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副刊 /《當代名家群像》
─湯瑪斯.肯尼利
文:宋國誠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62258
Thomas Keneally |
每部作品一出版,贊譽與喝采的評論便蜂湧而至,被視為「白人良心」的澳洲愛爾蘭後裔作家湯瑪斯.肯尼利(Thomas Keneally),1935年10月7日生於雪梨。年幼常在參加歐洲空戰的父親膝下聆聽二戰史實,戰爭罪惡、種族屠殺和民族流亡的史實,很早就深烙在他的腦海中。青年時期修習神學學位,一心想成為天主教神父,曾擔任兼職性的牧師和教員,1960年以後改行創作小說。在政治上,肯尼利是一個反英國殖民主義的「澳洲共和主義者」,在文學上,他成功地將新聞文學和歷史史詩結合起來。至今26部作品中,處處流露悲憫和寬恕的情感,散發反省和寬容的成熟魅力。
肯尼利是一個多產又「多獎」的小說家,除了《倖存者》(The Survivor, 1969)《盡職的女兒》(A Dutiful Daughter, 1971)獲得一些小獎之外,《招來雲雀和英雄》(Bring Larks and Heroes 1967) 和《三呼聖靈》(Three Cheers for the Paraclete, 1968)獲得邁爾斯.富蘭克林獎(Miles Franklin Award),《吉米.布萊克史密斯的歌聲》(The Chant of Jimmie Blacksmith,1972)獲英國皇家文學院獎,這部作品還和《來自森林的閒話》(Gossip from the Forest 1975)、《南方聯邦軍》(Confederates 1979)三度進入布克獎的「短名單」(short-list)。1982年的《辛德勒的方舟》(Schindler's Ark)贏得布克獎,肯尼利從此名震世界。作品後經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拍成電影《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4年一舉囊括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攝影、藝術指導、剪接、配樂七項奧斯卡大獎。
從第一部小說《恐懼》(The Fear, 1965)開始,肯尼利就以戰爭罪惡(天主教與共產主義)和流亡逃難 (澳洲的日本集中營),作為一生創作的主題(包括1991年的《飛行英雄階層》[Flying Hero Class] )。《吉米.布萊克史密斯的歌聲》描寫白人的傲慢、土著的宿命和難以化解的種族歧視。吉米是一個努力以勤奮和忠誠來反駁白人對土著之偏見的混血教徒,他娶了白人妻子證明他一心想融入對他充滿敵意的白人社會,但是他一再受挫。在妻子的背叛和不堪白人老闆的剝削之下,吉米最後走向暴力復仇之路。
《辛德勒的方舟》是一部以真人真事為題材的不朽之作,取名「方舟」,是借用聖經先知諾亞造船拯救世人的典故,電影改名「名單」,乃取其「營救名冊」之意。故事描寫二戰期間一位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Oscar Schindler),隨德軍來到波蘭的克拉克夫(Krakow),目睹了死亡集中營中納粹瘋狂屠殺猶太人的慘劇,他透過賄賂集中營指揮官,與默契無間的會計史坦(Stern)合作,以替納粹生產戰爭物資為由,擬定一份1200名猶太人名單,安排進入他所開設的陶瓷工廠,拯救他們免於大屠殺的命運。作品以記錄性、平敘法描述一個「劫難營救」的事蹟,對大屠殺的寫實報導,讀來令人錐心泣血、萬般沉痛。一份名單,載不完納粹的血腥暴行,訴不盡猶太民族的血債深仇。1200名倖存者,在高達6百萬猶太人的死亡數字中,何其聊少!何其悲涼!
辛德勒的方舟 |
奧斯威茲(Auschwitz)集中營等待處死的猶太兒童 |
大恥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