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關稅大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關稅大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鏡報《宋國誠專欄》 

美中貿易大戰12回合 

第六回合:中國下跪?抑或美國讓步?

https://www.mirrordaily.news/story/3981

2025/05/29


如果沒有中國以政治體制的改革為前提的經濟改革,美國的終極目標必定落空。東方IC

202558日-12日,美中兩國在瑞日內瓦舉行貿易會談,美方由財政部長斯貝森特(Scott Bessent)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主導,中國代表則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領頭。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的檯面交戰,能否得出相互接受的成果,全球都在拭目以待。 

會談之後,雙方發表了所謂「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內容重點其實只有2點: 

(1)美國對中關稅將從145%降至30%;中國對美關稅從125%降低至10%

(2)雙方將建立磋商機制,繼續就經貿關係進行協商。 

1,誰想先談?一種「大國幼稚病」 

在談判之前,美中都表現出一種「大國幼稚病」,雙方都堅持對方首先提出談判的要求,西方媒體也都聚焦於「誰想先談」的「羅生門謎題」。似乎誰先表示願意談判,誰就是示弱和讓步。實際上,問題根本不在誰先表態,任何一方的示弱或強勢都無濟於事,問題在於美中能否盡釋前嫌?談出可持續性、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看看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說法:「美國官員不斷就調整關稅措施放風,並通過多種管道主動向中方傳遞信息,希望就關稅等問題與中方談起來」。這位發言人還宣稱:「美方想要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就要正視單邊關稅措施給自身和世界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正視國際經貿規則、公平正義和各界理性聲音,拿出談的誠意,糾正錯誤做法,與中方相向而行,通過平等協商解決雙方關切」。但最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中方對美方信息進行了認真評估。在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界和消費者呼籲的基礎上,中方決定同意與美方進行接觸」。 

在一番強勢表態之後,中國隨即擺出「負責任」的態度:在考慮到「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界和消費者呼籲」而同意談判,似乎完全不需考慮中國經濟與庶民階層所受到的終極。聽起來,中國願為全世界「跪下」,願為美國消費者「退讓」!但明明唯一的原因就是川普的關稅讓中國吃不消,明明是每年4000多億美元的輸美貿易要「打水漂」。這就是「面子政治」下的虛假大話。 

中國跪了嗎?沒有,只是趴在地上!就中國來說,一句話:不談不行,非談不可! 

2,川普關稅,中國「不可承受之重」 

先剔除中國國內經濟受到關稅重創不說,依據最新的報導顯示,在現有互為145%125%的關稅之下,美中之間的貿易已呈冰凍狀態。換言之,在川普的關稅大棒之下,美中兩國的進出口額度已經明顯放緩。 

由於美中關稅大戰,美國最繁忙港口的到港貨物量已經急劇下降。依據CNN報導,59日沒有一艘貨船從中國發往美西兩個主要港口。其中,與正常貨運量相比,長灘港的貨運量下降35-40%,洛杉磯港從54日至510日的貨運量大跌31%。另外,西雅圖港口的貨櫃船已經「歸零」-無貨入港,這是自covid-19以來從未發生過的異常情況。這意味中國已經大量停運對美輸出的商品。船運數據顯示,418日至27日,中國發往美國的貨櫃船噸位從高峰驟降45%,相當於每天減少2.7萬個標準貨櫃箱。 

即使不從中國官方可能「灌水」的統計數據來看,美國航運業的蕭條映照出中國出口的銳減。依據貨櫃追蹤服務業者《Vizion》的統計,截至4月中旬,從中國運往美國的20呎貨櫃(TEU)訂單量暴跌了45%;航運巨擘「赫伯羅德」(Hapag-Lloyd)也統計,中國客戶已取消約30%的訂單,美國航運業已經陷入1930年代以來市場進入成本的最高水平。


美國航運業的蕭條映照出中國出口的銳減。東方IC

從中國方面來看,以20254月份的數據,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4月份同比下降0.1%,這是連續第三個月下降;4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7%,跌幅較3月的2.5%有所擴大。再依據「美銀證券」最新報告顯示,中國 4 月份出口年增率從3月的12.5% 驟降至 0.5%,創下2023年以來最低點。其中,對美出口將成「重災區」;中國製造業PMI 新出口訂單指數暴跌至47.3,創下202212月來新低。即使中國想用「轉口貿易」來續命,但5月起美國將嚴查「原產地證明」,中國的「灰色通道」將被堵死。「美銀證券」還警告,如果關稅戰升級,中國全年出口增速可能從3.2%下調至- 1.5%,換言之,中國「貿易拉動經濟成長」的模式極可能走到懸崖盡頭。 

3,不是「談判」,而是「會談」 

許多人,包括台灣的媒體,可能沒有仔細閱讀《美中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實際上,這次雙方見面不叫「談判」(negotiation)而是「會見」(meeting),《聯合聲明》記載的是“U.S.-China Economic and Trade Meeting,整個會談沒有達成協議(accord),只是提出一些「修正性共識」,只是「建立後續討論的磋商機制」(establish a mechanism to continue discussions)。所以日內瓦會談只是完成「框架設定」(framework setting),也就是雙方在試探對方的核心利益和最後底線,而不是達成「最終協議」(final agreement)

