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美中貿易大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中貿易大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鏡報《宋國誠觀點》 

美中貿易大戰12回合 

第一回合:禍起川普?抑或貿易逆差的宿命?

https://www.mirrordaily.news/story/685

2025/04/28

如果「川普1.0」已經累積對中貿易戰的經驗,或許可以將「川普2.0」面對「中國衝擊2.0」的關稅政策稱為「川普衝擊2.0」。圖為川習二人於2019大阪峰會會面的場景。翻攝自白宮官網

美中貿易大戰是21世紀最大的國際事件,其結果不僅將重塑世界格局,也將影響美中兩國與世界的命運。這一場無煙硝,但最壞情況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大國博弈,無人可以倖免或逃脫,我稱之為「第二次世界貿易大戰」(192030年代為第一次) 

1,中國崛起:美國經濟的加害者? 

故事必須從本世紀初期說起,自美國國會投票決定實現美中貿易關係正常化,給予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PNTR)以及協助中國進入WTO以來,美國就成為中國廉價商品劇烈侵蝕與瘋狂掠奪的對象。從1999年到2005年,中國對美出口增長了200%,到了川普第二任期,這個數字達到了400%,這就是美國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其嚴重性不可言喻。但問題的真實性在於,美國的貿易逆差可否全部歸咎於中國(這是一個複雜而關鍵性的問題)?抑或美國曾經犯下難以挽回的政策錯誤?如今必須亡羊補牢,強力遏制來自中國的貿易侵略。 

既然門戶洞開,中國沒有理由不登堂入室。從美國「受難者」的角度來看,面對中國這一「嗜血狼族」對美國市場的攻城掠地,給美國帶來長達20年的經濟災難:工廠倒閉、勞工失業、社區衰敗、人口減少、貧窮犯罪、產業外移……。原本工業鼎盛的「湖州」(五大湖周邊的工業心臟),如今被稱為「鐵鏽帶」(rust belt),曾經光輝亮麗的美國,如今黯然失色。 

一個關鍵問題是,相對於美國是一個「高消費、低儲蓄」的國家,中國擁有美國所缺少的、高達數億的廉價勞工;他們被稱為「鼠族」(或「蟻族」),一如法國記者Patrick Saint-Paul筆下(《低端人口》[Le Peuple des Rats]一書)的血汗奴工,他們可以在狹小的空間、惡劣的廠房、微薄的工資、污染的環境下工作十幾個小時,反觀美國,製造業成本較中國高 38%。正是中國這些產業賤民塑造了中國崛起,中國則把這些低價商品源源滾滾地輸往美國。吊詭的是,美國這一超級大國,竟然敗在中國的血汗奴工之下! 

有人說,「廉價勞工」是中國固有的「低人權優勢」,在我看來,根本是「反人道剝削」!中國正是以「內部低薪剝削」,通過「對外低價傾銷」,換取高額順差而吞噬美國。 

 

2,美國的貿易逆差從何而來?-「中國衝擊論」vs「中國福利論」 

美國的經濟內傷,歷經了從「中國衝擊1.0」到「中國衝擊2.0」,至今尚未歇止。

 中國14億人口的生產能量,足以養活全球3億人口,這是對中國產能過剩的鮮明描述。自本世紀開始,中國商品憑藉低價競爭力,以摧枯拉朽的姿態席捲全球,導致美國失去超過200萬以上製造業的工作機會,這一現象被視為「中國衝擊1.0(China shock 1.0) 

「中國衝擊」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大衛.奧特爾(David Autor)和他的同事大衛.多恩(David Dorn)和戈登.漢森(Gordon Hanson)2013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而引起關注,主要論點是:中國的低價貿易嚴重衝擊美國的製造業(包括產業競爭力和勞動就業率),不僅災情嚴重,甚至是哀鴻遍野。

這種慘狀,至今尚未復原。在2021年《MIT News》的訪談中,David Autor表示,在受到中國打擊的美國地區,即使在十年或更長時間之後也沒有復甦。雖然,在「中國衝擊1.0」時期,中國還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階段,所謂「8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血汗換美金,出口的產品多是玩具、傢俱、紡織品等產品。但隨著中國的科技發展,特別是綠能科技和電子商品領域的充血性擴張,「中國衝擊」進入了2.0版。


