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德治縣,和美家園―德清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德清」既是一個浙江的縣城,也是今日中國建設生態文明中的一股清流。在湖州市委劉勇處長的引領之下,我們來到了這個知名小城。德清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街道整齊、建築雅致、禮貌周到,是一個「人性化的城市」,展現出很明顯的開放性、創意性與優質素養。
德清以建設「和美家園」為理念,在全國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是一個以「道德建縣」為亮點的成功典範。德清是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介於湖州與杭州二市之間,隸屬湖州市管轄,縣域面積93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3萬人,東鄰上海和嘉興,北接蘇南和湖州市區,南部緊鄰杭州,為杭州都市圈「節點城市」的成員之一。德清作為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開放帶動,接軌滬杭」的發展戰略,縣域經濟較為發達,綜合競爭能力2010年位居浙江全省第16位,2012年全縣GDP總量308億元,先後8次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經濟表現成績斐然。
德清具有獨特的生態資源,近年來,通過開展「十百工程」、「千里生態長廊」、「中國和美家園」建設等活動,營造了「天藍、地綠、水淨、人和」的生態人居環境,打響了杭州都市經濟圈「後花園」品牌。
美麗的莫干山景色(作者拍攝) |
一、“和美家園”的提出與實踐:四軌並進
儘管德清已經步入新型工業化之路,建成了以裝備製造、生物醫藥、裝飾建材為三大主導產業的“3+X”工業體系,但在發展高新技術以提升物質生活之際,德清並沒有忽視對“道德文明”的建設;正如前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大會上指出的,“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德清人致力於建立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的“兩富社會”;致力於建設“道德高地”,形成一個溫暖和諧、彬彬有禮、人文鼎盛的田園城市。
人們對美麗鄉村的理解,一般著重在自然資源、風景外貌、環境品質和旅遊觀光等物質層面的美化,但光是建設一堆A級景區、全力促進環境保護、打造頂級高檔的旅遊區,也不足以創造出真正的美麗鄉村。“美麗”應該具有更深層的精神內涵,因為即使山清水秀,若沒有“好人好心”的道德品質相配合,青山綠水也可能退化成窮山惡水。德清農辦新農村指導科工作人員吳雁飛告訴我,“在2008年德清縣委書記王勤首先提出“美麗鄉村”之後,2009年,我們德清與浙江大學“生態規劃與景觀設計研究所”以及人大、政協、各界人士共同規劃,在美麗鄉村的基礎上共同提出了“和美家園”的主張;我們認為除了鄉村要美,人文精神、道德水準、鄉風民俗也要美;這樣,在當時的縣委書記王勤的領導下,我們不僅充實、豐富了“美麗”的概念,也把“美麗鄉村”的內涵與實踐進一步予以深化和昇華”。
二、現代田園城市的「德清模式」
中國美麗鄉村建設,一直受到英國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以及後來的「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的影響。霍華德的兩本著作《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和《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對中國處於轉型期的城鄉統籌發展戰略,起到了重要的參照與借鑒的作用。霍華德帶有社會變革與文化涵育的田園城市理論,主要有兩大重點,一是把大城市的先進技術和鄉村迤邐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藉以消除近代工業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城市病」;二是轉變現代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強調人類的居住與生活應該納入對自然生態、精神舒適與人文素養的追求。在我看來,中國素有田園牧歌、山水詩畫、隱逸思想和桃花仙境等傳統,很容易接受西方近代田園城市的理想與目標,而霍華德理論的兩大重點,也都在德清的美麗鄉村建設中,在諸如《「中國和美家園」建設總體規劃》、《現代田園城市全域規劃》、《縣域村莊佈局規劃》、《縣域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心村建設規劃》等等施政中得到了實踐與驗證,特別是表現在農村環境與生活品質的改善方面。
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的著作《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
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和「新城市主義」,其核心思想是以城市繁榮和鄉村美化的互動來取代城鄉分離與發展差距。「田園城市」在規劃上重視區域綜合規劃,強調鄉村文化記憶與歷史傳承;以「宜人宜居」為中心,尋求自然、人文、歷史、環境的綜合協調性。德清的「農村優聚政策」,例如重建農村居住空間佈局,藉以實現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的「中心村集聚∕兩規合一」機制,就是一種田園城市綜合治理的體現。通過「農戶集聚優惠」政策,嚴格管理農村建設用地審批、監管農房建設品質,防控農村土地違法行為等等,以「強力政策」為後盾,推進村莊集聚、農房集建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最終實現「宜人宜居」的目標。目前,全縣151個行政村的1751個居住點,已通過規劃撤並為229個居住點,其中全縣112個中心村已全部實現「兩規合一」。自2010年以來,全縣已有71個行政村啟動了「中心村集聚專案」,在中心村集聚建房的農戶達3050戶。
