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這個人:思想、經歷與治理
宋國誠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經濟暨社會研究所」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碩學
研究領域:中國政治社會發展、兩岸關係、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後殖民主義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萬壽路64號
電話:(02)8237-7266;cell:
0955-758-827
E-mail : gcsong@nccu.edu.tw
本文發表於「台北論壇基金會」《台北觀點》2012/06/20
在習近平的成長經驗中,一直存在一道陰影,那就是中共黨內「左傾激進主義」對他的父親和家庭的迫害,那就是習仲勛與康生那筆起源於陜北綏德土改運動以來長期的政治宿怨,這使習近平一生從政牢記一個原則:謹慎、務實、低調,穩中求進。
住過窯洞、吃過苦頭
1962年習仲勛因《劉志丹》小說問題遭到黨內批判,當時習近平還不到十歲。在中共黨史上,習仲勛是第一個遭到左派鬥爭的高幹,也是第一個敢對「興無滅資」一詞提出質疑的人,這句口號可是「文革」時期最高的政治綱領,何其莊嚴和偉大!1969年,由於受父親遭整肅,不到16歲的習近平被迫前往陜西延川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住在一個土窯洞裡。文革期間,習仲勛再遭四人幫迫害,乃至1975年下放洛陽一家工廠,直到1978年才復出,就連習近平的母親齊心都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幹校」進行勞動改造,此時習近平還在清華唸書。從1962到1978這前後16年陰暗晦澀的日子,正是習近平成長的關鍵歲月。這種存在於成長記憶的政治原罪意識和家庭低氣壓,養成了習近平行事低調的性格;他看盡炎涼的世態,警惕權財令人薰心;他深惡黨內鬥爭,痛絕左傾主義,他也因此深知黨的脆弱性而體認黨員素質的重要性。
住過窯洞、吃過苦頭,是習近平在「太子黨」虛名下的真實經歷。習近平的大學入學身份是「工農兵學員」,這是中共對表現優異但資格不足的「下放知青」一種特殊優惠。在窮鄉僻壤的梁家河,習近平幾月無肉可食,在一次大隊分到幾斤肉時,竟不待烹煮就入口生嚥,且直呼好吃!在困苦難忍之下,習近平逃回北京,但卻以「倒流人口」被關押了幾個月。走投無路的習近平重返延川,歷經八次申請才獲准入黨,當了村支書記。在下放的7年間,他發動社員「辦沼氣」,以解決農村的燒柴問題。和他的父親一樣,在黃土飛揚的陜北農村磨練,體會了所謂「蘇區精神」,親歷了貧苦農民的真實生活。這不僅是一種土地情感和素樸情懷,所謂「刀在石上磨,人在難中練」,也形成他務實主義的風格。
梁家河村民和習近平的合影(前排中為習近平) |
在清華就讀的習近平與父親的合照
http://www.chnmilitary.com/html/2012-06/150101-2.html |
小火燒溫水
河北正定縣委書記,是習近平第一個官職。在正定這個小地方,習近平採取「創意施政」,仿效《紅樓夢》小說,模擬建造了「榮國府」,帶動當地的旅遊發展。從1985-2002年,年僅32歲的習近平調往廈門,一待就是十七年半,直到擔任福建省省長。在這個陳舊落後但卻承擔吸引外(台)資和跨國企業重責大任的城市中,習近平以一個毫無「特區」經驗的小伙子開始接觸招商引資、城市管理和對台事務。在任福建省委副書記時分管農村工作,推行「閩台合作」,主動吸收臺灣的農業先進技術、資訊、資金,當時不少臺灣茶農移往福建開闢茶園。
在經濟事務上,習近平擅於運用「區域協作」的策略。在福建期間,提出了「山海聯動發展」。所謂「山海協作」,就是指山區與沿海之間生產要素流轉,把資金、技術、物資、勞力等資源在沿海發達區與山區腹地間進行優化配置和組合,使山區企業直接進入沿海市場,推上對外開放的前沿位置,縮短與沿海的經濟距離。具體作法是把較發達地區的勞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欠發達地區,把欠發達地區的剩餘勞動力轉移到發達地區。習近平提出「山海兩條線,唸好山海經」,1986年起先後建立「閩東北五地市經濟協作區」和「閩西南五地市經濟協作區」,簡稱「小山海」,1996年又成立「浙贛皖福州經濟協作區」,亦即「大山海」,並將「兩區」向省際毗鄰地區延伸,形成跨省經濟協作區。
