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第七章 力保浙江生態屏障―衢州

第七章  力保浙江生態屏障衢州


衢州,古以「路通三越」(閩越、揚越、吳越)而得名,是一座有1800多年歷史的江南名城。「衢」字,本是「九路交會、四通八達」之意。今日之衢州,地處浙江省西區,手扼錢塘江源頭,是浙江的「西大門」,素有「川陸所會,四省通衢」之雅名。衢州周邊200公里範圍內,分佈有黃山、婺源、三清山、武夷山、龍虎山、千島湖等旅遊勝地,所謂「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陽之肘腋,制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道出了衢州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今日肩負全省生態屏障的戰略重責。衢州地靈人傑,一位體重只有77公斤卻能挺舉207.5公斤的舉重世冠選手詹旭剛,就出身于衢州開化;中國當紅女星周迅,被稱為「江南秀女」,出身於衢州龍遊,衢州珍肴「兔頭」,更是令人嘖嘖稱奇。衢州又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兩大聖地之一,被譽為「南孔聖地」。有人說,衢州人有一種「外拙內秀」的性格,我則認為衢州人「外樸內慧」。

一,鐵腕治水:整治土法造紙 

2013110日,衢州市獲得國家水利部專家評審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市”,這是給衢州“十年治水有成”的一項殊榮。十年來,衢州按照“經濟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水準,生態建設為全省多作貢獻,平安建設走在全省前列”之總體要求,積極探索產業高端化與生態文明“互促共贏”之路。正是基於地理區位和生態屏障的戰略地位,衢州的發展其實沒有太多的選擇,必須走“生態建設”的道路。 

到了衢州,走進鄉間,舉目都是滿山翠綠的竹林,綠海綿延,蒼勁有力。衢州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毛竹,早自明清以來,就以“毛竹制紙”聞名大江南北,直至上世紀末,“毛竹經濟”依然是區域經濟與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全盛時期,衢州年產“土紙”70萬擔,全縣槽戶800多戶,紙槽256個,造紙工人7000多人,依靠制漿造紙為生的達2萬多人。到2003年,全市26鄉鎮共有100多萬畝毛竹林,造紙企業41家,另有家庭半機械作坊200多家,造紙人員近1千人,用來醃制毛竹以制紙漿的“竹料醃塘”高達12403口,每年醃制竹料17萬噸,年產土紙3萬多噸,總產值達1.35億元。當我走進衢州七裡鄉,沿溪兩旁還殘留著一窟一窟的竹料醃塘,每隔幾十公尺,就是一坑一洞,像似月球表面的景象。這裡,一則可以想像當年毛竹制紙的盛景,也可看出衢州市府整治造紙污染的痕跡。

然而,衢州的毛竹產業是一種“土法造紙”,工藝落伍,設備簡陋,價值低落。所生產的產品並不是一般書寫或印刷用的高級白紙,而是“土紙”,並主要製成“香紙”,也就是民間燒香拜拜、敬天祭祖使用的“燒香紙”。“土紙”因為燒起來呈現灰白色,輕盈飄逸,有一種慎終追遠的韻味,深受民間百姓所喜愛。但其生產過程,無論是前段醃泡制漿或後段打漿造紙,不僅耗損資源極大,為了造紙,全市每年需砍伐400-500萬株青竹和老竹,其大量且直排的廢水更造成嚴重的污染。

特別是竹料醃塘都是使用石灰來浸泡嫩毛竹,甚至以強度極高的“燒鹼”(NaOH)為醃料。醃塘在洗漿、清池、排水,以及造紙廠在打漿、排放所造成的廢水,不僅排放量極大,每生產1噸土紙,費水排放達600噸,而且色度深、濃度大,其中化學需氧量[COD]400-3000mg/1不等,PH值都超過10以上。據推算,衢州全市每年竹料醃塘和土法造紙所排放的廢水達到2000萬噸,COD濃度3500-4000噸,二氧化硫250噸以上。這些成千上萬噸的廢水無不直接排入山溪河流,使整條流域呈墨黑色,人畜根本無法洗滌或飲用,廢水流經之處,更是飛禽走避、魚蝦絕跡、水生植物枯萎而死。2003年初,衢州的竹料醃塘和土法造紙,被中央和省府認定是錢塘江源頭重大的污染源之一,迫使衢州市府決定于當年10月起,重拳整治、鐵腕關停,對全市的竹料醃塘進行全面取締。

