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自由副刊 /《當代名家群像》 -尋找生命傷口的療癒 麥可.翁達傑

 

自由副刊   /《當代名家群像》


-尋找生命傷口的療癒

麥可.翁達傑

 

文:宋國誠

http://old.ltn.com.tw/2004/new/nov/18/life/article-2.htm

 

Michael Ondaatje

以《英國病人》(English Patient, 改編電影中譯為《英倫情人》)獲得一九九二年布克獎(現為曼布克獎)的麥可.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1943-),一九四三年九月十二日生於斯里蘭卡的可倫坡,具有印度、荷蘭、英國三重血統。混雜身分、移民背景、多方才藝,造就了翁達傑在視覺藝術、文字創作和電影美學三方面的傑出成就。翁達傑的作品具有很大的類型跨度,包括傳記、詩、散文、小說、電影、文學批評等。在當代群雄並立的作家中,是少數能將唯美與寫實融為一爐的作家。翁達傑有一種特殊的魅力,一種能夠從底層生活的寫實描繪中提煉生命哲理和跨界認同的精神力量。

 

英倫情人(小說)

The English Patient 電影劇照)

翁達傑以「超現實╱現代主義」詩人起家,早期作品《優雅怪物》(1967)、《七個腳趾的人》(1969),並未引起太多注意。一九七○年《比利小子作品集》獲加拿大總督獎,翁達傑開始嶄露頭角。長篇小說《戮後餘生》(Coming Through Slaughter, 1976)描寫早期美國新奧爾良爵士歌王察理斯.巴迪.博頓(Charles B. Bolden)離奇多采的生平故事。一九八二年發表虛構性自傳體回憶錄《追憶家史》(1982)、詩集《世俗之愛》(1984)。長篇小說《一輪月亮與六顆星星》(In the Skin of a Lion, 1987)以「城市地下英雄」為視角,描寫早期多倫多移民勞工的血淚生活。《英國病人》一書則使翁達傑躍登世界級大師。此後還有選集《肉桂舞孃》(1997)和《手記》(1998),近期作品有《菩薩凝視的島嶼》(Anils Ghost, 2000),以及近期才出版的《對話:瓦特.穆奇的電影藝術》(The Conversations : Walter Murch and the Art of Editing Film)。 

《戮後餘生》是翁達傑嘗試以「個人記錄╱拼貼組合╱社會史詩」為綜合文體,描寫美國南方爵士小號吹手博頓傳奇的一生。書名中的「Slaughter」是一個站名,是博頓生命旅程的最後一站,象徵一個藝術家一生荒誕、晚景淒涼的命運,也意味藝術與墮落的雜居,超越與宿命的混合。《追憶家史》是一部想像性自傳體小說,一場返祖尋父、歷史尋根的故事。《一輪月亮與六顆星星》描寫多倫多流離吃苦的城市工人,一部移民艱辛的見證。《菩薩凝視的島嶼》描寫一位出生斯里蘭卡,後來到美國深造的人類學家安霓尤(Anil Tissera),奉國際人權組織返國調查戰爭罪行的曲折故事。 

《英國病人》是翁達傑具有「終身成就」的作品,改拍成電影《英倫情人》後,也獲得一九九七年奧斯卡九項大獎。小說以沙漠諜戰為背景,以異族大愛為題材,精巧深遂,集迷幻意象和濃郁抒情於一體。四個來自不同國籍和文化背景的人物,因一場戰爭而匯聚在荒山廢墟中:加拿大護士哈娜(Hana),戰時因擔任間諜而殘廢的小偷卡拉瓦吉歐(Caravaggio),負責掃雷任務的印度錫克教徒基普(Kip),以及一位嚴重燒傷、面目全非的「英國病人」奧爾馬西伯爵(Count Almasy)。小說通過一場聖徒之愛的相互承認而獲得逃離自我創傷的出口,藉由身分模糊和認同的碎片化,表達對「虛構主體」的顛覆,達到超越自我、跨進他者、異質互享的新人性模式。(殖民)歷史乃是心靈面目的毀容,(種族)戰爭是人性迷誤的作品,翁達傑把療傷與救贖的議題,置放在戰爭與人性的掙扎之中,省思一種穿透橫亙於種族隔閡與普世情愛之間那道「心牆巨壑」的可能性。 

翁達傑兼具東方哲理的慧根和西方美學的造詣,兼有唯美人文主義和「多元╱越界」寫作的能力。今年翁達傑再度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原因無他,在當今文學史上,翁達傑既已實至,何需名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