川普的高關稅政政策,絕非川普個人的偏好或衝動,
而是美國20年來經濟狀況不斷惡化的客觀反應。翻攝白宮臉書

所謂「中國衝擊2.0」,是指新冠疫情結束之後,處於內需疲軟和產業升級的中國,大力推動「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策略。在脫離「中國衝擊1.0」低階版之下,中國大力推動高薪科技產業的輸出,諸如6G通訊、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等產品,從美國擴展到世界各國,形成全球產業的競爭陣痛。在規模上,中國已經由原先僅占全球商品出口總額的2%擴大到15%,從服飾、居家用品至電腦晶片等等,無所不包。但相同的是,中國依然採取殖民掠奪的低價傾銷,對美國市場進行高端擠壓。 

對於「中國衝擊論」,中國當然是不答應。中國認為,中國帶來的不是衝擊,而是福利。中國新能源產業代表的是先進產能和優質技術,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自始以來,中國從不正視、檢討、解決對美國的貿易逆差,甚至洋洋得意於「產能過剩、低價傾銷、套取順差」的貿易投機行為,乃至強辯「中國為美國提供便宜貨」而嘉惠美國人民。這種冠冕堂皇、臉上貼金的「中國福利論」,當然說服不了川普,甚至導致川普再次認定中國就是「罪惡之源」,中國就是美國再次偉大的唯一障礙。

3,貿易逆差:美國的宿命? 

一種觀點認為,美國作為一個美元霸權體系的供給者與維護者,貿易逆差本屬必然和常態,這就是所謂「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這是美籍比利時貨幣經濟學家Robert Triffin(供給學派)1960年提出,意指當美國以本國貨幣(美元)作為全球流通的信用貨幣時,必須提供額外的貨幣供給,並輸出國外以滿足世界對美元「準備貨幣」的需求(一般所說的「外匯存底」),否則國際貿易就無法以「美元」作為交易與結算貨幣,這將不可避免導致高估美元和貿易逆差。換言之,除非美國退出美元霸主的地位,否則貿易逆差看似美國不可逃避的宿命,一種「必要之惡」的代價。 

然而,「兩難」必須克服而不是放任,更不是無可奈何的承受。一般對於「特里芬兩難/美國宿命論」的解讀,既是消極的,也是錯誤的。「特里芬兩難」的真正含意,是指美國可以通過成功的國際貿易,再把積澱在外國央行的美元賺回來,以維持美元再次輸出的「正循環」。換言之,公平的貿易循環,既是美國重振製造業,擺脫貿易逆差並維持美元地位的必要之途。由此觀之,貿易逆差並非美國的活該或宿命。從美國的利益出發,川普的關稅政策(擺脫特里芬宿命)正是為了打破不公平的貿易體制,維持美國自身與全球貿易正循環的必要之舉。

4,川普為什麼要打「高額關稅」 

川普的高關稅政政策,絕非川普個人的偏好或衝動,而是美國20年來經濟狀況不斷惡化的客觀反應。川普面對的是:美國的製造業就業率,從1940年代的40%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10%以下,美國在全球GDP的比重,從1960年的40%下降至2010年的22%以及2020年的26%。換言之,川普面對美國85年來持續的經濟衰落,若不出馬救援,美國不僅無法再次偉大,反而必將永遠衰敗。 

對川普而言,關稅是一種簡單而快速的工具,可以增加財政收入、保護國內產業,以及作為與其他國家談判的籌碼。換言之,關稅是美國的急救箱與救命丹。當然,這必將受到現有國際貿易體系下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引發「全球熊貓派」的反彈。但即使爭論不休,美中關係的惡化和攤牌已經難以避免。 

儘管川普的關稅政策,在表述上相當素樸而粗糙,且總是翻來覆去,充滿不確定性(實際上可能是「進3/退2/1」策略的運用)。但一個核心重點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川普堅定相信,不公平的貿易體系正在榨取美國的利益,而中國就是這條榨取動脈。美國猶如一個被「中國吸血鬼」榨乾身軀的骷髏,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換言之,川普執政以來,高舉「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既然是「再次」偉大,就是「曾經」衰弱。川普咬定,美中不公平的貿易關係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一句經常掛在川普嘴上的話語是:「他們(中國)吃了我們的午餐」,意指中國是一個貿易掠食者,所以川普決定「以牙還牙」。

5,「川普衝擊2.0」揭開序幕 

如果「川普1.0」已經累積對中貿易戰的經驗,或許可以將「川普2.0」面對「中國衝擊2.0」的關稅政策稱為「川普衝擊2.0」。這是一種通過「關稅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tariffs)以重塑全球貿易體系的「關稅滅共」政策-並非促使中共政權的垮台,但卻是一場遏制中國擴張並降低美國安全威脅的世紀大對決。 

202542日,通過對180個國家「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的開徵,美中貿易大戰(第一回合)正式開打。(待續)

 