農村集聚政策可以達到多方面的效益。一方面,原本分散落後的農村住房,通過土地流轉的補償和收益,可以換取嶄新而華麗的新住房,所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農民從泥牆土瓦的舊宅,搬進了新式華麗的獨立洋房,使傳統農村轉變成現代農村的整潔風貌;而集聚後流轉騰出的土地,可以節約利用、高效投資,進行規模化、公司化的產業轉型(例如「農業生產區」和「糧食功能區」)。另外,農村基礎建設-供水、公交、垃圾處理、污水治理、環境綠化等等,也得到了集中覆蓋和一體化管理的效益;如此一來,一則農民生活品質得到改善,土地集約效益獲得提高,二則剩餘勞動力經培訓後轉作新型農業產業,不僅提高了農民素質,也提高了勞動生產力。
集農業、生態與旅遊於一體、結合產、官、學於實踐的案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作者拍攝) |
例如,位於武康鎮西北部的五四村,2002年開始,村裡對農田採取土地流轉經營,將土地由原來的承包到戶,轉為集中流轉,探索農業產業化新路子。2007年11月,五四村成立了專業性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改革促進土地流轉,土地流轉率達到100%。如今全村近2000畝耕地分別被7個企業(大戶)承包經營,形成了「德華速生場」、「蕭山紅楓苗木基地」、「億豐花卉基地」、「優質水果園」等7大特色農業基地,農戶收入大為提升。
三、國家級城市綠化典範-「3050平原綠化工程」
在我看來,田園城市必須以「鄉村美化」為依託,並使鄉村的美麗轉化為公共資產、集體便利和經濟收益,進而與城市進行聯結互動,形成城鄉迴圈發展的動力。近年來,為了徹底改造鄉村面貌,優化農村生態環境,拓寬群眾受益面,德清提出「全受益」政策,大力開展「四邊三化」行動,做好公路邊、鐵路邊、河邊、山邊等區域的潔化、綠化和美化工作,建立縣、鄉鎮、村「三級環境衛生管理機構」,形成「戶集、村收、鄉鎮運、縣處理」垃圾收集處理網路,並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其中,優質的供水機制最具特色,目前已實現全縣43萬人民都能喝到莫干山上礦泉水的目標,實現飲用水「同源、同網、同質、同價」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形成城鄉均衡、資源分享的目標。
除此之外,基於「生態林業構築綠色屏障,民生林業實現興林富民,人文林業弘揚生態文明」的戰略主線,德清大力推進「森林德清」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其中,「3050平原綠化工程」是德清力爭成為頂尖森林城市的一項宏圖。所謂「3050綠化工程」,是指到2015年,德清縣平原地區林木覆蓋率達到30%、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0%。「3050平原綠化工程」自2011年啟動實施以來,包括開展了森林通道、森林村莊、森林網格、森林產業等平原綠化建設工程,縣政府每年拿出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平原綠化獎勵和補助,至今已實現綠化總面積3.6萬畝,創建省級森林村莊9個,市級森林村莊23個,創建市級生態村83個,實現了大範圍鄉村綠化的目標。
2012年開始,德清縣整合農林、水利、建設等項目資金,啟動建設了「西部環莫干山異國風情休閒觀光線」和「中東部歷史人文景觀線」。其中,莫干山異國風情休閒觀光線涉及武康、筏頭、莫干山等3個鄉鎮7個行政村,全長23公里,規劃總投資9100余萬元,綠化總面積19.7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資3500萬元,綠化面積10.6萬平方米。其中莫干山鎮高峰村成為首批國家級生態村,武康鎮五四村通過國家級生態村公示。如此勵精圖治,再過幾年,一個具有示範作用的「中國田園城市」典型,將在德清完整呈現。
蒼翠勁美的莫干山(作者拍攝) |
四、農村全方位服務體系的建構
(一)“兩區”建設與培育農政人才
2010年,浙江省委(府)作出了全省開展“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兩區”建設,德清因此推出了“3830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程”和“糧食功能區建設工程”。“3”是指建設3個現代農業綜合區(新港、莫干山、湘溪),“8”是指建設8個主導產業示範區(漁業、畜牧、蠶桑、早園竹、花卉苗木、茶葉、蔬菜、毛竹等),“30”是指建設30個左右特色農業精品園(其中15個規劃在新港、莫干山、湘溪三個現代農業綜合區內)。經過短短2年的努力,2012年,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7個,糧食生產功能區完成1.25萬畝;新增綠色食品11項,無公害農產品43項,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
然而,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之際,專業人才需求孔急。為了培養農村新人才與新幹部,德清成立首家授予大專學位的“農民學院”,培養農業科技儲備人才,另外也建立“市校合作”制度,由湖州市與浙江大學合作,推出每年開班的“農業推廣班”,授予正式的碩士學位。德清每年輸出5、6個學生參與學習,政府補助一半的學費,目的培養農政人才與農業領軍人物。
(二)長鼻子:德清校車護兒童
在中國推行城鄉一體化之後,許多農村學校被拆撤,農村孩子必須進城念書,遙遙上學路,安全問題乏人照料。德清縣體恤父母、愛護兒童,為了給縣內兒童安全舒適的上學環境,縣政府耗資2000萬元,推動城鄉校車的“專車專營”計畫,購買了近80輛黃色安全校車,接送孩子們上下學。每一輛美式校車造價40萬元,相當於一輛奧迪A6的轎車,目前已覆蓋全縣近一半鄉鎮小學。這些校車,與美國通行的school bus在造型與顏色上幾乎完全相同,因為有個巨大的車頭,被孩子們稱為“長鼻子”!為了真正落實校車安全,所有校車都安裝了GPS定位系統,行車線路、駕駛時速在教育局安全科的電腦系統裡都能跟蹤到,一旦超速,監控系統就會報警。所謂“德清校車”,不僅是全國創舉,更讓德清的小朋友成為中國最讓人羡慕的學童,因為這樣的待遇在國內非常罕見,即便出生在比德清更富庶的地方,同齡的兒童仍然要忍受超載、混載的痛苦。這些措施皆顯示德清縣政府的貼心與細心。
