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灣問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問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宋國誠專欄》 「全景式新冷戰」與台灣問題的質變

 

《宋國誠專欄》

 

「全景式新冷戰」與台灣問題的質變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20422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42940

 

俄烏戰爭之後,全球將進入一個「美歐/中俄」集團對抗的新冷戰時代。隨著歐盟與北約對俄羅斯威脅的重新覺醒和安全升級,芬蘭與瑞典放棄中立準備加入北約,形成「北約東擴」之後的「北約北擴」,歐盟決定最終將斷絕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至於面對中國,美國已判定「今日俄羅斯就是明日中國」,看穿了中國才是美國現實而真正的敵人,加上日本也對俄羅斯實施強烈制裁,包括驅逐俄羅斯外交官和取消貿易最惠國待遇。可以確認,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的「後冷戰」宣告終結,一個「全景式新冷戰時代」(The Era of Panoramic New-Cold-War)逐漸成形,在此情況下,美中台的三角戰略型態和台灣問題也出現轉型與質變。

 


「全景式新冷戰」的來臨:離斷俄羅斯,告別中國

 

所謂「全景式新冷戰時代」是指一種全方位的戰略景觀(strategic landscape),一種沒有明顯領土疆界、360度環伺的極冷對抗。與傳統冷戰概念不同的是,「全景式新冷戰」更加綿密、複雜、深入和全面,涉及從海底到外太空,從經貿、科技、資訊到社會與文化意識形態的結構性與滲透性對抗,是一種意識形態僵固化的尖端對抗。在此框架下,「全球化」走入歷史,國際關係的「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與「自由貿易」(free trade)已成過去,民主與專制之間的鐵幕重新降下,人類將分屬於兩個平行世界,沒有交集,也沒有合作。 

「全景式新冷戰」是一種「去全球化」和「東西方脫鉤」之後,再走向「世界二元化」的演變路徑。全球化時代的資本與產業將重新回流本土,文化與資訊的多元化將分離成二元區隔和黑白對立,科技壁壘與貿易障礙堅不可破,外交藝術與對話折衝退居幕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David BrooksGlobalization Is Over, The Global Culture Wars Have Begun”一文中指出,「隨著西方與普丁的戰爭機器部分脫鉤,數百家公司已從俄羅斯撤出。由於強迫勞動和種族滅絕的指控,許多西方消費者不想與中國打交道。隨著中共政權越來越敵視西方,供應鏈受到政治不確定性的威脅(例如中國的「清零」政策令西方企業完全停擺),許多西方CEO正在重新考慮退出在中國的業務」。可以預見,在歐盟的「能源斷離政策」之下,俄羅斯將成為世界經濟的孤兒,盧布成為少數的低流通貨幣;而在中國,由於市場利潤無法彌補政治風險,將有更多的資本與企業流出中國,拋棄人民幣,告別中國市場。

 

美歐全力圍堵俄羅斯的帝國夢幻

 

烏東開打之後,俄羅斯真正的戰略意圖才開始露暴,那就是延續俄國歷史上自彼得大帝和凱薩琳二世以來的「南方海權擴張政策」,也就是在烏東地區打出一條「克里米亞走廊」,在取得亞速海不凍港之後直入黑海與地中海並進出北大西洋,進而建立俄羅斯千年夢幻的「海陸霸權」。如果俄羅斯的意圖得逞,就可以和伊朗結盟而控制阿拉伯海及印度洋,然後與東出西太平洋的中國連結南海與東海,再與北韓控制日本海,形成「中俄伊朝」地緣霸權體系,這就是「中俄戰略合謀」真正的秘密所在。儘管西方因為「避核」而存有綏靖主義的妥協思想,避免直接派兵參戰,美國至今採取「境外參戰」的模式支持烏克蘭,但逃避不能換來和平,俄羅斯的帝國幻想最終絕非歐盟所能容忍,也將受到美國的強烈抵制與圍堵。換言之,如果俄烏戰爭曠日持久,西方的制裁持續,俄羅斯以核戰威脅,北約被迫應對,那就意味20世紀的「古巴危機」在歐洲重現,在安全困境無法解除,談判無法生效之下,美國與歐盟都將捲入這場「全景式新冷戰」之中。

 

中國面臨「全球脫鉤」的風險

 

