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第十二章 中國海洋戰略的跳島-舟山

 第十二章  中國海洋戰略的跳島-舟山

舟山是中國第一大群島,也是第一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素有「海天佛國、漁都港城」之美譽。下轄定海、普陀兩區和岱山、嵊泗兩縣,有大小島嶼1390個,戶籍人口97萬人(常住人口114萬人)。陸域面積144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08萬平方公里。201163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以下簡稱「舟山新區」),這是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重慶兩江之後中國第四個國家級新區,也是唯一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從此,舟山群島不僅承擔中國開展海洋經濟的重要基地,也將扮演中國實施「海洋強國」的戰略的跳板,其角色、地位與發展,至關重要。


美麗的舟山景色(浙江在線提供)

一、如何建構「中國海洋戰略」? 

來到舟山,我首先思考的是「什麼是中國的海洋戰略」?如何建構中國的海洋戰略」?中國千年來一直是一個陸權國家,自秦一統中國以來,天朝體制和封建制度是中國陸權國家的制度表現。歷來,「中原」是中國的權力中心,無論聖王或梟雄,莫不以逐鹿、問鼎中原之成敗來判定政權之歸屬。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其中「土之濱」即使指陸地與海洋的交界之處,而「濱之外」,即廣大的海洋,則在天朝管轄之外。中國一向缺乏海洋意識、海洋經略和海洋發展;海洋若不是被視為神秘、危險之域,就是逃難、避險的場所;即使明朝鄭和七次率艦出海,也是為了尋找廢帝之蹤跡,目的也是為了杜絕「陸上皇權」之遺患,永保「內陸政權」之無憂。

19世紀以來,中國的外患無不來自海上。對於舟山群島而言,最深刻的歷史教訓莫非是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英國狹其洋槍大炮進犯中國,首戰之役就在舟山的定海。當時,中國「三總兵」(定海、壽春、處州)率兵3000應戰,結果全數戰死,英國卻只死了2人,傷27人。如今,鴉片國恥猶未淡忘。在舟山被選為中國第四個國家級新區的此刻,從新思考中國的海洋戰略,其意義之重大令人振奮,也令人深思。

普陀山的著名景點「盤陀石」(浙江在線提供)

經過長途旅程,我們來到了舟山的浙江海洋學院。浙江海洋學院黨委副書記、「浙江舟山群島研究中心」(CZZC)主任黃建鋼博士,海洋學院思想政治部主任方志華,「港臺僑研究所」秘書長章其真教授與駱小平博士接見我們。我特別對「浙江舟山群島研究中心」的角色與定位感到興趣,就此和早在2006年就已提出中國海洋戰略思想的黃建鋼主任,進行了深度對談。

在我看來,儘管舟山名列國家新區的第四位,但就影響中國未來海洋戰略體系的建構來說,其角色與地位可能是第一位的,關鍵在於舟山是第一個以「面向海洋」為起點的國家新區。我首先關切的是,中國國家領導人試圖將舟山打造成一個什麼樣的港口?期望舟山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黃建鋼主任說道:「目前,國家領導人對於舟山的發展戰略還在形成和成熟之中,目前還不看不出什麼蛛絲馬跡。……但客觀而言,舟山的地理區位和優勢條件,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中國沿海的港口,大都屬於『河港』,真正具有『海港』地位的不多,舟山就是一個。舟山很類似於以前上海,但上海基本上是一個(黃浦江)上的『河港』;上海和舟山正好位於長江口,分屬龍頭與龍嘴,舟山處於東海與黃海的交界之處;黃海不能直接進入大洋,但東海可以直接進入西太平洋,舟山正好是這個聯接和進入西太平洋的橋頭堡,具有非常獨特的戰略地位」。黃建鋼主任繼續說道:「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陸地思維』,從陸地疆域來看,舟山屬於邊緣地帶,但若是從海洋思維來看,舟山就變成了前沿。我們現在正從陸地思維轉向海洋思維,在這種轉變中,舟山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中國的海洋意識向來相當薄弱,在保衛海疆上往往處於被動,這一弱點,已使只有「領土」概念但缺乏「海疆」意識的中國,遭受來自不同國家的海疆侵擾。據2006611日香港《文匯報》〈中國40 多島礁遭非法侵佔,保衛海洋戰略亟待提升〉一文披露,越南侵佔中國的島礁達到29個,不僅數量最多,而且蠻橫無理;菲律賓先後侵佔中國島礁8 個,其中尤其以「黃岩島」爭議最大;馬來西亞則控制中國島礁5 個。而面對這些「奪礁」行動,中國雖然並非坐視不理,但基本上處於「被動回應」狀態,缺乏「主動保衛」的積極作為。

