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修昔底德陷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修昔底德陷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宋國誠專欄》 從「裴洛西陷阱」看美國對中國的「雙軌戰略」

 

《宋國誠專欄》

從「裴洛西陷阱」看美國對中國的「雙軌戰略」

-「誘戰」與「慢死」策略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20802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50589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不來台灣?已成為近日國際社會高談熱議的焦點。如果裴洛西訪台成真,不僅將改變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未來格局,牽動台灣安全局勢的震盪,也是美國對中共一次戰略設局的成功演練。

 


「裴洛西訪台」是一個「修昔底德陷阱」

 

從戰略設計來看,「裴洛西訪台事件」極可能是美國精心設計的一個「修昔底德陷阱」,是美國對中國採取「雙軌戰略」(第一軌)的外交布局。「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專有名詞,用來形容一個新興強權和既有強權處於「企圖取代/不被取代」的安全困境中,因為戰略互疑的不斷加深,軍備競賽的不斷升級,最終不可避免走向戰爭。 

至於所謂「雙軌戰略」是指美國表面上向中國宣稱,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與中國打冷戰,美國不改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美中關係「有競爭也有合作」……等等,實際上,這是一種「安慰戰略」,一種煙幕彈;但是在私底下,美國不僅逐漸完善一傘圍堵中國的「印太戰略區域鏈」,不是「島鏈」,而是網狀的「區域鏈」,甚至包括醞釀建構「印太北約」,對中國進行一種「無縫圍堵」和「極限施壓」,而且還通過制定一些高階法案,在科技領域,特別在戰略資源的供應鏈方面,緊緊地掐住中國的脖子。

 

不看熱鬧看門道:如何看待「裴洛西陷阱」?

 

在國際政治上,看待一個外交事件,可以採取:前因→時機→事件→後果的「運動軌跡」來看待,也就是一個「事件」在什麼時空背景下基於什麼前因和可預見的後果被發生了。 

前因:美國已經無法忍受中共

近期以來,中共至少有三項做法,把美國給氣到了!

一是,在俄烏戰爭問題上,中國一直暗中抵銷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

二是,在南海上與美國軍艦對峙,甚至採取「危險驅離」的挑釁,而且還對加拿大、澳洲的軍機進行危險逼近。

三是,中共宣布台灣海峽不是國際水域,中國對台灣海峽具有管轄權,公然與美國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政策相對抗。 

時空:中共環境不佳

美國在時空環境(時機)的判斷上,認為中共存在三個棘手問題,使得美國覺得此刻已經可以出手:

一是,習近平的動態清零政策引起廣泛的社會不滿。

二是,中共的經濟下滑,總體經濟環境惡化,即使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無法挽救。

三是,中共要召開「北戴河會議」和20大,內部情勢緊張,無法應對外部事務。 

事件:裴洛西訪台

在前述的「前因」與「時機」之下,裴洛西訪台事件發生了。這意謂美國早已規劃了雙軌戰略之一的「誘戰策略」。 

後果:實戰演練和極限施壓

在這種「誘戰策略」和「極限施壓」的雙重作用之下,中共的民族主義鷹派被激發和誘導出來,美國就在早已萬全準備之下,與中共進行了一場區域戰爭。

 

「誘戰策略」下美國如何獲利?

 

如果這個結果發生,也就是因為「裴洛西事件」而引誘中共主動與美國發生軍事衝突,無論衝突的大小如何,那麼美國至少就可以獲得「兩個收益」和「兩個部署」: 

兩個收益:

1,證明美國具有運用軍事能力與政治決心捍衛亞洲盟友的能力。

2,美國的「反中情緒」大漲,民主黨可以收割期中選舉的戰果。

 

兩個部署:

1,美國採取「一個台灣,各自表述」的方式,也就是中共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說「台灣是一個自治島嶼(self-governing island)」,然後將美台關係拉抬到「最高級的準官方關係」;目前在美國國會審議的「台灣政策法」,就是這一佈署的證明。

2,美國開始構築「印太北約」戰略框架,聯合印太盟友與北約成員,例如德國將在8月份與印太四個國家進行一場「疾風亞洲」(Rapid Pacific 2022)的聯合軍演,例如美國決定明年在亞洲部署一個「多領域特遣隊」(Multi-Domain Task ForceMDTF),全面性的對中共進行一種「無縫圍堵」。

