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我的雜思筆記(13) :深度反思

 我的雜思筆記(13):深度反思


我們能不能從地質學、生物進化論來討論思想與精神的演化呢?

依據資源的歷史法則,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經濟學的原理將人類精神與物種演化結合在一個客觀規律中。Geerat Vermeij說道:「我們通常認為經濟這個詞是用來描述貿易、利潤、市場和金融等等,但它可以用於整個生命系統的組成與創建(Although we usually think of the word economy in such human terms as trade, profit, markets, and finance, it appears just as aptly to the systems of which living things other than humans are constituents and architects) 。但這一規律已經逐步被打破。那就是「一個過於快速的經濟增長」,正在「干擾」著52億年的生物史,世界已經無法「再持續」(sustainable)。除非,人類可以重新接受一種「緩慢的增長」。但這似乎是一個最大的笑話(或是神話)

我們往往只看生物進化法則中的「正反饋」-過剩的生產和豐腴的消費,強者的掠食和權力,卻不知「負反饋」才是生物進化真正的動力。由於資源供給有限,以及被掠食者總是設法逃避被掠食(這是一種「反消費的生命機制」),基於稀缺和機會管道的不足,所以必須設法改善。改善,就是進化的動力。

我們不能忽略「失敗者」(the victims)的歷史地位。沒有失敗者力圖並成功地避免失敗(儘管最終還是失敗),如果沒有掠食者總是經常掠食失敗(儘管最終還是成功了),也就是如果沒有這種「優者∕從屬」之間永恆的鬥爭,進化是不可能的。

於是,進化(生物界的成功)就是一種建立在殘酷地掠食與淒慘地被掠食的循環之上。但是,鬥爭永遠歸結為鬥智。即使是強者,如果不會反思何以掠食失敗,終究也會成為徹底的失敗者-死亡。依據Geerat J. Vermeij (Nature: A Economic History) 的觀點,進化不是建立在「弱肉強食」的簡單定律之上,而是強者與弱者之間的「調適」(adoption)的過程,它首先是生物主體自覺地自我反思與自我調適。鬥爭,不等於進化,對鬥爭的反思與調適,才是進化。在此意義上,進化論絕不是唯物主義的,而是生物體對自然的深度思考,以及人類對他者的調適而形成。失敗是進化的內在法則,對失敗的反思則是進化的動力。

反思,決定一切。精神的進化也是一樣,找不到成功的機會,是因為無法調適錯誤的自己。自我反省者,才是成功者。

Geerat Vermei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