黃建鋼博士也指出,「中國占陸地面積1/3 的『海洋國土』的安全仍然受到多方面威脅,150 余萬平方公里爭議海域面臨被瓜分的危險,40多座島礁目前已被其它國家非法侵佔,富饒的海洋資源也遭鄰國不斷攫取」。之所以形成這種狀況,主要在於中國至今在國際社會中還缺乏強而有力的「海洋話語權」,缺乏明確的海洋戰略框架以提供給他國認知與警惕,缺乏在海洋爭議上談判博弈的決心與行動,更缺乏參與建構海洋秩序的戰略與能力。黃建鋼認為,中國至今也許有「海洋策略」,但缺乏「海洋戰略」,「在海洋問題上, 作為一個海洋大國, 中國以往只有被動的海洋策略而沒有主動的海洋戰略。……策略不過是一種對策,對策是針對問題的一種反應,其本身就具有被動性。至於戰略,乃是一種整體思考,具有主動性、宏觀性、長遠性和發展性」。但是至今為止,中國在整體的國家戰略上還沒有真正進入海洋層次,「不少人對海洋的概念還是模糊的,對海洋意義的認識也是可有可無的」[1]

「浙江舟山群島研究中心」(CZZC)主任黃建鋼博士(作者拍攝)

二、「舟山新區」不只是「新的特區」

不同於一般人僅僅從「陸上中心主義」或「經濟開發主義」的角度來看待舟山群島的角色,早在國家發佈「新區」成立以來,黃建鋼就主張一種「超特區」的觀點,主張跳躍出「陸基經濟」的思維,轉向「海洋經略」的大格局。但是,黃建綱認為,「在當前,許多人還是把海洋戰略混同于海洋經濟。人們對『海洋』的思考至今還只是處於一個開始和啟蒙的狀態。目前所有的思考還只是在『海洋經濟』的領域裡徘徊,還沒有上升到『海洋戰略』的層次,更沒有上升到『海洋事業』的高度」。因此,黃建鋼認為,「『新區』並不等於『新的特區』,『新區』應該是對特區的超越,而不只是一個『新的特區』,舟山新區應該是一個『對應於西北太平洋』新的海洋社會的建構」。

實際上,在更早以前,黃建鋼在《海洋十論》一書中就指出,隨著舟山新區的成立,「中國已經到了一個必須對『國家海洋戰略』進行重新重視、梳理和設計的時候了」。在國家海洋戰略的視角之下,舟山新區應該要有新的定位、具備新的功能,黃建鋼認為,「其實,『新區』是『特區』發展到新時期的一個形式。……但中國未來發展須擺脫過去『經濟特區』的思維定式,要靠『整體特色』來推進,需要創新中國新的特區的運行模式理論和實踐,從而來推動中國新的社會建設」[2]

