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Wassily Kandinsk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Wassily Kandinsk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回望20世紀:20世紀的美學(2) Wassily Kandinsky(康定斯基)-3

回望20世紀:20世紀的美學(2) Wassily Kandinsky(康定斯基)3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流行一種「神智-靈性」思潮,在上帝不再成為人們的中心信仰之後,許多哲學家與藝術家轉向從人類精神的深處尋找取代基督信仰的「新價值」。康定斯基雖然終身追隨俄國東正教,因為他誕生在這種宗教信仰中。但他又對「神智學」的主題進行了反復思考,尤其是「普世災難」這個主題。他認為「普世災難」即將到來,人類必須尋找新的救贖之道。 

緣此,康定斯基熱忱地提倡藝術中的「靈性」。他發表在《青騎士年鑒》中的文章研究了「人類心中的新價值」。他說這一研究把他引向了更高的地方,引向了一種更能被「聽」到的天啟:「世界發出了聲音。它是由可以被激發出靈性的各種存在所組成的一個宇宙。即便死去之物也是活生生的靈」。康定斯基堅持認為,物質主義者聽不到這種聲音,他們是人類世界的低智者,必須被淘汰。康定斯基認為:「只有通過人類靈魂的微妙震顫,才就能觸及終極目標(知識)」。換言之,「靈性」將是人類未來新秩序的核心理念。 

Peter Watson在《虛無時代:上帝死後我們如何生活》一書中指出,「康定斯基的抽象藝術表明美並不需要世俗的形式,不需要可辨別的事物形狀,現實存在於事物表面之下,或者別的地方」。借此,他的抽象藝術將會實現歷史的新階段。 

康定斯基1913年的作品《小快樂(Little Pleasures)用神智學對聖約翰《啟示錄》做出重新解釋。在這幅畫中,這個世界的各種事物,以及「小快樂」所隱射的具有微小價值的物質現實,似乎都消逝了。在新秩序來到以前,它們都崩裂成了抽象的碎片。康定斯基關於顏色的象徵及其通感性質(「看到聲音,聽到顏色」)的觀念很複雜,但可以確定來自他的「靈性」信念,認為事物表像的背後存在隱匿的真實,而他的責任就是傳達這種真實。在他看來,抽象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新方法,一條接近靈性的進路,因為靈性的存在,即恍惚忘形,所以它是抽象的,不具有通常理解的那種外形。


康定斯基:《小快樂》(Small Pleasures)1913


康定斯基之抽象畫以直角、銳角、鈍角、直線、曲線、圈圈等元素所構成,尤以「角」是他畫作的主角。在我看來,康定斯基對「純粹顏色」、「角」以及各種幾何圖形的偏愛,正是他所謂精神靈性與心理情感的抽象表現。例如在《構成(第八號)作品中,康定斯基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角」,但這不是物理學上簡單的幾何圖形,而是精神的象徵或「靈性的樣態」。在康丁斯基《點線面》一書中,提到「直角」表現一種冷靜、抑制的情感,「銳角」表現出一種尖銳的、運動感的特性,「鈍角」表現出一種軟弱的無力感。在此,康丁斯基讓各種角在畫面裡相互影響、彼此衝擊,是為了尋求一種既是靈活開放,又是混雜衝撞的「構成表現」。


康定斯基:《構成》(第八號)



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回望20世紀:20世紀的美學(2) Wassily Kandinsky(康定斯基)-1

回望20世紀:20世紀的美學(2) Wassily Kandinsky(康定斯基)1 

出生於俄羅斯,集畫家、美學理論家、音樂家以及詩人於一身的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由於自小學習音樂,康丁斯基的藝術理論與運用色彩的靈感大多來自音樂,並且嚴謹的依循音樂的邏輯與秩序。換言之,康丁斯基的藝術理論和繪畫實踐,就是要從色彩、線條和畫布與人類的心靈產生共鳴,基於這種基本信念,康定斯基建立了系統的、現代意義的抽象主義藝術。 

什麼是「抽象藝術」?抽象藝術一般被理解為一種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藝術,反而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20世紀初期,抽象藝術主要是指表達自然世界的藝術,譬如立體主義和未來派藝術,但更精確來說,抽象藝術旨在獲取某些事物不變的內在質量,而不是由仿效它的外在表現。 

