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我的《閱讀中國》筆記(10-3):紹興諸暨五泄湖

我的《閱讀中國》筆記(10-3):紹興諸暨五泄湖

 

春寒未盡湖水意,童心老叟覓禪跡

諸暨位於浙江省中北部,為紹興市代管的縣級市,地處長三角南翼,浙東會稽山西麓,錢塘江重要支流浦陽江流域中段,呈盆地地形(諸暨盆地),面積231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7萬人,外來人口40餘萬人。諸暨是中國古越民族與于越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古代美女西施的故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傳說大禹來到此地,上苗山大集諸侯,駐蹕於此,授爵封功,故定此地為「諸暨」,意即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越國曾在此建都,稱「暨陽」,秦王政25(西元前222)置縣,此後名稱歸屬有變更,但歷代未廢,是浙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來到諸暨,有一種物華天寶,地靈人傑,名士美媛,燦若群星之美感。

諸暨人耕讀傳家,尊師敬道,非常重視教育與人才,至今出了19名院士(含美國與臺灣),其中又以中學教育聞名,諸暨中學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品學兼優,歷久不衰。諸暨人民勤奮簡樸,物實創新,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與家庭作坊,創造了「四個輪子一起轉,千家萬戶促翻番」的發展模式,全市民營經濟發達,綜合競爭力2010年位居浙江省第5位,全國百強縣()13位。諸暨因盛產淡水珍珠而號稱「珍珠之都」,除此之外,店口鎮是全國最大的五金汽配水暖管件生產基地,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第一鎮」,大唐鎮擁有全國最大制襪產業,年產200億雙襪子而有「國際襪業之都」之名,也因特產香榧而有「中國香榧之鄉」的美名。近年來,諸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生命探測儀、環境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數碼除塵晶片、LED等等。在旅遊產業方面,西施故里和國家級五泄景區則是諸暨兩個知名的旅遊熱點。

 

一、雄雅兼備,山秀水長:五泄景區


在諸暨市委外宣辦互聯網管理中心副主任吳飛堅的帶領下,我來到嚮往已久的「五泄景區」,浙江最古老的旅遊聖地一之,一處已有1400年歷史的國家4A級景區。五泄風景區位于諸暨市西北23 公里處,由東源、西源、桃源、五泄湖四塊景區組成,總面積達50平方公里,區內有72峰、36坪、25崖、10石、5瀑、3穀、2溪、1湖。首先我感到奇怪的是,何以稱「泄」,原來當地人把瀑布稱為「泄」,因有五處形態各異的瀑布,一水五折,折折成瀑,所以稱「五泄」。 

在地形上,龍門山脈橫貫諸暨西部,由西南向東北延伸,是富春江與浦陽江的分水嶺,山坡因受流水侵蝕,形成峽谷峭壁,塑造了五泄今日的天然景觀。據史料所計,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到過五泄,留下了一條唐皇道,1900年前,東漢的《越絕書》就記載了五泄之美,北魏時期,五泄載入中國第一部水系著作《水經注》(酈道元著),此後,五泄聞名全中國。唐元和三年(西元808),五臺山高僧靈默禪師到此建立五泄禪寺,其高徒曹洞宗創始人良價禪師在此剃度出家。之後,歷代文人騷客、詩詞畫家,對五泄即讚歎不已。自古,陸遊、白居易,徐渭、王冕、徐霞客、陳洪綬,劉墉、文征明、祝允明、唐寅、徐禎卿等,均來過五泄一遊。一入五泄,立即被這種渾然天成的景觀所鎮懾,感覺是「無言難語」。正如現代作家郁達夫在《五泄遊記》所言,「一步一峰,一轉一溪,山峰的尖削、奇特、深幽、靈巧」,我也有「既畫不出也寫不盡」之同感。

