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智慧改革,新農飄香―吳興
吳興是一個歷史古郡,屬湖州市轄區,自戰國時期楚國春申君置縣以來,已有2300年歷史,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豐饒富庶、文化鼎盛,人稱「東南望郡、歷史名邑」。吳興地處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帶,是浙江省糧食、蠶繭、淡水魚、筍竹、茶葉等農副食品的重要產區,是江南最宜人居住和經商創業的城市之一,是國務院「長三角先行規劃、先行發展」的15個重點城市之一。吳興北臨太湖,有「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的優美風景,更有「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生活品質。吳興曾獲得聯合國人居中心授予「最佳人居城市」的稱號。這些年來的施政以「建設現代農業」為重點,致力於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一、「一片三帶」:建立現代吳興
我們來到了吳興區政府,區辦公室副主任朱樂鳴,政法委副書記沈冰,以及農林局副局長胡旋波等人接待我們。朱副主任表達歡迎之意後,胡副局長向我們簡述了吳興區美麗鄉村建設過程。
2005年吳興開始進行「全省小康示範村」建設,2008年改稱「湖州實驗示範村」,2011年才開始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截至目前,全區162行政村,除了66個村拆除合併到社區之外,已完成了46個村的美麗鄉村創建,努力打造「五彩鄉村、幸福吳興」的新農村建設品牌;在作法上,吳興區政府編制了《南片新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規劃》和《南片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以科學規劃為原則,採取「增創亮點,串點連線,成片推進」的策略,依據東部平原、西部山區的區位差異,推動「一片三帶」的整體建設工程。
湖州市吳興區辦公室副主任朱樂鳴女士(作者拍攝) |
「一片」就是在西部地區建立省級新農村改革示範區,位於「八裡店南片」,是全省最早的示範點。「八裡店南片」原本是個普通的小鄉鎮,通過農村土地整治,把原先101自然村分散零星、不連片的土地,推倒重來,集中到5個新社區,建成「3個3萬畝」,區分為水稻、水產、設施農業三個功能區。目前,通過整體規劃,「八裡店南片」結束了原先「一家一戶」分散耕作的方式,原先各家耕種的雜亂農田有了清晰的功能區分,分別是稻田10200畝、瓜果蔬菜基地900畝,特種水產養殖基地5500畝,土地集中,成片開發,給現代農業大規模機械化經營創造了基礎條件。目前所有的農地承包經營權都已流轉給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經營大戶和農業公司,大步向現代農業推進。
湖州市吳興區農林局副局長胡旋波(作者拍攝) |
所謂「三帶」,是指標對於東部地區分別編制了專項規劃。第一帶是2011年開始啟動的「南太湖休閒觀光產業帶」,又稱「漊港文化示範帶」,沿著太湖沿線,包括織裡、環渚等鄉鎮,涉及12個行政村,主要呈現原來「漊港文化」的優質內涵,包括魚文化、蠶桑文化、農耕文化,並結合現代特色農業,凸顯百里大堤自然形成的濱湖景觀、森林竹海、青山碧岩、溪泉瀑布、湖光山色等美景,同時也將太湖水景、漊港文化、珍稀水產和土著蔬菜綜合起來,建立「沿線特色村」,優化油菜、紫英雲、向日葵等等景觀農業佈局,打造太湖流域最具魅力、活力和吸引力的幸福宜居之地;第二帶是「妙新現代林業產業帶」,又稱「陸羽茶經示範帶」,以毛竹、茶葉、山林為主,例如突出「妙西筍」和「三癸雨芽荼」等特色產品,致力於發展成湖州市民休閒、接洽的旅遊中心;第三帶是沿104國道和沿東苕溪的「苕上風景示範帶」,目前還在興建之中。「三帶」的布建,最終將完成「沿湖(濱湖帶)、沿山(妙新線)、沿溪(104國道沿東苕溪段)完整的旅遊體系。
二、農村改革的機制創新:八里店南片
2010年,吳興區「八里村建設體制創新試驗區」,吳興區依據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化經營集中、家庭工業向標準廠房集中、農業生產向經營主體集中等等原則,以「一區、兩地、三園、四樣板、五社區」為藍圖,先是通過土地複墾、土地綜合整治、農戶拆遷安置、專項資金建構(財政補助、指標回購、公司融資等等)、新房招標與品質監督等等千絲萬縷的繁複工作,同時再成立「吳興區新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進行產業更新和智慧管理。在我深入瞭解之後,我認為這個綜合改革試驗區就像一個「智慧中心」(center of intelligence),更像一個農業現代化的「指揮總部」,十足體現出吳興區政府「大膽實驗、創新治理」的特色,在某種意義上,類似於這種農業科技化的全面改革,將會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一場「寧靜革命」。