儘管俄羅斯久攻不下頑強抵抗的烏克蘭,加上西方對俄羅斯「割喉式」的制裁,使得中國在外交姿態上趨於低調謹慎;儘管中國擔心西方對中國進行「金融冷戰」,將中國踢出SWIFT系統,使中國失去「世界工廠」和產業鍊供應方的地位,使中國在經濟下行之際更加雪上加霜;中國擔心繼俄羅斯之後成為「國際孤兒」,屆時中國面臨的不只是「中美脫鉤」,而是「全球脫鉤」。但即使如此,中國的戰略自信依然高漲,稱雄圖霸的野心至今並未鬆動。 

49日,中國6架「運-20」運輸機飛抵塞爾維亞,交付中程防空飛彈給塞爾維亞,並可能由此轉交俄羅斯,這是中國遠程運輸與投射能力的公開展示;419日,中國宣布與索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簽署雙邊安全合作框架協議,藉由此一協議,中國就可在此建立軍事基地,這意味未來中國軍隊將可進出南太平洋,對「第一島鏈」進行南端突破,構成對紐澳的侵略性威脅。除此之外,中共宣傳「學舌者」(mimicry)胡錫進在「微博」表示:「台海局勢如今….真正的爆點或已不遠」,中美台三方「上升為直接軍事對抗將是極高機率的」,換言之,中國也在備戰,隨時與美國一決高下。胡錫進一再煽動兩岸戰爭情緒,挑動美國敏感神經,除了令人望文生厭之外,也意味中國依然持續向美國展示自身的抗美意志。

 

中美對抗「堅若磐石」

 

確實,中美關係已到達臨界點,一如美俄關係已無改善的可能。美國已經認定,

中國至今不願承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是中共對台動武立場的預先性表達,也是中俄「聯合抗美」的暗藏性默契,屆時中國一定宣稱,台海戰爭不是「侵略」,而是「統一」,是中國的另一場「特別軍事行動」。美國預判,在中俄合謀與分進合擊之下,中國極可能利用俄烏戰爭乘機侵略台灣,即使渡海入侵相較於陸地接壤的俄烏戰爭更為困難,中國也會從戰爭成本上進行估算與調適,改進入侵台灣的策略劇本。這就是為何美國在關注俄烏戰爭之際,並未分心中國,反而加強監視中國在印太地區的蠢動。過去,在對中政策上,美國還會強調「管控分歧」(manage differences),主張「競爭性合作」(competitive cooperation),但現在這些友善話語已不再公開表述。美國不再把中國視為「假想敵」,而是「現實敵」,換言之,中美對抗已經「堅若磐石」。

 

美台軍事合作,台灣開始備戰

 

在俄烏戰爭的警示之下,台灣已形成「全民備戰」的公民意識,「自己國家自己救」已成主流民意,諸如延長役期、恢復徵兵制、建立國土防衛軍、軍事科技的創新升級等等也在研議日程之上,這些都是對中國「武統台灣」的積極備戰。其中,美台軍事合作已經提上行動議程,例如如果不是染疫,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已經順利來台,414日,由美國共和黨眾議員葛瑞姆(Lindsey Graham)領銜的6人代表團,直訪台灣國防部。其中值得關切的是,除了訪團成員孟南德茲(Robert Menendez)為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是2019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的提案人之外,還包括素來與美國國防部和國土安全部進行業務對口的成員,如波特曼(Robert Portman)、賽斯(Ben Sasse)、傑克森(Ronny Jackson)等等軍事專門委員。訪問團來台的目的,就是討論台美軍事合作以及聯合對抗中國的戰略規劃。

 

台灣已不是「中國內政」問題

 

在全球晶片短缺,人們發覺晶片不只是電子商品而是戰略物資之後,台灣地位的重要性已獲得舉世關注,那就是台灣執世界之牛耳的半導體產業,一旦因中共侵略而淪陷,那就不只是兩岸悲劇,而是世界性災難。早在2010年,前美國國務院東亞事務顧問任雪麗(Shelly Rigger),在《台灣為什麼重要》(Why Taiwan Matters)一書中就已指出,台灣是一面折射中國的「稜鏡」(prism),中國對台灣的態度是美國觀察中國在世界舞台角色扮演的重要指標。現在則是:世界(而非只是中國)對台灣的態度將是決定台灣前途的關鍵,換言之,沒有人會同意台灣的前途必須由中國14億人決定;台灣一旦丟失,美國的第一島鏈必將破裂,美國的亞太戰略縱深將足足後退500公里以上。過去,美國一貫樂見兩岸自行協商,以非脅迫性的方式達成協議,但今天兩岸協商已無必要,中國已不可能善待台灣。美國已明顯表態:北京絕不可以武力進犯台灣! 

