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回望20世紀 :20世紀的生物學(4) Edward Wilson(愛德華・威爾森)-2

回望20世紀

20世紀的生物學(4) Edward Wilson(愛德華・威爾森)2 

.「多層次擇汰」(multilevel selection) 

通過演化,人類以「腦容量的增加」從古人類進化到具有高等社會行為的「智人」(homo sapiens),但智人也還是一種「智能動物」。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和環境因素,使得這些具有高度社會智能的動物有了更長的壽命和更高的繁殖率?關於這點,目前有兩個不同的理論: 

第一個理論認為這和「親屬選擇」(kin selection)有關:由於個體會幫助其旁系親屬(除了自己後代之外的親戚),使得同一團體的成員之間比較容易發展出利他行為。當個體對團體中所有成員表現出的利他行為,平均來說可以增加而非減少它所傳給下一代的基因數量時,這個團體就有可能會發展出複雜的社會行為(《人類存在的意義》) 

顯然,發展出一種「利他」行為,擺脫自私自利的習性,是人類優於其他物種而獲得高等進化的主因之一。 



第二種理論,也就是Wilson創史的理論,稱為「多層次擇汰」(multilevel selection),也就是不同親屬、不同團體之間的競爭與合作。Wilson說道: 

促使人類演化出高等社會行為的主因是個體的「多層次擇汰」(multilevel selection)。此一理論認為『自然擇汰』分成兩個層次運作。一個是個體的擇汰,也就是個體在和同一群體的其他成員競爭、合作時發生擇汰的現象;另一個則是群體的擇汰,也就是一個群體和其他群體在競爭、合作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擇汰現象。當不同的群體之間發生暴力衝突,或者為了尋找並得到新的資源而相互競爭時,就有可能發生『群體擇汰』。目前已經有愈來愈多的演化生物學家支持『多層次擇汰』理論(《人類存在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