吳興區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工作委員會(作者拍攝) |
首先表現在土地綜合整治上從流轉到安置的制度創新。在八里店南片,實行了一種全國僅有的運作機制,就是「三票」:米票、房票、糧票。所謂「三票」,依我的理解,是一種「契約型權利憑證」,涉及到產權形式的轉換。過去,八裡店鎮傳統的農地耕作效益是很低的,若不是拋荒、外出打工,就是老齡人口從事耕作,使許多土地成了「荒田」或「應付田」,這無論從土地利用或農業效益來說都是很低落的。現在經過農民組建「股權合作社」,並以委託代理形式將土地流轉進行專業承包之後,政府便發給農民「三票」。以「米票」為例,農民「讓地棄耕」以後,不再自耕自收,改由專業合作社、公司或個別大戶承包經營,政府發給這些流轉農民「米票」,承包經營主則依政府規定每年給予「米農」每畝稻穀800斤,折合市場價格超過1000元,每年給予「糧農」每畝大米350斤。
在我看來,過去農民自己種植的收益最多只有700元,而以「米票」換取的米糧,依國家糧食牌價來計算,要遠遠超過農民自己耕種所獲得的收益,也避開了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這就是土地流轉激勵機制的創新。這種「公司+合作社+農民」的模式,也就是從過去的「家庭承包」改為「公司承包」之後,一方面政府獲得統一流轉之後的土地資源,得以進行高價值、規模化的開發,一方面農民獲得比個體自耕更高的收益,因而提高了農民的流轉意願,甚至產生「搶搭流轉專車」的趨勢,這就形成一種「正迴圈」,進而加速農業與農村的現代化。
再以「房票」為例,農民拆遷舊房時,是依每人50平方米為基準換取一套商品房,人口多的家庭(例如含有小孩或18歲以上未婚子女),可以拿到幾百平米以上,因而往往可以拿到好幾套房子,政府在保證農民居住權益之下,先給予一套,如果處在安置區尚未建成的過渡期間內,對於農民多餘的住宅權部分,政府引導農民基於自願原則,採取「先股後租」,以折價入股的方式,參與本地各種配套設施或公司企業的經營,成為股東,並自主管理股權。農民入股成為合作社或公司股東以後,在契約期限內,經營主體以10%的股權收益支付給農民,若股權收益低於10%,政府補貼差額並且每年進行分配結算;契約期滿後,農民既可「二次續股」,也可以「退股換房」,此即所謂「房權換股權」,或是依我理解,是一種「政府型土地債券」,把原本的補償租金轉化為收益性股權。這樣的設計,對於沒有富餘住宅權的農民,至少保有新房的安置,有富餘住宅權的農民則享有政府擔保的股權收益。這既是一種「放心安置」,股權收益也成為農民一筆可持續性的財產收入,對政府而言,也可以解決土地流轉產生的龐大支出,減少了流動資金的壓力,對政府和農民雙方,是一種賓主盡歡的雙贏策略,也是全國首見的機制創新。
然而,農民還不只是獲得股權收益而已,還可以獲得政府「公共產品」(public goods)無償供給的社會性收益。胡旋波副局長說道:「我們不只是拆屋而已,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例如三個園區之間的道路全部貫通,水產區魚塘完全按照標準化進行設置,水稻和設施農業進行整地改造,在經營主體方面,包括工商資本和大戶,政府也審慎引進和嚴格篩選,這些都是公共財產,最終還是歸於農民受益」。根據這樣的設計,吳興區於2014年1月再度提出《「美麗鄉村深化行動」2014年度推進計畫》,繼續向前邁進。
土地流轉是當前中國農村改革的重要環節,涉及到農民的三塊地:承包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等生產要素的市場流轉。2014年3月6日,農業部長韓長賦在12屆全國人大開會期間指出,土地流轉必須按照「依法、自願、有償」三項原則,不能搞大躍進。韓長賦指出,有些地方由於出現了「無序流轉」的現象,幹部定指標、趕進度,運用強迫命令、行政推動等等過急手段,製造了許多矛盾。令人欣慰的是,從吳興區八里店南片「100%流轉」的經驗來看,這些矛盾並沒有發生。
三、智慧農業:吳興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
(一)智慧農業的由來與發展