 

什麼是美國的「雙軌戰略」:讓你逼我開戰

 

美國或許已經體認到「美中終須一戰」,特別是認定中共必將武力侵略台灣。雖然美國一再規勸中國,不要挑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不要片面改變台海現狀,但無論怎麼說、怎麼講,中共就是「頑石不點頭」;所以,既然胡蘿蔔不管用,那就打棍棒。美國已經看出中共所謂「反應式強硬」(reactive assertiveness)─利用(他國)在爭議地區可見的挑釁,以強硬的反制手段將現狀改變得對自己有利」的虛假性與空洞性,所以美國認為晚打不如早打,趁中共還處於羽翼未豐之際,徹底壓制中國。 

然而,美國並不是在一次「熱戰」中主動求戰,而是「被動迎戰」,也就是「讓你逼我開戰」;美國深知,中國正處於一種「歇斯底里的民族主義亢奮」之中,非常好戰,也非常容易引誘;但人們一般以為,解放軍很好戰,但實際上美軍更好戰。所以美國的策略是在中共前面挖一個「修昔底徳陷阱」,讓中共在一片狂熱之中跳入陷阱。這次裴洛西訪台,就是一個「修昔底徳陷阱」,誘使中國向美國進行軍事冒險,美國就可以取得正當的理由向中共開戰。

 

美國運用高端手段「慢死中國」

 

「雙軌戰略」的第二軌就是慢死策略。從美國開始對中共打貿易戰到「美國競爭法」,再到最近的「晶片法」,都不是一種「速戰速決」的方法,而是一種溫水煮蛙、勒脖窒息的策略,也就是通過一種「高端競爭」來慢死中國。 

只要美國不願台灣這一「不沈的航空母艦」落入中共手中,以致於在中共佔領台灣之後可以部署長程飛彈直接攻擊美國,美國就會不斷設計這種「修昔底徳陷阱」,誘使中共內部的鷹派將整個中國推入這一巨大的陷阱中。


2021年2月1日 星期一

關稅、科技到金融, 中美終將一戰?

關稅、科技到金融, 中美終將一戰?

鄧麗萍    

2020-06-29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3452

 

香港街景。達志

美中大戰延燒,戰場從關稅、科技,延伸到金融。隨著中國強推「港版國安法」,點燃中美下一回合的戰火,兩強究竟會戰到什麼程度? 

美中兩大強權之戰,從2018年吹響號角,時值川普上任第二年,掀開美中經濟衝突的鍋蓋,先是祭出關稅戰,雙方互相加徵525%的貨物關稅。

接著,美國又為半導體技術流向中國,祭出華為禁令,大動作封殺華為晶片供應,並宣布將33家中國企業和機構列入經濟制裁黑名單。

然而踏入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香港緊張關係升高,5月底,中國全國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翌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廢除香港特殊地位,中美雙方你來我往,宣告中美大戰升級,已從關稅、科技,轉移到第三個戰場─金融。

不過,《華盛頓郵報》認為,「中國在這方面(金融)沒有對等的報復能力」。

美國制裁香港,劍指中國。「美國取消香港的特殊地位,宣告美中兩國處於歷史上的新冷戰。」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宋國誠認為,此舉該關注的,不只是影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是,對中國的反作用力。

畢竟,香港沉淪,中國也不會好過。長期以來,中國依賴香港作為重要的金融門戶,中國公司包含國有企業,利用香港寬鬆的金融政策籌資。共產黨高官的親屬,大多也在香港做生意或擁有資產。 

全方位開戰,甚至延伸到人身裁罰  

宋國誠指出,兩大強權原本是經濟上宣戰,現是全方位開戰,美國甚至還禁止軍方背景的研究生入境。「過去是間接制裁,透過關稅手段,這次是直接對中共官員進行人身裁罰,且由美方界定。