美國已經並正在對中國實施各種制裁,同時提升台美雙邊關係和軍售質量。美國在兩岸之間的天平已經明顯傾斜、輕重分明,形成「不等邊三角形」。隨著「全景式新冷戰」的成形,台灣不僅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也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台灣對中國的利益非常敏感,但對美國的利益一樣敏感。未來,可以篤定地說,美國對台灣問題將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或者至少走向「戰略明朗化」。 

國際社會不會在意台灣是否為「中國內政問題」,也未必認同所謂台灣問題的解決是中國「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但卻絕對關注台灣「晶片斷鍊」對全球經濟災難性的衝擊。日本前首相安倍一再強調美國對台政策必須戰略清晰,正是因為台海也是日本能源運輸的生命線,這意味台灣的戰略地位是全球性的。在「全景式新冷戰」的框架下,台灣問題的國際化,已不是過去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而是「台灣地位確定論」。也就是台灣已經不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而是全球確保戰略資源與維護科技產業鏈的一部分。

2021年2月1日 星期一

特朗普無戰略構想 信口開河

 


宋國誠語中評:特朗普無戰略構想 信口開河
http://www.CRNTT.tw   2017-01-17 00:13:14





中評社台北1月17日電(記者 張峩寧)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將於本月20日就職,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所長宋國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特朗普帶領的美國將進入一個不確定的美國沙文主義年代。因此,如果中美貿易戰真的開打的話,台灣經貿的紅色供應鏈勢必受到很大的衝擊。遼寧號航母日前的二次出航,是經過精密的政治計算,代表中國大陸除了釋放“這些海域”為中國大陸領土主權外,更代表中國大陸已具有航母級戰鬥能力。

  宋國誠為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學術專長為中國研究、後殖民主義、文化研究、政治學、社會理論。

  宋國誠認為,將來特朗普施政的矛盾,會將美國領到一個非常不確定的狀態。宋國誠說:“特朗普政策的第一個矛盾是,逆全球化。簡單點說,全球化就是美國化,美國是全球化最大的獲利者。現在特朗普選擇走逆全球化、走逆反自由經濟體系的道路。”

  再來,宋國誠認為,特朗普爭議性的內政,也會對美國的穩定性造成很大影響。宋國誠說:“對內,新的法西斯主義;對外,新的帝國主義趨勢。他競選期間對性別、種族、階級的歧視,從男性大沙文主義放大後,成美國沙文主義,去歧視少數女性,讓過去的美國夢,變成美國噩夢,所以將來美國內部會有很多內在衝突的。”

  第三,宋國誠對中評社表示,特朗普沒有美國戰略構想,特朗普甚至會因為情緒失控,產生不當認知、見解。宋國誠舉特朗普的中東、亞太戰略為例,他認為特朗普沒有一個全盤戰略,有的只是信口開河。

  最後,以特朗普的的政府團隊來說,可以很明顯地知道是個軍商、軍經的政府。宋國誠表示,在美國國家利益來說,應要迴避的。還有,特朗普內閣團隊中,也沒有有人有外交國際事務經驗。

  因此綜合以上所述,宋國誠認為,美國會重新進入不確定的年代。

  宋國誠認為,貿易戰比的是內需,而他不認為美國能在此議題上佔優勢。宋國誠說:貿易戰對美國人來說,不見得有利。美國、中國市場不能比,中國現在外貿的依存度,占GDP比例正逐漸下降。這意味著,對外貿易的依賴度遠遠低於內需的依賴度。另外,在全世界貿易來講,美國是一個剝削、奪取者。他說,“要打貿易戰、用貿易壁壘對抗的話,就要回到拚內需,而我認為不具有內需實力和中國做長期抗戰。”





宋國誠對中評社說,“如果特朗普真如競選時說要提高對中國關稅的話,中國相對也可以做出反制。中國也可以走硬碰硬貿易對決,減少投資、拋售美國債、減少美國企業在中國的配額、在聯合國投否定票、緊縮中國在美國的投資。假如要避免這情況,貿易問題終究還是通過外交談判,讓關稅、低價傾銷問題,用談判協商的方式解決。貿易戰爭就是某種程度以牙還牙。而現在,美國經濟緩慢下降中國急速上升,這對美國非常不利。”