中國「智慧農業」的發展,早在「十五」期間就已提出所謂「數字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的概念與政策,亦即以資訊技術促進經濟意義上的「農業機械化」和公共服務意義上的「農村資訊化」。人們所聽到的「精確農業」、「虛擬農業」、「智慧農業」、「網路農業」這些新鮮名詞,都可以概括在這一範疇之下。至今為止,中國慣稱的「智慧農業」,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其主要的運作方式,就是綜合利用各種資訊技術於農業領域,使得農業生產、管理與行銷,更加有效、更加聰明、更具競爭力和可持續性。
「精確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是智慧農業的基礎與核心,是1980年代國際農業領域新興的一門農業技術。起初,它只是作為一種農業管理技術,以逐塊區別管理耕地的方式,依據差異性條件,決定給出最經濟合理的農業投入,以達到「精准效益」,爾後,「精確農業」進一步運用在溫室農業環境因素的控制,從而產出「精緻農業」的產品;所謂「精確」,就是指投入與回報的最佳化。
近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精確農業」的運用範圍更趨細密和擴大,例如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資訊系統(GIS)、連續資料獲取感測器(CDS)、遙感(RS)、變率處理設備(VRT)和決策支援系統(DSS)等等現代高新技術,即時或適時獲取農田、社區、水塘的作物產量和影響作物生長的環境因素,包括土壤結構、地形、植物營養、含水(氧)量、病蟲草害等等,並以連續、對比、時空差異分析等方法,對影響農業生產的各種差異性因素,進行判讀並擬定對策。簡單而言,就是統合衛星、遙感、電腦和自動控制等技術,運用於農業生產領域,實現提高產量、優化品質、降低能耗、保護生態的目標。
在朱樂鳴副主任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國家級的「吳興區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在我看來,這個園區就是一個「精確農業」的實驗站,其建立之目的應該是以「八裡店南片」作為實驗地,為中國科技農業的發展提供測試與示範經驗。
畢業於浙江理工大學、負責導覽的尹成榮女士,向我作了園區規劃與建設的介紹。園內總面積34平方公里,共涉及6個行政村、101個自然村,4406戶農戶、16080人,耕地面積23180畝,宅基地面積3023.5畝,規劃方式是以「一區、兩地、三園、四樣板、五社區」為藍圖。「一區」是指打造省級一流的現代農業綜合區;「兩地」是指打造長三角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和旅遊觀光休閒基地;「三園」是指「三個萬畝園區」,包括10200畝的糧食生產功能區(採取「米票制」),9000畝的瓜果蔬菜園區(採取「糧票制」),以及5500畝的特種水產區;「四樣板」是指「現代農業示範樣板」、「農村社區建設樣板」、「合作共建深化樣板」、「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樣板」;「五社區」是指把101個自然村,除了保留2個古文化村落以外,全部集中到5個新社區。整個園區建設預計到2015年全部完成。
(二)「1+1+N」體制
讓我感到興趣的是這個體系所建立的智慧資訊體系。這個系統包括「視頻監控系統」、「物聯網系統」、「地理資訊系統」、「預警資訊系統」。「視頻監控系統」主要運用WSN(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對空間分佈和環境因素進行採集、傳輸和嵌入,或者運用RFID(非接觸[遠距]自動識別技術),通過無線電訊號讀取產區或作物目標的資訊,並進行儲存和判讀。「物聯網系統」(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是將多種資料獲取感測器組織起來,構成一個終端採集傳感網路,農戶可以隨時查看採集到的各種參數,動態掌握環境條件和與之對應或受其影響的作物成長情況,並最終作出因應對策,達到節約勞力支出與傷害,縮短生長週期、減少人工作業的盲目性等等效果。
至於「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是一套整合空間或地表相關資料的作業系統,具有資料擷取、編修、更新、儲存、查詢、處理、分析及展示等不同功能,如都市資訊系統、土地監控系統、地籍資訊系統、交通資訊系統、環境監控系統、流域管理系統等等,皆屬於地理資訊系統的一環。
畢業於湖州師範學院的吳姓導覽員向我解說,以區內「豐溢現代水產養殖場」為例,魚塘中設置的感應器,可以收集到魚塘內的水質、溶氧、溫度、PH值、亞硝酸值等等(亦即「遠端監控」),可以通過區內平臺的預警系統傳達到經營者的手機,以便平時監控或緊急處理;如果經營者恰巧不在本地,也可以透過手機控制魚塘內增氧棒的開啟或關閉。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物聯網科技,即時掌控以保持最佳生產狀態的創新作法。在地理資訊系統方面,示範區經由「國家測繪局」取得資料,對土壤植被進行觀測,通過採樣積點的資料技術,對土壤品質、營養度、微量元素含量對比等等進行分析,包括氮、磷、鉀含量等等,再由專家給出土壤施肥的建議(即「精確決策」)。