竹料醃塘實景(金永紅總工程師提供)

竹農後方就是一個巨大的「燒鹼」(NaOH)醃料(金永紅總工程師提供)


這是竹料醃塘排放的污水,令人觸目驚心(金永紅總工程師提供)

1989年就已來到衢州市環保局,對環保工作瞭若指掌的生態處長、總工程師金永紅回憶道:「整溪治水,是衢州力保浙江生態堡壘的首要之務。在進行整治之前,整條烏溪江都是灰白色的,濃濃稠稠、臭氣熏天。老百姓連腳都不敢伸進溪裡,因為鹼性太強,皮膚會受到傷害….20032004年,我們開始進行清理,一口氣關掉了全市41家土法造紙廠,關閉了1.24萬口的竹料醃廠,但也連帶影響了3000多戶老百姓的生計問題。當時,民眾的反彈很大啊,幾百名竹農開了一百多部托拉機把我們市政府圍了起來,…..我們雖然作了補償,但是市政府財力不足,一口竹料醃塘也不過補償100元,當時市府承受的壓力很大」。

宋國誠教授與總工程師金永紅一起檢視衢州環境整治的出臺文件(Renne拍攝)


二,衢州模式:政府權威指導

2003328日,衢州在杭州世貿賓館確立浙江省“生態市建設”的評估認證之後,衢州就開始進行體質大轉換-“換水工程”。但是衢州環境治理的模式不同于安吉,更多的是採取“政府權威指導”的模式,體現了“強政府”的特色。這種鐵腕風格,尤其表現在水庫區、信安湖流域、沈家化工區和烏溪江等污染企業的強勢整治、無情淘汰和監管問責等等作為之上。總工程師金永紅說道:“面對生態大業,我們無法留情,也顧不了顏面。我們對衢江區沈家化工區的污染企業一刀切,全部關掉!但說起來容易,代價可是不小!衢江一年之內就短少了3000萬稅收,這對原來就比較落後的衢江區,影響非常巨大”。

衢州環境整治的關鍵人物--金永紅總工程師(Renne拍攝)

為了保護水源區水質,金永紅與衢州環保局的同仁個個有如治汙尖兵,更像長年不懈的環保戰士。金永紅說道:“我在2003200520082013年,分別進行了四次大動作的烏溪江關停整治工作,包括關掉竹料醃塘、關掉網箱養殖(10萬平方米)、關掉味精廠、關掉落後水泥基地、關掉生豬養殖(3萬頭)、關掉玻璃拉織廠(10)、關掉火星碳廠(4)..”。然而,為什麼非要採取鐵腕作風,而不採取柔性勸導的方式呢?金永紅認為,“那要看污染的性質和整治的條件。在水污染和飲水安全問題上,不存在‘治’的問題,因為‘治’的成本更大,效果更小,只能‘關’,運用自然的調節,來改善水質的重生;生活污水、家庭垃圾、森林砍伐、化肥污染等問題,可以疏導、可以整治,但污染企業沒辦法整治,只能關停、淘汰和轉型”。

位於衢州七里鄉一口一口的竹料醃塘,如今已關停廢棄(作者拍攝)


