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自由副刊 /《當代名家群像》 奇哥娜文學的女勇士 ─桑德拉.西絲尼羅絲

 

自由副刊 /《當代名家群像》

 

奇哥娜文學的女勇士

─桑德拉.西絲尼羅絲

 文:宋國誠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68809

 

Sandra Cisneros

桑德拉.西絲尼羅絲(Sandra Cisneros)是當代「奇哥娜」(Chicana)文學的主要代表。奇哥娜是Chicano的陰性名詞,首先由參與美國民權運動的墨西哥裔人提出,意指美國墨裔女性。就語系來說,奇哥娜有時與「西美」(Spanish-American) 或「墨美」(Mexican-American)互用,但奇哥娜更強調身份的混雜性、地理的邊界性和認同的跨越性。奇哥娜文學雖然在美國文學中居於邊緣地位,但其強烈的階級意識、女性自主與後殖民抗爭色彩,使自身具有「奇花異樹」的風格,成為當代文學重要的另類書寫範式。


芒果街上的房子

以《芒果街上的房子》(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1983)成名的西絲尼羅絲,1954年生於芝加哥一個貧困的墨裔工人移民家庭,從小就具備寫詩的天份,但在男尊女卑的環境中備受歧視,被看成是「家裏的局外人」。1976年畢業於羅耀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1976年獲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藝術碩士。由於出身貧民窟,「邊緣社會中邊緣人」的處境,位於收入最底層的移民勞工身份,總是被投以歧異眼光的少數族裔地位,這些都是西絲尼羅絲走向文學創作以控訴社會不公的動因。在 1994年《芒果街上的房子》再版序言中,西絲尼羅絲回憶了愛荷華作家工作坊的經驗,她無法理解法國作家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空間詩學》中所講的「記憶之屋」(house of memory)究竟是什麼東西?顯然巴什拉從來不必打掃房子,不屬於她們那種按月付房租的階層。西絲尼羅絲深刻體認了「文學的階級性」,這使她立志把少數族裔女性充滿衝突與創傷的成長歷程,扭轉美國主流社會對「西裔」族群魔獸化、污名化的認知模式,作為她一生「寫自己」的創作基調。

榮獲「美國圖書獎」的《芒果街上的房子》,是一部根據西絲尼羅絲真實生活情境而寫成的自傳式成長小說,墨裔小女孩埃斯佩蘭薩(Esperanza)從小害羞且缺乏自信,成長於芝加哥貧民區一條西裔族群聚集的芒果街上。由於生活貧困且備受歧視,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擁有自己的房子,早日離開這條黑暗髒亂的芒果街。埃斯佩蘭薩自小目睹了街上墨裔少女的悲慘命運,酗酒成性的父親和那些家常便飯的毒打虐童,女孩不識斗字、被迫為娼、嫁入莽夫、早婚生子,最好的也不過是過早陷入婚姻的鐵牢而淹沒才華,成為俗不可耐的燒飯婆、洗衣婦。埃斯佩蘭薩通過自覺而醒悟,決心出走外闖,成為一個作家,並幫助這些終生離不開芒果街的可憐少女。


條紋大披巾

1987年詩集《我惡劣的、惡劣的行為》(My Wicked, Wicked Ways),成功地塑造一個「壞女孩」的反叛類型,探討父權體制下女性自主的反抗之道。1991年短篇小說集《無計可施的女人》(Woman Hollering Creek and Other Stories),是一部「邊界書寫」(border writing)作品,22篇故事集中探討美墨邊界拉丁族裔的文化與生活,既展示美國主流「霸權同化」的壓力,也表現出經由文化素材的改寫而倡言兩性平等的籲求。2002年,西絲尼羅絲推出超長篇史詩小說《條紋大披巾》(Caramelo),通過象徵文化繼承者塞拉亞(Celaya)和祖母一起「跨界旅行」的情感體驗,將墨裔移民史與個人生命史結合起來,既堅持少數族裔文化傳統的「非同化」理念,也尋求與美國主流文化的融合之道。

隨著1988年入選「諾頓美國文學選集」(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西絲尼羅絲被確立為「奇哥娜女性主義作家」的典範,奠定了當代「族裔寫作」的先鋒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