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政論節目

 新聞大破解/宋國誠/2025813

「南京照相館」照出什麼?

中共以仇恨治國 綑綁中國人民!

「江油事件」中國結構性社會內戰?

為何中共沒資格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

習近平已無忠人可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9HMOngEYQ&t=382s

新聞大破解(0813)宋國誠老師講稿大綱

 

Q1:「南京照相館」照出了什麼? 

中國電影《南京照相館》在中國內地熱烈上演。故事描寫193712月日本侵華軍隊攻佔南京時,一位在照相館當學徒的15歲少年羅瑾,在沖洗一名日本軍官帶來的兩卷膠捲時,意外發現了日本士兵犯下暴行的照片,內容包括屠殺、強姦婦女和搶劫,暴行歷歷,不忍卒睹。然而,就在電影放映時,再度發生仇殺在華日本母子的事件。 

依據《新華社》報導,「他(羅進)冒着生命危險保留了數十張照片,並從中挑選出16張,裝訂成冊」。這本相冊在19462月「南京審判」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幫助法庭將日本戰犯繩之以法。如今,這本相冊被保存在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

實際上,《南京照相館》是一部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虛構+(故意)無知─的電影,以為虛構就可以改變歷史。我在這裡指出3點: 

1,歷史中是否存在「羅瑾」這個人?還是根本是個虛構人物,還值得歷史學家進一步考察。真實的史實是美國聖公會牧師約翰‧馬吉(John Magee)拍攝的16毫米電影膠片,膠卷交由其他美國人帶出中國才讓全世界知道真相的。當時的日本軍部是嚴禁日軍拍攝戰爭屠殺照片的,所以電影中說:一個日本軍官拿了兩卷膠卷到「南京照相館」沖洗照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2,篡奪歷史話語權。實際上,抗戰基本上與中共無關。1937年中共在「洛川會議」中,提出中共的抗日方針: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在所謂」一分抗日」之中,毛澤東還特別指示:絕不與日本軍隊正面交鋒!這一史實,已經在張國濤的《我的回憶錄》一書,以及當時蘇聯塔斯社記者的《延安日記》獲得證實。抗戰是中國民國的「國民革命軍」用鮮血打下的勝利成果,中共卻利用虛構電影,篡奪歷史事實。淞滬戰役、南京保衛戰時,中共根本不知道在哪裡!現在居然妄稱是「中國共產黨領到對日抗戰」!

3,這是一部利用「記憶政治學」的仇恨電影,在80年之後的,以仇恨動員的策略,呼喊國恥不能忘。實際上,這就是中共的「記憶詐騙術」,將國恥不能忘轉化為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把「愛國主義」收編為「愛黨主義」! 

「新義和團主義」的民族自虐 

從超高的票房紀錄來看,顯然中國人民醉心於這部民族創傷的影片,從觀賞日軍屠殺族人而滿足於一種「仇恨快感」,實際上,這是一種從「民族痛感」中昇華為今日「民族士氣」的病態折射。從讚賞之聲受到官方與媒體的鼓舞,批判與質疑之言受到網管封鎖,就可清晰辨識官方一則虛偽表示不願當時發生的仇殺日本母子事件傷害中日關係,一則暗中鼓舞仇日士氣充當民族大補丸。這就是明知「義和團」可能誤國誤民,也要姑且一試「扶清滅洋」的翻版鬧劇。換言之,如果義和團是大清王朝積弱不振的表徵,那麼仇日就是今日中國「民族自虐」的表現。


固然,這兩卷膠捲記錄了日本侵華的暴行,但也照出了中國人歷久彌新、永誌不忘的歷史仇恨。從官方到民間,一片讚揚聲,呼籲應該多拍類似這部票房超過60億人民幣的愛國影片,甚至有人宣稱,凡是批評《南京照相館》者,一律就是漢奸!顯然,中共政府與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決心永遠把自己禁閉在歷史仇恨的牢籠之中。「漢奸」一詞就是中共的「仇恨標籤」,80年了,中國人就是放不下!與其說「南京照相館」洗出了日本的殘暴,不如說也洗出了中國人的「悲情自虐症」。是啊!國恥不能忘,但永遠牢記難道是為了未來的復仇?

民族仇恨,不是國恥,而是中共「第四個法寶」!

但是,中共當局不是為了復仇,而是為了鞏固政權,以當今國際情勢,中國不能把仇日當成外交政策,只能把日本當作「暗仇」而非「明敵」。換言之,仇日不是「國恥」,而是中共政權在「統一戰線、組織建設、武裝鬥爭」之後的「第四個法寶」。換言之,仇日不是攘外,而是安內。

中國至今依然無法擺脫不斷重申和強化仇恨動員的意識形態規訓(ideological discipline),來維持中共政權的統治;這種不斷撕裂舊傷口來激發新仇恨的政治煽動,美其名叫作「愛國主義」,實際上是一種走不出歷史傷痛的「文化自閉主義」。放不下過去,就走不出未來;任何民族都有可能遭受歷史創傷,但一個民族的延續與成長,在於建構一種「復健型史觀」,這種史觀在於忘卻歷史仇恨而叧創新的民族方向。然而,在中國這種無希望可期待的絕望年代,保留歷史仇恨成為一種「暫存性治療」,使民族智慧陷入跛腳不起、無力跨步的停滯狀態。

中共每一次對歷史事件的紀念,特別是對日本侵華史實的所謂「紀念」,無論採取什麼形式,無不一次又一次激發無辜的仇殺事件,例如這次再度發生日本母子在蘇州地鐵遭受攻擊的事件。儘管這種「隔代報仇」事件是對當代無辜日本人的無理侵犯─以歷史過往的仇恨來向當代無辜日本人洩憤,完全無助於從歷史教訓中獲得啟蒙和甦醒,但是中共當局要的就是這些:讓中國人民永遠沉睡在歷史悲情之中而不要睜眼,讓所有中國人因為仇日而支持共產黨。果然,在商業票房與黨國利益的交織之下,更多的「愛國電影」將相繼出籠,例如《東極島》、《山河為證》、《坪石先生》、《731》等一系列抗戰題材電影將陸續出籠。這就是讓中國人永遠活在「仇恨蛹繭」和「抑鬱史觀」之中,不要醒來。
 

