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回望20世紀:20世紀的心理學(1) Ronald David Laing (大衛・連恩)-3

回望20世紀:20世紀的心理學(1) Ronald David Laing (大衛・連恩)3

 

連恩在斯里蘭卡和印度的「神秘之旅-禪修」(1971/031972/04)是一種對這個現世的終極逃離和捨棄,雖然他還是回到了「乏味的倫敦」,重新過著穿鞋、穿襪的生活,這世界雖然沒有改變,但卻改變的自己。在這趟東方之旅中,最震撼的應屬他隨著一位老智者在印度山洞裡待了四個星期。返國以後,他把這個故事告訴《紐約時報》。在連恩的兒子安德烈.連恩(Adrian Laing)為父親所寫的傳記《瘋狂與存在(R. D. Laing: A Life)一書中寫道:

 我在山裡待了一個月,跟隨一個印度聖者,他一直住在深谷上的一個石洞當中。他任由毛髮生長,多數時間全身赤裸,用頭髮裹身取暖。我整日與他坐在一起,溶入日夜交替的節奏,看著日落月升。我在此最大的收穫是無法形容的,我甚至不打算將之付諸言語(Adrian Laing, R.D. Kiang: A Life, 連芯譯,台北:心靈工坊,2012,頁,282) 

另一回,連恩也向《波士頓環球報》說了類似的故事: 

我到印度實現一句箴言:「找對地方」。我在斯里蘭卡的男子禪修寺進行兩個月密集的僧侶修行,之後在喜馬拉雅山城的峭壁下,與一位印度導師靜坐一個月,我做的事愈來愈少,最後我什麼都不做,包括不再心懷愧疚地去計算自己做了什麼,因為我什麼也沒做。

我開始只是站、盤腿而坐、走路、進食、呼吸,除此之外不做任何事。對於慾望,我學到只要毫無所求,也就無從失去。我放慢步調,逐漸達到內心平靜之境,並全然沐浴其中,這令人煥然一新。我就是漸漸什麼也不做,甚至也不打坐。(《瘋狂與存在》,頁,282-283) 

我的體會是,要想獲得內心的寧靜,就是要無所欲求的斷捨離,切斷一切世俗之念、捨棄所有身外之物、離開萬千煩惱喧囂;在幾近放棄生命中重拾生命。


Ronald David La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