年,麗水南城被浙江省政府列為全省首個「低丘緩坡綜合開發」試點,2011年進一步被國土資源部列為「國家級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麗水因此成為全國「低丘緩坡開發」的典型示範區。

頂著「國字型大小試點」的大帽子,麗水的任務異常艱巨。因為,開山挖土、填溝造地,只是簡單的工程問題,但是要做到土地開發的綜合利用,將土地要素轉化為經濟效益,避免讓土地增值圖利於少數人,實現土地開發綜合效益的社會分享,則是一件艱巨的任務。土地要素的使用,基本上必須依土地之區位、性質、邊界和內外關聯性進行區分(劃分與區隔的定位)、管制(目的與手段的協調)和分配(資源與收益的分配),並在此基礎上使土地結構與產業佈局相結合,否則即使騰出再多的土地,若不能善加利用,也是荒地或廢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盲目開發土地時有所聞,地方政府依賴土地開發單向發展房地產,實現「土地財政」的短利作為,製造「外強中乾」的泡沫經濟,也常受到各方詬病。麗水所承擔的戰略示範意義是:在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城,必須善用有限的財力,既要開發土地又要節約用力,最終實現一舉打破「發展空間」與「保護資源」的兩難性,以矯正長期以來「假開發、偽城市」的流弊。

在歐洲和美國,土地規劃的經驗已經相當成熟。在歐洲,依據所謂「綠帶」(green belt)概念進行城市土地區位的劃分,在美國,依據土地開發的強度和密度,設定了「增長邊界」(growth boundary)概念,並依據城市特性,分為「自由允建」、「有限可建」、「限建」和「禁建」等區塊,在臺灣,土地也依不同的用途區分為「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和具彈性使用的「變更重劃區」等等。在中國大陸土地國有化之下,土地使用與區位變更的彈性較小,因此政府在土地規劃、治理與監控等等「活化土地」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

2002年,麗水市開始探索「南城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的實踐,「水閣區塊」首先啟動,4年間,累計投資10多億元,削峰填穀、劈山整地,挖掉108個山頭,平整出9124畝土地,在昔日荒丘起伏、溝壑縱橫的山地上,開發建成占地約10平方公里的「水閣工業新區」。2006年,開發計畫獲省委批復之後,麗水依據「臺地產業、坡地村鎮」的原則,開始進行「南城東擴」計畫,首期完成面績8平方公里的新生用地;第二期開發於20117月啟動,完成總面積10.3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及場地平整工程,預計將為麗水市區提供10000多畝的產業功能用地;2013年,麗水市委完成「東擴三期」開發範圍的選定,規劃了13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即將全面展開[2]。以上開發工程,麗水市國土資源局總規劃師趙力強歸結為一種「麗水經驗」,其主要成效在於「統籌」:兼顧經濟發展與保護耕地的客觀需要;「原則」:採取規劃先行、生態優先、有序開發、部門聯動;「機制」:保護優質耕地,節約集約用地,依法規範監管;「安全」:以生態評審保障生態環境的優化與安全;「升級」:以示範效應助推產業轉型;「公開」:落實補償與回饋,切實維護群眾利益[3]


十、麗水經驗的省思

「低丘緩坡開發之麗水模式」是否能夠獲得成功?是否能起到全國示範與借鑒作用?是否能既保發展又保生態?還需要後續觀察其是否能產生「空間關聯」、「企業選擇」與「產業集聚」三大效應。在我看來,麗水經驗至少在規劃思路和初步實踐上取得了成功。

()西出?還是東進?

依麗水市國土資源局總規劃師趙力強描述,自2000年麗水「撤地設市」以來,以麗水僅有3.5平方公里的經濟開發區來發展工業,有如「螺螄殼裡做道場」,當時考慮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跨江西進,挺進碧湖平原。但是考慮到擁有6萬畝寶貴耕地的碧湖平原,既是麗水三大平原之一,也是浙江重要糧倉,平原上還有1500年歷史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濟堰」,開發碧湖平原值不值得?代價有多大?面對此一艱難抉擇,麗水政府最終放棄開發碧湖平原,掉頭東進,轉而開發低丘緩坡。此一思路若屬實,則說明麗水政府深具宏觀長遠的智慧,以及保護耕地與歷史文物的文化素養。蓋工業發展猶如「猛虎狂牛」,若不從長計議、慎思明辨,則良田滅絕、耕地流失、文物毀壞、糧食短缺….。舍西出而就東進,證明了麗水政府確實「有為有守」!