然而,治水並不是關停就了事,關停只是治標;衢州市府也不是一個“鐵血政府”,市府還是依照“關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園一批、規範提升一批”的進步原則,輔導企業轉型,促使整個衢州經濟向生態優化的方向轉變。金永紅說道:“其實,土法造紙並不是一種很好的企業,低附加價值、污染大、勞動強度大、社會成本更高。當時竹料醃制的市場價格大約
10024塊錢,利潤並不是很好。所以我們開始引導民眾轉業,例如引進“竹製品加工業”,引導了七家有潛力的企業進入高新科技園區,例如‘英特化工’就發展的很好,目前規模更大,效益更高”。 

又如生態養殖,過去衢州魚民採取的是“肥水養殖”方式,以高單位的肥料投餌,甚至直接排入人糞、豬糞作為魚類食物,雖然生長很快、魚體肥美,但造成很大的污染。關停之後,基於北方人飲食偏重鹹醃,南方人喜愛鮮淡,市府於是提倡“建康養殖”,鼓勵農民採取“節水生態養殖法”,改變過去投料放養“肥水魚”的粗放模式,改采培養“清水魚”。開化縣就有一個知名品牌,就叫‘清水魚’,以青草為食物。至於現已關閉的竹料醃塘,因為都在溪邊,轉業之後也利用流動的清水和天然青草,從事清水魚養殖,效益反而更高。 

例如衢州最大也最具經濟價值的清水養殖就是‘蟳龍魚’(steelhead),雖然生長期很長,但具有“全魚體”價值,所生產的魚子醬,符合歐美國家的高檔飲食文化,在全球魚子醬市場供應短缺的情況下,叫座又叫好。

這是位於七裡香溪旁的一家土法造紙廠,現已改建成「龍潭山莊」。

三,衢州:一道發亮的生態屏障

對衢州而言,“治水”不僅僅為了觀光旅遊,也不只是為了怡情養性,更是一種政治責任與戰略任務。所謂“一方之水養八方人”,衢州95%的水系,由西向東流出,在龍游、南溪交界之後流入錢塘江,最後進入杭州灣,是浙江飲水的生命線。衢州人口只占全省5%,經濟總量只占全省2.5%,這些微薄的經濟增長貢獻在全省國民經濟統計表上,是可以抹掉的,根本無足輕重。金永紅說道:“說到底,我們是不得不鐵腕!因為衢州對浙江全省負有一種政治責任,不矯枉就無法過正!我們的經濟表現不是很好,但我們努力在生態建設方面作出貢獻”。實際上,衢州十年治水,如今江清水淨,農家和樂,既保住一方之水,也鞏固了浙江的生態屏障。從20042012年,衢州水質良好率從65%一路提升,如今已達出境水全部達標的境界。金永紅說道:“我們衢州的出境水質,已連續8年達到三類水標準。當我們做出這些成績,對浙江省的生態建設做出貢獻之後,衢州就亮了起來了,並且受到了重視”。

整治後的七里香溪已可清澈見底


四,東部國家公園:建構“現代東方桃花源”

20139月,在一場由中央、省市與環保專家聯合召開的“浙江開化-東部國家公園”研討會上,選定了衢州市開化縣作為建設“東部國家公園”的示範區。早在2000年,中央就出臺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概要》,列出全國九大生態良好地區,其中“浙閩贛交界三地”位居其中,而衢州就處於這三省交界地帶,又處於錢塘江源頭,更處於八大水系的源頭。人們都說,錢塘江是“浙江的母親河”,衢州的出境水質影響了錢塘江流域2000多萬人口的生活與生產。而開化又是“錢塘江源頭的源頭”,是全國17個具有全球意義的山地和生態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我的衢州之行,讓我感到“不到衢州不知中國人的環保智慧”,我更想說,“不到開化不知天賜如此良辰美景”。正是先天擁有幽山縱穀、翠巒迭嶂,位居“母親河發源地”的地理條件,開化縣雀屏中選! 