我決定以一種心物合一、草木同心的禪意,寬心敞懷,信步慢走,一賞五泄之美。入口處,任職于諸暨園林管理局五泄林場的孟葉萍女士迎接我們。簡單合影之後,提步上階,上了「紫藤廊」,拱形屋頂,蔓藤攀附,一步一念,拾級而上,我像一個童心未泯的小男孩,有一種好奇尋趣的期待。紫藤廊共225階,依岩傍溪,兩旁共植紫藤百餘株,每逢花季,遠近飄香,粉蝶爭豔。我走至中階,略感乏力,稍事歇息,一陣山風四方迎面,捎來春寒水未暖之意。我作一詩以為記:彎藤綠蔭伴溪岩,雲氣乘風似遊仙;春寒未盡湖水意,童心老叟覓禪跡


五泄入口處的「紫藤廊」(作者拍攝)


走到紫藤廊盡處,一片汪洋大湖-五泄湖,進入眼廉。湖面停了幾艘畫舫,靜待遊客的青睞,陽光灑滿還在沉睡的湖面,銀光泛泛,綠影徨徨。五泄湖為一人工湖,1969年興建,築壩攔溪而成,兼具防洪、灌溉、發電、旅遊四大功用,湖長5000米,水深38米,人們皆稱有三峽之神韻、灕江之風采。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壩,長126米,高38米,橫跨於青山綠水之間。壩頂供人行走,便於遠觀憑望,予人一種「萬卷佛書藏寶山,渡橋取經也朝聖」之感。我看到山壁直峭而下,陡立湖面,迭石層層兩相擁,水波粼粼更多情。我站在壩頂極目四望,只覺山水互印,靈氣逼人。難怪五泄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王祖勇在《五泄圖志》一書中,以「一湖驚天豔,萬籟皆歸心」,形容這一連上天都驚豔不絕、萬物皆默禱以對的美景,而我的感覺則是山水如此協調合一,萬物如此千方作美,心情如此無塵似鏡。


橫跨於青山綠水之間的五泄水壩(作者拍攝)

二、天水一碧,孤芳吐豔 


我們決定租了一部快艇,快意奔遊湖上。船行靈敏輕快,波浪雲湧,掠水如燕。聽說兩岸景觀眾多,但深藏而內斂;計有靈龜問壽、巨獅參禪、鷲鷹展翅、老僧拜佛、蜈蚣出洞、玉女含羞、牡丹臨風、仙湖落雁等等,估計應是人們以人生經歷對自然景觀的擬人塑像,象徵先民對自然造物、生命圓滿的憧憬。可惜我慧根不足,修行不高,不能盡搜群峰異景,只知奇山異石,雄偉壯麗,但心中也有逐浪心高,絕塵去憂的愜意。

美景盡收五泄湖上(作者拍攝)

船靠名為「天一碧」碼頭,沿著石板路緩緩行走,兩旁清水,蘆花飄揚,鴛鴦交頸,白鷺雙飛。卵石伴步聲,溪水低吟唱。溪邊植有槐樹、桕樹、楓楊等等,古樸蒼老,紅綠相間。我在蘆葦亭停步歇腳,偶爾佇立回眸,有時向前凝望,有一種「回歸古幽、柔情任性」之感。孟葉萍女士引我注目溪岸的象鼻山,山坡下有一顆樹齡達130年的馬尾松,葉似馬尾,形如開傘,遠如山屏。我來時,還值初春時節,兩旁花樹好似還在冬眠,但也有幾棵樹木,不畏嚴冬白雪,逕自直挺樹杆,青葉吐綠,一種孤芳自賞,桀驁不馴的模樣。


卵石清溪相伴行(作者拍攝)

想到「孤芳」與「桀驁」,我心想,古來高僧禪師,尋高山、探古林、尋幽徑,他們何以醉心於此?何以立命此地?是世上安身無覓處?還是千帆過盡皆不是?是望斷天涯不歸路?還是鉛華落地隱殘生?我覺得這樣的想法過於消極,這些心遠志高、棄煩求聖的賢人,應是出自一種斷俗求真、明心知性的「回歸」,回返那人性深處的本源,隱于精神王國的寶殿。因為人間多疑義,世道藏歧路,但山水無矯情,孤隱好修道。這一「真情至性」,何其難得,何其稀貴!