一個「智慧型民族復健史觀」 

所謂「撫史追憶」,追憶什麼?追憶那永不遺忘的歷史慘案?還是從悲痛中尋求自強之道。我們當然不會否定當今中國極力尋求民族復興之路,但是這條路,始終是一條「擴張─尋仇─報復」的歃血之路。實際上,報復永遠「報不出」正義,一如今天中東地區的宗教與種族戰爭,沒完沒了。如果中國以重啟戰爭的方式達到民族的復興,那只是重蹈日本侵華的罪惡歷史,只是以戰爭報復戰爭,再度興起一場「新中國軍國主義」的災難與浩劫罷了。刺刀與槍砲,不是一個民族重新富強並受到尊重的元素,戰爭永遠不是推進人類文明進化的動力。永遠將自己捆綁在歷史仇恨的禁閉室,只是再陷民族於新的歷史悲痛之中。 

二戰之後,許多國家,包括德國、越南、韓國,甚至包括蘇解體之後的俄羅斯,以及遭到戰爭懲罰的日本自身,都面臨「撫史追憶∕民族重建」的艱難過程。不同的復健政權與不同的復健方式,決定了這些國家戰後復健的成果,並重新接受歷史的評價。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受害極深,於此無庸置疑,作為中國歷史仇人的日本,難以原諒。但是,一句言重的「但是」:愈是受害愈深,愈是應該奮力於「智慧型民族復健」,這是一種廓清民族雜質而整裝出發的超越史觀,一種放下仇恨以利於永除仇恨的健康史觀。一如一個接受復健治療的病患,應該致力於清除病毒,而不是保留於日後。一個蜷縮暗室之人,怎能重見窗外的陽光? 

Q2:「江油照相館」照出了什麼? 

人們在討論「南京照相館」這部虛假的愛國主義電影時,也提出了真實的社會寫實狀況,稱為「江油照相館」。這個照相館才是真正的照相館,照出了中國社會「集體反對共產黨」的真實狀況。 

這個真實狀況是: 

發生在四川江油市一樁校園霸凌事件:一個14歲的女學生,被三個年齡介於1315歲的同齡女孩,誘騙到一座爛尾樓裡面,遭受長達4個小時的辱罵、毆打和脅迫;而最令人憤怒的是,施暴者竟然囂張地說:「進警局10次都沒事」、「未滿14歲不會被處罰」。事後,警方不僅拖延處理,還刻意包庇加害者,只說進行「再教育」。實際上,這不只是一件霸凌事件,而是「集體蓄意謀殺」事件,所以引起當地民眾不滿,集體聚集市政府進行抗議。 

按理說,這是中國大陸普遍存在的校園霸凌事件,大家也見怪不怪,但是這次明顯不同。它存在3個引爆點: 

1,「除良安暴加害者權貴後代vs受害者喑啞之女。按理說,政府存在的目的在於「除暴安良」,但事件本身所表現的,正好相反。雖然當局對此作了否認和澄清,但中共的澄清就是掩蓋。中共不也說「六四天安門」沒有開一槍嗎?那在醫院裡急救的傷患是自己跌倒的嗎?即使是跌倒的,需要輸血急救嗎?所以,「江油事件」就是一家「江油照相館」,是「官逼民反」的真實寫照。「還我民主、拒絕霸凌」為這件事定義了基調。但是,實際上,中國人民已經知道,霸凌者不只是一群未成年的少女,真正的霸凌者,是欺負中國老百姓的「中共政權」。 

2,所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是宋太宗為了告誡各級官員,刻在石頭上的「戒石銘」。江油事件一開始,警察就對抗議民眾進行「暴力驅離」,地上拖行,強制帶走,甚至用「運豬車」來載走抗議民眾,視人民為豬仔,這種「辱民」行徑,引起更大範圍的公憤。 

3,「民怨積累太深」,除了經濟惡化之外,官民對立情緒已經積怨深重。人民認為,中共官員從來都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為黨服務。在抗議活動中,一個共同的聲音就是:欺負老百姓;這個國家完蛋了哦!警察亂抓人,數名警查壓制一個手無寸鐵的老太太,甚至抓走被害人的母親,這種種「警察當流氓」的行徑,證明中共就是一個「反人權、反人民、反文明」的野蠻政權:視人民為芻狗、視人命如草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7QBX0RNu0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ryCQrBolo 

一個奇特的現象是,街頭抗議雖然被鎮壓了,但是「網路抗暴」並沒有停止。人們製作各種「梗」,以「諧音」來規避中共的網路審查。從街頭抗議進入網路抗爭,採取一種我稱之為「匿名革命」的新型態。 

基本上,這不是一見偶發的、個別的抗議事件,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內戰」,是一種繼「四通橋事件」、「白紙運動」以來,一連串「社會反叛」和「庶民起義」的延續。我稱之為「社會火山(social volcano),「江油事件」是又一次「噴火」,但在中國大地底下,卻是洪流滾滾的岩漿。 

「江油事」件證明中共的三大病症:無能、不公、不義,是一個完全缺乏「人民信任」的「正黨」─正當的執政黨,而是完全的「暴力治國」。 

無能,是指全黨沒有能力解決經濟惡化的問題。

不公,執法上護官不護民,甚至是欺民保官。

不義,是指以「暴力維穩」來對抗「合理維權」。

 

所以,隨著經濟惡化和中共「暴力維穩」的加深,未來這座「社會火山」一定會「大量爆發」,形成一股又一股的「抗議洪流」,對中共政權造成「烽火漫天」的威脅。 

「社會火山」一詞是在描述一個「剝奪型社會」的社會抗議能量,是一股隱藏性的「爆破力量」。這包括對「極端維穩」和「相對剝奪感」兩個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反抗,事件反映的是「集體絕望」和「高度焦慮」的心理感受。在《國家為什麼失敗?》這本書中,三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作者指出,國家的成敗取決採取的是「榨取型制度」還是「包容型制度」;「榨取型制度」的特徵是:權力集中、法治匱乏,而中共就是這種典型的「榨取型政權」。 

最近流行一個名詞:老鼠人,白天睡覺、晚上起來活動活動,以最低的能量消耗來度過最低水平的生活。最近有新聞報導,有律師出來做外賣的,有企業老闆跳樓自殺的……。這個叫「悲慘世界」、「叢林社會」、「拳頭國家」! 