宋國誠教授與黃建鋼主任(右)、章其華教授(左一)、駱小平博士(左二)攝於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在我看來,黃建鋼的「新區」概念是中國發展海洋戰略的「推進式思維」,是一種超越改革開放框架上「特惠區」的概念,轉而面向全球時代並承擔中國和平崛起的「新世紀」概念。「『新區』一定要跳脫傳統『特區』的標準,跳脫出既有的『思維定勢』、也要跳出『屆別政府』和『已有效應』的範疇」[3]。實際上,「海洋」是一種隨著人類生活的演進而改變的地球資產,作為一個「港口」,也是隨著「人與海洋」的關係形態而發生改變。黃建鋼提出所謂「第三級港口」的概念,認為「『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最適合打造成一個具有未來意義和全球效應的『第三級港口』」[4]。這裡所謂「第三級港口」是指適應于海洋形態由「地中海階段」、「北大西洋階段」到「西北太平洋階段」的最新形式,也就是隨著世界中心的移轉,並依據這種移轉的「重心關係」來定位舟山未來的角色。而這個「第三級港口」,不同于傳統上僅僅滿足於海上貿易和人員運輸的功能,它必須具備十大特徵,分別是開放港、大宗港、免稅港、樞紐港、公共港、城市港、新區港、有機港、智能港、文化港;換言之,它應該是一個全功能的世界港。


三、如何定位「舟山群島新區」?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總體戰略部署,這是對中國近代以來「重陸輕海」而導致衰敗之沉痛經驗的反思與總結。但如何建設海洋強國則是一個重大無比的問題。隨著「舟山新區」的設立,使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特區」與「新區」的性質與區別,也使我們有機會思考「陸地國民經濟」與「海洋國家戰略」之間的不同。正如黃建鋼所言,「『舟山群島新區』還是一個新鮮和新生的事物。它至今其實尚處於十月懷胎之中,雖然名字已經取定好,範圍已經劃定好,位置已經選定好,性質也已經確定好,但胎兒還在胎腹之中,尚未出生,還處於策劃、醞釀、孕育和保胎之中」[5]。正因為如此,對「舟山新區」進行集思廣議的態度與討論,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陸上經濟?還是海洋經略?

依據2013年《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舟山新區」的「戰略意義」有四項,分別是打造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構築對外開放新平臺,發展海洋經濟科學示範區、提高戰略資源安全的保障能力;而在「戰略定位」上,設定了「舟山新區」的三大戰略,分別是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海洋綜合開發的試驗區;在「發展目標」上,則設定了「建立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東部地區重要的海上開放門戶」、「現代海洋產業基地」、「海洋海島綜合保護開發示範區」、「陸海統籌發展先行區」等等。在我看來,在戰略意義上,所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引擎、改革開放進程的新路徑、國民經濟的新活力,以及新平臺、新示範等等,以及在「戰略定位」上所謂「先行區」、「增長極」、「試驗區」等等,都帶有一定的抽象性,基本上並沒有超越「傳統新區」的範疇。而在「發展目標」上,多半限定在運輸、金融、貿易、旅遊等傳統產業方面,最終還是服務於「陸上經濟」,而非「經略海洋」。

雖然國民經濟的地位與功能不應被忽略,但這種戰略意義的設定,基本上還是立足于「陸基主義」思維、架構在國民經濟框架之上、設定在經濟特區範疇之內的「特區」角色;換言之,如果缺乏「海基主義」思維,缺乏面向大洋的戰略提升,舟山新區可能只是「特區+1」的格局,難以在既有的特區之外「推陳出新」而成為「國家新區」。加上舟山群島在整體條件上未必優於深圳特區,也未必優於浦東新區或濱海新區,因此在未來發展格局上可能不是「超越」既有特區,而是被「內含」或「概括」在諸多特區之中,難以從善用舟山的地理優越性而躍升至國家海洋戰略基地的制高點。

