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我的《閱讀中國》筆記(9-4) : 品嘗「中華老字號」

我的《閱讀中國》筆記(9-4) : 品嘗「中華老字號」

走過「陳光純故居」,看到了一座美麗而巨大的教堂。這座教堂,原是清代康熙年間「靖海侯」施琅所屬的「花山園林」。同治五年(1866),英國長老教會杜嘉德牧師買下這塊地,建立了「泉南堂」,成為泉州最早的基督教堂。1935年,牧師高蘭庭主持擴建為四層樓騎樓式教堂,在挖掘地基時發現了「船板」,因而成為泉州灣海陸變遷之證據,在地質學上深具考古意義。這座新教堂於2007年落成,是泉州當前基督教的傳教中心。

泉州最早的基督教堂--泉南堂(作者拍攝)

泉州人都知道,中山路上集中了許多的「老字號」;在泉州,還成立了經過評鑑的「中華老字號」連鎖店,可見泉州人對老建築、老口味、老情調、老故事的喜愛。漫步行走中,來到了「大上海理髮廳」,這是泉州最老(在當時也是最時髦)的理髮廳。據說,在老泉州人的眼裡,上海的東西就是好的,所以人們都希望給大上海理髮廳的師傅理個髮。

據說,當時剪一個男式頭只要兩三毛錢,而燙一個頭髮也不過兩塊錢。那時候髮型都很簡單,男人剪平頭,女人燙髮也是整個頭鑽進桶狀的燙髮機全部燙起來,燙完之後就像一顆「大花椰菜」。大上海理髮廳的師傅,全都穿著白大褂,看起來簡單而整潔,他們都以剪「短平式」的男式髮型見長,深受中年以上的顧客歡迎。

「大上海理髮廳」(作者拍攝)

目前,由官方拍攝的《印象泉州》,以制式的宣傳手法,描寫了泉州的風土與人情。民間製作的則有《古韻泉州》、《漫步西街》和《大上海理髮廳》三部。《古韻泉州》出自一名90後的網路導演張俊揚,土生土長的泉州人。他從2007年開始陸續取材泉州的歷史文化,以一個年輕人的視角講述泉州人鮮活的故事,讓古老的話題重新靈動起來。


一條理髮用的毛斤竟遮蓋了區政府宣傳部的招牌(作者拍攝

時屆中午,腿走酸了,肚子也餓了,我又來到一家以「泉州粽子」為主題的老字號。泉州粽子,柔軟綿黏,入口即化,一時之間,肉香四溢,甚為可口。我點了當地傳統的「麵線糊」,據說本是當地窮苦人家的主食,如今卻成為泉州的招牌食品。「麵線糊」是由細條麵線和番薯粉混製而成。一般是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麵線等等,長時慢熬,直至呈現漿糊狀。「麵線糊」一般可加入多種配料,是泉州的風味小吃,也是泉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華老字號--泉州粽子(作者拍攝)


州風味美食--麵線糊(作者拍攝)

由於饑腸轆轆,除了點了粽子以外,我還點了一客「豆腐滷大腸」。說真的,平常我不吃油膩食物,對所謂「古早味」也是敬畏三分。但入境隨俗,品嘗風味,何樂不為?我決定「解放腸胃」,點了一大碗,才知「人間美味就在眼前」。不到幾分鐘光景,盤碗盡空、餘味繞舌,我竟飽食了一頓,甚至意猶未盡,還想再吃……


泉州的古早味--豆腐滷大腸(作者拍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