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一場黨外記憶的內戰

 

《時報廣場》

 一場黨外記憶的內戰

 

副總統呂秀蓮在反擊黨內不同派系對其不適任副手角色的連署動作時,以她數年來踏著民主血跡走來,以她承受民主牢獄而有今日民進黨的執政,來確證自己擔任副手的正當性。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立委林濁水則以當年呂秀蓮「咬出許多同志」反手迎擊,以暴露其出賣同志的反人性。無論是呂副總統「正當性自我陳述」─以「邱茂男手腳發抖」對照於她自己「慷慨入獄」─或是林濁水不惜重扒歷史傷口以檢視當年同志的忠誠真相,都說明民進黨始終擺脫不掉美麗島記憶的鎖鍊,跳不出當年黨外悲情的糾結,乃至在歷史的傷口上各自尋找權力的利基點。

歷史記憶以及對歷史記憶的回溯與感知方式,對一個族群(或政治社群)的身份定義和個人生存意義的形成,顯然非常重要。從呂秀蓮副手正當性的自我陳述,到反呂派系今日在歷史傷口上進行同志相殘,深層地解構出民進黨的「黨內政治文化」。本來,民進黨的副手之爭只是一場「黨外記憶的戰爭」,是一種「民主受難∕權力排序」的倫理之爭,如今演變至一場「忠奸有別」的爆料之爭,一時之間,似乎「講悲情」可以轉化為一種政治資本,「爆人性」也可以作為黨內內戰的致命武器。民進黨對歷史悲情的回溯與感知方式,顯然連同志間的寬容都還談不上。

民進黨很像一種「後殖民政權」,帝國主子走了,面對學作自己家園的主人卻備感慌亂,在威權政治遠離之後,「心中的警備總部」依然作怪。對民進黨的民主事業來說,「革命已經成功」,但「同志仍在努力」。美麗島的舞台已經落幕,昔日的觀眾已經散場,即使歷史已還給民主受難者應有的甜果,但民主悲劇的主角們似乎還在舞台上流連忘返的演出,儘管新的戲碼是一場骨肉相殘的倫理悲劇。

然而,悲情固然可以作為一種政治資本,爆人性可以作為解構既得權力的暗器,但當代台灣人民要看的是政績與福利,不是一場悲情古裝劇。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美麗島事件」中誰是真正有勇氣、夠份量,誰是真正的聖雄、誰又是賣友求榮者,已不再是選民選擇國家領導人的唯一依據。 

(作者:宋國誠,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呂秀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