例如三大戰略之一的「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其中何謂「海洋經濟」?何謂「先導」?還需要具體化和充實化。所謂「海洋經濟」,目前的概念還很模糊、很粗淺,還需要舟山政府與全體市民「先行先試」,進一步嘗試和實驗。但可以確認的是,如果只是強調海上運輸和貨品貿易,那只能是「海上貿易先導區」或「轉運港」。目前中央已經給出「方向性」政策,但是「方案性」與「方法性」政策必須由地方來開創和承擔,這就需要地方更多的創新和改變,其中,如何建構「全民海洋意識」,至關重要。黃建鋼舉了個例子,「例如舟山建造跨海大橋,大家總想把舟山建成一個『半島』(peninsula)而不是『海島』(island)。我常說,臺灣發展了,它作為一個海島,也沒有架橋啊?半島思想還是一種陸地思維。對於跨海大橋,人們高興的是方便於『往內地走』,而不是『走出陸地』、『邁向海洋』。這種半島意識,依然是一種陸地思維的產物」。我很同意黃建鋼的看法,未來,地方的方案性、方法性政策,如何匹配並吻合中央的戰略方向,應是思考舟山新區戰略定位的關鍵課題。

至於所謂「海洋科技產業」,既包括以新的技術來裝備傳統水產業,也應該包括發展高技術含量的海洋新興產業。在我看來,目前所設定的「海洋科技產業」,可能也只限於『海鮮產業』、『海產產業』或『船埠修造業』;但隨著海洋漁業資源日趨枯竭,傳統的海鮮、海產產業已經面臨瓶頸;如果從傳統捕撈走向現代養殖,那就是農漁業的範圍,而不是海洋科技產業的專案。至於『船埠修造業』,雖然是舟山的強項,但目前技術含量還是不足,目前只能『造船殼』,也就是「船體製造」,要達到「造船工業體系」的地步,還有一段距離。

黃建鋼就認為,「『海洋科技產業』首先應該發展『海洋能源』,也就是來自海洋、取之海洋的能源。現在的石油、礦產,都只是陸地能源,如果只是把中東石油運到這裡,加工處理供應內地,那只是一種運輸,而不是能源基地。現在陸上能源已經趨於枯竭,未來應該是發展『海上能源』,舟山不應只是transportation,而是應該發展ocean energy,例如發展『潮汐能源基地』、『風能』、『太陽能』,但是現在觀念還沒有到位,作法和技術也還沒有成熟」。

在浙江海洋學院遠眺舟山海域(作者拍攝)

()應重視「海洋科技」的開發 

舟山是一個「海洋大市」,從2004 年起,舟山海洋經濟發展始終保持快速增長,截止2008年,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約為65%,是全國海洋經濟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因此,在我看來,未來舟山的海洋科技產業,應著重於「海洋資源的探采」、「海洋清潔能源的開發」與「海洋生物科技的研發」三大項為主軸。儘管觀念、作法和建設還沒有完全到位,海洋科技人才與專業海員訓練還有待提升,但《規劃》中有關「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產業」,已有了較長期性的舉措和項目。例如「東海油氣資源和大洋勘探開發」、「深海礦產資源探采」、「海水淡化工程」等等,都已有了綱目和方案。例如建設東海油氣登陸、中轉、儲運、加工基地,以及作業補給、裝備供應等後方服務基地,增強東海油氣開發後方支援能力。設立大洋勘探基地,加強大洋深海資源及相關科學研究,建設海洋環境探測與監測、海洋資源勘探與利用、深海作業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裝備製造基地,扶持發展大洋勘探開發產業。推動建設遠洋礦產資源接收儲運與研發加工基地,提高深遠海礦產資源開發和戰略性資源接收儲運加工能力等等。

《規劃》中預定建立幾個「科技示範島」,例如將摘箬山、東極等海島建設成具有示範意義的「清潔能源島」,推進海上風能、太陽能、波浪能等新能源耦合開發與應用,推進風能、太陽能、柴油發電及儲能蓄電池等綜合利用工程。其中包括長白島清潔能源綜合應用示範島,長峙島光電應用示範島,龜山航道潮流能研發及產業化基地,探索潮流能、潮汐能規模化開發等等,以及舟山近海風電場、六橫海水淡化以及LNG發電廠等項目。其中具有示範意義的是舟山市和浙江大學合作的「摘箬山海洋科技示範島」建設工程,已於20113月正式開工奠基。該科技島將向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相關企業開放並提供相關的試驗技術支撐服務,未來將建成中國第一個、同時也是國際一流的海洋科技示範基地。