()掠奪?還是保護?

麗水的土地開發不是利字當頭、盲目濫墾,而是規劃先行、生態優先。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麗水的土地開發既不依賴「長官意志」,也不盲從「市場萬能」,而是依據「科學論證主義」,客觀調研、反復評估、因地制宜。在初期,先是進行「基本論證」,也就是「摸清家底」,對每個地塊的面積、權屬、自然狀況、利用狀況和適宜用途,進行全面的調查清理,建立土地資源、評價指標、效益預估等等資料庫;繼而進行「可行性論證」,包括土地適應評價和開發潛力分析、生態效益論證、技術可行性論證、保障措施等等關聯性論證。

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居於首位。對規劃區域內的水系洩洪、水土蓄養、地質地形、土石平衡、災害風險、資源壓覆、交通銜接、生態補償等等,進行測量與評估,乃至包括征地拆遷、失地農民之社會性補償等等。換言之,以生態為基礎的科學論證,是一種「保護性開發」,而不是「破壞性掠奪」。這正是麗水經驗足資全國借鑒之處。

夕陽, 蘆葦,伴甌江......(作者拍攝)

()產業選擇:擇優汰劣,低碳發展

依據麗水市委2013年《關於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山區經濟轉型的決定》[4],基於「綠色崛起」的原則,未來土地開發後的產業發展將以新興「生態產業」為主體。重點選擇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新一代電子資訊技術和文化創意產品製造等產業,推進「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以減能、減耗、減員、減汙策略,進行傳統產業的轉型與替代。其中「環保工業」、「創業研發」最受青睞,例如環保材料研發、污水深度處理、工業生態化改造等方面,通過引進科技專案,突破關鍵技術,建設應用示範工程,達到生態產業完備化、生態資源資產化、生態補償合理化等目標。未來還將進一步探索碳匯交易,推動「綠穀資訊產業園」、「物聯網創業園」等等創業(創新)園建設,並進一步支持各縣(市、區)建設科創基地和孵化園。

麗水經驗的成功之處,在於嚴謹、宏觀、長效。其中制度創新與設計(包括規劃與監督)最受肯定,例如建立長效監督機制、風險防範機制、全程監管機制、生態保護監督機制和定期評估考核機制,都是麗水經驗成功致勝之鑰。從實際收益來看,僅以「南城低丘緩坡開發」為例,截至2012年底,已吸納規模以上企業460家,超億元企業129家,工業總產值從2003年的1.8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80億元。以此看來,麗水市委書記王永康曾經立下的宏願:到2020年實現「四個翻一番半」,即到2020年,全市實現GDP19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9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1萬元,已為期不晚。

參考資料

王建強,〈基於GIS空間分析的麗水區域經濟空間自相關研究〉,《科技通報》,第29卷,第4期,20134月,頁4-6

麗水市人民政府,《麗水市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實施方案》,2012630日;麗水市委發,〈低丘緩坡開拓空間,助麗水南城綠色崛起-麗水南城低丘緩坡開發利用的情況彙報〉(簡稱《情況彙報》)

趙力強,〈科學開發低丘緩坡,探解保發展保耕地兩難-以浙江麗水為例〉,2013年,第3期,9-13~39(9)

麗水市委(麗委發[2013]53),《關於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山區經濟轉型的決定》,2013731,頁5-6

陳宗光,〈麗水:古堰畫鄉〉,《浙江畫報》,2011年第4期,頁28

麻威武,〈新世紀以來麗水攝影的演進及特點〉,《麗水學院學報》,第34卷,第6期,201212月,頁76-81(77)

朱慶華、蘭七妹,〈麗水攝影崛起成因探析〉,《麗水學院學報》,第27卷,第6期,200512月,頁22-23~45(23)

例如《威尼斯憲章》第9條規定:「修復過程是一個高度專業性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跡的美學與歷史價值,並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確鑿文獻為依據。一旦出現臆測,必須立即予以停止。此外,即使如此,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須與該建築的構成有所區別,並且必須要有現代標記。

羅佳明,〈西安宣言的解析與操作〉,《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5期,頁43-46~52(45)

Lewis Mumford,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