(三)誠信商品與信任經濟
善用德清人固有的道德意識與誠信原則,德清還致力於發展“誠信商品”,堅持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為了建立農產品的安全與誠信原則,發揮道德文化和農業產業基礎優勢,德清還成立了“農產品誠信聯盟”,打出“講道德更健康”的誠信農產品品牌。目前,全縣參與誠信農產品創建活動的企業有250家,縣農產品誠信聯盟擁有成員150多家。
為了服務農民進行技術創新與農業改良,德清縣還組建了“新農村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以方便於“和美家園”建設融資的需要;另外又組建“縣農業發展擔保公司”,替農民進行信用擔保,滿足農民生產資金的需求。另外,德清還成立了全省規模最大、全市首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德清幹元德農農村資金互助社”。自建社以來,已累計發放貸款金額1.61億元,有效支援了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目前,累計評定縣級信用鎮6個、信用村100個,信用戶4.9萬戶,其中市級信用鎮2個、信用村14個,完成了林權抵押貸款8655萬元,並開展農房抵押貸款試點等等。這種“農村資金互助社”通過農業專案的申請與評估,進行信用村、信用戶的評選,貸款資金運用的監督與協助,其作用在於彌補國家銀行設置點的不足。實際上,這種“農村資金互助社”不僅是一種金融體系,它同時還是一種“服務型/熟人信用”的經濟互助體系。例如互助社的信用員,除了監督專案的執行與效益之外,還不時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科技、生產條件等等難題,不僅活絡了農村資金的積累與流通,也保障了農村建設的基礎和永續性。
五、「洋家樂」-田園城市的國際化
(一)洋家樂:中國低碳旅遊的示範
在田園城市的建設上,德清縣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觀、歷史資源與文化條件。在旅遊資源方面,德清擁有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莫干山」,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4A 級旅遊景區「下渚湖」;在歷史資源與文化傳統方面,德清擁有農耕文明源頭「良渚文明」與瓷器鼻祖的青瓷文化,擁有耕讀傳家的儒家士大夫傳統,幽靜恬淡的隱逸文化,還有以民間節會為代表的農村民間文化、採摘節和戶外運動為代表的現代生態休閒生活,以及茶文化、橋文化、宗教文化、遊子文化等等文化元素。
田園城市本來就在追求勞動與休閒的結合,對此,德清以「兩線兩點」為佈局,積極發展「品高質優」的鄉村旅遊產業,打造了「中東部歷史人文觀光線」和「西部環莫干山異國風情休閒觀光線」兩條主線。除了人們熟知的「農家樂」之外,「洋家樂」已成為德清的一大特色。目前,莫干山鎮、筏頭鄉擁有來自南非、法國、英國、比利時等10多個國家投資建設的各類「洋家樂」35家,採取公司、國際友人、文化創意人士投資經營等多種形式,其中尤以「法國山居」和「裸心谷」最為知名,以注重生態環保、綠色低碳和東西文化融和為目標。2012年共接待境內外遊客10萬人次。另外,武康鎮五四村、雷甸鎮楊墩村、筏頭鄉後塢村等一批傳統農村休閒旅遊特色村,也不甘落後,旅遊收益不斷增長,德清縣因此被評為省級旅遊經濟強縣,浙江省首批中國低碳旅遊示範縣。
(二)裸心谷:生態旅遊的知名招牌
「洋家樂」,顧名思義就是洋人在中國農村經營的農家樂,投資者是外國人,經營上是洋派作風,旅客大多數是外國人。2007 年,在上海從事媒體工作的南非人高天成(Grand Horsfield),和朋友在德清縣莫干山腳下一個叫「三九塢」的小村,租下了幾幢農民的泥坯房,開出了首家「洋家樂」,名為「395」。後來,高天成又看中了位於筏頭鄉的一片國有林場,投資數億元,創辦了生態度假村「裸心谷」(Naked Retreats)。取名「裸」字,是為宣導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生活態度。這座堅持不砍伐、不裝飾、不污染的原生態渡假中心,本著「責任旅遊」(responsible travel)的理念,在施工前就在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進行註冊,2013年3月通過國際LEED綠色建築認證,成為亞洲第一個擁有LEED綠色建築鉑金認證的渡假村。
裸心谷」座落在山頂上的渡假客房(作者拍攝) |
「裸心谷」前廳副經理王愛華告訴我,「幾年前,高先生偶然與友人騎自行車來到離這裡不遠的『三九塢』,看到了許多農民廢棄的老房,看到這裡的水土、山形、風景實在太美了,他於是有了一個想法,把農民的舊屋改建一下,沒事就邀請朋友從上海來此渡假,因而建立了第一個渡假村,叫『裸心鄉』。後來,為了進一步擴大,找到這裡一處國有林場,把林場進一步進行環保化開發,就形成了今天的『裸心谷』」。實際上,Grand Horsfield從小生長在南非的一處農場,喜愛戶外運動,草原和高山是他童年遊戲的場所。他長大後來到中國,他發現城市生活、污染和壓力,使人的身體與意志陷入衰弱。於是他開始逃離城市,尋找一個鄉村隱居之地,也就是這個「裸心谷」。國際友人能來此坦露心懷、隱逸修身,證明德清的莫干山已躍居世界頂級旅遊勝地。
六、道德治縣,家和人美
2011年10月13日,廣東佛山發生一樁「小悅悅事件」,一名2歲女童王悅(乳名「小悅悅」),在黑夜裡獨自跑出家門百米之外,先後被兩輛汽車輾身而過,然而,路過的18名行人竟置若罔聞,一直到第19名路人,一名清潔工陳賢妹,才把受傷的女童救起,但最終女童還是宣告不治。佛山路人漠視女童被碾事件,驚駭全國,人們對中國的國民素質感到質疑,對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物質肥胖、精神貧血」的畸形現象,提出了反思和批判。然而,德清正好相反,與「小悅悅事件」截然不同的是德清的「陸松芳事件」;陸松芳是一個貧苦的拉煤工人,在汶川大地震時,把兩年多來積存的所有儲蓄,全數捐給了地震的受害者。如果「小悅悅事件」令佛山人汗顏蒙羞,「陸松芳現象」則使德清人同感驕傲!