至於相對剝奪感,是在中共經濟惡化之下「受害不均」的表現。如果是「一體受害」,一般人還可以忍受,但是如果官員依然生活滋潤,百姓卻生活困頓,那麼社會矛盾就會越演越烈。 

「江油事件」的效應,會是一種「社會覺醒」,對於擁護共產黨的行為已經被視為一種「荒謬」與「愚蠢」。從來不曾看見「用唱國歌的方式反對自己的政府」;抗議行動中,有人高喊:「人民警察就是欺負人民的警察」。這證明中國人已經認清了共產黨,是一次對中共的「不信任覺醒」。這種「不甘被奴隸的人,起來!」,才是最有力的革命力量。 

Q3 

根據美國范德堡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家與中共軍方有合作關係的科技公司「中科天磯」,正在利用國家資金的補助與先進的AI技術,對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進行一種「影響力操縱」(operation influence)的輿論滲透活動。這是一項利用AI的「仿真功能」,採取「以假亂真」的方式,對民主國家進行「認知轉換」和「事實抹黑」的情報行動。 

這意味中共對海外的滲透,已經進入「AI代理」(AI agent)時代。「中科天璣」把「生成式AI」和「海量的個體數據」結合起來,建立一種「逼真統戰」的新模式。 

研究報告顯示,這家公司所建構的AI系統,日夜不停地挖掘社群媒體平台的資訊並進行分析,建構各種動態的「心理畫像」─具有心理感染力的圖像─,再依據使用者的價值觀、信仰、情緒傾向和心理弱點,來生成「客製化」的內容,進而塑造使用者的認知模式與態度傾向。 

在我看來,這就是中共利用AI技術來推動廣泛的「中國影響力」的認知操縱。這些AI生成的形象,利用「真實互動」的策略,能與用戶形成一種「浸潤式對話情境」,從而具有很強的真實感;AI技術還能建立成千上萬的「機器人帳號」,隨時調整對話技巧和情境轉換,讓對話者難以察覺而陷入一種「認知陷阱」,最後受其操縱、任其擺佈。其結果是營造出「與真人在線互動幾乎難以區分」的高效宣傳引擎,並且服務於中共的全球媒體戰爭。 

我把中共這種新的宣傳滲透稱為「專制AI。這種AI驅動的政治宣傳,已不再是假想性的未來威脅,而是「日常性洗腦」。這種複雜的技術已經被中共用來美化專制優勢,抹黑民主體制,識別「反中共言論」並且柔性反制潛在的威脅,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目的就是分化全球社會、破壞全球價值系統,並通過重塑全球資訊生態與敘事模式,導引並控制輿論風向,鞏固中共的執政話語權,最終實現所謂「中國輿論霸權」的目標。 

實際上,再更早之前,也就是2024 5月,澳洲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就發表一篇《中國特色的真相與現實:中共資訊戰系統的構成要素》(Truth and real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e propaganda system enabling CCP information campaigns)的報告,揭露AI 在中國的資訊戰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份報告揭露中共長期以來,試圖建構所謂「全球媒體矩陣」,這個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成千上萬的「海外賬號」、遍及五大洲、觸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涉及多種種語言。致力於宣傳中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活方式等廣泛領域,以提升「全球中國好感度」。 

Q4:習近平的忠誠危機:用人不忠,無忠可用 

劉建超「被帶走、住處被搜查」,在中共的術語中,被帶走就是「被調查」,「搜查住處」就是涉及貪腐,合起來看就是「被整肅」。這種整肅,一般都是黑箱作業,或叫「真空包裝」,不讓外界知道。表面上是避免黨的形象受到傷害,實際上叫做「看不下去」。(文雅一點叫作「不忍卒睹」)。這種「家醜不外揚」的作法,我稱之為「黨內非物質遺產」。 

這是自「火箭軍事件」以來,歷經前外交部長秦剛失蹤,前後兩任國防部長魏鳳和、李尚福下台,中央軍委苗華、何衛東等人失蹤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習近平所採取的政治清洗,或稱「政治消失術」,已經充分證明:習近平已經無人可用!第一方面,親自提拔、親自任用的人,都不可靠,這叫做「別有二心」;第二方面,身邊已經沒有忠誠之人可用,這叫做「寡人有疾」。第三方面,習近平身邊的人,人人自危。古人說:「伴君如伴虎」,在中共體制內叫作「伴習如伴虎」,第四方面,習近平已經是「孤家寡人」,身邊無人可信。四個方面集結起來叫做「四大皆空! 

誰是劉建超?習近平親自圈選的20屆中央委員。他的正式頭銜是「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是一個黨對黨的非正式外交機構。這個單位美其名叫「黨際交流」,實際上劉建超是負責追蹤海外逃亡的腐敗官員,人稱「獵狐行動」,我稱之為「長臂外交官」,很諷刺的是:「獵狐者反被獵」。 

據說,劉的素質不差,一般認為是接替王毅的「下一任外交部長」。但是問題是,素質差的不會被整肅,因為「習家班」叫做「武大郎開店」,絕不允許「功高震主」。想想看,有哪一個政權,前後兩任國防部長「同時遭整肅」,有哪一個政權,前一任外交部長「崗位上消失」,接任者「上崗前消失」,這叫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觀點來看,這叫做「世界遺產」。 

劉建超被帶走之後,中共外交部已經變成「空巢部」,人去樓空。我的估計是:劉建超過度頻繁的訪問美國,違反了「中聯部」只能「中國共產黨與外國共產黨(或社會主義政黨)交流」的傳統。20241月,劉建超以「中聯部長」身份訪問美國,同時也不避諱外界稱他是「後任外交部長」,他在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發表演講,主題是「中國不會另起爐灶再搞新秩序」,什麼不再搞新秩序!中共正在「另建國際新秩序」,怎麼可以說「中國不會另起爐灶」,難道要「死守家園」嗎?這就是劉建超「擅自提出與中央不一致的自我主張」,以為自己「另有高見」。想想看,連習近平或王毅,都沒有機會在美國受到如此「佳評如潮」的待遇,你劉建超想「另立中央」嗎?這叫做犯了政治錯誤! 