《宋國誠專欄》

關稅滅共vs極限反美

-川普與習近平的世紀對決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5年04月25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28808


美中貿易大戰已經脫離純粹的貿易衝突,回歸到「以關稅為武器的地緣政治對抗」。(美聯社)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變化不定,但最後收網,終以中國為狩獵對象。川普舞劍,志在中國;在川普「關稅滅中」的大刀之下,雖然美國難免自傷,例如金融市場的震盪、國債利率上漲以及國際「信用資本」(credential capital)下降等等,但在兩權相爭、不輸就勝的規律下,中共將更加難逃厄運。


自「後新冠」以來,中國經濟始終處於惡性通縮循環之中。(資料照片/美聯社)

川普關稅症候群:中國經濟的多重衰竭 

自「後新冠」以來,中國經濟始終處於惡性通縮循環之中,官方各種救急政策有如噴香掩臭,難以振衰起敝。不說房地產已經癱瘓倒地,從一顆雞蛋到公寓樓盤,價格持續走低,低價預期心理瀰漫全國,形成連鎖性的經濟停滯。衡量居民消費水平的PPI與評估廠商獲利水準的CPI持續下滑,顯示「生產-消費」處於惰性疲軟狀態。如今遭遇川普史無前例的高關稅壁壘,中國必將迎來通縮與關稅「雙重索命」的打擊。 

1,世界工廠碎裂為「零工經濟體」 

在習近平高歌「新質生產力」之際,被官方嫌棄的「舊質生產力」正以碎裂化型態下沉為「零工經濟」-一種臨時、短期、無社保的時薪工作,中共官方將之美化為「靈活就業」!其實,前總理李克強就說過,中國在2020年已有2億人口從事「零工經濟」,在川普的關稅大棒之下,這種「零工經濟」正在迅速擴大之中。 

一則畢業於「985/211工程」的大學生應徵擔任外送員的消息,震撼全國;這還不包括原屬中產階級而今失業改做「網約車」司機。據中共官方發布的消息,僅僅安徽合肥市,取得「網約車」從業資格的駕駛員已超過10萬人,但「網約車」的「空車率」卻始終超過45% 

北京去年(2024)上半年的外賣從業人員,比前年同期增長了49.7%,今年第一季度,這一比例已經達到55%,但餐飲業利潤大幅下降了90%。據從事餐飲業大數據資料分析的「紅餐網」報導,2024年全年有近300萬家餐廳關閉,創下歷史新高。預估今年關閉的餐廳,將達到400萬家,再創歷史新高。 

2,「美線貿易」全面萎縮 

在川普的高關稅之下,美中貿易關係已進入「急凍」狀態。例如:中國品牌手機的美國市占率將減少50%以上,這對華為、小米、OPPOrealme 等等品牌的手機,將是致命性打擊;另外,在小額包裹關稅升高到120%之下,等於全部扼殺了中共的跨境電商,至少80%的中國賣家將退出美國市場。依據「世界銀行」統計,在中共輸美的產品中,以電子產品(2024年達到1100億美元)、機械設備、紡織品(2024年達到550億美元)為大宗,占輸美產品70%以上,這些產業已經處於「結冰」狀態。 

一家位於江蘇常熟的大型紡織廠,自4月份以來,「美線訂單」取消率高達85%,工廠產能下降到20%左右,為數2000名員工分批解散。至於中、小型外貿企業,原本利潤空間只有8-10%,在100%以上的關稅壓力下,已經吞噬了全部的利潤空間。浙江溫州一家經營「美線貿易」達20年的廠家表示,以前一雙鞋賣到美國是15美元,現在要賣30幾美元,即使賠錢,也賣不動! 

一向訪客盈庭的「廣交會」,今年出現「史上最慘」的行情低落。在關稅大戰之下,歐美客戶銳減,只剩中東、俄羅斯和非洲的客戶。因為參展的人比客戶還多,所以連地毯都懶得鋪設;一位商家表示,「做美加的,全線崩盤!客戶大票大票的退倉」。一部影片顯示,長三角無數紡織廠的生產線正逐步減速,浙江柯橋超過30%的工廠已經開啟「做三休四模式」;浙江紹興年產1億雙的襪子,也面臨大規模滯銷。廣東面料廠退貨量單日激增200%,倉庫積壓量更是突破行業預警線。 

3,中國不再製造! 