然而,以“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命名,容易產生誤解和誤導。國家公園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印地安肖像藝術家喬治.卡特林(George Catlin, 1796-1872)提出的。他在1830年代多次前往美國西部觀察和記錄印地安人的生活,對美國西部拓荒和工業開發對印第安文明、野生動植物和自然荒野的破壞深表憂慮。卡特林於是大力提倡“原生保護”的概念,建議美國政府建立保護區或大公園,以保護野生動物和自然景觀不受人為的破壞。經過一番努力,1872年,美國政府在“黃石”(Yellow Stone)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然而,“開化-東部國家公園”的理念和規劃,顯然與國際上公認以維持生態系統、地質地貌、觀光旅遊、科學研究、環境教育、自然資源和野生動物保護的國家公園,例如美國黃石公園、肯亞國家公園、臺灣雪霸公園,在設計與經營上並不相同。

國家公園的核心概念是“原生保護”,主要功能上在保護生態區內的“終極生物群落”(climax community)的完整性,包括保育遺傳物質,維護地形、地質、氣候、土壤、河域、溪谷、山嶽、動植物,提供科學研究與環境教育,在管理上則以避免人為干擾為原則。但是“開化-東部國家公園”是以“生態活化”為概念,公園是以整個開化縣為園區,區內有居民常住,生活如常。它不像肯亞國家公園“動物滿地跑”,也不像黃石公園“熱氣滿地冒”,開化體現的是一種“人居-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在我看來,“開化-東部國家公園”更接近於以東方人文主義為出發點,以儒家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乃至莊子“齊物∕逍遙”為理念的“現代東方桃花源”,是一種“生態文化生活區”,實現的是“森林、水、氣、人”的和諧與統一,更多地體現在“國民優質樂活”並間接繁榮地方綠色經濟的綜合性功能之上。

在我看來,中國不必處處模仿西方。依據1994年“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的定義,國家公園必須儘量排除人為開發、資源攫取和土地佔有行為,這種定義是以“自然中心主義”為基礎,把人的存在視為自然的掠奪者與侵犯者,是一種“天人不合一”的思維,是通過把人與自然相隔絕來獲取自然之保存的悲觀論。但是“開化-東部國家公園”是以“人文中心主義”為基礎,把人的存在視為自然的參與者和共存者,是天人合一的,是通過把人融入自然之中獲取人與自然和諧圓滿的樂觀論。在西方自然中心主義之下,國家公園只是一處人煙禁絕的“荒原”,而立足于天人合一的“人文中心主義”,則是一塊人文薈萃的“福地”。

衢州浮蓋山


五,從“行政環保”走向“智慧環保” 

近年來,中國開始提倡“智慧城市”概念,表現在環保領域也有“智慧環保”的提倡,在這方面,衢州已經先行先試。衢州目前已經完成針對五個集中飲用水源地實施“即時監測系統”,耗資達240多萬元,全市建立了5套地表水環境品質的監測,耗資1000多萬元,對生活污水和100多家重點污染性企業的排放出口實施線上監控。在此基礎上,衢州以“公司制”(三方投資)的方式,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電信合作,自2013年起開始推動。 

儘管“智慧環保”在今年才開始建置資料平臺,耗資1800萬,但逐年編列預算至2015年將達到1.2億以上,系統建構的內容也相當完備。今(2013)已建了一批前端設備,例如“監控探頭”100多套。這套智慧環保系統預計以企業污染、環境水體、空氣品質、飲用水源品質四個方面為目標,把所有的污染源、地表水質、河域支流、大氣品質納入“視頻監視”、“資料分析”、“線上監控”,甚至包括突發性環境事件的預防與追蹤監控,建立“執法聯網”和“線上處理”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化被動為主動。簡單說,衢州的環保治理,以前是“官兵抓強盜”,現在是“守株待兔”!智慧環保就像一套“環境天網工程”!建構中的資料平臺,預計將把辦事系統、宣傳宣教,結合成一個網路整體,進行資料化、全方位的“並網”管理,建立科學化、法治化的環境互動治理模式。就環保的綜合規劃與績效而言,衢州已經領先全國。

