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1日 星期四

自由副刊 /《當代經典閱讀》專欄(6) 生命的迷宮樣式 ─ 小徑分岔的花園

 

自由副刊 /《當代經典閱讀》專欄(7)

生命的迷宮樣式

小徑分岔的花園(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作者: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波赫士全集》,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1899-1986)著,台灣商務出版

文:宋國誠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84924

 2006/08/03 

Jorge Luis Borges

拉美魔幻寫實主義之父、當代最偉大的西語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 阿根廷籍),以「迷宮」為敘事手法,創造了20世紀文學的新視野。四卷《波赫士全集》中文版的出版(台灣商務),堪稱台灣文壇的大事,全集收錄了波赫士的詩集與短篇小說,讓國人得以尋秘獵異地體驗他無奇不勝的作品。

波赫士全集》第一集的「小徑分岔的花園」(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是波赫士以「迷宮」為母題的代表作。「迷宮」(labyrinths)一詞是指將深奧的哲理注入通俗的敘事中,藉此表達一些深藏不露的抽象理念。生活世界的真假虛實不是「定論」而是「待查」。迷宮小說就是在表現生命的迷惑,以不規則、無序化的時空結構,來探索生活奧妙的本質。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故事描寫一個中國人俞琛(Yu Tsun)受雇德國人擔任間諜,他負責傳送一份密件給他的德國上司,在此同時,一個英國密探麥登(Madden)也在跟蹤追殺他。在逃亡期間,他拜訪了一位漢學家史蒂夫.艾爾伯特(Stephen Albert),他藏有一本秘密小說,內容混亂且難以破解,他的名字恰好和俞琛要追查之英國砲兵集結地─一個法國小城市的名字─完全相同。俞琛在英國密探趕來前殺死了艾爾伯特。巧的是,俞琛傳送的情報正好是「艾爾伯特」四個字,漢學家艾爾伯特又是一個長期研究18世紀的一位中國學者崔朋(Ts’ui Pen)的迷宮,崔朋恰巧又是俞琛的曾祖父。一連串時空錯亂的事件,糾結在艾爾伯特的花園中。一方面,虛構的邏輯取代了現實的事件,一方面巧合的事實又使歷史真相撲溯迷離。俞琛固然取得了情報的密碼,但自己卻陷入了身世的迷惘,他雖然未卜先知了「未來的事件」,但卻沉冤莫白了「過去的真相」。

波赫士全集

俞琛為主線的間諜故事內嵌著崔朋的迷宮,這種雙層敘事模式形成了疊巒式、分層式的敘事結構;不同的敘事層次又展開不同的時空結構,不同的時空結構再去定義不同的人際關係,這就樣,一種串連著「主敘」、「次敘」、「超敘」的結構就形成所謂的「迷宮」。波赫士構築這一「花園迷宮」的目的,是在提出對時間的「超越性」思考。時間像似分岔的路徑,在時間的空隙中歷史可以擦身而過,時間又像匯合的小路,使偶然性搖身一變成為必然性。崔朋和艾爾伯特兩人雷同的命運被安置在一毫無邏輯關連的偶然性之中,使人分不清真假與虛實,分不清嚴肅的哲學思考和荒誕遊戲之間何者才是生命的主題。通過將時間與宿命拉開和分裂,又將空間與事件經由敘事予以串連,一種時空的迷離感,逼迫讀者去思考一個形上問題:時間的不可理解性。人處於永恆的時間分岔與聚合中,蘊藏的卻是永遠的不可知、不確定。在一種不確定的相對性之中,一切的事物都失去重量,必然與偶然全部失去了意義。

小說中的俞琛,就是一個迷宮中的迷失者。俞琛在完成任務、刺殺艾爾伯特之後感到悔恨和厭倦,在最終發現了祖先的迷宮時更是感到空虛與失落。俞琛殺死了無辜的艾爾伯特,去完成一個服務外國頭子的荒誕任務,一種民族自毫感卻又是以殺死祖先歷史的方式換來的。迷宮的出口,不是撥雲見日,而是墜入五里霧中。俞琛最後死在絞刑台上,無限的虛無和悔恨,成了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謎樣告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