另外,區內系統還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這種類似於在臺灣稱為「電子商務」或「網購」的系統,入駐了20幾家企業,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的「電子商鋪」,主打「安心農場」品牌。它比臺灣更先進的是,「電子商鋪」還準備建立農產品溯源系統,讓消費者瞭解整個產品的生長過程,以增加產品信用,提高消費力度。
然而,最讓我感到興趣的,是區內所建立的「『1+1+N』現代農業產學研聯盟體系」,這是一種類似于臺灣於1990年開始啟動的「農業推廣體系」(又稱「產官學聯盟」),目前是中國進行農業現代化重要的體制創新之一。廣義來說,可以稱為「政產學研一體化體制」,以政府為主導並編制產業類型與發展方案,以學校研究院所和企業為知識研究與供給主體,以科研攻關和課題成果轉化專案為實踐,最終達到整合社會資源,實現農技推廣公益服務、科研攻關課題創新、成果轉化效益等等目標。
「『1+1+N』現代農業產學研聯盟體系」於2010年5月17日成立,以「湖州市現代農業產學研聯盟理事會」為主體,成員包括高校領導、專家教授,地方政府分管領導、農業產業行政主管部門、科研院所、農機專家以及相關職能部門等等,理事會下設「湖州市十大主導產業聯盟」(分聯盟),涵蓋了湖州市幾個主導產業,包括糧油、蔬菜、水果、水產、水稻、玉米等等,其成員包括高校首席專家團隊、本地農機專家、縣鄉鎮相關部門、責任農科人員所構成的農技推廣服務小組和若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大戶等等。至於所謂「1+1」是由一位首席專家搭配一位地方責任農技員,「N」則是指無數接受指導的經營主體。這一體制建構的目的,在整合並增進現代農業發展中面臨的資訊、人才、科技等基礎建設。
示範區內最具創意性運用的,應該是目前還在繼續完善的「視頻對接」系統。這個系統可以讓生產者與專家之間在網路上直接對話,實現「農戶提問,專家回答」的效果;例如農戶在田裡遇到什麼問題,可以用手機高清拍攝下來,上傳至系統平臺,而與之對接的專家也可以在手機上即時給予解答。在深入瞭解系統的功能與運作之後,可以看到中國科技農業的縮影和案例。在我看來,中國稱之為「智(慧)農業」的進展,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也不得不佩服示範園區在「智慧農業」上更進一步、人性化的創新和突破。
「1+1+N」系統示意圖(作者翻拍) |
在我看來,中國農業現代化最終取決於中國農民的知識水準和科技掌握程度,這需要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提升農民的科技素養。然而,「1+1+N」系統的設計,似乎恰恰體認到這一關鍵點,取得了一種讓農民「幹中學」的效果。農戶與專家的視頻對接機制,正是一種「產研共同學習」的設計,農民有專家為伴,專家給予農民及時的指導。這將可以提升農民的科技水準,解決農業現代化存在的弱點。「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的創新與作為,難能可貴。
四、飛機種田?-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
我們繼續來到受到國務院嘉獎的「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這是一個機械化種植、一貫化經營並兼具服務性與功能性的專業股份合作社,在全國相當知名。合作社至今承包流轉土地已達3370多畝,耕作面積相當龐大,已達到相當於美國一座中型農場的規模。合作社最大特色是「統一規模化經營」,主要為農民提供機械化耕種、培育、插秧、收割、防害、儲藏等「一條龍」的綜合服務。合作社由「吳興區供銷社」與當地農機能手孫梅金等6個種糧大戶,總計8個股東出資組成,總註冊資本250萬元。經過幾年的努力,已有社員200多人,擁有大中型拖拉機9台,成套育秧設備2套,高速插秧機8台,收割機2台,稻麥病蟲防治機械37套,以及卷草機、種子催芽機、大米加工處理機、烘米機等等機械設備,還有辦公樓、培訓教室、烘乾中心、大米加工中心、化驗室、倉庫等等,可以說是規模新穎、一應俱全。合作社至今固定資產達到700多萬元。2012年與農民簽訂合同數500戶,代耕服務30000多畝,機插秧4200畝,機收4500畝,植保專業化服務面積達5000多畝。合作社內最引人注目並受到媒體高度報導的,是一部輕型遙控直升機!