在「海洋生物科技的研發」方面,目前舟山已成立了以「浙江海力生集團」為代表的海洋藥物與食品研發生產基地。《規劃》中預定建立「舟山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整合科技資源,培育骨幹企業集團,打造海洋生物產業集聚地。其內容包括海洋生物藥物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突破,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機理、功能和提取技術,研製有特色、高效能的海洋生物藥物。建設舟山海洋生物醫藥檢測和研發服務中心,加強海洋生物保健性、功能性食品、生物功能材料、海洋生物酶製劑的研發,突破以海洋生物為原料的飼料添加劑、生物農藥與肥料產業化關鍵技術,推動深海生物基因利用等等。

「海水淡化」是未來面臨淡水資源短缺之下必須大力研究開發的「人類希望產業」。中國是世界上資源性缺水嚴重的國家,平均年缺水量達400多億立方米,其中而淡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準的四分之一。儘管中國在大型海水淡化自主關鍵性、規模化技術水準與世界先進水準還有差距,但是在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領域已取得重要突破。《規劃》中已明確發展「海水淡化綜合利用產業」,明定高耗水工業專案要優先使用海水淡化水作為工業用水水源;另外還開展海水淡化水進入市政供水系統試點工作,在滿足相關指標要求、確保人體健康的前提下,允許海水淡化水依法進入市政供水系統,鼓勵海水直接利用和迴圈利用。


四、走向藍海、作育人才:浙江海洋學院

在海洋強國、科技興海的號召下,海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已經迫在眼前。實際上,早在「九五」期間,國務院就已批准將「東海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勘測任務列為專項,將海洋高新技術列入國家「863計畫」,啟動了多項海洋科技攻關課題。201012月,國家海洋部等單位發佈了《全國海洋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培養海洋人才的整體規劃,顯示「海洋人才」已成為中國發展海洋戰略的基礎和關鍵。

在人才培訓方面,近幾十年來,舟山市府先後投入六億多元,建成了浙江海洋學院、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和舟山航海學校,初步形成了本科、專科、中專相銜接、多層次的航海教學與人才培育體系。此行我特別參訪了「浙江海洋學院」,除了新穎華麗的硬體建設之外,我特別關注的是人才素質與軟體建設。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在海洋學院思政部副部長方志華教授和港臺僑研究所秘書長章其真教授的帶領下,我仔細參觀了海洋學院的校園與設施。浙江海洋學院的前身是創立於1958年的「舟山水產學院」,以「海納百川、自強不息」為校訓。1975年更名為「浙江水產學院」,1998年與舟山師範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浙江海洋學院」。我看到了一張當年舟山水產學院開學典禮的老照片,全體教職員工不到20人,校區占地面積只有176畝,教師衣著簡樸,校舍矮小陳舊,在當年,可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但56年一路走來,這個以「藍海」為標誌的學校,是浙江省唯一的海洋類高等院校,未來更將承擔舟山新區人才培育的重責大任。

一張令人懷念的老照片(作者翻拍)

浙江海洋學院於2013年搬進了三面環海、青山依傍的長峙島新校區。幾年來,不僅建立了完備的學科、專業與學位點,形成以海洋科學、海洋工程、海洋漁業、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為骨幹的學科體系,同時建立了國家級專業特色的研究基地,擁有傑出教師與專家,建立國家級實驗教育、人才培養基地和水產技術研究中心,也積極融入舟山本地的區域發展與社會服務,更創新各種文化論壇與校風特色,建立「產官學研用」多元結合的聯盟體制,乃至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等。近年來,產出了受到國家領導人肯定的「深海抗風浪網箱的研製」、「曼氏無針烏賊集約化增養殖技術研究」等等標誌性成果,是一座引領青年乘風破浪、揚帆藍海的搖籃。

