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疑美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疑美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宋國誠專欄》

憂美論:在川普槍擊案的背後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4年07月18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06500


川普槍擊案讓人看出,美國極可能走向沒落之途,才值得世人憂心。(美聯社)

本周轟動全球的新聞,莫過於已獲提名為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的川普,在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的競選集會現場遭到槍擊但倖免於難的事件。人們關切的是這場政治暴力戲劇化的發生過程,卻少有洞察這背後的固化病理和深層危機,包括美國的民主體制是否出現裂痕與損傷?美國國力是否衰退或式微?乃至於美國是否失去世界體系的領導力? 

我不涉入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的政見鬥爭,我也不是提倡「疑美論」,我的觀點是「憂美論」:憂心美國,以及美國大選後世界局勢的影響,是福還是禍? 

美國的「任性暴力主義」 

槍手的動機令人費解!依目前可知的訊息,槍手出身於富裕的白人中產階級家庭,一個年僅20歲的男性,沒有犯罪紀錄,沒有精神病史,政黨立場為「註冊的共和黨員」。從所有這些有限資料來看,看不出有強烈的「病態型動機」,甚至在政治立場上出現矛盾現象-共和黨人意圖傷害共和黨領袖!但無論如何,槍手最基本的動機必定是對川普不滿。但是,對一個人不滿就可以攜槍對其進行攻擊?這難道不就是美國槍枝氾濫下「任性暴力主義」的猖獗?一個在美國憲法上獲得保障的「擁槍自衛權」,究竟是人人安全?還是暴力四射?在此情況下,法律與道德的約束力何處安在? 

如果動輒舞刀弄槍,美國豈不成了「槍枝癡迷」的國家?但是除此這種「槍迷症」之外,還有四處充斥的憤怒情緒與暴力語言,其危害性要比一隻自動步槍來得更嚴重。一方是看似老弱的拜登與一個嘴上英雄的川普,水火不容,似乎不致對方倒地不甘心!在這種「文武兩暴」的國度裡,贊成與反對猶如上帝與魔鬼的戰爭,左右兩派有如正邪不兩立的對決;批評者就是敵人,異黨者就是壞蛋;人們在分裂中獲取快感,在口水中盡情較量! 

迄今為止,美國國內對於類似墮胎問題、失業問題、移民問題、槍枝管制、毒品氾濫、醫療與社會福利、貧富差距問題……等等,基本上既無交集也無共識,甚至許多美國人還主張以「擁搶」來鞏固自身的言論自由。這豈不就是以私家暴力(private force)來維護公共意見(public opinion)?豈不成了民主政治最大的反諷與弔詭,以「獵人頭」代替「數人頭」!

全球化變成「全不滿」! 

反對川普的人,多半以「歧視(種族與性別)、民粹(反移民與孤立主義)、商人(勢利與寡情)、國際疏離(退盟和放棄援助)…..」等等,來形容川普的缺失,似乎川普總是患有「理智不足症」;然而支持拜登的人,不也抱怨拜登總是優柔寡斷、老邁無力?既無法解決內政上的沈疴痼疾,在外交上瞻前顧後,面對專制政權上搞「半套綏靖主義」,特別是在俄烏戰爭上,美國領導的三十幾個國家,打不贏一個俄羅斯!


當今民主國家,正出現一種「政怒症」(politics rage),
一遇政治就感受或激發自己或他人的憤怒。(美聯社)

在槍擊案的背後,我們看到兩個「平行又互斥」的美國,一個「華爾街」(Wall Street)和「鐵鏽帶」(Rust Belt)「並存又對立」的國度。當今美國,底層的普羅大眾忿忿不平,上層的富裕菁英不也抱怨連連?如果美國人都不喜歡兩個總統候選人,那全世界為什麼要追隨美國、信賴美國?這豈不「疑美成真」?美國的民主體制豈不變成一種「挑不爛制度」,全球化變成了「全不滿」時代? 