在我看來,若以純粹的經濟效益來說,這個合作社不是一個簡單以贏利為宗旨的合作社,而是一個集合了科研投入(包括品種引進、新品種植技術)、股份資本投入(包括土地資本、信貸資本)、農業金融扶持、農機技術指導與公共服務於一體的「農業綜合實驗體」,是一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示範基地。這個合作社可謂「五臟俱全」,它首先由浙江大學教授和市、區、鎮農技人員以及種糧大戶所組成的「糧食產業農技聯盟」為主導,這個聯盟向合作社提供產業戰略與先進農技的指導,合作社則轉向孫梅金等6個種糧大戶提供農資機械化作業技術指導,大戶相對地依照契約訂單向合作社輸出糧食;市、區供銷社向合作社提供農資,以提升資本與設備水準,合作社相對地返還紅利;農業銀行向合作社提供信貸支援,合作社相對地利息還本;至於其它社員則向合作社投入股金,合作社相對地發給紅利分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多方迴圈的組織結構,並把各方的資源,包括技術、資金與人力,納入這一結構中,統籌、高效、靈活的運用。
合作社的產銷結構示意圖(作者翻拍) |
我見到了被視為典型人物的「偶像農民」孫梅金先生,他同時也是合作社的理事長。人們半讚賞、半開玩笑的對孫梅金說:「人家是用腳踩著泥巴種田的,你是用飛機種田的」!引起眾人一陣大笑。孫梅金的地方話我聽不懂,由尹成榮代為翻譯。孫梅金可以說是農業機械化的「領羊人」,一個「促農致富」的能人,也是規模化承包的「知名大戶」。他告訴我:「我以前只是一個為大戶耕田的普通農民,一年賺不到6000元,收入微薄,只能糊口。但我天生喜歡種田,也不放棄種田。當時,別的農民都是用鋤耕,只有我用拖拉機種田,機器種田,效益比較高,回收也快……。2009年土地流轉之後,我開始承包,投入了236萬元,現在已經承包3370多畝土地。我依靠的就是機械化和高質化。現在我種得很好,也種得很開心」。
2012年2月1日,孫梅金理事長被國務院選為「全國優秀種糧售糧大戶」,全國獲此殊榮的也只有300名,而孫梅金是獲獎人中唯一的湖州市人。國務院還送出一部價值19.8萬元的「東方紅1104」大型拖拉機,作為新年禮物,以獎勵他在推廣農業機械化方面的努力。在我看來,孫梅金之所以獲得今日的成功,在於他敢於「先行先試」,敢於大膽創新,能夠把握政策機遇,敏銳反應市場趨勢,再加上他刻苦鑽研,勤奮耕耘,不斷吸收新知,並且樂於助農扶農;例如,在開始承包以後,他率先引進「嘉禾218雜交稻種」等多種優質、高產、價高的水稻良種,以對比實驗的方式生產優質米,使水稻單位產量由原來的一畝50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甚至高達800多公斤,年總產值達到500-600萬元。特別是孫梅金具有遠程農業的發展觀與科學觀,不遺餘力推展科學種植、機械化耕作。在孫梅金身上,雖然年紀已經不小,但我看到了一種既達觀又執著的精神,一種中國現代農民期待中的性格與潛力。誰敢再說「中國農民沒知識」!
