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專業之死(2):極度自信的白癡

我的讀書筆記:專業之死(2):極度自信的白癡 

知識體系的「民粹主義」是這個自戀時代最主要的文化病毒,也就是「公眾意見」取代「專業知識」,甚至是「鄉民」對「專家」的霸凌。在民主-所謂「每人一票、每票等值」的觀念下,人們以為「每人一張嘴、說的都一樣」。沒有人會認為,自己的意見未必比別人不高明,甚至是:只要是我的意見,就是最高明,而且無懈可擊的。Tom Nichols說道: 

現在有問題的不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冷感,而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抱持敵意。這是美國的一種新文化,這代表專家意見或知識體系的地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許多人堅信不論討論什麼,每個人的意見都是等值的。這在美國的社會輿論或公共論述中,是不容小覷的大事件」。(p. 21) 

・極度自信的白癡(extremely Confident Idiots) 

自信與無知的並聯,是今日「白癡自大症」的典型狀態。只要在電腦螢幕前,因為誰也不認識我,所以就成了「匿名萬事通」。即使是一個一年不看一本書的人,也會自認凡事我最懂,從吃什麼能減肥到黑洞是怎麼形成的,他(社群匿名者)什麼都懂,而且滔滔不決。Tom Nichols說到: 

一九四三年,美國大專的入學新生僅百分之六說得出合眾國最早的十三州是哪十三州,並且林肯在他們口中成了美國開國的第一任總統,而黑奴在林肯手中沒有獲得「解放」(emancipated),反而身形日益憔悴而「形銷骨立」(emaciated)。這種結果連《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都看不下去,他們為此擱下了如火如荼在進行中的二戰報導,花了點工夫來哀嘆美國的年輕人的「無知至極」(p. 37)

Tom Nichols說到:一種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的現象,其中鄧寧是指的是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而克魯格指的是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這兩位康乃爾大學的心理學者在一九九九年一份劃時代的研究中確認了這種效應。簡單講,鄧寧克魯格效應是在說愈是笨蛋,就愈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實際上,鄧寧跟克魯格沒有那麼狠,他們用的標籤不是「笨蛋」,而是比較委婉的「拙於技巧」或「能力不足」。但遣詞用字改變不了這種效應的中心思想,那就是:「這些人不僅老是下錯結論而選錯方向,而且他們還不知不覺於這代表自己的程度太差」。(p. 38)

 Tom Nichols說到:「蛋反而覺得自己特聰明的真正原因,在於他們欠缺一種叫做「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關鍵技能。這是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能力,一種退一步觀察自己,進而「認知到自己不擅長於某事,方法完全不對」的能力。好的歌手會知道自己走音,好的導演會知道自己拍壞了某場戲,好的行銷會知道某個活動的效果慘兮兮。反之差勁的歌手、導演、行銷則沒有這種自知之明,他們會飄飄然地自以為自己天縱英明」。(p. 39) 

Tom Nichols說到:「愈是草包的傢伙,就愈不可能知道自己錯,別人對。愈是沒料的人,就愈會去無中生有、穿鑿附會。最沒辦法透過學習而有所長進的,就是這種人」。(p.40) 

Tom Nichols說到:「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是最為常見,也最討人厭的一種障礙物,動不動就會妨礙具建設性的對談順利進行,而且苦主還不限於專家與素人之間的對談。所謂的確認偏誤,指的是人有一種傾向是會去留意跟我們成見相符的資訊,接納能強化我們固有看法的事實,然後忽視對我們想法構成威脅的資訊」。(p. 40) 

Tom Nichols說到:「多數素人都沒有學過,或學過而忘記了『科學方法』的基本概念。科學方法的基本就是一套步驟,這套步驟會帶著人從一個大方向的問題出發,然後形成假說,開始測試,最後進行分析。不少人一天到晚掛在嘴上的「證據」二字,其實都沒有嚴謹到可以擔綱證據一職。一般人在對話中所提到的「證據」,其實只是「我覺得對的事情或東西」,至於真正意義的證據,應該要是「由公認原則測試過,真實性得到確認的事情」。(p.46) 

・滿街盡是「假文青」 

Tom Nichols說到:「人也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訊息可以在網路上取得的今日。社會壓力會讓人感到喘不過氣,讓即便是聰明人也會忍不住想要假裝無所不知一下,而進入資訊時代,這股衝動更會被進一步放大。具有小說家身分的作者卡爾.塔羅.葛林菲爾德(Karl Taro Greenfeld)就曾在一篇以人何以會想「假裝是文青」的討論之中,描述過這樣的一種焦慮 

隨時得掌握所有訊息,對我們而言是一種鋪天蓋地而不間斷的壓力,做不到這樣我們就會被揭穿自己的文化素養不足。要不斷吸收資訊,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在電梯裡、會議上,乃至於在公司的小廚房裡或雞尾酒會上應答如流,也是為了有所見所聞或讀書/觀劇心得可供我們在LINE、推特或臉書上發文、留言與討論。對於資訊多如恆河沙數的現代人來說,重要的不見得是得第一手吸收資訊,而是只要知道有這東西即可重要的是有立場,有了立場你就可以加入和這「有關」的閒聊對話。我們幾乎就快淪為演員了,而且我們演出的還是一齣劇本東抄西抄的「知識」大戲。這種東拼西湊的東西,其實就是換湯不換藥的無知而已。」(p. 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