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美中貿易談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中貿易談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

 

《宋國誠專欄》 

美中貿易談判宣告終結

──重啟貿易冷戰

 (美中貿易戰1212) 

本文發表於《鏡報》,2025114

https://www.mirrordaily.news/story/27904

以談判解決大國衝突已無可能。俄烏談判如此,美中貿易談判也是如此。東方IC

美中貿易代表102526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展開第五回合的貿易談判。總體來說,這是一場「沒有結局的休戰」。美中雙方退回原點,未來將另闢戰場,重啟戰線,這意味美中貿易衝突將滑入深度糾纏的冷戰狀態。

 1,四大領域,觸及但模糊未決 

吉隆坡會談,主要觸及四個領域: 

(1) 關稅領域:

美方暫緩對中方進口商品加徵100%懲罰性關稅,取消10%的「芬太尼關稅」(fentanyl tariffs),繼續延長暫停24%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一年;中方則承諾暫緩對美方部分商品新增關稅,主要涵蓋電子產品、工業零件與部分消費品等等。 

(2)出口管制與實體清單(Entity List)方面:

美方暫緩實施9 29 日公布「擴大實體清單的新規則」一年,該規則決定「任何清單中的實體擁有子公司50%股權以上者,一併納入清單」;中方則同意延緩實施10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措施」(含稀土、關鍵礦產、磁材等)一年,並研究完善具體方案。 

(3)「船舶/海運/物流產業」301條款調查方面:

美方同意暫停對中方的船舶、物流、造船產業的301條款調查一年;中方則在暫停調查生效後,對應暫停反制措施。 

(4)農產品貿易、反毒合作、企業個案處理方面:

中方同意協助打擊芬太尼(Fentanyl)化學前體的出口,企業個案(TikTok)處理,美方做出投資承諾,中方則同意妥善處理相關問題。 

2,技術性停火,不是問題解決 

從以上四大領域來看,關鍵詞都屬於「延緩」、「暫停」、「妥善處理」…..等等,雙方僅僅在今年基礎上設置延時條款,後續具體作為亦屬於「未來式承諾」,談判獲得的結果也只是「框架」或「初步共識」,而非真正的最終協議;雙方均未公開完整條款,有關實施細節、時間表、責任與監督機制仍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如果任何一方不履約,可能迅速重返對抗模式。包括美方是否重啟100 % 關稅機制,中方是否真誠屢行暫緩稀土出口管制,農產品採購執行率是否達標等等。 

例如關稅領域,中方的讓步並非全面降低關稅,而是策略性暫停與延後調整,目的是創造和諧氣氛、穩定談判格局;諸如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依然保留作為「武器化工具」的本質,隨時可以東山再起。同樣的,美方雖然暫緩100%懲罰性關稅,但也依然保持隨時反擊的狀態。換言之,這是一種「技術性停火」,雙方都採取「互疑性承諾」與「不充分信任」的態度,無法生成貿易爭端的根本方案。 

具體來說,中方依然可以採取「許可申請(局部駁回)/「延宕審批」(行政干擾)」等等潛規則,對美方實施隱性制裁;反之,只要川普一改口,關稅就可再度出擊;換言之,只要中方繼續保持戰略資源的壟斷地位,就能對美方產生遏制咽喉的效果,同樣的,只要美方掌握市場優勢,關稅大棒就可隨時出籠,使中方的出口貿易受到重創。 

3,困獸鬥vs深圍堵 

歷經五個回合的談判,中方採取的策略有二:一是「被動反擊」,也就是不主動出擊,但若遭受制裁則加倍還擊,藉此顯示強硬不屈服,並保持談判靱性而周旋到底;另一策略則是「鏡像反射」,以美國之道還治美國之身,採取「制裁換制裁、關稅抵關稅」的方式,奉陪到底。換言之,中方自認即使籌碼不多,甚至被關成籠中困獸,也要鬥爭到底,我稱之為「困獸鬥」。



