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彼岸(2):在世超越
彼岸,按佛家的說法,是指一個與此岸相對照的另一個世界。我所說的「走向彼岸」,在佛家裡,就是悟道與成佛,就是到達淨土和菩提。依星雲大師的說法,此岸是娑婆世界,彼岸則是極樂淨土;此岸是束縛,彼岸是解脫,所謂「交煎在人間,解脫於淨土」。佛家當然鼓勵人們往極樂的彼岸前進,因為此岸不足流連,彼岸才是嚮往。雖然星雲認為此岸與彼岸皆存乎一念之間,主張應該打破人我界線、互為一家,但並沒有改寫佛家的這一界說,終極而言,佛家的彼岸始終只能存在於另一個不可知的世界。
依佛家所言,彼岸既然是一種「解脫」,那就是解惑脫困於當下的紅塵世界,棄絕此生的一切慾念與貪奢,這與海德格對「此在」(在世存有)的理解大致相通。海德格將「此在」視為「人在世間的憂煩」,正是憂煩組建了人的生存狀態,因此,「除憂去煩」是海德格存在主義哲學的終極目標。英年早逝的德國劇作家卡爾.畢希納(Karl Georg Büchner, 1813-1837)在《丹東之死》(《Dantons Tod》)一劇中說道:「多麼令人疲憊。首先你穿上襯衫,然後穿上長褲;夜裡你將自己丟到床裡,早晨你再將自己拖出來;並且你總是將一腳放在另一腳的前面。未來要有改變渺無希望,數以百萬人都這麼作,並且數以百萬人在我們之後還是會這麼作」。這是對「此生」百無聊賴的戲劇性描寫,換言之,此生了無生趣。
然而,一如孔子所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生,焉知死?」,此生若是一無是處、無所作為,難道就能如佛家「一死進入菩提」?此生若不修練,何以到達淨土?若渾沌度日就可到達淨土,那彼岸也不足嚮往。所以,彼岸的到達不能僅僅依靠棄絕紅塵,而是超越俗世;然而,若不棄絕,總有糾葛;斬草怎能不除根?糾葛不除,又何以通達彼岸?
所以,只有「在棄絕紅塵中實踐在世超越」,才能走向彼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