三、曲徑通幽,玉蘭飄香


來到桃園景區,碧竹蔥郁,山趣盎然。我們乘坐電瓶車,緩緩駛過一片樹林。兩邊種有各種水果,楊梅、枇杷、櫻桃、銀杏,也有觀賞樹紅豆杉、木杜鵑、鵝掌楸、紫玉蘭、廣玉蘭、合歡、木槿等等。浙江大學園藝系風景園林專業99年畢業後就來此地工作的孟葉萍,指著一旁的紅豆杉告訴我,「2003年,我買了一些紅豆衫,當時種下時,只有膝蓋那麼高,一株只有40塊錢,現在已經長大成為一片樹林了,一棵要好幾千元呢」!面對這麼美好的景觀,吳飛堅副主任提到如何進行「美麗宣傳」,「我們採取的是『整體包裝』的策略,把整個諸暨、整個紹興進行品牌宣傳,提高整體的知名度、美麗度;就生態旅遊來說,五泄是一個重要亮點」。


曲徑通幽,紅綠夾道(作者拍攝)

唐鎮裡蔣村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孟葉萍,讓我尤其欽佩,她專職于園林施工、設計和養護,熟知每一棵樹的樹種、樹齡、樹性。路旁一朵朵在臺北街頭經常有人販賣的玉蘭花,在一片翠綠的竹林中尤其顯得雪白耀眼,我指著一顆玉蘭花樹,立馬考考了孟女士,她說:「玉蘭屬於木蘭科,它是先花後葉的,是花謝之後才抽葉的,有紅玉蘭、白玉蘭、紫玉蘭、二喬玉蘭等等品種……」,果然是勤學苦讀、浙大出身的,回答如流,我給滿分。 


潔白有如飛雪淩空的玉蘭花(作者拍攝)

四、靈默建寺,良價傳承:五泄禪寺


不覺之中,石橋走過,幽林圍繞,古樹參天,「五泄禪寺」就出現在眼前。我憶起唐代詩人周鏞詩一首:「路人蒼煙九過溪,九穿岩岫到抬提,天分五溜寒浸北,地擁諸峰翠插西,鑿徑破崖來木杪,駕泉鳴竹落榱題,當年默老無消息,猶有祠堂一杖藜」,意指大師雖久遠,典範在宿昔。「五泄禪寺」年代古老,歷史上歷經幾次興衰,早在西晉年間即有「名山葬母」之說,《諸暨縣誌》有載:「晉時劉姓一男子,釣於五泄溪,得驪珠吞之,化龍飛去,人號劉龍子。其母葬在撞江石上……」,及至唐元和三年,靈默大師在五泄棲真岩下重建禪院……初名「三學禪院」。後諸暨出身的良價禪師,繼承佛業,精研佛學,創立「五位君臣」之說,以「五種位置」為喻,闡釋習佛修身之歷程,其後又與弟子曹山本寂同創「曹洞禪宗」,以默照暗推而入真性的「默照禪」為特點,以修證自我清淨之心為本,成為佛教禪宗五家之一。民國時期,五泄禪寺十分興旺,有禪房百余間,僧人百余人,然日軍侵華時期,遭日軍嚴重破壞,寺破僧逃,幾近無存。2006年,耗資6000萬元進行改建,成今日之局面。


始建於唐代的佛教古剎-五泄禪寺(作者拍攝)


五、穿越時空、古今同遊


走過五泄禪寺,穿過竹林,就是「東湫閣」,門前有一石碑,刻有徐渭《五泄雲霧茶》詩一首「雲裡人家霧裡茶,武夷龍井未堪誇,山中更有醴泉來,毋怪朱顏常似華」,為這裡的幾家茶莊增添了詩意與情趣。再走幾步,只聽到泉聲如雷,擊石作響,果然,五泄瀑布(第五泄)就出現在眼前,只見一廉水瀑,奔泄而下,飛濺入潭。我站在瀑布前,水絲飛飄,涼意沁人,我跨過溪中石台,腳下清流潺潺,水波盈盈。如此景觀,難怪周師鐮在《早發青口》中有詩描寫:「龍湫下瀉第五泄,橫空飛出千山雪。雪花散作雲與煙,黑龍潭水腥流涎」。明代畫家徐渭也曾詩雲:「五條掛煉玉龍奔,七十二峰鬼斧痕」加以形容。