對於「美中日內瓦會談」,雙方都表示「獲得重大進展」,市場也因此瀰漫樂觀的氣氛,但實際上這只是從「關稅戰」邁入更為艱難的「談判戰」。具體議題還需要後續協商,也沒有公布下一輪談判的時間表,簡單地說,這次會談就只是一次「降稅會議」。一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這還不是最終的長期貿易協定,我們現在獲得的是避免關稅壓力繼續上揚的機制」。在我看來,所謂「機制」,是一種「消除市場焦慮的管控機制」,不是「按下關稅暫停鍵」,而是「啟動談判Enter鍵」。所以美中貿易大戰的槍聲才剛響起,90天之後,鹿死誰手,還在未定之天。

490天:對抗性訴求的交鋒 

在這90天之內,才是美中之間貿易籌碼的實質較量!對美國來說,將對中國提出5大訴求:(1)降低來自中共的貿易逆差;(2)解決芬太尼化學前體對美國的侵害;(3)取消財政補貼和低價傾銷;(4)取消對美國的稀土禁令;(5)開放市場,取消對美國企業的市場准入和歧視待遇。 

對中國來說,也會向美國提出幾個訴求:(1)繼續罵美國(這是中共的強項)(2)取消對中共的所有關稅,放棄單邊霸凌;(3)取消對中國的技術輸出禁令;(4)取消對中國企業的實體名單制裁。 

5,美中貿易最終協議,希望渺茫! 

美中貿易會談關鍵不在於關稅比率「談出多少」,80%50%30%?關稅比率只是暫時性妥協,而非矯正美中經濟結構性障礙的藥方。實際上,從中國角度來說,只要美國對中國的關稅維持在30%以上,中國的出口就已經無利可圖。 

西方媒體把這次會談看成美中關係的破冰或緩解,但如果不能取得可持續性、可操作性的關稅協議,何來緩解?所謂「破冰論」,例如宣稱「雖然取得重大突破的希望渺茫,但此舉是緩解中美貿易戰初步嘗試」的說法,只是西方媒體以主觀期待掩蓋嚴酷事實的自我障眼法,無法探究美中關係的深層矛盾。 

美中貿易談判怎麼可能如此簡單!即使「速戰」,也無法「速決」。理由是,美中之間的終極期望(expectation in-between)根本無法交匯!因為雙方都要求對方放棄自認不可退讓的原則。例如中國堅持美國必須首先撤銷所有不合理的關稅,才有談判的餘地,美國則堅稱,如果沒有獲得最終有利的談判成果,美國不會放棄關稅武器。截至目前,雙方的原則沒有鬆動的跡象。 

6,美麗的日內瓦,掃不掉美中角力的陰霾 

美國希望削減對中貿易逆差,要求中國放棄「重商主義」的經濟模式,不要只顧生產卻不消費,但即使中國願意加大對美採購以緩解貿易逆差,也是治標而非治本,且中國已有「毀約前科」,不會得到美國的信任。反過來說,中國把美國視為「中國發展的絆腳石」,川普關稅是對中國的單邊霸凌」和「干涉內政,也不可能在談判中扭轉對美國敵對的意識形態。 

從「目標衝突論」來看,如果沒有中國以政治體制的改革為前提的經濟改革,美國的終極目標必定落空,而美國終極目標的實現,意味著中共政權的垮台!反過來說,希望美國放棄關稅政策,好讓中國繼續屠殺美國市場,那川普所有的政治承諾-包括「讓美國再次偉大」也將落空。這就是美中之間「零和式戰略對抗」的本質。即使日內瓦的風光明媚、景色宜人,也無法在幾天內掃除美中角力的陰霾。(待續)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宋國誠專欄》

川普相對論-世界將進入「矛盾新秩序」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4年11月13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16503


川普的新政策既是激進的,也是矛盾的──一種「利弊與利害互見、共贏與雙輸並陳」的格局。(美聯社)

人們一般以「不可測」(unpredictable)來形容川普的形式與風格,意指性格飄忽、政策激進。實際上,「不可測」是一個機率概念(或比例概念),並非完全無法預知。在川普執政之後,依然可以看出一種「可測/不可測」的對比關係。我把這種矛盾統合狀態稱為「川普相對論」:既無須過度期待,也無須消極悲觀。 

1,移民遣返:政策可測/後果難測 

由於非法移民問題日趨惡化,川普在競選期間曾說:美國已經成為被非法移民佔領的國家。換言之,作為一項堅定不移的競選承諾,一旦川普上台必將展開史上最大規模的非法移民遣返行動。但即使遣返政策明確可期,但後果卻難以逆料。