另外,劉建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言不稱習近平」!這叫做「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劉建超說中國不另起爐灶,自己卻經常「另起爐灶」,想要站得比「習大郎」高,這就犯了中共的「政治大忌」。

 

 

 





政論節目

新聞大破解 /202586

台灣的「關稅症候群」?關鍵在傳產升級 建構印太非紅鏈!

若中共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 戰術上極困難?

台灣地位「再國際化」破解英前首相強生來台意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WzIkwkjiXs&t=701s



新聞大破解(0806)宋國誠老師講稿 

美國智庫CSIS發布最新兵推報告,分析中國一旦海上封鎖台灣,最大弱點是高度仰賴進口的能源結構,電力系統一旦癱瘓,台灣恐怕面臨系統性崩潰。實際上,除了能源之外,台灣在3個方面:糧食、通訊、基建,也會因為中共的海上封鎖遭到破壞。 

專家分析,台灣天然氣庫存只夠撐10天,煤炭和石油撐712週。當海上運輸受阻,總發電量只剩原本的兩成,衝擊國內和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一般空運和小型走失船無法取代大型商船,沒了外援,台灣恐怕面臨系統性崩潰。 

一,什麼叫「兵推」? 

兵推,全名叫「兵棋推演」(War game/Military simulation)是一种模擬的軍事演習,通常在室內進行,模擬戰爭或軍事行動,以評估局勢發展並訓練決策能力。 它可以被視為一種「指揮所演習」(CPX)或「桌上演習」(TTX)。「兵推」通常是假設某些「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例如這次兵推完全排除了封鎖之前的各種變數,台灣乖乖地被封鎖),所進行的一種「邏輯推演」,與實際戰爭爆發的情況,往往有一定程度的距離或失準。 

一,雖然CSIS這次的兵推,是假設中共已經完成對台灣的海上封鎖,從而造成台灣能源運輸的斷絕,但依然是對台灣安全的嚴厲警告,雖然類似的警告並非第一次,但顯然台灣至今並未做出確切的防範措施。(也許國防部已經有備案,但沒有對外公布)。最近我們常提到一個名詞叫「韌性」(resilience)是一種「適應和修復」的能力,但是過於消極,應該重視「反擊性」。漢光演習非常成功,但除了鍛鍊我們的「防衛韌性」,也要建立我們的「能源韌性」。 

二,中共要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在戰術上非常困難 

台灣四面環海,中共要實施對台全面封鎖,並非成本低廉,實際上非常困難: 

1,封鎖是一種「靜態包圍」,需要一定時間形成緊密的包圍圈,不同於「快速攻擊」,中共陳列在海上的船艦,實際上成了台灣火力攻擊的「活靶」,屆時,台灣海峽會成為「射擊靶場」。 

2,台灣各種形式的飛彈密度全球最高,精準打擊率世界第一,一般誤差在15公分內,已經具備可以攻擊中共內地的長程打擊能力。在面臨封鎖時,可以精準打擊中共「大型運輸建」(運送兵員和裝備)的艦隊,基本上就可以瓦解中共的海上封鎖。 

3,基於台海是一條國際戰略通道,具有航道國家共同的「命運相關性」,在中共完成海上封鎖期間,助台友軍就有充裕的時間來「解封」,就像下圍棋一樣,………… 

三,雖然中共是否能夠實現具有實質戰略意義的「海上封鎖」,還有待檢證。但是基於中共對台動武的「戰爭損益優先次序(priority order),中共認為「海上封鎖」是一種比「登陸佔領」成本更低廉的戰略,所以我們還是必須對中共的海上封鎖做出警惕和防範。 

二,台灣的因應之道 

1,建構一種或多種的「反封鎖」戰術規劃系統,依據兵推結果,做出各種「反兵推」的應對策略,突破中共的封鎖圈。必須在中共一開始實施封鎖之前,就做到「反封鎖、解封鎖」等等超前打擊,不能等到中共完成封鎖,再來緊急應變。必須與國際友台國家,建立「反封鎖聯盟」,以維護「區域能源供應鏈」的安全。 

2,建立「戰備庫存系統,要對「庫存量」與「戰時消耗量」作出統計和規劃。能源庫存就是「戰力庫存」,沒有充足的庫存就沒有持續的戰力。所以不能心存僥倖,抱著「到時候再說」的心態。台灣面對中共的威脅,平時就是戰時! 

3,建立「反封鎖」的護衛艦隊,確保戰時可以緊急打通的能源管道。像這次兵推指出台灣的天然氣在10天之內就耗盡,發電量只剩二成,為什麼是10天而不是100天,顯然我們的戰備儲量明顯不足。例如,我們可以向美國購買能源,美國國會議員甚至認為美國可以提供「護航艦隊」,保護台灣能源緊急供應的安全。 

4能源自主。「非核家園」的意識形態必須拋棄,依賴天然氣和煤炭進口的「輸入型」能源體系必須改變,「重啟核電」是台灣建立「能源韌性」和「可持續性電力」的必要之舉。許多「反核」團體,都不是具有國際關係與中共研究的專業知識,而是患有「左派幼稚病」。與其說他們是「反核」,不如說「假設性怕死」,是一種「虛假的進步主義」。現在的核能技術已經是安全、高效、精緻的清潔核能,已經不是當年日本「福島電廠」的核能水平,已經發展出「安全核能」、「袖珍核能」、「無廢料核能」等等新核能型態。即使要繼續「非核」,台灣至少也必須建立「因應台海危機的核能發電」系統。 

Q2: 美對台暫時稅率 20% 轉機?傳產升級建構印太非紅鏈

 

一,台灣的「關稅症候群」 

自從美國宣布對台課徵20%的關稅以來,台灣出現一種提前、過度、焦躁的「關稅症候群」,我不知道台灣人為什麼這麼「著急」,而且急得非常「玻璃心」。所以與其談「20%關稅」,不如先談「20%亂象」。 

120%是什麼?這是川普在關稅延緩截止日以前,單方面公布的「暫時性稅率」,也就是「後續談判的基準點」,這是一種「軟指標」,。既然還需要後續談判,20%就不是大難臨頭或世界末日,而是給台灣一個「轉機」─提出對策適應新的國際貿易環境。雖然美國貿易代表說,稅率基準「基本不變」,這是「不再繼續談判之下/稅率不變」,但是自川普打關稅以來,川普自己變了多少次?……………….,川普的談判策略本來就是「在談判中滾動的稅率」的談判,不是一錘定案的關稅, 

談判本身就是一種「利害折衝」和「籌碼交易」的過程,需要時間與空間。難道川普一刀切,訂了一個標準、不跟你談判,對台灣會比較好嗎? 

