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回望20世紀:20世紀的美學(2) Wassily Kandinsky(康定斯基)-3

回望20世紀:20世紀的美學(2) Wassily Kandinsky(康定斯基)3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流行一種「神智-靈性」思潮,在上帝不再成為人們的中心信仰之後,許多哲學家與藝術家轉向從人類精神的深處尋找取代基督信仰的「新價值」。康定斯基雖然終身追隨俄國東正教,因為他誕生在這種宗教信仰中。但他又對「神智學」的主題進行了反復思考,尤其是「普世災難」這個主題。他認為「普世災難」即將到來,人類必須尋找新的救贖之道。 

緣此,康定斯基熱忱地提倡藝術中的「靈性」。他發表在《青騎士年鑒》中的文章研究了「人類心中的新價值」。他說這一研究把他引向了更高的地方,引向了一種更能被「聽」到的天啟:「世界發出了聲音。它是由可以被激發出靈性的各種存在所組成的一個宇宙。即便死去之物也是活生生的靈」。康定斯基堅持認為,物質主義者聽不到這種聲音,他們是人類世界的低智者,必須被淘汰。康定斯基認為:「只有通過人類靈魂的微妙震顫,才就能觸及終極目標(知識)」。換言之,「靈性」將是人類未來新秩序的核心理念。 

Peter Watson在《虛無時代:上帝死後我們如何生活》一書中指出,「康定斯基的抽象藝術表明美並不需要世俗的形式,不需要可辨別的事物形狀,現實存在於事物表面之下,或者別的地方」。借此,他的抽象藝術將會實現歷史的新階段。 

康定斯基1913年的作品《小快樂(Little Pleasures)用神智學對聖約翰《啟示錄》做出重新解釋。在這幅畫中,這個世界的各種事物,以及「小快樂」所隱射的具有微小價值的物質現實,似乎都消逝了。在新秩序來到以前,它們都崩裂成了抽象的碎片。康定斯基關於顏色的象徵及其通感性質(「看到聲音,聽到顏色」)的觀念很複雜,但可以確定來自他的「靈性」信念,認為事物表像的背後存在隱匿的真實,而他的責任就是傳達這種真實。在他看來,抽象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新方法,一條接近靈性的進路,因為靈性的存在,即恍惚忘形,所以它是抽象的,不具有通常理解的那種外形。


康定斯基:《小快樂》(Small Pleasures)1913


康定斯基之抽象畫以直角、銳角、鈍角、直線、曲線、圈圈等元素所構成,尤以「角」是他畫作的主角。在我看來,康定斯基對「純粹顏色」、「角」以及各種幾何圖形的偏愛,正是他所謂精神靈性與心理情感的抽象表現。例如在《構成(第八號)作品中,康定斯基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角」,但這不是物理學上簡單的幾何圖形,而是精神的象徵或「靈性的樣態」。在康丁斯基《點線面》一書中,提到「直角」表現一種冷靜、抑制的情感,「銳角」表現出一種尖銳的、運動感的特性,「鈍角」表現出一種軟弱的無力感。在此,康丁斯基讓各種角在畫面裡相互影響、彼此衝擊,是為了尋求一種既是靈活開放,又是混雜衝撞的「構成表現」。


康定斯基:《構成》(第八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