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艾略特研究(2-1):童年時期的艾略特

艾略特研究(2-1):童年時期的艾略特

艾略特1888年出生於美國南方密蘇里州的聖路易市(St. Louis),在七個孩子中排行老麼,但除了一口南方腔調之外,艾略特是典型的英格蘭傳統的紳士型人物,並終生拒絕承認自己是一個具有歧視意味的「南方佬」。但是Worthen寫道:「無論他多麼一身北佬氣息,在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卻仍然是一名南方人,是一名『帶著南方黑人慢吞吞拉長調子話音的小男孩』」(Worthen, p.4)。長大之後的艾略特,總是一身筆挺,但掩不住的是他憂鬱的眼神和俊秀的蒼老。當代最重要的艾略特傳記學者Lyndall Gordon在《T. 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一書中寫道:「溫德姆.劉易斯(Wyndham Lewis)將他的臉畫得像一張面具,這樣才能把艾略特正式的面容和微闔、內省的雙眼區分開來,並且在他深色線條的西裝下勾勒他肩膀的輪廓;Virginia Woolf則如此形容艾略特:「一對褐色的眼睛,生動地掛在蒼白得像雕塑一般沉重的臉上」。(Lyndall Gordon, The Imperfect Life of T.S. Eliot, T. 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許小凡譯,上海:文藝,2019, 9)


3歲時的T.S. Eliot

艾略特家族雖然生活在南方,但每年都往北方New HampshireMassachusettsCape Ann等地度假,特別是當地美麗的格洛斯特海灘(Gloucester Beach),艾略特在那裡度過了19個夏天。這些童年的記憶-花崗岩海岸、白色帆船、乾淨的船槳,以及小海灣、秋麒麟草、歌雀、紅色花崗岩、藍色大海……等等意象,在後來的《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詩作中經常反覆出現。這些美好的記憶,一直盤旋在艾略特的腦海中。然而,正如後來的《荒原》長詩所顯示的,聖路易市,一個擁擠、灰暗、破落,以及人們的疏離與冷漠,才是他「城市意象」的主圖,並塑造了艾略特早期詩作中「城市厭惡症」的風格。


Gloucester Beach


然而,「新英格蘭的童年」是艾略特一生最美好的記憶。一種源自家庭的宗教情感揉合了新英格蘭偏僻海灣漁民打魚的生活,很早就成為艾略特「詩性萌芽」的背景與題材。那裡的陽光、海浪、舺角、船帆、礁石、黏膩的海風,以及漁民和海員堅毅不拔的生活與與奮鬥,構成了艾略特生命早期充滿陽光的浪漫歲月。另一方面,艾略特也將其光榮的家族傳統與飄洋渡海來到新大陸的新英格蘭移民連結起來,在1930年的《瑪麗娜(Marina1930)中,艾略特以「救贖之愛」生動而極富詩意的描寫了「新英格蘭移民」的歷程,「海風捲走了文明的渣滓,而救贖的愛——連同它的奧秘與希望——的蘇醒則意味著冒險橫渡大西洋,緩慢迫近新大陸,迫近微茫的新英格蘭海岸、叢林與灰色的岩石(Gordon,27)Gordon寫道:「艾略特早在中學時代的作品中就讚美漁民習焉不察的自立與壯舉,這些內容也貫穿他整個寫作生涯」,「在題為《紳士與海員》(Gentlemen and Seamen1909)的一篇文章中,他讚頌艾略特先祖一類的『平民貴族』發跡於新英格蘭沿岸村莊中的小鎮長老、海員、小印刷商、零售商。……。艾略特腦海中時常閃現那些古老的肅穆面孔,古老的緊抿的雙唇,來自宗教守則和在與貧瘠的新英格蘭長期相搏裡代際相傳的古老秉性:牙關緊咬,不屈不撓(Gordon, 27) 

艾略特成長於一個保守且極為重視清規戒律的「唯一神教」(Unitarianism,或稱「一位論」教派)家庭,這一教派別強調上帝只有一位,否認「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這個教派沒有共同的教義,信仰的維繫僅僅依靠當地的牧師與會眾,教徒的行為典範完全依靠教徒的理性、自律、良知、思考與經驗。這個教派推崇一種貞潔、嚴謹、克制、謙恭、禮儀、禁欲、端莊的人格特質,對孩童的人格與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Worthen寫道:「(艾略特)曾經回憶自己如何在『給自己賣一塊糖就是自私放縱』之類的理念掙紮中長大。舉止不端在艾略特家是一種不可原諒的罪(Worthen, p. 8);「他記得小時候因使用『低俗的字眼』O.K,而遭到斥責(Worthen, p.9) 

對於這一教派,儘管艾略特一直企圖擺脫逃避、離經叛道,直到後來他受洗於英國國教。但這種家風還是養成了艾略特一生嚴謹、理性和追求絕對完美的性格,並且暗藏著尖銳的對立,以致批評家常常給予艾略特「面具人格」的評價。對於這種矛盾性格,Lyndall Gordon寫道:「那遊走於他身上聖徒與罪人之間的深壑(Gordon, p.7)。這種聖徒理念和良心內咎的交戰,是對艾略特一生十分貼切的寫照。 

艾略特自幼就具有一種詩人的氣質與天賦,而且具有塗寫小詩、書寫故事、收集作家、編輯作品的興趣。作家吳辰在一篇《艾略特:把詩句種植在荒原上》的文章中寫道:「小艾略特在同齡人中顯得不太合群,較之與小朋友們追逐打鬧,艾略特更喜歡冥想和思索,他常常沉浸於自己的世界裡,書和作家是他童年最好的夥伴」。「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能夠寫故事和短詩,在母親的支持下,他還把這些作品編輯成小冊子,供家庭成員內部傳閱。可以說,小小的艾略特在這時已經儼然是一名作家和編輯了(https://kknews.cc/zh-tw/culture/4x358nq.html) 

艾略特的父親亨利.威爾.艾略特(Henry Ware Eliot, 1843-1919)是一位拘謹、性格孤僻但卻正直、負責和虔誠的教徒。Lyndall Gordon寫道:「他就餐前有先聞味道的習慣,也能嗅出五個女兒裡誰拿了別人的手帕(Gordon, p.13)。顯示這位父親家教嚴苛、行事挑惕、一絲不苟。在一個段落,Worthen描述了這位父親極為保守的道德觀,Worthen寫道:「1914年寫了一封信,信中表明瞭他對性的態度,他想努力把這種態度灌輸給他的孩子們:我不贊成公開講授性關係,當我教育我的孩子們抵制魔鬼時,我不會給他和他的夥伴們寫一封規勸信。我希望,人們永遠不要發現治癒梅毒的方法,那是上帝對汙穢下流行為的懲罰。如果消除懲罰,此類行為就會越加氾濫。為了我的孩子們保持潔淨,閹割他們也是必要的(Worthen, p. 11)


艾略特的父親亨利.威爾.艾略特(Henry Ware Eliot, 1843-1919)



Lyndall Gordon,   T.S. Eliot: An Imperfect 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