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科技到金融, 中美終將一戰?
文 / 鄧麗萍
2020-06-29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3452
美中大戰延燒,戰場從關稅、科技,延伸到金融。隨著中國強推「港版國安法」,點燃中美下一回合的戰火,兩強究竟會戰到什麼程度?
美中兩大強權之戰,從2018年吹響號角,時值川普上任第二年,掀開美中經濟衝突的鍋蓋,先是祭出關稅戰,雙方互相加徵5~25%的貨物關稅。
接著,美國又為半導體技術流向中國,祭出華為禁令,大動作封殺華為晶片供應,並宣布將33家中國企業和機構列入經濟制裁黑名單。
然而踏入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香港緊張關係升高,5月底,中國全國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翌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廢除香港特殊地位,中美雙方你來我往,宣告中美大戰升級,已從關稅、科技,轉移到第三個戰場─金融。
不過,《華盛頓郵報》認為,「中國在這方面(金融)沒有對等的報復能力」。
美國制裁香港,劍指中國。「美國取消香港的特殊地位,宣告美中兩國處於歷史上的新冷戰。」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宋國誠認為,此舉該關注的,不只是影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是,對中國的反作用力。
畢竟,香港沉淪,中國也不會好過。長期以來,中國依賴香港作為重要的金融門戶,中國公司包含國有企業,利用香港寬鬆的金融政策籌資。共產黨高官的親屬,大多也在香港做生意或擁有資產。
全方位開戰,甚至延伸到人身裁罰
宋國誠指出,兩大強權原本是經濟上宣戰,現是全方位開戰,美國甚至還禁止軍方背景的研究生入境。「過去是間接制裁,透過關稅手段,這次是直接對中共官員進行人身裁罰,且由美方界定。」
這場大戰會戰到什麼程度?宋國誠提出三個觀察點。
首先,從外交來看,泱泱大國的外交已變成「外罵」,中國的戰狼外交變成口水外交;美國也不遑多讓,國務卿龐培歐屢次隔海叫陣。最近,美國發生反種族歧視抗爭時,中國藉機透過外交部及官媒,批判美國種族歧視及警察暴力執法;龐培歐則用「下流」(Obscene)及「可笑」(Laughable)等強烈字眼反擊。宋國誠指出,「兩國已沒外交關係,美國連香港的大使館都想賣掉;如果美國企業想回家,政府還出錢幫你搬家。」
第二,在經濟關係上,由於兩國貿易鉅額逆差的現實,未來美國與中國脫鉤、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大趨勢不變。宋國誠認為,各國企業(包括台灣)也將被迫選邊站。
第三,冷戰有可能演變成熱戰,台海和南海將是決戰場。宋國誠提到哈佛大學冷戰問題專家艾利森(Graham Allison)的說法:21世紀初的中國與美國恰恰再度落入「修昔底德陷阱」(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使得傳統大國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的模式,彷彿「注定一戰」。
中美全球爭霸,香港台灣都是棋子
「南海最危險,」宋國誠指出,原因是越南、菲律賓會站在美國這邊,而中國對南海態度非常強硬。
另外,5月底,白宮發表了《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報告,表明要結束過去40年對中國友善接觸的政策,並轉向全力遏制中國的路線。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正在審議針對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的新法規,更已在參議院獲得兩黨毫無異議地通過,現在正進入眾議院審議程序。
一旦新法實施後,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恐怕會被迫下市。當中國企業失去美國金融市場的集資管道,將會更依賴香港這個離岸金融中心。
《經濟學人》認為,過去美國容忍香港在亞洲主導海外的美元募資中心,同時讓港幣和美元掛鉤,也讓美元在香港成為各種交易通用的貨幣,但在「港版國安法」通過後,美國將逐步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勢必對中國造成衝擊。
「香港是中美競爭的棋子,」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與會計學院雙聘教授范博宏指出,做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問題也是國際的問題,因此「很容易被美國拿來當作對付中國的工具」。
「香港的未來,不是經濟單方面可以決定的,而是美中兩邊的政治決定。」取得美國匹斯堡大學金融博士的范博宏感嘆說,「美國人從不會在自己的國土打仗,美中金融戰,受苦的都是香港人。」
台灣出生的范博宏,1996年到香港任教,眼看著今日香港,憂慮著明日台灣,「Soon or later(或快或慢),美國放著台灣這張牌不打,太可惜了,」但他希望「台灣能有智慧保持現有的狀態,不會變成別人的棋子,」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考驗著台灣的智慧。
不論誰當選,美國抗中不變
而現在,全世界都在看,一旦川普在今年11月總統大選敗陣,兩強相爭是否就告終?
「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都不太會影響到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專研政治經濟學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孔誥烽認為,美國政策從合作親和路線,演變成現在的強硬路線,「其實,這打從歐巴馬時期便開始。」
孔誥烽分析,「美國商界、金融界對於中國加入WTO之後,不僅沒有兌現開放的承諾,還對美國商界造成傷害,包括對知識產權的盜竊、中國市場排擠美企等,一直心懷不滿,遊說政府向中國抗議。」
有別於「共和黨抗中、民主黨親中」的刻板印象,孔誥烽指出,美國從歐巴馬時期,就有重返亞洲的策略,當時倡議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就是有意把中國排擠在外的組織。反而,川普2016年剛當選時,很多人擔心,「川普是個商人,家族在中國有生意,可能對中國會比較親和。」
2005年離開香港、返美任教的孔誥烽指出,「事實上,川普上任第一年也沒有對付中國,因為他要依靠中國來幫忙聯繫北韓,促進和北韓的談判。」當時民主黨反而一直批評川普對中國不夠強硬。
孔誥烽指出,美國制定很多對中國強硬的法案,例如台灣旅行法、西藏人權法、香港民主人權法等,其實都是由國會主導,且得到共和黨、民主黨兩黨的一致支持。這意味著,「11月的選舉,不管是川普連任,或是拜登當選,都不會對中國的政策有太大的改變。」
當初的貿易戰,影響的是貨物往來;現在的金融戰,卻是衝擊資金流動、匯率變化與市場風險,影響劇烈且深遠。美中兩強之間,誰會笑到最後?仍是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