在政治上,習近平深知黨的弱點-形式主義和投機主義。在治理福建期間,習近平養成了「少看匯報、親自調研」的習慣,但在調研中堅持只看「困難戶」,不看「參觀戶」。所謂「參觀戶」是指一些地方幹部專門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挑選的示範戶,通常選擇房子建得漂亮、生活過得較好的人家,供上級參觀,以博取上級好感,為自己樹立政績,說穿了,就是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百姓常反諷:「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不看「參觀戶」,就是為了打擊這種浮誇、造假的歪風。綜合來說,福建經驗表現了習近平一種「穩治理」的基調,所謂「小火燒溫水」,不超常、不急功、不熱炒,穩中求進。
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到了浙江,習近平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12個小時,而「下鄉調研」的時間就占了剩餘時間的一半。浙江不比福建,既不是特區,也沒有特殊政策可以依靠,但浙江自有潛力:「老百姓經濟」,也就是依靠農民轉產做二、三產業而發展起來的,人稱「溫州模式」。據統計,中國民營企業綜合實力500強中,浙江就占174家,居全國首位。從下鄉調研中,習近平掌握了浙江人特有的「兩板精神」:「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也就是民營企業的苦幹與拼勁。
在浙江,習近平倡導「領導下鄉」和「決策科學化」。他在浙江省委成立了「中心組理論學習會」,這個中心組經過深入調研,提出了「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的合作與發展」等21個專題研究計畫。在這些研究基礎上,並借鑒美國矽谷經驗,習近平提出了「學滬蘇之長,北接上海,東引台資,參與長江三角洲的發展」的規劃,所謂「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浙江的GDP從1978年排名12,躍升全國第4,其中環保產業之數量居全國之冠。
千丈之堤,潰於蟻穴
雖然習近平言必稱馬克思主義,但他的政治觀點十足是中國傳統儒家的「德治觀」,也就是《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思想。習近平深知黨的不正之風,在任職中央黨校校長期間,將重心放在以「治黨先治幹部」為核心的領導學,特別是防腐,而所謂「治黨」,也是以中國傳統的「官德」為綱本。曾有《人民日報》專文直陳,有些領導幹部,講關係不講原則,講義氣不講黨性,講人情不講紀律;至於基層幹部只擺譜架不彈琴,有「唱功」,沒「做功」;調查研究蜻蜓點水,滿足於「門面」和「窗口」,不深究「後院」和「角落」,三分成績七分說,誇誇其談,急功近利,與民爭利,態度粗暴,與群眾不是「魚水關系」,而是「油水關係」,甚至是「水火關係」。對此,習近平常以《韓非子》的「千丈之堤,潰於蟻穴」作為警示。
2012年,正值部分省區市黨委將進行換屆,「換屆考察」是否落實,將決定未來總書記習近平10年執政的成敗。對此,習近平試圖打破過去「派系選定」的作法,提出民主透明化、有機結合論的主張,落實群眾對幹部選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著重對「官德」的考察,把個人述職、民主測評、個別談話、民意調查、實績分析、年度考核、巡視監督、關鍵時刻考驗等多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改變過去簡單地把經濟總量、發展速度作為評價標準的「壓力型體制」。
黃金十年,繫於「習李體制」
未來10年,中國將進入真正的「崛起」,中國將成為無數領域中的世界第一、全球首位,但也將面臨空前的挑戰。中國將走向登峰,還是滑回谷底?改革開放的成果能否延續?兩岸關係將走向和平發展,還是停滯不前?法治社會能否落實?其中,包括執政能力、經濟轉型、社會維穩、人民生活、民主改革、人權進步……等等,都落在第五代領導核心習近平與李克強(總理)的肩膀上。對於「軟身硬骨」的習近平而言,存在一個內在弱點,那就是在國際事務上強硬的民族主義傾向,以及一種「反挑剃、反干涉、反排華」的意識,這將容易導致誤解和誤判。不出幾年,中國將不再是「發展中國家」,習近平需要更大的開創性和改革力度,才能把中國帶向真正的負責任、舉輕重、高素質的泱泱大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