德清以道德治縣、倫理施教,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既維護「物景之美」,更重視「人心之善」,被人們稱為「德清現象」。這種積醞在人們內心深處,作用於社會公益之上的道德意識與行為,不是政府刻意營造或宣傳所能獲致,也不是興辦幾個活動就能生成,而是歷經悠久文化的傳承和涵養,才得以生根茁壯。走在德清,可以看到城裡設有「公民道德教育館」,農村設有「和美鄉風館」,民間則有34個由老百姓自己設獎來表揚老百性自己的「草根獎」。自1997年馬福建設立第一個「孝敬父母獎」,以至2012年李愷的「少兒進步獎」,再至今年(2014) 最新的「一諾千金獎」,這些以道德楷模為立名,具有美化人心的「設獎」創舉,被選入中央「文明辦」編發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案例8個100叢書》之中,成為中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典範。
德清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傳統,文風鼎盛、名人輩出。諸如南朝文學家沈約;唐代詩人孟郊;元朝大書法家趙孟俯及其妻子女畫家管道升;明代醫生胡璞發明了「人痘法」,解決了威脅人類生存的世界第一瘟疫—天花;清末著名學者、一代「紅學」大師俞樾、現代戲劇藝術家沈西苓和現代詩人俞平伯等人,皆出生或生活在德清。歷代文人騷客或者寄情於德清鐘靈毓秀的山水之間,或者遊歷居住于德清青山綠林的道途之上,這一文化傳統造就了今日德清崇善尚德的美麗風貌。
德清政法委副書記胡起炎告訴我,「在鄉村建設之中,除了自然景觀的美麗之外,人的和諧也很重要。謙遜有禮、與人為善的觀念,在我們德清的鄉村社會裡,非常重要也十分普遍。你看有些人把房子蓋得非常華麗,但如果只是個沒有文化的富裕人家,也不見得獲得村民的肯定,甚至斥之以鼻,反而一些清苦人家,人品端正、詩書傳家,反而受到大家的尊重。我們德清在這十幾年來,先後推出了『孝敬父母獎』、『助人為樂獎』、『環保獎』、『誠信市民獎』等等34個『草根獎』,已有超過5000人次獲獎」。實際上,許多道德佳話和善行故事,都不是政府出來打造或創新的,都是發自民間自發的情感力量。在我看來,這種「草根力量」就是一種精神能量,它源自于老百姓對一種和諧社會、人間溫暖的願望。這種願望是高尚而深厚的,積久之後就形成一種社會感染力,這是德清建設「和美家園」的內在動力。
德清政法委副書記胡起炎先生(作者拍攝) |
胡起炎副書記提到,「近幾來來,德清發自民間湧現了無數的道德楷模,給社會樹立了良好的示範。德清每一次都獲得『道德提名獎』。這個獎不是由縣提名的,而是由中央評選出來的;在中國,僅僅一個縣,每年都獲得道德楷模的提名,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像汶川大地震時,我們德清有人捐了一萬多塊錢給受災難民,我本來以為全民救災本屬應該,後來我才知道這一萬多塊錢是一位60多歲老人捐出來的,名叫陸松芳,是一位拉煤炭的老人家,他把幾年來拉煤、好不容易賺來和積蓄的辛苦錢,統統都捐了出來」。在我看來,陸松芳的義行,以及「民間設獎」的風氣,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的現況下,確實具有導正偏頗、引領風氣的作用。
七、建立道德評價與社會治理
道德楷模的「提名」和民間自發的「設獎」,不只是一種追求時尚、趕搭風潮的「做秀」而已,深層來看,它實際上在無形中發揮了社會集體道德評價的作用。「道德評價」(moral evaluation)具有對道德意識的啟蒙、道德認知的催化、道德情感的共振、道德行為的仿效等等作用。不可諱言,在中國推行市場經濟之際,一方面農民的鄉土依戀不斷褪化,傳統的鄉規民約失去了約束力,一方面又尚未在轉型中建立市場秩序與法治觀念,例如依法履約、誠信交易、消費者主權等等原則。因為中國幾千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制,以及長期框限於計劃經濟的慣性,農民一方面對市場經濟相當陌生,一方面又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失落了傳統美德,以致陷入既缺乏市場法理之認知又游離於市場規範之外的兩難困境。然而,中國社會並非不重視鄉村道德教育,而是在道德教育中過度偏重「英雄」(hero)與「聖哲」(saint)觀念,往往以超越性的高道德標準,來約束鄉土社會的基層農民。然而,德清的「楷模提名」和「民間設獎」,是以鄉土情感和民間善行-夫妻之恩、婆媳之道、長幼之愛、社會之益-為道德評價的標準,通過「熟人集體評價」,亦即通過熟人傳播和農村輿論,從平凡人中提煉不平凡的德行善舉,適足以矯正中國傳統上陳義過高、不切實際的「英雄主義道德觀」,使現代道德觀念得以在重歸鄉土依戀和熟人社會的基礎上,建立具有現代公益取向的道德體系。