我長期有清晨起來散步、沉思和構想一日之計的習慣。這一天我起了大早,漫步在學院的海堤邊,眺望那群島羅列、海波漣漪的美景。陣陣海風輕輕徐來,雖然風中帶著鹹濕與海味,但令我清涼而舒爽,心中想著這個小島未來的曙光與希望。一位學生在堤上慢跑,我叫住了他,聊了幾句,一位從余姚來到此地求學的學生。他告訴我,「當時決定報考海洋學院時,家裡的人都是反對的,認為出洋航海是一件辛苦危險的事,而且長年離開陸地,見不到家人,而我又是家中獨子,萬一出了事,豈不斷了後代」。但是,他說他喜歡大海,熱愛一望無際的藍天碧海,那是一種敖翔千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現在國家重視海洋了,也把舟山列為新區;我們學校設備很新,教學很活,運用很廣,老師很好,根本不是一般人想像的很偏遠、很落伍。在這裡,我學得很扎實,剛開始我對海上實習很惶恐,但現在已經習慣了。我現在覺得就業的管道很寬廣,出路很明朗。我覺得當時的決定是對的」。

()設備一流的圖書館

走訪海洋學院的第一站,是這座採取巴羅克式建築,造型宏偉、設計新穎的圖書館。這座在我看來十足是「五星級」的圖書館,不僅藏書豐富、設備一流,而且採取開放式、人性化的空間設計,讓人一進入就想飽覽群籍、縱身書海的感覺。圖書館採取挑高的樑柱、大理石鑲邊地板、裸空中庭為外觀設計,閱覽區採取劇場回廊式佈置,會議室則采電子視聽設備,通風與採光極為明朗舒適。大門入口處有一巨型螢幕,圍柱上栽種了一盆盆長青葛,璧上掛滿精美畫像,讓人有如置身「畫廊」讀書的藝術美感,也讓人免除了傳統圖書館封閉、滯悶的壓迫感。

堪稱「五星級」的浙江海洋學院圖書館(作者拍攝)

圖書館以劇場回廊為設計的開放式閱覽區(作者拍攝)

港臺僑研究所秘書長章其真教授陪伴我走在寬敞的校園中,談起海洋學院的校史和成就。一路上花木圍繞、綠樹夾道,給我一種整齊美觀、悠閒自在的感覺。無論是學生食堂、社團活動中心、學生宿舍、餐飲咖啡廳、便利商店、體育場或會議廳,都是經過精心的景觀設計和空間佈署。即使是學生宿舍區,也採取花園池塘、碼頭景觀的設計,顯示學院對學生生活環境的體貼與關注。

以碼頭景觀為設計的學生宿舍區(作者拍攝)

據我瞭解,浙江海洋學院學生不僅品學兼優,而且具備高度的社會參與和公共服務熱忱。近年來,報考浙江海洋學院學生的第一志願率始終保持100%,其中超過高考分數重點線的比率占了10%,這意味有許多學生是以高於錄取標準的方式進入這所學校。截至2010年,學生主持省級「新苗計畫」10項,校級專案30多項,論文發表20多篇,一次就業率每年都在90%以上,用人單位與社會評價位居全國名校前列。