抽象派被定義為「沒有比喻現實參考」的藝術,也就是沒有具體可辨識的對照物,而是以簡化但又可以保留原始自然的方式來描述真實題材。抽象藝術完全打破藝術原來強調主題寫實再現的局限,把藝術基本要素進行抽象的組合,創造出抽象的形式,因而突破了藝術必須具有可以辨認形象的籓籬,開創了藝術新的發展天地。 

依據《華人百科》的介紹,康定斯基生於1866124日的莫斯科,原本他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法律和政治經濟學,但在1895年看過法國印象派的作品後,他決定要當個畫家,他搬到德國慕尼黑,並和Anton AzbFranz von Stuck 學習印象派和art nouveau (新藝術運動)的畫風。剛開始康定斯基的作品充滿了幻想力,在19001910年這段期間,他四處旅遊,所到之處包括了巴黎,在這裡他接觸了新印象派的Paul Gauguin(高更)以及野獸派,此時,康定斯基開始對純粹顏色的力量有了自己的概念,1910年,康定斯基畫了他第一張抽象風格的水彩畫,並開始他重要的理論研究,隨即在1912年于德國發表了《精神和藝術的關連》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這本書,這本書剖析了心理作用和色彩的關係,並比照了繪畫和音樂。 

康定斯基和德國畫家馬克( Franz Marc)一起成為表現主義團體「Blaue Reiter (Blue Rider)(「藍騎士」)的領導者,他們兩人編輯了「藍騎士年歷」( Blue Rider almanac ),收集了他們各個時期的作品。康定斯基和馬克也常在慕尼黑及其它地方舉辦國際性的畫展,也因為有他們的推動,德國的表現主義得以盡情的發展。 

但是後來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康定斯基只好離開德國,返回俄國後,康定斯基繼續推動藝術活動。1921年,康定斯基回到了德國,在1933年納粹的勢力興起之前,他都在Bauhaus school任教。最後,他搬到了巴黎郊區,直到19441213日臨死之前,他都住在那裡。 

康定斯基的作品在1920年代有很重大的改變,由早期的浪漫式幻想轉為幾何圖形的構圖,在他死前的最後十年,他更融合了他早期直覺式的畫風和後期的幾何圖形風格,為他的作品增添一種新的意向。

https://www.itsfun.com.tw/%E5%BA%B7%E4%B8%81%E6%96%AF%E5%9F%BA/wiki-1576836-0153716 

自幼年時期,康定斯基就具有一種「共感覺」(或稱「聯覺」、「通感」,Synesthesia)的能力。這是一種感覺現象,其中一種感覺或認知途徑的刺激,導致第二種感覺或認知途徑的非自願經歷,例如經由聽覺引發另一種型態的感覺-視覺或味覺等等等。康丁斯基的特殊症狀是能看到不同形狀的顏色,三角形是黃色,正方形是紅色,圓形是藍色等等,除此之外,康定斯基還可以從顏色之中聽見音樂的旋律,這是一種從視覺聯結到聽覺的通感能力。 

音樂如何與繪畫相揉合?或者說,繪畫如何表現音樂的節奏、韻律與美感?這對抽象主義和表現主義創始人來說,應該是來自對色彩與形狀的想像力,一種對顏色的感受力與情感。顏色,是藝術家的生命之源,但如何通過對顏色的鋪陳、構型、混疊……,表達心靈的感受,無疑,這是藝術家的天賦與創作力;我把這種能力稱為「聆聽色彩」的能力。換言之,顏色擁有聲音,並且是一種具有多重情感的聲音,藝術家必須細心地傾聽,用一種「心靈的耳朵」,把它描繪出來。 

康定斯基不僅是一位畫家,而且還是藝術理論家和藝術教育家。在《藝術中的精神》一書中寫道:「凡是內在需要的,發源於心靈的,就是美的」;對於康定斯基而言,只有能夠引起心靈的「回音」,才能叫做藝術,因為一切藝術「只能以有目的地觸碰人類靈魂這一原則為基礎」,康定斯基把此一原則稱為「內在需要的原則」(inner necessary principle);這裡所謂「心靈的回音」就是指對色彩的感受,進而發掘出色彩中的音韻。他於《藝術的精神性》寫道:「色彩為琴鍵,眼睛乃音鎚,而心靈是鋼琴的琴弦,畫家則是彈琴的手指,引發心靈的震顫」。也就是說,色彩經由視覺通道撥動心玲的琴弦,而對應於這種「內在原則」的,就是藝術家的「內在生命」。


康定斯基1923年作品〈白色之上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