除了「草根獎」的設立之外,以政府為引導的社會綜合治理,在傳統道德之外增加現代法治觀念的培養,也是德清主要的成就。胡起炎副書記談到了由政法委帶頭推動的「三治」:「今年,我們最大的任務就是啟動『社會治理創新』,也就是結合法治、自治、德治。『法治』就是政府依法管理,但同時也做好社會保障工作,使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貧有所濟;『自治』就是群眾自我管理,通過『調解委員會』以及各種群眾組織、婦女組織等等協調機制,尋求農村各種矛盾得到合理的解決;最後就是『德治』,通過『文化大講堂』、『和美鄉風館』等等,利用『蠶花廟會』、『浙北幹龍燈會』等等優質民俗活動,以及利用『殺豬飯』、『魚湯飯』等等年俗活動,引領農村風氣走向溫良祥和的境界」。
象徵豐收與富足的「殺豬飯」年俗活動(作者拍攝) |
德清縣外宣部副部長姚文忠也指出,「美麗鄉村,首先是美在心靈,只有心靈美,其他一切的東西才會美」。在一般人眼中,特別是黨政幹部的想法,抓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遠遠要比抓道德建設見效快,但為什麼德清要抓道德建設這一塊呢?為什麼會被媒體定位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德清現象」呢?姚文忠認為,「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歷史傳承』。德清早在西晉太康元年(西元280年)就已建縣,具有悠久的文明史,而且德清歷來只出文人,不出武將,曾經出了狀元4名,進士180多名,這說明了德清文風鼎盛、鄉風純樸;另一個原因是現實上的需要;實際上,我們溫總理所說的『道德滑坡』,像老人跌倒路上沒人攙扶,車禍受傷沒人搭救,在當前已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這種道德滑坡已不是偶然,而是經常滑在我們每個人的眼前….,在此情況下,道德的傳承和重建,當然是至關重要的」。
德清縣外宣部副部長姚文忠先生(作者拍攝) |
但是道德建設必須是一種良性互信的過程,光是政府推動,民眾不熱心、不參與,終究是「一頭熱,一頭冷」。姚文忠副部長告訴我,目前德清縣委正在推動「道德建設的群眾路線」,希望達到全民自覺、全民參與、全民啟動……。「我們現在採取的策略是『推一步、退一步』的作法。從1997年出現第一個『孝敬父母獎』,一個在太湖邊上賣魚的個體戶馬福建,他感受到改革開放以後,老百姓的口袋雖然富起來了,但人們的精神並沒有同步增長,村子裡出現了不孝敬老人、不善養老人的現象,他就拿出了一萬元設立獎項,鼓勵村子裡的好媳婦、好兒女這些孝敬父母的人;政府看到了這些發自民間的力量,就起來『推一下』,例如成立了『民間設獎協會』,邀請民間設獎人士擔任會長,通過結合這種草根力量,把全縣居民緊緊地團結起來」。粗略估計,受到道德楷模受益和感染的,至少達到10萬人以上。在我看來,所謂「風行草偃」,經年累月之後,就能用正能量擠壓社會的不良傾向,以道德感染力佔領公共領域,使道德意識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
至於「退一步」,政府最擔心的是包山包海,當民間力量成長起來以後,政府就隱居幕後,做傳承和輔助的工作,讓「百姓設獎獎百姓」得以聯動和全覆蓋。姚文忠引以為榮地說,「至今,我們設立的34個獎,至今沒有因為人為或客觀的因素而中止」。
八、縣因溪而尚其清,溪因人而增其美
在姚文忠副部長的引導下,我仔細參觀了以「敬業之道、愛家之德、立人之品、樂善之行」為四大標竿的「德清公民道德教育館」。這裡收藏並展覽德清縣近年來各類道德楷模和善行事蹟。有長年照顧痲瘋病人、獲得第42屆南丁格爾金質獎的潘美兒;有熱愛勞動、愛蠶如子的「蠶花姑娘」沈月華;有專業熱情、寫出無數劃時代新聞作品的許勳;有身殘志不殘、悉心照料村人健康的李宏醫師;有年僅15歲就挑起一家重擔、照顧兩位重病老人的仲紅麗;有寸步不離、既要照顧公婆和兒子,又要照顧車禍受傷成為植物人丈夫的高燕萍,她那句「你若不離不棄,我便生死相依」,令人感泣動容;有捐腎救夫、溫暖愛人的封麗娟;有割腎救女的花甲老父張洪貴;有以萬片蛋皮救治丈夫褥瘡的徐月美;有危難救友的王掌木;有傾囊救災的拉煤老人陸松芳;有誠信還債的蔣引娣;有河裡救起21人的錢素春;有孝行感天、創辦老年樂園的馬福建;還有十度入藏慰勞駐軍的擁軍大姐錢立玲….。