2,除了談判代表之外,沒有人知道談判的方向和內容,所以,在最終談判結果,也就是「協議關稅」尚未出爐之前,所有人都是「站在門外編故事」,都是猜測與杜撰。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全民團結做談判代表的後盾,這才叫做「談判籌碼」,而不是自以為是的扯後腿。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對20%採取「憤怒式回應」,說什麼不賣晶片給美國!說什麼對美國進行貿易報復,(一方面,台積電賣不賣晶片只有台積電自己可以決定),另一方面,在川普拋出關稅政策以來,凡是「報復美國」的國家,是什麼下場?這就是一種「貿易民粹主義」,一種夜郎自大。

 

有些人猜測台美談判「卡」在哪裡?說什麼要對美國「砸」多少投資才能換得多少優惠的關稅,你又不是談判代表,你怎麼知道?有些人甚至指控政府談判叫作「黑箱談判」,更是離譜!談判是雙邊的,甚至是多邊的,本來就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談判對手如果希望保密,你自己卻「見光死」,請問這種「大開天窗說亮話」的談判,對自己是有利還是不利?這就是一種「民主幼稚病」,以為唱反調、扯政府後腿就叫做民主! 

二,台灣的因應之道 

如果最後20%確定下來,確實對台灣的傳統產業造成很大的衝擊,削弱傳統產業的利潤競爭力。但是,難道我們就坐以待斃、關門倒閉嗎?當然不是,而是轉型與升級。 

從國際戰略的角度出發,我認為川普關稅訴求主要有三個軸面: 

一是「對美增加採購、擴大投資(目的是平衡貿易逆差和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這是川普自己說的。

二是「調整國際貿易結構」,關稅是一種「槓桿」,使國際貿易秩序向美國傾斜。

三是「戰略選邊」,以關稅的高低差,促使更多的國家向美國靠邊。 

從以上三個軸面來分析台灣傳統產業的應變。 

1第一個軸面,採取「公私夥伴」、「官民融合」的策略,例如通過中科院、工研院、外貿協會、產業工會等等組織,引導傳統產業在美台工業合作方面,轉型為國家產業的後備軍。例如無人機產業,前端產業進行對美採購和投資,可以入股美國軍工企業,後端的傳統產業,例如材料、零組件、機械等等,則扮演「後勤支援」的角色。又例如,我們不一定非要跟中東購買石油、天然氣,可以改買美國阿拉斯加的天然氣…..。另外重新檢視和盤整我們的「產業保護」政策,哪些該繼續保護的,哪些不該再保護?例如,汽車還該不該保護?另外,採購也可以用「承租」來取代,例如向美國「租借核能」,或採取向美國進行「進口配額轉讓」,簡單地說,就是對外採購走向「美系化」。但是,適度的貿易保護還是必要的,依據《鏡周刊》的報導,美方曾私下對台方表明,若想與日、韓享有相同的15%稅率,台灣必須滿足兩項條件,那就是台積電要入股英特爾49%、且須加碼投資美國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近130)。台積電又不是冤大頭!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不是美國的護國神山! 

2第二個軸面就是轉型和升級。過去,台灣「一隻皮箱走天下」、單打獨鬥的方式已經過時。面對20%的衝擊,也就是利潤流失和價格競爭,唯一的方向就是降低成本和提高附加價值。但降低成本不是從原料和人力方面下手,那只會造成「萎縮式內捲」而是從規模化經營經、導入數位經濟、提高科技含量、投入智慧生產等等來提高附加價值和競爭力。我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說日本旅客來台灣最喜歡買台灣的抹布和不鏽鋼湯匙,為什麼?一是抹布很精緻,二是湯匙很實用。另外就是打開大門,連結國際合作,引進國際領先的科技,簡單地說,告別本土化,走向國際化。 

3第三個軸面,就是台美戰略利益的一致性。台灣必須擺脫「中轉出口」的模式,也就是避免像中國大陸購買原料和組件,在向美國出口。美國現在要全力杜絕「第三地轉運」,台灣一定要擺脫「紅色供應鏈」的陷阱,融入民主供應鏈;在所謂「貿易政治上」要選對邊。

  

這次「凱達格蘭論壇印太安全對話」,是歷來規模最大的挺台大會。但是我認為它的意義不只是「挺台」,因為「挺」具有捧場、插旗的表面姿態,但是這一次,是讓國際社會、讓我們自己,對台灣地位的重要性獲得更有深度和廣度的表達。 

過去,我曾提出「台灣地位的再國際化」的概念。意思是自從退出聯合國以後,我們失去了國際法人地位,近年來,台灣的地位回升,到達「再國際化」的狀態,─再度被肯定本來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次的會議就是一個例證。 

針對Boris Johnson的演講和記者會,我提出幾點回應。我們在重視這位英國前手相對我們的肯定之餘,不只是受到鼓舞之外也要付諸實踐。 

1,讚揚台灣的「體制性成就」

Boris Johnson宣稱,他一生中看到最偉大的認知能力躍進,人工智慧所依賴的高階晶片,歸結為佔有世界95以上市場的台灣半導體產業,並且認為這是台灣政府的戰略眼光,以及企業本身不斷追求進步的決心所達到的,而這一切成功的因素,都是奠基於台灣的自由民主體制。 

2,西方國家將與台灣站在一起

隨著中國加強對台灣的施壓,他認為,也希望,整個西方世界美國、英國、全體歐洲人都能有勇氣,不要畏懼北京,不要躡手躡腳、低聲下氣,而是要堅定地與台灣站在一起,深化我們的經濟夥伴關係。