這場大戰會戰到什麼程度?宋國誠提出三個觀察點。

首先,從外交來看,泱泱大國的外交已變成「外罵」,中國的戰狼外交變成口水外交;美國也不遑多讓,國務卿龐培歐屢次隔海叫陣。最近,美國發生反種族歧視抗爭時,中國藉機透過外交部及官媒,批判美國種族歧視及警察暴力執法;龐培歐則用「下流」(Obscene)及「可笑」(Laughable)等強烈字眼反擊。宋國誠指出,「兩國已沒外交關係,美國連香港的大使館都想賣掉;如果美國企業想回家,政府還出錢幫你搬家。

第二,在經濟關係上,由於兩國貿易鉅額逆差的現實,未來美國與中國脫鉤、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大趨勢不變。宋國誠認為,各國企業(包括台灣)也將被迫選邊站。

第三,冷戰有可能演變成熱戰,台海和南海將是決戰場。宋國誠提到哈佛大學冷戰問題專家艾利森(Graham Allison)的說法:21世紀初的中國與美國恰恰再度落入「修昔底德陷阱」(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使得傳統大國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的模式,彷彿「注定一戰」。 

中美全球爭霸,香港台灣都是棋子  

「南海最危險,」宋國誠指出,原因是越南、菲律賓會站在美國這邊,而中國對南海態度非常強硬。

另外,5月底,白宮發表了《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報告,表明要結束過去40年對中國友善接觸的政策,並轉向全力遏制中國的路線。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正在審議針對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的新法規,更已在參議院獲得兩黨毫無異議地通過,現在正進入眾議院審議程序。

一旦新法實施後,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恐怕會被迫下市。當中國企業失去美國金融市場的集資管道,將會更依賴香港這個離岸金融中心。

《經濟學人》認為,過去美國容忍香港在亞洲主導海外的美元募資中心,同時讓港幣和美元掛鉤,也讓美元在香港成為各種交易通用的貨幣,但在「港版國安法」通過後,美國將逐步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勢必對中國造成衝擊。

「香港是中美競爭的棋子,」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與會計學院雙聘教授范博宏指出,做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問題也是國際的問題,因此「很容易被美國拿來當作對付中國的工具」。

「香港的未來,不是經濟單方面可以決定的,而是美中兩邊的政治決定。」取得美國匹斯堡大學金融博士的范博宏感嘆說,「美國人從不會在自己的國土打仗,美中金融戰,受苦的都是香港人。」

台灣出生的范博宏,1996年到香港任教,眼看著今日香港,憂慮著明日台灣,「Soon or later(或快或慢),美國放著台灣這張牌不打,太可惜了,」但他希望「台灣能有智慧保持現有的狀態,不會變成別人的棋子,」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考驗著台灣的智慧。 

不論誰當選,美國抗中不變  

而現在,全世界都在看,一旦川普在今年11月總統大選敗陣,兩強相爭是否就告終?

「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都不太會影響到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專研政治經濟學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孔誥烽認為,美國政策從合作親和路線,演變成現在的強硬路線,「其實,這打從歐巴馬時期便開始。」

孔誥烽分析,「美國商界、金融界對於中國加入WTO之後,不僅沒有兌現開放的承諾,還對美國商界造成傷害,包括對知識產權的盜竊、中國市場排擠美企等,一直心懷不滿,遊說政府向中國抗議。」

有別於「共和黨抗中、民主黨親中」的刻板印象,孔誥烽指出,美國從歐巴馬時期,就有重返亞洲的策略,當時倡議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就是有意把中國排擠在外的組織。反而,川普2016年剛當選時,很多人擔心,「川普是個商人,家族在中國有生意,可能對中國會比較親和。」

2005年離開香港、返美任教的孔誥烽指出,「事實上,川普上任第一年也沒有對付中國,因為他要依靠中國來幫忙聯繫北韓,促進和北韓的談判。」當時民主黨反而一直批評川普對中國不夠強硬。

孔誥烽指出,美國制定很多對中國強硬的法案,例如台灣旅行法、西藏人權法、香港民主人權法等,其實都是由國會主導,且得到共和黨、民主黨兩黨的一致支持。這意味著,「11月的選舉,不管是川普連任,或是拜登當選,都不會對中國的政策有太大的改變。」

當初的貿易戰,影響的是貨物往來;現在的金融戰,卻是衝擊資金流動、匯率變化與市場風險,影響劇烈且深遠。美中兩強之間,誰會笑到最後?仍是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