(一)道德楷模,德清最多
第一個道德楷模,出自武康鎮太平村一位農民馬福建,他以擺攤賣魚為生,眼見村裡有人對父母不孝,他痛心之餘,1997年拿出1萬元設立「孝敬父母獎」,這是全國第一個不是由官方而是由農民設立的獎項。但馬福建並沒有因此而自滿,他認為「敬老尊賢」是中國人最珍貴的美德,這種傳統絕不能流失或滑坡,於是他決心「替天下兒女盡孝」。當他發現身邊的獨居老人或失親老人越來越多時,便萌生設立老年樂園的念頭。他把自己的一棟三層樓房騰出來,改建成適合老年人居住的「敬老院」,自己則搬進僅僅只有10多平米的店鋪樓上。馬福建以細心和低價為要求,他的敬老院一直是人多客滿的,老人們無不把馬福建視同己出。但更值得稱許的是,敬老院還免費收留了一些失去經濟來源的老人,乃至行動不便的老人。目前,敬老院已經接收了300多位老人,平均年齡在85歲以上,年齡最高的有102歲。
其中,幾位令我感動至深的道德楷模,首先是仲紅麗,浙江省德清縣雷甸鎮洋北村人,一個年僅15歲的乖巧女孩。她未滿月就被收養在一個貧寒的農家,家中只有年邁的養祖母和患有癲癇、失去勞動能力的養父。但是仲小妹妹依然樂觀開朗,她還是學校志願組隊伍的主力。從9歲起,她就開始承擔農活和家務,任勞任怨;15歲就不僅一肩挑起全家中大小事務,還一人照顧82歲高齡的奶奶和52歲的養父,儼然像個一家之主。仲紅麗曾被媒體稱頌:「以15歲的肩膀撐起150歲的家庭」!2012年獲選全國優秀青少年代表,全國總共也不過4名。她的人生格言是:「風雨過後,能見彩虹」!
以15歲的肩膀撐起150歲的家庭-仲紅麗(作者翻拍) |
其次是身殘志不殘的鄉村醫生李宏,任職於德清縣鐘管鎮三墩社區衛生服務站,他曾經以戶為單位,為全村2080個村民建立了「健康檔案」,及時掌握每戶家庭的患病情況;為了即時監測並及時出疹,他花費鉅資購買了沙灘摩托車,給周圍的鄉親看病送藥!「視病如親」是李宏一生行醫救人的座右銘。
鄉村醫生李宏給農民看疹治病(作者翻拍) |
再其次是一位家住新市鎮木行社區的家庭主婦徐月美。十年來,她悉心照料癱瘓在床的丈夫,先後收集了上萬顆雞蛋殼內的白色薄皮,治癒了丈夫周培根的褥瘡。1996年6月20日,周培根因腦溢血臥病在床,徐月美面對長期臥床病人最大的難題-褥瘡。徐月美得知一偏方,將雞蛋內的薄皮剔出來,貼在褥瘡上,一天換一片。但是沒有那麼多雞蛋皮怎麼辦?徐月美就到農貿市場,央求賣雞蛋餅的攤主將雞蛋殼留下給她。就這樣,一片、兩片、三片……,皇天不負苦心人,周培根的褥瘡奇跡式的被治癒了。細數起來,徐月美貼在丈夫身上的雞蛋皮,總數超過了一萬多片!
然而,最令我感動和深思的,就是被譽為「浙江驕傲」、「真情人物」、「感動中國」,既清廉吃苦又懷抱人溺己溺精神,甚至能苦人所苦的拉煤老人陸松芳,他把兩年朵拉煤的全部收入,捐給了汶川大地震的受難者!
2008年5月15日,四川發生8級特大地震。三天后,一位住在新市鎮厚皋村的老人陸松芳,來到了社區辦事處,掏出了1100元現金和三本存摺,總計11000元,說要捐款救災。社區工作人員瞭解他的生活情況,勸他說:「捐款助人是善舉,但要依據自己的能力。你的錢賺來不容易,可以少捐一點」。但老先生不為所動,他說:「我看見地震中那些受災的人,我心痛。現在他們沒有飯吃,而我還多一碗飯,我是不是該把這碗飯給他們吃呢」?就是這一句「把多的一碗飯給他們吃」,感動了全中國。
在街上辛苦拉煤的陸松芳先生(作者翻拍) |
拉煤工作,既髒又苦,但陸松芳的人格既清且高;拉煤的收入既微薄又不穩定,但陸松芳人饑己饑的精神,既崇高又堅定。捐款,不是難事,難的是一個人捐出了全部的家當;做善事,也不是難事,難在一個人一輩子做善事。2008年中國南方發生特大雪災,陸松芳自掏1200元,買了60把鐵鍬,供路人鏟雪;新市鎮建造大橋時,老人為了地方利益,也捐了600元。陸松芳捐出的不只是「錢」,而是「愛」,對同胞、對鄉里、對所有需要救助的人的愛!
陸松芳先生的拉煤車(作者翻拍) |
我在一張陸老先生將一把鈔票置入捐款箱的照片前,佇立良久。我內心在想,這是一個自己過得並不好,但卻時時希望別人過得更好的老人家,這是一個自己吃得並不多,但日日盼望別人吃得更多的老先生。我仔細端詳陸老先生慈祥和藹的面容,他那長年因為拉煤而染黑的雙手,他那身上長年沾滿煤渣的破舊衣服。從他蒼老但依然有神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他的堅定與勇敢,我看到了他的美和他的善,我也感受到捐錢這一刻陸老先生內心的快樂和光榮。2009年,當他獲得「全國道德模範獎」時,面對頒發的獎金,他一文不取。他說:「只有自己拉煤賺來的錢,我才要」!他把獎金也捐了出來,設立了「松芳助人為樂獎」。這位能捐就捐,助人、救人、育人的老先生,值得所有中國人向他致敬!