我站在五泄瀑布之前

第五泄人稱「東龍湫」,意指瀑布有如龍卷山嶽之中,穿山跨嶺而下。飛瀑之底,潭深水濃,故有「黑龍潭」之稱,宋濂《五泄山水志》記曰:「常有雲氣從中起,疑有蛟龍潛其下」,給人一種山中臥虎、水底藏龍的想像。據說若遇久旱不雨,來此潭邊祈雨,有求必應,萬民重生。潭中有一巨石,據說古時常有仙鶴駐腳石上觀瀑,故名「棲鶴石」,是為五泄著名十石之一。令我驚訝的是,瀑布兩邊的石壁上,刻有歷代詩人的詩詞,這種「詩景合一」的景象,予人一種穿越時空、古今同遊的美感。


五泄著名十石之一:「棲鶴石」

六、千年不倦,萬古不息


我時而抬頭仰望這一條洪流,時而在旁聆聽其隆隆鳴聲,時而登梯近觀其清新秀美。這座潔白如銀的瀑布,日夜流淌,四季不止,它總是履行著天賦的職責,展示其自然的本性,那就是「千年不倦,萬古不息」。我在想,個人之生命,有如曇花、浪沫、果粟,只是一瞬、一波、一點之光景,甚至不知從何而來?不知歸於何方?但這五泄之水,它隱逸于深山幽谷之隙,藏身在大樹密林之中,山壁為衣,溪床為寑。它不問世間無常,只知宇宙規律,它不理日夜春秋,只有萬古如一,以「後湧前奔」之勢傲然長存。我站在瀑布之下,有一種「永恆與謙卑」的對比,有一種對「萬古如一」的肅敬。

我在想,雖然宇宙無邊,個人無常,自覺之士在世間總要找到一個位置,以辨群己之分,以別自我他者。正如老子將「士人」(知識份子)分為五種境界,一是誹謗世俗、退避山穴的「山谷之士」,二是經世治國、福利眾人的「平世之士」,三是效命賢君、善理社會的「朝廷之士」,四是逍遙閒適、清靜無為的「江海之士」,五是操練養生、保育自我的「道引之士」。從怨俗至道生,人生的境界多種多樣,崇高或就低,成聖或執愚,只存乎一心之念,在於勵行不悔。正如孟子所言:「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此一「歸潔其身」,或許正是無數高僧禪師歸隱山林以求聖心潔身之本意。然而,無論何種選擇,皆不能存之久遠,也難以萬古不息。只有這青山綠水,正像這五洩洪流,在宇宙中占了一個永恆的位置,它們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知天命而行一。

原以為,五泄美景就此揮別,沒想到回程中美景再現。我們來到「西源峽谷」,牌門兩邊題字:「千流萬壑原無路,一峽三喜別有天」,正是此刻心情的映照。沿著石路前行,經過「竹海通幽」,滿滿的竹林,翠綠如油,濃郁如幕,令人驚豔和喜愛。我看到了華東地區最大的「楠木林」,高30米以上。此木材質堅硬,長年不腐,價比黃金,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多用於造船和宮殿,古代亦是帝王陵墓必要材料,是樹中珍品。


西源峽谷的牌門(作者拍攝)

樹中珍品:千年楠木(作者拍攝)

七、天道在心,人仙同世


五泄果然是千年勝地,不來必悔;既來,不是畫家也作畫,不是詩人也寫詩。無奈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半日五泄,意猶未盡。但心想,時程雖短,思意更深,體悟更切。我感受到諸暨政府對這好山好水的細心維護,對這文化寶山、歷史之流,照顧得無微不至,一塵不染,草木盎然,此正是「美麗浙江」的實踐。我行走浙江多處景區,五泄最受感悟;我常把自然看成一部哲學之書、一株智慧之樹,用心看山,用情見水。我想說的是,「慧心映山水,哲理在天成」,凡能以自然為師者,人品自高,智慧增長,最終可達「沐雨不寒,日曝不熱;天道在心,人仙同世」的境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