民主政治的「隧道效應」 

當今民主國家,正出現一種「政怒症」(politics rage),一遇政治就感受或激發自己或他人的憤怒,一如開車上路就脾氣不佳。在投票行為上則出現明顯的「憤怒投票」或「不信任投票」,乃至於隱性顛覆了民主政治的基本信條:同意權的行使。選民的投票,與其說是表達「參與性認同」,不如說是對現行體制的「退出式抗議」-拒絕體制(anti-establishment)。這就印驗了經濟學家Albert Hirschman著名的理論:「隧道效應」(the tunnel effect),一種公眾情緒從滿足到懷疑,再到不滿和憤怒的過程。換言之,選舉不再是一種「進入」(enter),而是「退出」(exist),也就是退出這個由政客所操縱的少數利益體制,人們把政治看成了「反政治」。其結果必然是民主體質的下降。 

憂美乎?宿命乎? 

美國如果已經國立衰微或無力領導世界,那就不需「憂美論」,而是「宿命論」:坐待悲劇的來臨。然而,正是川普槍擊案讓人看出,美國極可能走向沒落之途,才值得世人憂心。美國人最大的盲點在於:以為自己優先、自己偉大即可,殊不知,美國保護盟邦、維護世界秩序就是保護自己;只有確保全球利益,才能確保美國的利益。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宋國誠專欄》 對「台灣綏靖10論」的總批判

 

《宋國誠專欄》

對「台灣綏靖10論」的總批判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21116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59143

 

綏靖主義(appeasement)又稱姑息主義,是一種通過對侵略者作出讓步以換取免遭侵略的僥倖思想,也被視為短視的現實主義、孤立主義與和平幻想主義的外交政策,目的是避免戰爭衝突。歷史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37年-1939年英國首相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在19351939年間對納粹德國和義大利採取「妥協避戰」的外交政策。1938929日,英、法、德、義四國簽屬「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將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德語區割讓予德國,試圖以領土割讓來換取希特勒不要發動侵略。然而,姑息的結果適得其反,不僅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隨後即發動慘絕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近期以來,台灣內部也興起「親中避戰」的綏靖主義論調。若不予以批判和清除,必將助長中共侵台奪島的野心,進而在台海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戰。

 

「台灣綏靖10論」:妥協換避戰

 

1,「兩岸統一論」

 

「兩岸統一論」分為「美化論」與「盲目論」兩種。「美化論」是對中共「祖國統一」各種美麗敘事(統一之後台灣好處多多)的跟唱與附和。這種論調雖然不以直言露骨的方式進行宣揚,但卻以暗示和影射的說法,對「兩岸統一」進行選擇性的化粧論述。而對於兩岸統一的「真實敘事」(以西藏經驗與香港經驗為佐證),美化論者則以「拒統」、「抗統」等負面標籤,進行霸凌攻擊與醜化定性。實際上,所謂「偉大祖國」與台灣人民毫無關涉,也與台灣的繁榮與幸福毫不相干。 

「盲目論」則是對「統一」此一話語不予深究和逃避正本清源,運用一種「選擇性認知偏誤」(selected cognitive-bias)的策略,模糊和顛倒「統一」的欺騙性與災難性內涵。實際上,中共所謂的「統一」是對中華民國主權的併吞,對台灣36千平方公里土地的佔領,對台灣自由民主體的連根拔除,對台灣2300萬人民的極權統治;換言之,「統一」就是把台灣「統併」於「一個」社會主義的專政體制之下,「統一」的真實結果就是台灣的滅頂與亡國。

 

2,「台灣不能缺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論」

 

台灣綏靖主義最為煽情的論調,莫過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台灣不能缺席」的主張,這不僅是一種「無號也要入座」的肉麻貼臉,更是一種「不請自來」的乞食心態。 

實際上,一個健康與公正的「中華民族」概念,必須是「國族」(nation)內部各「族群」(ethnics)的互重與平等,而不是單一族群以「民族中心主義」或「族群優越論」(ethnic supremacy)對「族內他群」(如藏族、維吾爾族與粵語族群)進行歧視與壓迫;因此,所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是所有族群共同的集體復興,一個民族內各族群平等對待的「和諧共同體」,也就是一種國族之下的「族位平等」,而不是主導民族(漢族或中國共產黨)的獨大與控制。如果中共所謂「民族復興」旨在獨尊漢族、恢復天朝帝國、對抗世界,「台灣不能缺席」的說法,豈不是準備與中國共同參與世界公敵的偉大事業?與中共攜手挑戰國際秩序與世界和平?