我看到了那部「鎮社之寶」-遙控小飛機。這是孫梅金從「吳興農村合作銀行」貸款了150萬元,從江蘇無錫「漢和航空技術有限公司」買來的一部用於噴灑農藥的CD-10型無人直升機。在浙江全省,僅此一部。這部飛機個頭不大,但效率驚人,平均每分鐘可噴灑農藥2畝左右,每次裝藥可以噴灑8-10分鐘,每次起降可噴灑約16畝農田,是目前傳統的人工噴灑速度的60-80倍,光是人工成本,每年就可節約6萬元。如果推廣成功,將可逐步取代傳統的人工噴灑農藥作業,既提高效率,也避免農民受到傷害。
合作社使用的農用植保無人輕型直升機(作者拍攝) |
五、電腦養魚?-豐溢現代水產養殖場
我們進一步來到「豐溢現代水產養殖場」,這是一個全科學、大規模的智慧養殖基地。如果說「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是「用飛機種田」,那麼淩淦榮先生負責的這個魚場,十足就是「用電腦養魚」!
淩淦榮告訴我,整個魚場的總面積有1200畝,分為四個標準化的功能區,分別是魚苗繁殖區、資訊化平臺、休閒垂釣區和商品魚養殖區。養殖的魚類近10個品種,包括黃顙魚、加州鱸魚、青魚、桂魚、四大家魚、白魚、花餾、沙塘裡、湘雲鯽和南美白皮蝦等等,種類繁多,其中以黃顙魚為大宗,市場上可以賣到一斤14元,最近才剛剛簽了100頓的黃顙魚訂單。2013年整個魚場總產值達到2200萬元,淨利潤360萬元,其中以魚苗養殖的利潤最高,是市場的搶手貨,每年產量達到15億尾,經濟效益非常明顯。
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規模化養殖之外,就是高科技養殖,體現出「精確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的成功案例。淩淦榮告訴我:「整個魚場裝置了智慧化平臺系統以後,養殖的情況隨時通過即時傳感技術(臺灣稱為「遙感探測技術」),傳送到物聯網系統,直接和專家團隊聯繫。智慧化以後,魚塘的養殖密度增加了五分之一,水質變得非常清爽,以前一畝只能養400條,現在可以養到500條,魚苗存活率也提高到99.6%。因為我們採取『自動增氧系統』,缺氧的時候,增氧棒會自動啟動,魚塘底部也設置了感測器,能清楚觀測到水質的變化。這樣下來,安全係數和存活率增高了,養殖數量也得到了保障,總體產量比以前老式的雜類混養方法,要高出60%以上」。
「豐溢現代水產養殖場」標準化的養殖魚塘(作者拍攝) |
除此之外,我感到佩服的就是大規模的「生態養殖」。在臺灣稱為「有機養殖法」,這裡稱為「無公害養殖」。淩淦榮說道:「我們魚塘養殖的飼料都是特製的生態養料,不是化學或生畜飼料。我們和一家國有企業合作,由湖州師範大學、湖州水產提供站特別調製而成。去年北京向我們購買了400斤魚,經過檢測之後,全部都是無毒的,因此市場的需求和滿意度非常高」。
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勤奮學習、勇於創新之上。淩淦榮對我說:「我是養到老、學到老,不斷精益求精,不斷開發增養技術和高優品種」。目前,淩淦榮還繼續開發「室內高量養殖場」。淩淦榮說道:「去年我搞了一個小規模試養,就賺了8000多塊錢,如果大規模推廣,我相信市場效益會更高。試養期間,我每天做『試養日記』,把溫度、風向、飼料量,放養尾數都統計出來,做效益分析,實驗結論是成果很好。所以我打算在今(2014)年3月15日正式開工,建立一個1500平方米的室內高量養魚場」。在我看來,淩淦榮是一個標準的「科學魚民」,實際上是一個具有實驗精神和創新動力的「養殖科學家」。淩淦榮的精神與智慧,值得全體中國農民效法和學習。
我與淩淦榮先生合影於養殖場(尹成榮拍攝) |
我站在魚塘旁邊,極目四望,清風徐徐,水波蕩漾。這裡沒有一般養殖場的腥味和臭味,也沒有一根雜草或垃圾,反而充滿了智慧、科技與創新。魚塘邊一排整齊的梅花,好像「良木擇地」一般,展顏盛開,迎風飄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