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我的《閱讀中國》筆記(10-1):紹興八字橋與書聖故里

我的《閱讀中國》筆記(10-1):紹興八字橋與書聖故里 


粉牆黛瓦黑漆門,一波水墨畫精靈 

一、一葉烏篷煙雨行

事隔3年,2015324日,我再度造訪紹興,紹興市委外宣部處長馬曄軍先生,副處長圖雅女士(蒙古族)接見我們。馬處長除了介紹紹興的歷史沿革與名人故事之外,還特別提到我深感興趣的「古城保護」問題。馬處長說道:「中國許多地方的古城保護,是把整個古城搬遷或改建了,變成了景點,在此過程中,不僅古城、古物受到了破壞,居民生活的傳承性與延續性也被切斷了。我們紹興採取的是『點、線、面』的策略。名人故居作為點,再擴大為歷史街區(),最後做到整城保護()。紹興目前有七大街區,都按照原來的面貌修繕,把區內的人口進行局部疏散,降低聚集密度。這樣的話,世代住在裡面的居民,還是繼續生活在裡面,生活史沒有中斷,也就是『原汁原味』的保護」。 

在外宣部鍾肖蓀女士的帶領下,我來到「魯迅故里」歷史街區,首先映入眼廉的正是小橋、流水、人家,一面魯迅畫牆直撲眼前,一行烏篷船泛遊河上。烏篷船是紹興水鄉的精靈,是紹興流動的生命與美感的象徵;船在水中,俯橋低過,拱橋如彩虹,水靜如晴空;兩岸人家枕河相迎,粉牆黛瓦居高相望,青青楊柳垂擺隨行,臨水居民談笑相送。船夫悠然自得,頭頂烏氊帽,手握木船槳,但多數以雙腳划船,手腳並用,生趣盎然。據知,烏篷船遊覽分為南北兩線,北線歷經城市廣場,紹興飯店,鯉魚橋,謝公橋,呂府,止于北海橋;南線歷經城市廣場,寶珠橋,石門橋,酒務橋,止於前觀巷,一路上,古樸情韻滿載,水鄉如夢似幻。


烏篷船河中遊行(作者拍攝)

烏篷船的由來與地理特性和民間習俗有關。古越地區本是水鄉澤國,河網密佈,先民往來不靠陸路靠水路。越地居民往往在船頭上刻有似虎頭形象的動物「鷁」,一種似鷺的水鳥。據說鷁性猛烈,利嘴可啄龍而食之,笑起來面目可怖,龍見而遠避之,所以船民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頭上,使龍不敢作祟,以求行船之平安。一艘黑船,背後隱含的是先民渴望安居樂業的願望。離開時,我心中默作詩一首:「一葉扁舟煙雨行,明瓦搖曳垂柳映;粉牆黛瓦黑漆門,一波水墨畫精靈」,以茲來訪之紀念。

 

二、悠然漫步八字橋

接著我來到入選為聯合國世界人類遺產的「八字橋」歷史街區。1987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美國華盛頓通過了《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又稱《華盛頓憲章》,提出了「歷史城區」(historic urban areas)的概念,強調古老城鎮不僅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而且體現了城鎮傳統文化的價值。1985年,中國建設部提出設立「歷史性傳統街區」的主張,對體現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給予保護。2002年《文物保護法》正式將歷史街區列入不可移動文物範疇,地方政府對於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革命意義的城鎮、街道、村莊,應該將其核定為「歷史文化街區」,並報國務院備案。鍾肖蓀女士告訴我,紹興對於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採取的是「最高尊重、最低介入」的原則。她說道:「紹興是一個典型的水鄉,我們尊重本地人的生活與文化,尊重他們沿河而建、沿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保留原狀,回歸自然。我們不是一味的推進城市化,不是把石板路改成水泥路,政府也不會去收購進行旅遊開發。我們只做改善,不作改變」。


中國大運河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的紀念石(作者拍攝)

