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自由副刊/〈當代名家群像系列 〉失語和沉默 ─瑪琳.菲利普的少數族裔文學

 

自由副刊-〈當代名家群像系列

失語和沉默

─瑪琳.菲利普的少數族裔文學

宋國誠 

http://old.ltn.com.tw/2005/new/mar/24/life/article-3.htm

 

Marlene NourbeSe Philip

在身份上屬於「非裔離散族群」(Afrosporic people)以闡述黑人女性經驗、移民者和少數婦女的文化疏離困境的瑪琳.努貝希.菲利普(Marlene NourbeSe Philip),是當代少數族裔作家的重要代表。菲利普1947年出生於加勒比海的多巴哥(Tobago)1968年獲得西印度大學經濟學學士之後移民加拿大,1970年獲得西安大略大學政治學碩士及法學專業,但執業7年之後毅然放棄律師工作而專注於寫作。

處女作《荊棘》是一部以失落、思鄉、歸屬與認同為主題,採用非傳統英語語法和意像疊句寫作而成的詩集,通過一種語意斷裂和碎化的手法,表達了菲利普對性別與種族問題的沉思。1983年的《鮭魚的勇氣》詩集,以加拿大的國寶─鮭魚─為擬人化人稱,描寫在這楓葉之國裏少數族群的艱苦奮鬥和認同危機。詩中寫道: 

但是我將是一尾鮭魚∕難道不是我的鮭魚父親∕安排這趟順流而下旅程?∕於是為什麼我一定要∕抵抗潮水,逆游而上?∕穿流、跳過、飛躍、浮沉∕

使盡全身之力,在水下、水上∕在所有障礙中回游∕在產卵的時節裏∕還是

在糾結了夢想的石床上?∕我有雌性的鱗體,海軍上將紅的體色∕但是他,

我的鮭魚父親,不會∕接受我也是一隻鮭魚∕(他不會承認)∕我那與浪潮搏

鬥的命運∕我那成為一隻鮭魚的目標

 1988年的《她用舌頭,輕輕地打破了沉默獲得「美國凱薩德拉獎」(Casa de las Americas prize)。菲利普運用「前衛語言」(linguistic frontier)的創作技巧,來表達「無法言語」的文化困境,透視了少數族群在殖民統治下喪失母語後的「失語」狀態。沉默,作為一種文化闇啞的症候,失語既是少數族群生存際遇的描況,也是被殖民者內心深沉的反抗: 

當沉默是∕舌與唇說話的放棄∕那將是曾經殘留的一抹灰燼∕……沉默∕唱 字 說∕也許我可以像是一隻夜鶯….唱著∕連續地∕一再地∕成為僅僅是喃喃而語



她用舌頭,輕輕地打破了沉默

同為加籍非裔的千里達女詩人克萊兒.哈里斯(Claire Harris)曾稱贊菲利普的語言風格,是一種向「文化子宮」和「語言胚胎」的素樸回寫,並重覆以「無格化」、「組合式」的詩篇,以「母女失散」、「父子不識」的隱喻,來表達少數族群在離開母體()後再也無法重返母體的困境,一種失根與流亡的精神形態。在「語言邏輯的論述」這一詩篇中,菲利普以三組並排的方式,對稱表達了「中排─移民失語」、「左排─母(語、體)女連心」、「左排─殖民滅語」這一「殖民失語∕移民斷根」的境遇。在核心部分的詩列中,菲利普運用詞語切割的手法:「語言∕痛苦」(language, l/anguish, anguish),寫下了一種「運用不是母語的外國語為父語」的認同混雜狀態,: 

英語∕我的母語∕母語不是外國語 語∕言∕枯萎∕痛苦∕一種異邦中的痛苦

英語∕我的父語∕父語是一種∕外國語∕所以英語是∕一種外國語∕不是母語 

1991年的《尋找李文斯頓:沉默的奧德賽》是一部「詩化─想像」小說,描寫一個找尋母語和文化先祖的女孩漫遊在非洲時空的故事。李文斯頓其實是非洲的象徵,時空漫遊則是精神流離的況喻。但女孩最後找到的依然是「沉默」。沉默像是在上帝以語言懲罰眾生之後,世間男女只能以尋回沉默作為救贖的出路。

享有「古根漢基金會」(Guggenheim Foundation)詩人會員榮譽的菲利普,自創了一種「新文學體例」,為流亡少數族裔建立了一種「移地換語」的文化表達形式,堪稱當今後殖民少數文學中出類拔萃的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