素有「製造業之都」的溫州正面臨經濟徹底熄火、工廠成片倒閉、老板破產跑路,失業流浪漢睡滿了大街的慘狀。拍攝者以「老哥門練就了一身抗凍挨餓的本事」來形容街頭流浪漢;全溫州80%90%的鞋廠都熄火關門了,廠房空蕩無人;全溫州5050個商場,倒閉了2/3,一處大型商場的一樓大廳,甚至空曠多時而被當地居民當成羽毛球場;一向以「低價跑量」作為競爭力的鞋廠,正經歷「放假、停工、關廠」崩潰三部曲,小廠倒完大廠倒;企業想貸款的貸不到,能貸款的不敢貸,由於銀行的壞帳率不斷上升,對企業的抽貸、斷貸層出不窮。企業除了接不到訂單,還要遭受銀行的「斷頭」,除了跑路,沒有出路。 

總結來說,自中共2001年加入WTO以來,對美出口增長了400%,如今在川普的關稅大棒之下,一切都已往事如煙、一去不返! 

極限反美?腿肚子不會抖,腰桿子不會彎!

美中貿易大戰已經脫離純粹的貿易衝突,回歸到「以關稅為武器的地緣政治對抗」,一種大國綜合國力的較量。美國擁有的優勢是「武器庫」,中共的籌碼是「耐受度」,我稱之為「吃苦主義」。基本的態勢是:紙老虎遇到大老鷹。之所以說中共是「紙老虎」,是因為中共對美國是市場的高度依賴,具有市場波動的脆弱性,除非中共有能力建立「非美市場供應鏈」;美國之所以是「大老鷹」,是因為川普變化無常的強悍性格,但前提是川普必須能夠抵擋金融市場的動盪(包括美元、匯率、債券市場的波動)

中共的反制包括「戰略性對決」和「戰術性干擾」,目前,中共的態度是「嚴重關注」,尚未到達「全面對抗」的地步,但已準備好「被動式/漸進脫勾」的戰略決斷性。也就是習近平所說的:「腿肚子不會抖,腰桿子不會彎」的頑抗態度。


中共的戰術干擾與反制 

在「硬槓」的戰略之外,中共採取了5大戰術干擾:
(1)
對美報復性關稅125%
(2)
拋售美債:製造美國金融市場的混亂和提高美國國債利息。

(3)不認帳:拒收已經採購的波音飛機,撤出美國私募基金的中國資本。

(4)禁止稀土出口美國,試圖擾亂美國的軍工供應鏈。

(5)組建「對美抗稅聯盟」,但似乎反應冷淡。 

這些戰術干擾,實際上都是「煙霧彈」,我以3例做說明: 

1,在中共的稀土禁運方面,雖然確實能對美國產生短期壓力,但美國已經啟動「稀土再工業化」戰略,初步具備「反稀土禁運」的能力。美國唯一的稀土礦商MP Materials近日宣布,已全面中止對中國出口稀土精礦,明確宣示與中國在關鍵原料供應鏈上的「脫鉤」立場。該公司目前已經恢復一半的產能,在德州啟動的「磁體製造基地」已進入建設階段,未來將進一步整合供應鏈下游產能,擴大氧化物與重稀土分離產能,朝向重建「去中國化供應鏈」的方向發展。 

2,在拋售美國國債方面,中國一直是美國國債的淨賣方,目前所持有的比例,從2013年的最高點13167億美元,降至目前的7608億美元。我這裡引述一位部落客叫「乾隆來」的數據,中共只是美債的「小股東」(持股不到3%)。據統計,美債整體的流通餘額在今年3月底是28.6兆美元,每天有9100億美元的成交量,中國政府持有約2.65%的流通美國公債,在全球美債市場上,一個禮拜就能消化完畢,而且可能全部賣在低點。這就類似一個持股不到3%股東,因為反對公司派而大賣持股,根本無法撼動整個公司的資產結構。所以,中共拋售美國國債會造成美債市場崩盤的說法,完全不能成立。

3,至於中共拒收波音飛機,雖然對略顯財務危機的波音公司造成一定壓力,但在中國「違約拒收」之後,許多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卻搶著要購買。所以一個企業的市場韌性,不在於「佔有率」,而是可替代性。中國不買,其他想買的國家多的是! 

習近平還講不講「東升西降」? 

即使全球各大評比機構下修中國的GDP成長率,甚至預言川普的關稅比率(只要超過35%),就足以抹去對美出口的全部利潤;即使面對國內經濟慘狀,習近平依然視若無睹,且依然高舉「東升西降」的大旗而不改其樂!在不顧「東既沒升、西也沒降」的逆反事實之下,依然對川普的關稅政策進行沖決與對撞。習近平永遠或故意不知,川普的關稅大棒蓄謀已久、戰略清晰,是一顆精準投向中國的經濟核彈。中共的反制措施,至今看來,徒勞無功、白費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