走在石板路上,小步慢走,古意滿懷。石板路是一種古代居民的高級道路,象徵富庶與繁榮。我想起電視連續劇《新京華煙雲》片尾曲:「石板路」:「妳給了我世界上最後一片淨土,我要永遠把妳守護,在這石板路」,一時間,有一種往事隨風,浮生若夢之感。古往今來,多少人上階下橋,多少人奔波生計,多少人攜夢行走,年華渡過中可曾圓夢?由古至今,多少年時光流離,多少年枯葉落地,多少年風雨交錯,記憶堆疊中可有遺忘?在這三月初春,我佇立橋頭,河風拂面,髮絲飄揚,看這悠悠河水,看那綠樹臨風,想著那「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古老詩句,想著歷史與人生,想著悲傷與幸福……

令人憶古懷舊的石板路(作者拍攝)


我與鍾肖蓀女士合影於八字橋(張維拍攝)

走到東雙橋,一座幾近以「黃金比例」為結構的半月形拱橋,跨越在河的兩岸,讓我不禁感受到古人造橋的智慧和艱辛。走到一戶人家,正在燒煤球準備起鍋做飯,雖說燒煤造成污染,但那種「煙霧傳香」,仍有一種「小時候的味道」。走到另一戶人家,幾位善做木工的老先生,正在制做小凳子、小木桶、小倚子等等小木工,看到他們全神專注、敲敲打打,生活十分快意。老先生告訴我,做做木工可以鍛練身體、活絡筋骨。我問老先生,一個小凳子賣多少錢?老先生說,「我現在都不賣了,都是送送人的,有一次,初中同學會,我送了86張小凳子」。老先生聽我說是臺灣來的,露出驚訝與歡迎的表情,但也說「美國、加拿大的旅客我都見過」!似乎在表明,雖身居河道小巷,但因名列歷史街區,也見多識廣,閱人無數呢!


喜做木工的老先生(作者拍攝)

三、書聖故里飄三香:書香、茶香、酒香


我們繼續來到位於蕺山街的「書聖故里」。「書聖」意指書法大師王羲之和學術泰斗蔡元培,整個街區的佈局為前街後河,區內四街六弄,有筆飛弄的蔡元培故居、西街的戒珠寺、蕺山街的題扇橋、肖山街的探花台門等等,保存相當完整。另外「書聖」亦有「講學聖地」之意,這裡的「蕺山書院」曾是明代大儒劉宗周講學之地,也是「蕺山學派」的發祥地。在蕺山學派的弟子中,以黃宗羲和陳確最有影響。清末時,徐錫麟曾執教於此。

走在街區裡,除了頂頂大師流傳下來的「大敘事」之外,人們都已知曉,我反而特別關注小商鋪所展示的「小傳統」-民間工藝。例如「香緣聚」,是研究中國「香文化」的教育基地,種植和生產身價不斐的「沉香」;有偷得浮生半日閑,只求一角圖清靜的「茶坊」,雕門檀桌,壁上書畫,斜陽照暖,品茶閱書,人生有此快意,何需嚷嚷多求?另有「王星記」的黑紙扇,列為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創始於1875年,保留並發揚中國民間摺扇藝術的精華。有喝茶聽戲的紹劇館和越劇館,還有「日鑄茶」,歐陽修曾雲:「兩浙之品,日鑄第一」,採用會稽山區穀雨前後所產的之鮮芽嫩葉,採用炒、揉、烘等多道複雜工序製作而成,歷來是一級貢品或皇室佳茗。特別是以釀造「紹興黃酒」的「越釀工坊,是一座手工傳統的釀酒廠,遊客來此可以親自目睹釀酒的全過程,現做現賣,鮮味飄溢,表現了紹興釀酒文化的經典。

雕門檀桌,斜陽照暖的幽靜茶坊(作者拍攝)


黑紙扇-中國摺扇藝術的代表(作者拍攝)

走完書聖故里,夕陽斜照,已近黃昏。我聞到自己身上的書卷芬芳,感受到文化洗禮的豐潤。此去,何日再訪?青山依舊,夕陽幾度?走訪浙江許多地方,沒想到紹興令我如此難忘!「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年華似水,千帆過盡,我將留存記憶之中,山水伊人,魂縈夢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