陸松芳先生捐出了兩年多拉煤的全部收入(作者翻拍) |
(二)歡樂德清,書鄉家園
除了道德楷模設獎之外,德清還不忘傾力推動一系列「歡樂德清」的文明教育活動。已舉辦四屆的「遊子文化節」,以唐代詩人孟郊的《遊以吟》為主題,以慈母心、孝子感,宏揚慈愛社會與孝道文化。第二屆「遊子文化節」時,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應邀來到德清,與小學生同台演唱《遊子吟》。在詩人的引領和學子黃鶯出谷的歌聲中,全場觀眾為之感動落淚。餘光中在致詞中強調,遊子離家,感念家鄉的情懷,至古就是中國倫理最原真的表現;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直至「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自古以來便為世人所傳誦。餘光中的一番話,實際上是對德清藉孟郊名作宣揚孝道的一種肯定和禮贊。
然而,一向採取「智慧施政」的德清政府,還把「遊子文化節」和「投資貿易洽談會」結合起來,所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藉由遊子文化的「回鄉情懷」和節慶廟會的「思我故鄉」,宣導浙商回歸、客商來資,達到「以文會商」的效果。德清政府還強調,以德清這一崇德尚善的好地方,一定可以創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投資環境。在我看來,這種感性的「文化招商」的方法,不僅創意新鮮,更是溫馨滿滿。
除此之外,很難想像一個政府會在農村推廣成效緩慢的讀書運動。自1999年以來,德清就開始推展「千百讀書」工程,除了已經設立2889個村民讀書讀報點之外,還發起「送書下鄉」運動,這不僅可將政府政策傳達到基層農村,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知曉度,還可通過向農民宣導「讀書明理」、「讀書致富」的觀念,進一步提升農民素質,繁榮鄉村文明,達到真正「和美家園」的境界。
九、「和美鄉風館」-重建鄉村記憶,牢記濃濃鄉愁
自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世界各國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保護工作。依據這項公約,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個人等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古國,「非遺」資源非常豐富,在提升「文化國力」和建構國家「軟實力」的號召之下,也開始推動「非遺」保護的探索。在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中,所謂「鄉村檔案記憶工程」也開始啟動,各種「鄉村記憶館」、「和美鄉風館」、「鄉村史苑」等等鄉村記憶示範基地紛紛建立,各種帶著地方特色的村史館、民俗館、鄉賢祠、文化講堂星羅棋佈,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了豐富的歷史韻味和文化風采。
(一)為美麗鄉村增色添韻
浙江不落人後,早在2003年6月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召開了「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作會議,提出用5年時間,從全省近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中心村建設成全面小康示範村。此後,再進一步推進「一張藍圖繪到底」,除了環境整治之外,浙江還把鄉村建設從物質層面推向精神層面,正如現任省委書記夏寶龍所言:「農村基層文化生活是傳承民族文化文脈的根基,農民是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主要成員;我們需要給農村建設一個個新的精神文化地標」,浙江省委宣傳部部長葛惠君也說道:「『兩富』浙江是一個共建共用全民普惠的過程。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真正意義完整的現代化。建設文化禮堂不是單純的文化活動場所,而是打造人們的精神家園」。所謂「文化地標」、「精神家園」,就是德清「和美鄉風館」的核心理念。
2013年初,浙江省代省長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建設1000個「農村文化禮堂」,作為省政府2013年10件為民辦實事中的重頭戲。於是,「千萬工程」繼續向前邁進,既要「面子」,也要「裡子」,既要鄉清村秀,也要文化飽滿。「文化禮堂」並不大興土木,而是利用過去的舊祠堂、大會堂、閒置校舍改建而成,就地取材,節能減碳。對此,德清縣更不甘人後,已確定了24個村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目前各項工作還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在我看來,鄉村記憶的重建,既需要借助現代檔案學的建置和開發,也能促進以圖像、影視、數位、美術、微電影為載體的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檔案學是所謂「記憶工程」的基礎,而「鄉風館」涉及的是「非遺檔案」的建構,包括搜集、記錄、保存、展示「非遺」活動的道具、實物、文字、照片、音像等資料。檔案是最真實的原始記錄,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發揮著憑證和參考作用;「非遺檔案」的重要性在於,其承載著文化記憶和民族生活,也是展現民族魅力與文化智慧的重要媒介。但更重要的是,「非遺檔案」必須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才不致淪為「文化標本」,而是「活的歷史」。
