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未來戰爭,何需人道?

 蘋果日報專欄

未來戰爭,何需人道?

宋國誠

 


美伊戰爭打完了,輸贏已知。這場戰爭死傷不多,費時也不久,31天就把一個中東流氓還有那個獨夫海珊拿下,對美國而言不僅是一場光榮戰役,歷史上也將留下閃亮的一頁。在軍事術語中有一個叫「目標蒐索」,美國全球戰略圖騰的下一個蒐索對象,將是北韓。

北韓問題涉及美、俄、中、日、南北韓六國,每一方都糾纏重大利益於其中。在北韓議題上,美國面對的不再是那個深處中東內陸的「澎風國家」,而是同時面對兩大盟國(南韓與日本)和兩大敵國(中俄)。美國「一超單打」主義將與多邊大國利益直接對衝。區域安全的關鍵在權力平衡和多邊仲裁,美國這種「入室拆屋」的單打主義,沒有人會認為是為了和平,而是為打破均勢並自當裁判。

美伊戰爭留下一個重大錯覺,這比戰前主戰或反戰的爭論更為糾纏,也更為難測。就像「超限戰爭」已成為科技再生產一樣,打完伊拉克之後打北韓,就像是「產品升級」,人們往往只考慮到規格的相容性(compatibility),而忘了轉向北韓就像轉向不同的產品世代,絕不是伊拉克戰爭規格的延續或改良。北韓是一個擁核國家,至少是具有核打擊力準備能力的國家,北韓不像伊拉克棄戰,而是渴戰,北韓不像伊拉克那麼好戰,而是能戰。北韓雖然孤立,但急於破繭脫困,而且「以核武為神」。最重要的是,北韓不是只會放放毒氣,它絕對有能力將傳統戰爭擴大為區域性核子衝突。

暴力欲望是決定戰爭型態的精神基礎。31天拿下伊拉克,最大的效應是造成了美國民族暴力欲望的集體升級,我把它稱為「視覺帝國主義」。美國當紅的女性主義者茱迪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曾經描述過,美國媒體在戰爭報導中如何通過視覺記錄,構逐一種穿梭流動的「肉彈空間」身體與飛彈結合,一種軍事勝利的民族寓言。美國最紅的武器「精靈炸彈」,實際上就像一顆「光學陽具」,從北美射到伊拉克,形成了美國人肉彈一體的認同空間;而美國人則坐在客廳裏,以「沙發上的狙擊手」姿態,享受戰爭欲望的自淫。

美伊打完之後人人都有一種空虛感。反戰者失去焦點,主戰者處於目標蒐尋前的焦慮,觀戰者則因一場「跨國連續劇」的收場而有沒戲可看的落漠感。每晚看連續劇渡日的消費大眾,都有一種每集播完的焦慮和等待下集的期待感,這顯示暴力欲望正在全球化升級!

然而,人們不會想到,戰爭的破壞已摸向人類基因。已知的細菌戰、化學戰已不新鮮,接下來可能是「複製戰士」或DNA戰。這種戰爭是瞬間的,高效的,甚至可能是無痛的。這種戰爭打完以後,也不需要人道救援了,因為道上已無人。

高效無痛、少死速決的戰爭思維,「我們一定會贏」的大眾僥倖心理,將使戰爭傷害越來越「基質化」而不只是皮肉之傷,它將使權力決策者對人類衝突的思考越來越簡單化,對構思解決衝突的方法也越來越粗糙化,使大眾對戰爭的感知越來越走向欲望消費的麻木型態。被打敗的國家也許科學不發達,但從基因、DNA、細胞、神經等等生命基質來破壞人類,不需要高超的科學,只需要另類的人性。

 

政治大學教授

宋國誠

0425/20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