3,對「台灣韌性」的肯定

他認為,儘管兩岸的力量懸殊,而且面臨中共不惜動用武力強行統一台灣,但是台灣一定「挺得住」。他不相信台灣自由民主的精神會被摧毀。 

4,台灣人希望「維持現狀的和平」,不是獨立

在記者會中,他比較了台灣與巴勒斯坦的不同,他說有一點類似,「但台灣有一個被承認的政府,有實際控制的邊界,還有真正的民主體制;而這些在巴勒斯坦,特別是哈瑪斯控制的地區,是完全不存在的」。實際上,這是一個涉及國際社會「承認」台灣的問題。但Johnson認為,台灣人民並不尋求單方面改變現狀、爭取獨立承認,也就是台灣並不存在「通過獨立來尋求國際承認」的問題。這個觀點很重要,因為這證明了中共以「台獨分裂勢力」為藉口而對台灣施加武力威脅,根本是捏造的,也是完全不成立的。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專題演講

 

《法治教育基金會》專題演講

《中國再威脅》與《憂美論》以及台灣的策略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資深研究員 宋國誠博士

(2024/10/26)


與前司法院副院長城仲模先生(左一)合影


序言 

918日,美國「資訊技術和創新基金會」(ITIF),在華盛頓「國會山莊」(Capitol Hill)舉辦一場題為「中國正迅速成為先進產業的領先創新者」調查報告發表會。這份歷時20個月的報告名為China Is Rapidly Becoming a Leading Innovator in Advanced Industries”(以下簡稱《中國領先創新),這裡的關鍵詞是:leading innovator,指出儘管中國至今尚未站上世界創新的領導者,但中國正在採取「追趕、超越、取代、領先」的四大演進性戰略步驟,通過「美國暗助、自我創新、擊敗美國」的策略與手法,在未來1020年,中國很可能在大多數先進產業中達到或非常接近全球創新的前沿地位。 

我把這種趨勢-中國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奮力追趕,稱為「中國新()威脅」。這份報告可說是近年來最優質和專業「憂美論」的代表作-憂心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節節落後,憂心美國對中國的過度依賴而被中國「反將一軍」;憂心美國的科技領導地位將被中國取代,憂心中國將藉由科技力量對世界進行「科技極權主義的統治」。在這場影響未來世界命運的「大賽局」中,美國若不警惕或預謀對策(台灣也是一樣),很快就會面臨與中國一場「你贏我輸」-中國贏、美國輸-的噩運。 

一,何謂「中國再威脅」(Chinas Re-threatening)
傳統的「中國威脅論」,主要是指「對中國國力提升感到擔憂」,是一種認為中國崛起會因此破壞世界秩序及和平穩定的一種「說法」,對於這個說法,見仁見智、爭論不休;但是到了「習治中國」時代,習近平展現出極大的全球野心(global ambition),尤其在台灣問題和南海主權爭議上,態度越來越強硬,在此意義上,「中國威脅論」已經一個「事實」而不只是一種「說法」。因此,所謂「中國再威脅」(China’s re-threatening)是一種對「中國超前/美國落後」之可能趨勢的高度憂慮與辯證分析。 

迄今為止,西方國家還在為東歐與蘇聯共產主義的垮臺而沾沾自喜,實際上,東歐與蘇聯的垮臺並沒有「連帶引發」中國的失敗。在六四事件之後,中國依然存活了下來,這並不是運氣,而是深具複雜的歷史因素。我們今天應該再思考,當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全球應該如何應對這種「中國(新的)再威脅」? 

儘管在中國歷經Covid-19和「動態清零」政策而遭致當前的經濟危機,我們在「唱衰」中國之際,是否也忽略了中國可能超越美國、技壓台灣、爭霸區域、統領世界?還是,正好相反,習近平是否「逆向而行」,自行閹割了中國超前發展的基礎性機遇?「知共才能反共」,「罵共不足以倒共」,不能用一句「暴政必亡」就含混帶過。歷史沒有必然論,只有實踐論。我們的反共必須進入高階地帶,既要識別「中國再威脅」的技術威脅性,也要揭露其所內含的「惡意圖謀、侵略手段、破壞發展」。以上這些大哉之問,都是值得我們細心關注的重大問題。 

二,對「中國再威脅」的幾點評估 

1,中國「並非無法創新」 

雖然有證據表明,中國尚未取得整體領先,但在某些領域已經領先,在許多其他領域,中國企業可能會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內達到或超過西方企業。具體來說,中國在核能方面領先;在電動汽車與電池方面與全球水準持平;在機器人、顯示技術、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領域接近領先;但在化工、機床、半導體和生物技術方面則相對落後。除了半導體領域因出口管制而進展受阻,中國在其他領域的進展速度「驚人」。這種驚人速度,主要得力於「低成本」和「不斷增長的創新能力」相結合,以及中國共產黨在許多先進行業中「主導全球市場」的決心。在此情況下,我們必須拋棄基於意識形態的「中國無法創新」(China can’t innovate),也不能簡單地把中國的技術創新,比擬為類似於當年「亞洲四小龍」的經驗,而是「政府提供類固醇為激素的噴火龍」(a fire-breathing dragon on government-provided steroids) 

報告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和興建中的核電站數量超過了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中國在大規模部署「第四代核反應爐」方面可能比美國領先1015年;中國生產了全球62%的電動汽車和77%的電動汽車電池;2024年,全球大部分新晶片製造能力將坐落在中國;從2017年到2021年,中國的新臨床藥物試驗增長速度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等等。

2,「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的中國情況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Stephen Roach“Accidental Conflict一書中指出,美中之間已經捲入了瞬息萬變的「全球創新競賽」之中,而美國對中國的擔憂,反映出美國在創新領域的領導地位其實是初期的脆弱。Stephen Roach依據「全球創新指標」(Global Innovation Index)進行評估,中國的GII排名從2010年居世界地43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而中國在中上收入國家中排名第一。Roach指出,中國在知識創新、工業設計、專利和商標等領域的排名特別高,中國在2021年的排名是世界第7位,僅僅落後美國三個位次。這意味著中國在美國背後急起直追。 

3,中國「核融合」發展速度驚人 

另外,依據CNN 919日的報導,隨著中國「核融合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北京對該領域的投資遠遠超過華府。對此,美國能源部「華盛頓核融合能源科學辦公室」副主任阿蘭(Jean Paul Allin)表示,中國政府每年投入約101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72億元)進行核融合研究,相較之下,拜登政府每年投入大約為8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51億元),幾乎是美國的2倍,差異相當明顯和巨大。中國核融合領域的人才庫數量為美國的10倍以上。 