 

3,「美國棋子論」

 

這種「美國旗子」的論調大部分援引中共的統戰標籤,如「以疫謀獨」、「倚美謀獨」、(美國)「以台制華」等等,把台灣貶抑為充當美國戰略博奕的「棋子」,賦予美台關係一種「抱美國人大腿」、「(台灣)自甘墮落」的意象,諷刺台灣任由美國操弄與擺布,自損國格、自取其辱。 

「美國棋子論」以概念偷換和不倫類比的方式,把台灣向來主張的「兩岸主權對等」簡單等同於「漸進式台獨」而自我醜化,把台灣比喻為美國的馬前卒而自我否定。所謂「漸進式台獨」正是台灣綏靖主義者與中共「合作生產」的統戰論述。實際上,國際政治本來就是一種「合縱連橫-聯友制敵」的關係。一個遭受外敵入侵的國家尋求盟友協助本是理所當然,這既是國際社會「聯盟」(alliance)的正常運作,也是「集體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的體現。一如烏克蘭遭受俄羅斯侵略之際,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四處奔走、大聲疾呼,要求全世界民主國家幫助烏克蘭抵禦俄羅斯的戰爭暴行,台灣尋求「友台」國家抵抗中共入侵,也是天經地義、合情合理的事,豈有所謂「棋子論」?亦何有「自甘墮落」之理?

 

4,「疑美論」

 

「疑美論」主要是一種懷疑美國是否信守承諾並確保台灣安全的「不可知論」,認為台灣把國家安全寄託於美國的「不確定性承諾」(戰略模糊),是一種天真與危險的幻想。這種懷疑論,還包括「(美國)不可靠論」、「(美國)棄台論」、「仇美論」以及「(美國)好戰論)」等等,是當前台灣綏靖主義論調的主流論述。 

「不可靠論者」和「棄台論者」常以美國既然可以放棄阿富汗,何以不會放棄台灣?既然美國不出兵幫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哪有可能出兵協助台灣抵抗中共?另一復製中共統戰的說法,就是認為美國在20世紀的所有戰役中「無役不與」,是世界戰亂的肇端與禍源,美國必然樂見台灣遭受戰火塗炭而幸災樂禍;所謂「仇美論」則宣稱當年美國為了「聯中制俄」而背棄中華民國,其中何有道義可言?此一歷史仇恨豈能輕易淡忘? 

實際上,美國因阿富汗纏戰多年不得其果,看透當地政府貪腐避戰而撤出阿富汗,以及評估北約力量足以應對俄羅斯入侵而無需美國出兵,這些基於「理性戰略」的計算,均不足以類比美國對台灣防衛承諾的不可靠,也不足以證明美國終將「棄台不顧」。美國總統拜登多次以「我們(美台)有所承諾」(we have commitment)誓言保衛台灣,美國早已制定「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並施行多年,若依然疑美、仇美,豈不等同朋友「捧金相助」卻質疑朋友帶來假鈔一樣,荒誕至極!

 

5,「美國霸權論」

 

台灣綏靖主義的另一論述,就是片面認定美國是一個遏制中國的霸權國家,台灣不應與霸權合流共舞、狼狽抗中。是的,美國確實是一個霸權國家,但是霸權(hegemony)並不是一般所稱的惡霸(bully),而是一個對國際體系具有建構、維繫、仲裁以及對體系破壞者進行懲罰之能力的國家,更是一個具有提供國際公共產品(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文化魅力、價值認同之能力的國家;換言之,「霸權」是維護國際體系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此即所謂國際關係「霸權穩定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的來源與依據。另一方面,所謂「霸權依附」(dependent to hegemony)-一個或多個中小國家對霸權國家的認同與依賴-並非罪惡或羞恥,而是國際政治的現實運作,更是國際體系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因素。 

全世界有哪一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在台灣有難之時,願意一再承諾並負擔台灣的安全保證?換言之,在敵強我弱的假設之下,不存在任何理由足以論證台灣「不應」或「不能」依附美國霸權。實際上,美國「第七艦隊」從未離開台灣,台灣依附「世界唯一之友」的美國提供安全保障,是一種制度相近與價值共享的關係,是一種類似「戰略夥伴」的互助關係。正是這種關係,台灣得以鞏固民主政體,獲得數十年來的安全保障。

 

6,「代理戰爭論」

 