美中貿易談判拉回到原點,但是原點已不是原初的起點,而是另闢「貿易冷戰」的新戰場。東方IC

至於美方,面對中方這一難纒的對手,已出現談判疲勞。既然11的雙邊談判難以制服中方,既然單邊施壓的「淺圍堵」成效有限 ,那就採取「深圍堵」。一方面聯合盟友集體圍堵,一方面在發展動能、經濟動力、制度動脈,進行結構性圍堵,削弱中方長期續戰能力,逼使中方不談判也自告認輸。 

4,退回原點,重啟貿易冷戰 

既然「暫緩」、「延後」、「後續處理」,這就把美中貿易談判拉回到原點。但是原點已不是原初的起點,也不是歸零,而是另闢「貿易冷戰」的新戰場。

貿易冷戰宣告貿易談判的終結,因為談判,無論歷經幾個回合,已無法解決貿易衝突的深層問題。即使雙方都試圖避免貿易戰失控,但失控已經難以避免。換言之,貿易衝突必須上升至總體戰力的博弈,從安全戰略,制度靱性,聯盟能力,規則製定、科技競爭、產業鏈重組、稀缺資源爭奪….. 等等一系列的綜合對決。 

例如,依據外媒披露,白宮內部正在討論多種制裁方案,包括加強對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審計審查,強化對關鍵基礎設施的防禦性行政命令,制裁與俄羅斯能源交易有關的中資企業,進一步限制中國企業在美投資能力等等。這些都是美方貿易冷戰的新措施。 

至於中方也已準備祭出「原料藥」(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API)出口管制,這是藥品生產中產生治療效果的化學成分,例如「普拿疼」(Panadol) 錠劑(藥品),其「原料藥」是「對乙醯氨基酚」(Paracetamol/Acetaminophen),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中方可以讓美方處於「全國性缺藥」,通過「病死美國人」的激進手段,對美方進行談判桌外的貿易冷戰。 

5,美中貿易談判已經終結 

現代歷史已經證明,以談判解決大國衝突已無可能。俄烏談判如此,美中貿易談判也是如此。談判固然是爭取和平的手段,但對於極權政體而言,和平的定義只能是「求勝」。正是在這種「中方求勝/美方不輸」的困局中,美中貿易談判已經終結,戰場已經轉移至貿易冷戰。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鏡報《宋國誠專欄》

 再延90天又如何?

─第三輪美中貿易談判有進展,沒突破 

(美中貿易戰1210)

本文發表於《鏡報》2025/08/07 

https://www.mirrordaily.news/story/14072



美中29日結束了斯德哥爾摩第三輪貿易談判,正如我先前所言:沒有突破的一談再談。實際上,這第三輪會談,不僅沒有突破,也沒有太大進展。 

1,美中貿易歧見,雖有觸及、但沒解套 

「有進展、沒突破」是一句外交虛詞,「建設性的會談」更是一句掩飾之語。實質上就是美中談判面臨觸礁和卡關,也就是當雙方的談判進入深水區時,既有的歧見和深度摩擦「雖有觸及、但沒解套」,這可以由雙方可能同意將5月中旬達成的關稅休戰協議再延長90天,獲得佐證。換言之,一切可能性都有可能,但就是早日獲得最終協議還沒出現可能性! 

既然沒有突破,那就面臨616日第二輪倫敦協議─第一次延長關稅休兵90天,即將在812日到期的問題。如果不延長,兩國之間的關稅將有可能迅速回升到42日「三位數」的關稅基準。顯然,美中都不希望關稅戰升溫,但再延長第二個90天,也反映雙方絲毫都不肯讓步。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會談期間,表達了對中共的「2個憂慮、1個遺憾」(別緊張,只是憂慮和遺憾而已),分別是:

‧對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產能過剩表示擔憂。

‧對中共購買了約90%的伊朗石油表示擔憂。

‧對中共向俄羅斯出售價值約為150億美元的軍民兩用技術表示遺憾。 

請問,在過去的90天之內,對於貝森特的3個表示,中共有沒有改善?如果沒有,再延90天有什麼意義?有啦,就是:下次再談! 