川普遣返非法移民(無證客)已經勢在必行,理由是不僅涉及國家安全,也涉及社會治安。依據馬里蘭「州銀泉」(Silver Spring)的無證移民前科犯逮捕行動,被列入逮捕名單的無證客多數具有攻擊、搶劫、毒品或槍枝犯罪前科。這批為數高達1100萬的非法移民,往往涉及販毒、洗錢和走私,已構成美國重大的社會治安問題。


一旦川普上台必將展開史上最大規模的非法移民遣返行動。但即使遣返政策明確可期,
但後果卻難以逆料。(美聯社)


然而,依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導,遣送非法移民將耗費大量的金錢與人力。「美國移民委員會」(AIC)非正式估計,如果以每年遣返100萬名「無證客」計算,將耗費預算經費將近880億美元;如果因此引起建築業、餐旅業與農業所流失的百萬勞工,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恐將縮水1.7兆,嚴重的話,甚至引起反抗性的社會暴動。 

2,結束俄烏戰爭:目標可測/過程難測 

川普2023年就曾表示,他將通過「美俄烏三方談判」尋求一項快速結束戰爭的協議。在競選期間川普多次宣稱,它將在「24小時之內結束俄烏戰爭」。雖然選舉語言並不等於政策宣示,但「速決俄烏戰爭」已是川普一個可測性的目標,但過程(如果以談判代替作戰)卻難以預測。 

難以預測的理由是,在速決俄烏戰爭的議程上,必然面臨一個「兩難抉擇」(dilemma),那就是結束俄烏戰爭是否必須以犧牲烏克蘭的利益為前提?或者反過來說,如果不犧牲烏克蘭的利益,俄烏戰爭能不能結束?換言之,一個不犧牲烏克蘭利益(領土與主權)的速決方案,可能非川普意志與能力之所及! 

實際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117日在布達佩斯出席「歐洲政治共同體」(EOC)峰會時表示,他相信川普總統真的想要迅速結束戰爭,「川普希望如此,但不意味著事情將這樣子發生」。澤倫斯基還表示,迅速但無法執行的停火,形同「準備摧毀和破壞我們的獨立」。澤倫斯基甚至「以史為鑒」,他說:「早在2014年試過了停火,我們試圖達成這種停火,而我們失去了克里米亞,然後我們遇到了全面入侵」。換言之,要想犧牲烏克蘭人的利益,澤倫斯基與烏克蘭人民不會答應!


一個不犧牲烏克蘭利益(領土與主權)的速決方案,可能非川普意志與能力之所及!(美聯社)

3,中國關稅:態勢已定/傷害難測 

川普的「關稅大棒」(Big Stick of Tariff)政策源自於狄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老羅斯福)總統的「棍棒外交」(Big Stick Policy)。老羅斯福有句名言:「溫言在口,大棒在手,勝券在握」(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you will go far),但他同時也主張「胡蘿蔔政策」,也就是「胡蘿蔔加棍棒」,採取一種恩威並施、賞罰併進的兩手策略,但是對川普而言則是「沒有蘿蔔的棍棒外交」。換言之,對中國祭出高門檻的關稅壁壘,目標是從大面積脫鉤走向全面脫鉤(斷鉤)應該已經沒有懸念。 

儘管中國對川普回歸白宮抱以悲觀預期,但中國絕不會坐以待斃。至今,中國的因應對策有三種:一是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強硬路線,中國也祭出對等關稅報復,甚至抱持「同歸於盡」的結局亦在所不惜;二是採取「中間規避路線」,也就是通過第三國「洗產地」轉銷美國;三是「談判溝通路線」,採取階段性貿易談判或戰略溝通,以緩解川普關稅大棒造成「美中雙輸」的局面。 

4,盟國政策:低度介入/動向不明 

川普的盟國政策可以概括為「保護主義/低度介入」。川普的同盟理念有二:世界安全「共同承擔論」,非美國必須獨自買單,因此主張北約、日韓提高國防軍費、台灣支付保護費等等,都是這種「安全等價」觀念的表現,以避免美國國力過度耗損;二是美國不全面涉入國際衝突,僅僅保持選擇性的低度介入,這是川普主張削減援助烏克蘭的理由所在。這種「有限責任/低度介入」的思想,來自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起草人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強調優先保護美國自身的資源與安全,甚至採取中立、不干涉的立場。 

未來,對於印太地區,川普將採取一種「鴨群戰略」,意思是以美國為鴨首,獨領背後亦步亦趨的小鴨,一種按照川普的意志而緊跟隨行的「恩庇扈從主義」。面對此一變局,印太國家(包括台灣)幾乎沒有選擇,只能從國防自主與美國救援之間選取平衡。 

世界進入「矛盾新秩序」 

未來的川普新政,並非完全不可測,可測之處依然清晰明白。但也正是因為「並非完全可測」,川普的新政策既是激進的,也是矛盾的-一種「利弊與利害互見、共贏與雙輸並陳」的格局。換言之,世界將走向一種「矛盾新秩序」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