「核融合」是未來能源革命的重大選項。核融合的能量效率要比燃煤、石油或天然氣高出400萬倍,比現有的核分裂能量高出4倍。相對於美國,美國的核融合設施逐漸老化,中國在此領域正迅速追趕甚至超越美國。 

4,中國對西方的「零組件/礦產」封鎖戰略 

依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最新年度報告,由於美國自2015年起已經沒有商業開發鎢礦的活動,今年828日,美國政府的研究人員考察了韓國一家「桑東鎢礦」,這是在中國境外列居世界十大鎢礦項目之一,雙方商議進行「聯合開採」的可行性。美國的目的就是試圖擺脫在稀有礦產方面對中國的依賴。 

中國政府20246月底公佈了《稀土管理條例》,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對關鍵材料的開採、冶煉和貿易制定規則,強調所謂「全產業鏈監管體系」。中國商務部於915日起,對廣泛用於電池和武器等許多產品中的部分銻、超硬材料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換言之,中國政府開始採取「資源斷供」與「反鎖喉」的報復戰略,相繼從晶片製造的必要原料(鎵、鍺、稀土以及可能的其他原料)施行出口管制,利用其在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來與西方國家進行「基礎對抗」,也就是「你(西方)要脫鉤、我(中國)就斷供」。一方面是對美國限制技術出口的外交報復,一方面則是對美國進行「礦產武器化」的策略。 

5,美國協助「中國再威脅」 

我們經常認為,中共的技術大多數是靠偷竊、模仿等等方式獲得的,但實際上並非完全如此。在許多方面,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公司,早已將寶貴的知識產權交給了中國有時是自願的,有時不是。但這些知識產權都被中國轉化為對抗美國以及危害全世界的軍事力量,我稱之為「知識產權的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前美國國務院「關鍵和新興技術特使辦公室」政策與戰略主任里克.斯威策(Rick Switzer)指出,中國今天所處的創新地位並不完全是靠偷竊得來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和外國公司和大學合作,通過在國外學習的學生或是在跨國公司工作的員工等合法手段獲取的。大約有70%的來自大陸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類)專業學生在美國大學學習後,最終進入了中國公司和國有實驗室工作。比如全美最好的「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材料科學專案,為中國培養新的教授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的數量,達到為美國培養的人數八倍之多。換言之,中國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有一大部分來自美國的幫助。也就是說,美國製造了自己的敵人! 

Rick Switzer在接受《美國之音》的訪問時指出,美國多年來不遺餘力地幫助中國建立創新體系,包括美中的大學合作可以追溯到八、九十年代, 幫助中國建立了衛星學校、培訓教授、建立研究所,比如清華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等大學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等等。 

這項研究計畫的主稿人Robert Atkinson也認為,如果起初沒有外國公司的技術扶持,中國會比現在落後10年。「比如華為,如果沒有與歐洲、日本和美國的電信設備公司建立合資企業,華為根本就不會存在」。曾經有一位中國官員宣稱:「這些合資公司是偉大的老師,教我們如何建立華為」。這應驗了列寧的一句話:「資本家會賣給我們用來絞死他們的繩索」。 

在這份報告的發布簡報會上,美國眾議院「中共問題特設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眾議員約翰.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發表演講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表明,任何依賴或開放的大門,都會在中共所選擇的時間和地點被武器化」。這不是猜測,而是「這是我們已經見過無數次的劇本」。 

我以電動汽車為例,長期以來對中國提供「技術轉讓」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

2024年虧損金額將達到大約50億美元,這還是在高額關稅阻止了中國電動汽車進入美國市場的情況下發生的。福特今(2024)8月宣布,停止了一款全電動三排座運動型多用途車的生產,並將電動大型皮卡車的推出時間推遲18個月至2027年。這就是美國企業「養癰為患」最明顯的案例。另一個例子是,全球智慧型手機霸主I Phone,正在失去中國市場的份額;中國政府部門和國營企業已經禁止員工在工作時使用iPhone和其他外國設備,這是中國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的重大案例。 

實際上,幫助中國科技發展的不止是美國,我舉德國為例。德國無人機製造商 Microdrones(生產一款可以忍受極限條件的「四旋翼無人機」),長期以來賣給中國並幫助中國進行「反人道鎮壓」。中國總是以「民用轉軍用」的投機手法,從西方獲得這種「當代最顛覆性的技術」。我要說的是,西方對中國市場的貪婪與依賴,對「無良利潤」的追求,絕對是一條「自掘墳墓」的不歸路! 

三,至今最為強烈的「憂美論」 

John Moolenaar提出警告:中共利用美國提供的技術工具,構建了新的監控鏈條,不僅束縛中國人民,還試圖將這些鎖鏈延伸到全球,包括美國本土。中共將經濟視為政治的延伸,通過消除競爭來贏得勝利。合資和投資公司是中國企業消滅美國企業,而不是與美國企業合作的工具。他說:「列寧曾說過:『資本家會賣給我們用來絞死他們的繩索』,中國共產黨不僅深刻領會了列寧的觀點,而且以此觀點來對付美國」。最後,John Moolenaar總結:「也許有一天,不是我們美國對中國進行技術出口管制,而是中國對美國的科技封鎖」!這就意味著,對於中國在技術領域的超前追趕,全球都必須繃緊神經,嚴肅以對! 

當今天Moolenaar的警告在不久的未來發生時,就會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可怕的「中國依賴」,這種依賴在科技領域尤其令人震驚,並在台海戰爭中體現出明顯的危機。Rick Switzer指出,「在潛在的台海戰爭中,中國對於一些產品的禁運意味著美國的作戰工業基礎將無法運轉,甚至是整個美國工業生態系統的崩潰」。這是至今為止我所聽到的最為深重的警告! 

