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S.Elio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S.Elio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艾略特研究(6):艾略特的詩學理論

艾略特研究(6):艾略特的詩學理論

對於「詩學傳統」這一詞彙,艾略特表明「傳統」並不被人喜愛,一提到傳統,人們立刻想到老古董、食古不化等等印象;對於詩人,人們往往關注的是他「譯於前輩(或同輩)」的特點,但實際上,艾略特非常重視傳統,沒有一首好詩可以完全地離開傳統。在《傳統與個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1920,後收錄在《聖林》[The Sacred Wood: Essays on Poetry and Criticism]一書中)論文中,艾略特說道:「假如我們研究一個詩人,撇開了偏見,我們卻常常會看出:他的作品中,不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個人的部分,也是他的前輩詩人最有力地表明他們的不朽的地方。我並非指易接受影響的青年時期,乃指完全成熟的時期」。(托・斯・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文集・論文》,卞之琳、李賦寧譯,上海:譯文出版社,電子版,2016,頁6) 




對於艾略特而言,傳統是一種「歷史意識」,因此,詩人的創作空間與素材,就是作為整體的、連貫的、綜合的歷史意識,是當代格局與整個歷史傳承的綜合性存在;只有具備這種歷史意識,詩人才能找到並確認自己的創作地位。艾略特說道:「歷史的意識又含有一種領悟,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而且還要理解過去的現存性,歷史的意識不但使人寫作時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還要感到從荷馬以來歐洲整個的文學及其本國整個的文學有一個同時的存在,組成一個同時的局面。這個歷史的意識是對於永久的意識,也是對於暫時的意識,也是對於永久和暫時結合起來的意識。就是這個意識使一個作家成為傳統性的。同時也就是這個意識使一個作家最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時間中的地位,自己和當代的關係」。(《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文集・論文》,頁6) 

因此,詩人和他的作品的價值,就取決於他()與傳統的關係,對此,艾略特把這種關係稱之為藝術的理想秩序,或美學的批評原則。艾略特說道:「詩人,任何藝術的藝術家,誰也不能單獨具有他完全的意義。他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對他的鑒賞,就是鑒賞他和已往詩人以及藝術家的關係。你不能把他單獨評價;你得把他放在前人之間來對照,來比較。我認為這不僅是一個歷史的批評原則,也是一個美學的批評原則」;(《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文集・論文》,頁7)

在艾略特看來,好的詩、偉大的詩,並不再於詩本身,也不在詩人本人或他的「個性」,而是詩的藝術效果。這種藝術效果來自詩人將歷史、情境、經驗、情感等等加以「綜合」(具有化學意義上的化合作用)的結果,這就是艾略特所謂的「去個人化」(impersonal)理論。「詩人的職務不是尋求新的感情。只是運用尋常的感情來化煉成詩,來表現實際感情中根本就沒有的感覺」;艾略特又說道:「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逃避個性」(《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文集・論文》,頁11) 

在「傳統與個人才能」論文中,艾略特所要強調的核心觀點是,詩人必須「自我犧牲」,才能對過去有這種特殊的認識:一旦實現了這種意識,它就會從詩歌中抹去任何個性的痕跡,因為詩人已經成為一種單純的表達媒介(A poet, Eliot maintains, must “self-sacrifice” to this special awareness of the past; once this awareness is achieved, it will erase any trace of personality from the poetry because the poet has become a mere medium for expression.)

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articles/69400/tradition-and-the-individual-t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