宋國誠教授與「港臺僑研究所」秘書長章其真教授合影於校園

然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圖書館設有「文庫」的建置。這是專門用於收集、展示和永久性保存教職工及校友著作的資料性、學術性特藏書庫,是師生、校友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研究的場所[6]。服務於該學院圖書館的宋金芹曾撰文指出,「文庫收集了本校教工、學生的學術著作,是本校教學、科研、學術水準的歷史寫照。不僅從文庫可以瞭解到各個時期的教學、科研、學術水準,還可以研究各專業的發展歷程。人們可以看到曾為本校教學、科研作出巨大貢獻的老一輩學者們的心血之作,也可以看到仍活躍在校園中的教學精英的不凡之作,是學校各階段學術水準的集中體現,也可以看到校友中精英的力作」。我來到文庫旁,看到收藏了《浙江沿海地區新漁農村建設研究》、《我國海洋權益保護及海洋開發研究》、《海洋管理學》、《海洋產業經濟學》以及黃建鋼教授的《海洋十論》等等專門著作,感受到海洋學院深厚的學術底蘊。

()多元靈活的人才培育體制

除了具有文獻保存意義的「文庫」以外,浙江海洋學院圖書館還積極構建「海洋資訊資料庫」,據該校董民輝教授的研究,學院目前已經建立了3000多種海洋以及淡水魚類、蝦類、貝類、藻類等海洋生物的基本資料庫。同時也建立了水產養殖新品種的引進資料庫,水產瀕危動物資料庫,水產名貴、珍稀水生動物資料庫,養殖技術資料庫,水產品質官方評價資料庫等等[7],為海洋管理、海洋科研和海洋開發奠定了科學基礎。在我看來,浙江海洋學院已經「準備好了」,即將為舟山新區大展身手!

另外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浙江海洋學院「靈活運用型」的人才培育體制,也就是以「合作聯盟」的機制,建立「產官學研用」五結合的人才養成模式。依據幾位元海洋學院的學者的研究顯示,例如與政府間合作,與普陀區政府合作成立普陀科學技術學院,與定海區政府合作成立定海科學技術研究院等等。又如基於舟山地處偏遠,人才往往回流低、引進難,於是發展教授下派服務和培養本地人才為目標的「校企合作」;這種在臺灣稱為「建教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可以鞏固畢業學生本地就業的便利性,一方面也為本地港航物流、船舶修造、遠洋漁業、水產養殖、食品加工、電子電器等等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和智力保證。又如與科研機構合作,藉以掌握海洋經濟的熱點與重點,例如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合作的《我國近海重要頭足類規模化繁育和資源養護技術研究與示範》專案,突破了近海重要頭足類生殖調控和規模化全人工繁育技術,弄清了重要頭足類繁殖的生物學特性,闡明了重要頭足類性成熟神經內分泌機制,開發了重要頭足類開口餌料系列,構建了優質健康苗種培育工藝,促進沿海的頭足類養殖產業的發展等等,顯示了學校服務海洋經濟的能力[8]

走完了校園,我看到了圖書館裡的學生,個個專注、凝神、埋首的模樣,心裡有一種殷殷期許、人才輩出的欣慰感。


參考資料

[1] 黃建鋼,《雛思: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社會》,舟山: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研究中心,2013,緒論,頁1

[2] 黃建鋼,〈論「第三級港口城市」-對「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前景的一種思考〉,《浙江社會科學》,2012(3): 141-147

[3] 黃建鋼,〈論「第三級港口城市」-對「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前景的一種思考〉,《第二屆海洋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111217日,上海,頁8-14(14)
[4]
黃建鋼,《海洋十論-進入海洋世紀後對海洋的初步思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緒論,頁1-3.
[5]
黃建鋼,〈論「中國國家海洋戰略」-對一個治理未來發展問題的思考〉,《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4(1): 1-8(2)

[6] 宋金芹,〈建立浙江海洋學院文庫的思考〉,《圖書館學研究》,2004(3)57-58(57)

[7] 董民輝,〈海洋領域資訊資料庫平臺構建研究-以浙江海洋學院圖書館建庫為例〉,《海洋資訊》,2011(4)7-10~30

[8] 劉松平、朱從容、周豔榮、徐洲,〈舟山群島新區視域下地方高校服務海洋經濟運行模式的戰略抉擇〉,《中國水運》,2012(7)50-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