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自由副刊《當代名家群像29》 在死神之間懷抱希望 ─埃及文學國寶納吉布.馬哈福茲

 

自由副刊《當代名家群像29

在死神之間懷抱希望

─埃及文學國寶納吉布.馬哈福茲

 文:宋國誠

http://old.ltn.com.tw/2005/new/sep/8/life/article-4.htm


Naguib Mahfouz


目前已94高齡,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埃及文學國寶的納吉布.馬哈福茲(Naguib Mahfouz, 1911-  ),以一生50多部作品,道盡了埃及這一神秘王國的歷史、文明與社會百態。馬哈福茲是一位多產而熱情的作家,他的作品橫跨數千年歷史,遠自古埃及的「法老小說」(pharaonic fictions),到殖民與獨立時期的埃及,再到「後殖民埃及」(postcolonial Egypt)時期。馬哈福茲始終以嚴謹的現代阿拉伯語寫作,明朗而清澈。他的作品充滿了理想主義和正義感,文本素材取自市井生活和庶民經歷。雖然1994年遭回教激進份子刺傷脖頸後停筆五年,但馬哈福茲世界文豪的地位早已實至名歸。 

除了寫於19391954年任職埃及宗教事務部時期的三卷法老小說:Abath Al-Aqdar(1939), Radubis(1943)Kifahtibah(1944),馬哈福茲享譽國際的作品就是《開羅三部曲(The Cairo Trilogy, 1956-1957),作品由「宮庭街」(Palace Walk)、「思宮街」(Palace of Desire)和「甘露街」(Sugar Street)三個部分所組成,描寫一個阿塞伊.阿瑪德(Al-Sayyid Ahmad)封建家庭三代人的生活與遭遇。故事始於1919年反英國殖民主義戰爭,終於1952年埃及正式獨立和納塞將軍發動「七二三革命」前夕,是一部兼具社會寫實和歷史史詩的反帝國主義長篇巨著。阿塞伊.阿瑪德育有二女三男,三個男子中法米(Fahmy)是一個理想主義悲劇者的代表,他在反英示威中獻出了身軀;亞辛(Yasin)是個放蕩的享樂主義者,沉淪於封建腐敗的泥淖中;凱默(Kamal)代表迷惘、探索和矛盾的一代。馬哈福茲通過一個「兒子反叛」的家族革命來折射埃及20世紀上半葉反英鬥爭、反封建革命、現代化改革、婦女解放以及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社會劇變和價值衝突,特別是透過學生運動和群眾抗議事件,描寫了埃及從英國殖民走向民族獨立,從法老封建蛻變為君主立憲的艱辛歷程。


開羅三部曲


19601970年代之後,馬哈福茲開始脫離寫實主義風格,轉向揉合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與內心獨白的敘事手法。面對社會的愚昧和腐敗、宗教的虛偽和殘忍,馬哈福茲採用寓言體小說,對令他失望的「新埃及」作出勇敢的批判。1959年,《格貝拉威的孩子們(Children of Gebelawi)首次以阿拉伯語Awlad Haritna連載,描寫一位叫格貝拉威的富人在綠洲上蓋了一棟豪宅,格貝拉威被比喻為上帝,家族成員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摩西、耶穌和穆罕默德等,但是為了爭奪格貝拉威留下的土地(也就是為了爭奪宗教正統地位),他的後代變成了相互仇殺的世代仇敵。小說對宗教鬥爭的反諷激起了回教基本教義派的反彈,且演變為阿拉伯國家查禁馬哈福茲作品的政治事件。除了上書沙達特總統支持「大衛營和平協定」之外,1973年馬哈福茲再度發表《雨中之情(Al-Hubb Taht Al-Matar, [Love in the Rain]),以極盡暴露的文筆,對埃及在1967年「六月戰爭」失敗後社會的腐敗、荒淫和墮落作出批判。小說再度引起保守派的攻擊,導致了馬哈福茲1994年遭到回教基本教義派的刺殺,刀子傷害他慣於寫作的右手神經,在經過長達五年的物理治療之後才恢復健康。 

1990年代以後,馬哈福茲只能在病榻上以小紙片寫作,1996年小紙片集結後以《自傳的回聲(Echoes from an Autobiography)為名出版。這部充滿伊斯蘭哲人「蘇菲」(Sufi)智慧的格言式語錄,表達了馬哈福茲對整整一個世紀的懷念、感傷和體悟。人在垂幕之年,還以「幼年哲學家」自稱,謙遜、寬恕和愛,是這位智慧老人留給人間的不朽話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