台灣綏靖主義經常以「台灣充當美國台海戰爭的炮灰」、「執行美國對中國『代理戰爭』的角色」為由,以這種過時的「冷戰概念」為依據,主張台灣應脫離美國而避免兩岸開戰。 

實際上,在當前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中,已不存在所謂「代理戰爭」的說法。202210月,美國合併公布了三份重要文件:「2022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22核態勢評估報告」、「2022導彈防禦評估報告」,三份報告指明,美國已經考慮採用核武「第一打擊」(the first strike)對付中共的武力侵台。換言之,美國已經擺明,如果台灣在兩岸軍力懸殊之下難以對付中共武力進攻,美國將採取「代位戰爭」-代替台灣對抗中共。換言之,並不存在台灣「代替」美國對中作戰的說法,而是美國通過直接對抗中國而確保台灣的安全。

 

7,「兩岸一家親論」

 

「兩岸一家親」是台灣綏靖主義呼應中共統戰的一種虛假訴求與情感綁架。實際上,如果兩岸真是「一家親」,那又何來中共解放軍一年365天、全年無休的軍機擾台?何來圍台實彈軍演?何來衝破海峽中線而建立「新常態」?如果以親人相待,又何以放任所謂「五毛」不斷發出仇台、辱台的言論,例如稱台灣人為「灣灣」、「呆胞」等等。實際上,「兩岸一家親」不僅是台灣綏靖主義對「親情」的政治濫用,更是對兩岸人民情感的虛假操弄。

 

8,「和平談判論」

 

中共一再宣稱絕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台灣綏靖主義者卻依然鼓吹「兩岸和平談判」。和平談判論的主要基調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宣稱所謂「對話交流總比對抗交惡好」,並以「統一大業」一語稱頌和平談判可以避免兩岸開啟戰端。 

和平固然可貴,戰爭當然殘酷。但試問,既然中共宣稱九二共識「一中不能各表」,又再宣稱兩岸和平統一已無希望,所謂「談判可以避戰」的論調,豈不正是「與虎謀皮」?在「上尊下卑」的框架下,台灣又能以何種「談判主體」或「利益相關者」與中共協商和平? 

即使和平談判有成,台灣所獲最佳待遇不過是「一國兩制」。香港經驗殷鑒不遠,新疆與西藏兩個「自治區」的政治待遇,豈非前車之鑑?實際上,所謂「談判避戰」才是台灣真正的自甘墮落,本質上不過是一樁「將頭獻納」的「投名狀」!

 

9,「挑釁論」

 

主張台灣對於中共武力威脅「不要開第一槍」,不要過度反擊,以免激怒中共、挑釁中共而導致兩岸戰爭云云,是台灣綏靖主義者最懦弱、最乞憐、最荒誕的論調。持這種主張者,多是曾經領導國軍、領取國家俸餉的退休將領,並在各個「紅色媒體」大肆宣傳。設想這些將領多年來以如此「怯敵畏戰」的投降思想來教育和訓練國軍,不禁令人心頭寒顫,令人頓悟台灣綏靖主義真是其來有自,夫復何言! 

投降當然可以立即避戰,但投降之後就是當「亡國奴」。可曾記得,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曾經狂言:統一台灣之後要對台灣人進行再教育!試問,台灣人民是否願意被關押在集中營,每日高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台灣人民是否願意淪為「維吾爾第二」?抑或步入「香港後塵」?

 

10,「反對徵兵和增加軍費論」

 

台灣綏靖主義者的最後論述,是以「台灣年輕人不喜歡當兵」、「台灣年輕人不願上戰場」等等隨意性猜測,乃至以訓練場地不足、少子化徵兵不易、兵員太多管理不易、徵兵將導致經費開支增加等等理由,反對增加國防預算或反對恢復徵兵制或延長役期。這種論調無異於以「廢軍罷武」換取中共的不殺之恩,以「高舉白旗」換取中共手下留情! 

實際上,年輕人是否拒赴戰場,需要以科學調查為依據,出自任意論斷的假設,對年輕世代並不公平,武斷發出「年輕人不愛國」的說法,更是對民心士氣的嚴重打擊。

 

只有備戰才能避戰!

 

以上各種求和避戰的綏靖主義、失敗主義、投降主義論調,都是貪生怕死、懦弱無膽之徒的歪言詭辯,都是獻地輸誠以苟全性命的毀國之言,都是散發怯戰畏死的亡國之論。實際上,只有備戰才能避戰。《孫子兵法》有云:「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當中共叫囂「飛彈洗地」、「留島不留人」之際,台灣人只有一個選擇:一命保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