當前中國「非遺檔案」-鄉風館的建構,主要以「展館」為形式,並因各個鄉村的差異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觀。展館可以考慮通過展板、實物、照片、文本、視頻等等來反映主題。內容包括「鄉志」或「村史」,例如建制演變、村落由來、宗譜家族、村落大事、鄉賢名人、先進事蹟、慈善義舉等等;也包括「經濟史」,例如鄉村的農業、工業、特色產業等等;也包括「民俗」,例如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戲曲歌謠、歷史遺跡等等。另外,「鄉風館」的最大特色在於從村落中徵集生活實物,以「實物展示」來傳達其逼真性與鮮活性,例如具有紀念價值的老照片、老票證、老匾額、老工具,以及表現地方特色的各種遺物與遺產。
(二) 煙火百余田疇饒-後塢村
在後塢村黨支部書記項明亞女士的引領下,我來到了筏頭鄉後塢村。後塢村面積10.1平方公里,地處莫干山腳下,有6個自然村,413戶人家,人口1602人。後塢村原稱後塢鄉,後併入筏頭鄉,在《莫干山志》裡寫道:「後塢村,煙火百余家,饒田疇,為山鄉繁盛之地」。我來到了「後塢和美鄉風館」,這是一個以「村史記憶」為收集和展示重點的村落博物館,簡雅、純樸,又充滿藝術色彩。這個鄉風館是由1962年建造的舊大禮堂改造而成的,採取「原型環境」的設計方式,從溪邊撿來的鵝卵石作為背景鋪設,以原木翠竹為設計框架,從村裡徵集農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實物布展,讓人有身歷其境之感。
館內題詞:後塢生活,山村記憶(作者拍攝) |
館內收藏並展示後塢村民從早到晚,從春更到冬藏,一年四季的生產與生活,旁邊有一首詩:「記憶中的後塢,流淌著歲用的歌」,是對這個小村落的懷念。項明亞女士告訴我,「我們這裡都是毛竹山,山區交通不便,只能靠水路。水上的交通運輸就是靠竹筏;村人把毛竹一排排的毛竹捆綁成筏頭,作為來往的工具,這就是筏頭鄉的由來」。據我瞭解,後塢村是一個「山貨之鄉」,主要的經濟作物是以毛竹為主體的各種編織和工藝。村民依靠當地的余英溪,把山貨排流而下;由於山溪終年不竭,所以每年排放兩次,上半年稱「楊梅紅」,下半年稱「白露排」。村民將毛竹捆綁成一到兩層的竹排,實際上就是一種「溪船」,前後拉引,像個小型船隊;山貨順水漂流至下游的秋水潭,集結整裝之後轉運武康,再轉運中國大江南北。
「和美鄉風館」再現了純樸的鄉村生活(作者翻拍) |
館內展示的重點,主要是鄉村生活的各種生活用具和特色工藝,例如「箍桶工藝」,是一種製作各種生活用具的傳統技術,包括米桶、面桶、水桶、腳桶、馬桶、糞桶、盤、盆等等。材料選自乾燥的杉木,根據所要制做的工具類型切成木段,再用弧形刀劈成木片,兩邊鑽孔,用竹篾子插牢、連接,再用竹篾、鉛絲或鐵皮打成箍,再將桶型木片刨光後箍成桶。另外像「竹編」工藝,也就是把毛竹、小竹、雜竹,劈成竹絲、竹篾,製作成各種形狀的竹籃;一個竹籃包括「藍身」、「籃底」、「拎」三個部分,形狀有圓形、橢圓形和長腰形,是傳統農民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表現後塢村民工藝技術的箍桶工藝(作者翻拍) |
德清的產茶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晉代就有僧侶上山結廬種茶。陸羽《茶經》有載:「浙西,以湖州上……生安吉、武康兩縣山谷」,主產區就是環莫干山的後塢、瑤塢、仙潭一帶。清道光《武康縣誌》有載:「茶吸雲霧,其芳烈十倍」。由於後塢茶「形似雀舌、色澤嫩黃」,因而被稱為「莫幹黃芽」。由於茶美色香,有《詠茶》一詩:「峰頭雲詩皆含雨,穀口泉香盡帶茶;正是天泉穀雨時,送陰千里賣茶家」。
另外像編草鞋,也深具精巧之美。「草鞋文化」是中國傳統社會生活中特有的文化。中國社會並不把草鞋看成是「徒步行走之物」,而是一種文物;它可以和書籍為伍,也可以和其它藝術品並列,一點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因為草鞋為書房帶來山野風味和莊稼清香,為讀書人帶來跋涉過溪的快樂,為琳琅滿目的藝術品帶來原始樸拙的生活氣息。草鞋還體現了中國人勤勞吃苦的精神和現代環保資源再生的觀念。但後塢村因為屬於山居村落,本地區民還有一種特有的風俗,就是「縫山襪」。所謂「山襪」,是把麥粉搗成的糨糊黏在20多層白布並包覆起來,作成鞋底,再用苧麻線縫製而成。農民穿上山襪,在山上工作時既可免於濕滑,也可避免蟲蛇、蜈蚣的侵咬,非常具有取之自然而自我保護的特色。
整齊排列的草鞋(作者拍攝) |
在後塢村的各種民俗之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年豬飯」(俗稱的「殺豬飯」)。從前,農村裡能養一頭豬、能吃上一桌豬肉,是一種富裕生活的象徵。臘月時候,養豬人家都要殺年豬,每家殺豬的時候,都會廣邀鄰居和親朋好友來吃豬肉。在吃「年豬飯」時,親朋好友歡聚一堂,開懷暢飲,祈禱來年豐收富足,反映山裡人家熱情而淳樸的性格。
後塢村黨支部書記項明亞女士(作者拍攝) |
「美麗鄉村,首先美在心靈」,這句話讓我體驗了什麼才是真正可持續性的美麗鄉村建設。這次走訪德清調研,讓我感受到一個「人有德性、如水至清」的好地方,一個人美心善、富而好禮的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