六,走在七里鄉的田野中 

走出衢州市政府,在旅遊局林局長帶領下,我們驅車進入了素有“桃花源”美名的柯城區七裡鄉,沿路盡是翠綠盎然的竹林,心曠神怡的山嵐,以及經過整治後清澈見底的七裡溪。我們走過黃土嶺有著兩千年歷史的“香溪廊橋”,看到了一棟棟美侖美奐的農家樂,來到了騰霧村一位農民張香林的家。“香林”之名,可真是與此地的環境相當吻合,“滿山香噴噴的竹林”,或者“香溪伴竹林”!

七里山上翠綠盎然的竹林(作者拍攝)


擁有兩千年歷史的「七里廊橋」(作者拍攝)


張家門前,沿著溪邊,就有幾口廢棄的竹料醃塘。我表明我是臺灣來的學者,他說從來沒有見過臺灣學者來到這裡調研,而且當主人聽到我的口音時,直呼不相信,直說我不是臺灣來的。我說我生在臺灣,但是老家在大陸,語出之後,一時之間親切感倍備許多。我問起,當時拆掉你們家的醃塘開不開心時?主人說:“那肯定是不開心的呀!但也不好意思說。毛竹是我們主要的生活來源,這些關掉了,我們農民吃什麼啊?但是這是政府的政策啊!我們也必須配合”。我問主人,關掉之後,生活怎麼辦?主人說:“關了就關了吧,進城打工也可以啊。我以前就是先在杭州打了兩年工,後來自己開了一個廠”。我接著說,當時雖然不開心,但是當道路修好了、交通便利了、環境改善了、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都做好了,房子又蓋得漂漂亮亮的,幹活和生產也都比較方面,那現在開不開心啊?主人說:“現在大家都開心了,大家認為,關掉竹料醃塘反而有了新的出路”。在七裡鄉發展生態旅遊和農家樂之後,每到旅遊旺季,來自上海和其它各地的旅遊團,經常達到數百個團以上,農民生活反而大幅改善。

由於衢州名產椪柑還未到達採食季節,主人請了我們吃“蜜橘”,剛吃之前還擔心太酸,入口之後簡直“甜如蜜”,我們也不客氣的大吃了一頓!我看到農家房邊儲備了從溪裡接引進來的一盆水,我合手勺起一瓢直入口中,真是清涼甘美。我對著主人的母親稱讚,生活在這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地方,真是福地福人居,真是太好了,老太太突然蹦出了一句:“共產黨好!”,引起大家一陣開懷大笑,感覺到老太太雖然年事已高,但說起話來有如孩童般的坦率和天真。

農家主人張香林先生(作者拍攝)


宋國誠教授與當地農民張香林先生晤談(Renne拍攝)

我們來到了黃土嶺村,七里鄉長和鄉委書記邱雪萍在午宴中,談到了當時關停竹料醃塘時農民的心情與感受。“當時‘農家樂’對農民來說個新名詞,從來沒做過,也沒有信心,黃土嶺20萬農民個個心裡很彷徨,所以我們就由村幹部首先在黃土嶺村試點。2004年起開始準備,2005年正式開張,一開張就很火紅。開幕的時候,本來準備了七天的菜,結果一天都吃完了”。 

面對農民的不理解、不諒解,鄉村幹部做了許多說服工作。旅遊局林局長回憶道:“當時幹部拿著棉被直接進入農家,與農民同吃共住,向農民進行說服和勸導。當時鄉政府總計30幾名幹部,只留下3個在府裡,全部都進到村子裡做思想工作”。通過農家樂的轉型,農民“在家裡就可以賺錢”,不必再出外打工。未來七里裡鄉還要進一步發展“4A景區”,發展高山無毒農業、竹業加工和生態旅遊。當農民的收入多元化、生活優質化以後,內心的滿足感與幸福感都大幅提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