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Hannah Arendt, 《政治的承諾》(3)

我的讀書筆記

Hannah Arendt, 《政治的承諾》(3)

 

希臘哲學的兩大箴言,一是出現在德爾斐(Delphi)阿波羅神殿(Sanctuary of Apollo)的那句神諭:「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史稱「德爾斐箴言」(Delphic maxims),一是柏拉圖所說的「寧與世人不和,也不願同自身傾軋」。蘇格拉底非常相信doxa(opinion),他相信真理可以透過「向他人的顯現(dokein)而獲致,而在這種顯現和獲致中,人們得以體悟「知己之不知」的不足,進而認識了自己。

 蘇格拉底認為,由於我的所知有限,由於我的知識不足,也無法掌握絕對的真理,所以我必須請教他人,並在他人的「賜教」中獲得他人的意見,藉以補充自己的不足,這就是「顯現」,也是自我體悟「己之不足」的原理。在蘇格拉底看來,體驗「己之不足」是獲取真理的必經之路。 

但這一切必須立足於這一條件:「每個人都能真誠地談論意見」,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不與自身傾軋」,也就是自己與自己相契合,也就是不「自我矛盾」。Hannah Arendt說道:「對蘇格拉底來說,一個人是否真誠談論其意見,主要標準就在『他必須與自我一致』-不互相牴觸,不說矛盾的話(49-50)Hannah Arendt又說道:「蘇格拉底努力要傳達的是,與他人的共處始於與自我的共處,……蘇格拉底的教旨是:只有知道如何與自我同在的人,才適合和他人共同生活」(51)。「因此,『與世界人不合遠勝過於作為一個與自己不相一致的存在者』」。這意味著,真理的「顯現」是雙向的:我不僅向他人顯現,也向自我顯現,而且也是倫理學──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也是關於良知與道德的問題──的根本與起源所在。在蘇格拉底看來,這種「相互顯現」是城邦政治的最高體現。然而,正是這個觀點,蘇格拉底死於雅典城邦。 

問題是,眾人(多數人)都是自我矛盾的,眾人無不都是處於自我矛盾而樂此不疲。蘇格拉底的真理觀是一種古典智慧,將之放在現代社會無異是極大的諷刺。如果現代人的自我是空虛的、頹廢的、麻痺的,既無良知也無道德,根本對「己之不足」的體悟一無所知,根本對真理毫無興趣,那「顯現」從何而來?


Sanctuary of Apoll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