2,媒體只會「造新聞」(making news) 

許多媒體甚至預測,再延90天是為了給川普和習近平今年底以前的會面鋪平道路或創造條件。這種放話,就是「假新聞」(fake news)和「報新聞」(reporting news)之間的區別。 

果不其然,729日,川普在truth social發文: 

假新聞媒體報導說,我正在尋求跟中國習近平主席舉行「高峰會」。這根本不是真的,因為我什麼都沒有尋求!我可能會去中國,但那一定是因為習近平主席已經邀請我了。要是沒有他的邀請,我根本沒興趣去!感謝各位的關注。 

川普的貼文,粉碎了所有關於「川習會」的傳聞。究竟要相信川普自己說的話?還是相信媒體的放話? 

我曾經判斷,川普去北京的機率是微乎其微;即使包括川普自己和他的幕僚都說「很有可能」;但是這種可能性是以「沒有可能實現的前提」為條件的,那就是習近平「真情邀約」川普蒞臨北京,或照單全收美國的貿易條件;但如果川普在前提尚未實現之前就「貿然」去了北京,那就是頭殼壞掉! 

3,「川習會」:到北京去聽訓? 

我們可以設想:習近平可能希望川普到北京來「進貢」,以顯示他的「習式天朝帝國」的偉大,如果這是「中國夢」的一部分,那就是「白日夢」;川普也不會主動去中國「朝聖」,那只是自損「美國國格」。所以,最近一段時間所謂「川習會」只是媒體的捕風捉影、制造新聞,另外,有關川普因為中共抗議所以禁止賴清德總統過境美國的消息,也是國內「親中媒體」的胡言亂語。


川普去北京的機率是微乎其微。圖片取自白宮臉書

所謂「川習會」,只是把川普叫到北京接受習近平這個「訓導主任」的教誨而已,去聽取習近平「八股外交」的辭令罷了。實際的情況正好相反,川普不僅不會去北京,而且已經決定縮短給予普丁停火90天考慮的寬限期,至今只剩不到10天。這項「縮短」,就是間接給中共施加壓力;川普說對普丁很失望,同樣的對習近平也很失望!中共如果再繼續支援俄羅斯,川普還是隨時可以對中共實施制裁。 

4,美中貿易談判「卡」在哪裡? 

這次斯德哥爾摩第三輪談判之所以觸礁,就在於「稀土換晶片」的交易戲碼沒有獲得共鳴,這條互卡脖子的繩索雙方都不願率先拆解。 

就中國來說,稀土是中國掐住美國的「鎖喉功」,是中國反制美國的最後一張王牌,打玩了就沒牌可打;如果不能產生扭轉乾坤、一舉搏倒美國的效果,將來只好跪地挨打;對美國來說,「晶片」美國的「神主牌」,是領先中國的唯一利器,如果落入敵人之手,那美國必將難保「世界龍頭」的地位,甚至淪為中國的附庸國。在這場「稀土換晶片」的奪命大戰中,中共不跪,美國不退,所以只好說:有進展、沒突破。這就是國際政治上「相互依賴的陷阱」,只要曾經跳入這個陷阱,就很難再跳出來。 

5,美中貿易談判:只能談出個「寂寞」 

在我看來,既然沒有突破,美中第三輪貿易談判又是一次「沒有意義的會談」。什麼叫「貿易戰」?就是要「打」,而不是「談」;要戰就不必談,要談就不要打。至於為了要跟習近平見上一面而犧牲美國的貿易利益,這種論述既與美國對中貿易的總體利益相互矛盾,也是美國自廢武功的蠢人之舉。 

美國的對中貿易談判,至少有3個目標:停止對軍民融合之國營企業的出口補貼、停止對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歧視待遇、解決美國對中國巨大的貿易逆差,最後再加上解除對美國的稀土出口禁令。而這3+1個訴求,都是中共不願意讓步的。因為中國一旦放棄貿易補貼,就會失去低價優勢,一旦放棄市場准入門檻,美國企業就會殘殺中國本土產業,一旦削減對美貿易順差,中國就不必再公布GDP了。換言之,這是一場「永不讓步」的談判,誰都不會是贏家。 

所以,美中貿易談判最後只能談出個「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