除了科技領域之外,美國在軍事工業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引起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憂美論」。今年6月,美國陸軍退役少將約翰.費拉里(John Ferrari)在接受 DailyMail.com 的獨家採訪時,也發出令人不寒而慄的警告,他說:「中共製造商已深植於美國國防系統」,「中國製造商主導美國軍火行業的供應鏈」;John Ferrari表示,北京可能會削弱美國軍隊 與此同時,人們越來越擔心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發生衝突」;「如果我們與中國開戰,而中國停止提供零部件,我們將無法製造所需的飛機和武器」。John Ferrari依據「國防軟體公司」(Govini)的報告指出:2014 年至 2022 年間,美國對中國電子產品的依賴增加了600%」。這意味中國在「技術領域灰色地帶」的戰略滲透,以及廣義的「中國依賴」,已到了致命性的地步,而這往往是一場戰爭「料想不到」的勝負關鍵。 

John Ferrari提出最好的解決方案,不是「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而是「購買盟友」(Buy Allies),因為美國沒有能力獨自解決問題。所謂「購賣盟友」就是「向盟友購買」。這意味在武器系統中的「非技術因素」-政治信任原則-要比技術因素更為重要。 

四,「中國再威脅」意味著什麼? 

回顧歷史,沒有美國為了「聯中制蘇」而軍援中國,乃至向中國輸出高端軍事科技,幫助中國實現了軍事現代化,就不會有中國的崛起;沒有美國認定中國經濟改革必將帶來民主轉型的妄想而協助中國進入WTO,幫助中國利用廉價勞力與外國投資實現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不會有中國的崛起。時至今日,再探討「中國再威脅」之際,核心的問題就是:「美國的霸權地位是否開始衰落」? 

我在這裡引述美國學者亞歷山大.庫里(Alexander Cooley)和丹尼爾.內克森(Daniel Nexon)也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上一篇文章:「霸權如何終結(How Hegemony EndsThe Unraveling of American Power)。兩人指出,隨著中、俄的崛起,他們在國際上推行的項目已經可以與美國主導的自由國際體系相抗衡。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是發達國家,可以尋求中、俄作為替代的贊助者,而不是繼續依賴西方的慷慨支持。華盛頓必須認識到世界已經不再是90年代和本世紀前十年那樣,美國的單極時刻已經過去,而且再也不會回來。 

今日,美國已經深切體認,過去盛行的「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已經讓位於「中國霸權論」。中國不僅沒有崩潰,也不只是單純的威脅而已,更沒有走向美國所期待的「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而是一個正在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新興霸權。簡言之,中國正在全球範圍重建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新霸權體系。對此,旅美華裔學者張博樹將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認知和轉變形容為:從「驚人的遲鈍」到「遲來的醒悟」。 

在我看來,基於對中國「專制體制-中美對抗-稱霸世界」之戰略野心的推斷,中國在技術領域的創新與超趕,絕對不會是謀求其國內百姓與世界人民的福祉,而是為了鞏固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權力;對於中共而言,科技是政治的工具,不是和平的橄欖枝。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科技的反人道主義濫用」,我稱之為「數位極權主義」(Digital Totalitarianism),例如利用科技對新疆維吾爾族人進行「DNA採集」和「數位型身心監控」。換言之,「中國再威脅」不只是「再一次」的威脅,而是「擴大性的全球威脅」。 

五,台美合作對抗「中國再威脅」 

面對中國的全球威脅,自由世界必須起身戰鬥。我要明確告訴大家,台灣正處於這場全球威脅的風暴中心。這場風暴,既是意識形態的(民主與專制的對決),也是經濟的(市場經濟對上統制經濟),也是地緣政治的(受挑戰的西方對上崛起的中國),我要加上更是科技的(人道的科技對抗反人道的科技)。在此意義上,台灣已經沒有權利抱持「小確幸主義」(a little happiness)置身事外,而是必須採取「跨界合作」(cross-border cooperation)與「價值聯盟」(alliance of value-system)的戰略,正面迎戰中國再威脅。 

如果前面提到John Ferrari的建議是「購買盟友」,那麼台灣的戰略就是「購買美國」(Buy America)。我們不能再依靠「意識型態的反共」或用一張嘴唱衰中國,例如空喊「暴政必亡」就想贏得兩岸之間的對抗;反共不是「教條」,而是「對策」。我們應該制定明確而強韌的戰略,準備迎戰兩岸之間的「科技對抗」。 

近期,由「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U.S.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組織的貿易代表團來到台北,討論如何台美「聯手製造」空中和海上無人機。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與進展。 

今年2月,國防部效法美國「國防創新單位(Defense Innovation Unit, DIU),成立「國防創新小組(DIO)」。國防部最新書面業務報告指出,創新小組現階段將「無人機指管」、「反制無人機系統」與「水下無人艇」等需求列為優先項目。這項計畫將藉由發展「創新作戰概念」,「確認聯戰需求」,並透過「商情調查」及「公開徵集」等方式,瞭解國內外科技最新發展情況,將經評估符合需求方案,納入國軍建案程序進行籌獲。簡單地說,就是國防需求與民間產能的動態結合,既符合美國「軍工友岸外包」的政策,也可以打造台灣成為「民主兵工廠」的地位。 

台灣方面可以藉此機會,善用台灣在「先進半導體」的優勢,嵌入美國及其盟友在「無人機供應鏈中」更為重要的參與者角色;換言之,對美國來說,可以藉助「台灣製造」來降低美國對「中國製造」的無人機及其零部件的依賴。這是一種雙贏戰略,並且應該在其他領域延伸和推廣。 

我所謂的「購買美國」,是指台美建立「軍工聯合生產」的「全產業鏈」。這是去除「憂美論」和反制「中國再威脅」的必要之舉。軍工生產鏈不僅僅是一種「武器系統」的合作,更是一種「信任系統」的建構,軍工生產的結合必然促進價值與制度的認同與共識,形成更加緊密的價值聯盟。 

台美軍工合作的趨勢,其實也說明台灣的國防武器系統,不僅可以不再維持對美國的「單向採購」,而是可以轉向「雙向聯購」-一種技術與製造結合的強韌體系。一如John Ferrari指出,「在向烏克蘭運送了數十億美元的軍事設備和物資後,美國的武器庫存已降至危險的低水準」。所以,美國技術輸出/台灣生產製造,足以改變這種危險狀態。 

我以一句話總結今天的演講:中國的技術創新與超趕,已構成對包括台灣在內的自由世界的再威脅。這是一個艱難的課題,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希望藉由這篇演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與關切,共謀對策、保衛台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