  但宋國誠表示,中美間的貿易戰爭,不僅對兩國不利,還會對台灣更不利。他說:“台灣很多產業是通過紅色供應鏈銷到美國。台灣接單、大陸設廠,出口到美國。如果中美之間有貿易爭執、衝突,那台灣要通過紅色供應鏈,銷到美國、全世界的產品必會受到相當大的刺激。”

  宋國誠說:“中美關係不好的話,美國在台灣的經貿投資,都會被中國大陸在外交領域中破壞。”

  因此,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宋國誠指出,台灣是這不平衡三角關係中,是最弱勢的角色。

  而兩岸關係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宋國誠表示,台灣的安全是寄託在,盡量減少對中國大陸對台的不安和恐懼,和減少對美國的敵視。他說:“就像居家安全的道理一樣,我們都知道不要和鄰居交惡。同樣國家也一樣,一旦兩岸沒了安全感那會怎麼樣?”

  宋國誠對中評社說:“更糟的是, 如果特朗普說要和台灣建立關係,這是什麼樣的關係?美國要把台灣提升為西太平洋,重要島鏈的國家嗎?要讓台灣成為圍堵的陣線?台灣對美國除了是軍事購買者,又有什麼利益呢?因此,台灣要在中美台間,維持三角平衡,不能太選邊站。”宋國誠下結語表示,中美交惡台灣必然受害。

  宋國誠表示,如果中美友好,那麼一定是建立在,雙方對一個中國有高度共識的基礎下進行。那麼,中國大陸就會比較有安全感,願意在兩岸關係中,進行和平投資。相對地,對台灣有安全感,讓兩岸關係往正能量方向走。不過,宋國誠也強調,這是在台灣對中國大陸也是正能量的前提下進行。

  面對未來,美國很可能退出亞太,讓大國權力在此呈真空狀況?宋國誠表示,屆時,中國很有可能填補美國在這部分的空缺。宋國誠說:“現在最重要的是中國怎麼面對特朗普之後的狀況。日、韓已感覺到憂慮,安倍也有執政危機、菲律賓、東協的轉向也很清楚。美國看似已在亞太某種程度的引退,面對未來的權力真空,中國很有可能遞補美國在這地方的空缺,在西太平洋地區做個領導,如習近平所說的是,兩國共享。”

  但宋國城認為,從中國大陸角度來看,特朗普會迫使中國大陸重新修改外交事務。迫使中國大陸在南海問題上,尋找更靈活的外交手段和特朗普進行高藝術性的協商、妥協。

  就遼寧號出航,宋國誠表示,遼寧號是有探視、搜集情報的目的。看看美國、台灣、日本的反應。

  宋國誠表示,遼寧號出航,與其說是觀察台灣反應,更不如說是中國大陸在試探美國、日本。宋國誠說:“中國大陸要武統台灣的關鍵在美日,取決於美中、美日關係轉移。”

  他說:“中國大陸真的要打台灣的話,中國大陸第一個遭遇的會是日本自衛隊、美國航空母艦,那不是戰術間接而是戰略間接,是真的要武統台灣的話,要看美、日會什麼反應,在此評估方法下,才決定要不要對台動武。”

宋國誠對中評社說:“我覺得它(遼寧號出航)是個模擬戰,模擬中國大陸最不願看到的一個情況,用軍事和武力來解決台灣問題的話,中國大陸就要有一些準備。”

  另一方面,宋國誠認為, 中國大陸也在告訴美國表示,台灣問題不可交易、談判。他說:“在台灣繞一圈是劃分勢力範圍,主權圈地運動。在象徵意義上是主權宣示,在實質意義上來說是劃定勢力範圍。在全世界面前宣示,這個地方是中國的主權識別區,告訴美國,要是干涉就會直接進入到核心。”

  另外,宋國誠表示,遼寧艦出航釋放了中國大陸作為一個大國地位已成形。雖然遼寧艦還不具有戰鬥能力,只有戰鬥編列、戰鬥場域預習。但它散發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角色已成形。

  宋國誠說:“中國遼寧號所走過的路線和海域,是中國的海洋主權和海洋戰略可管到地方,宣示中國海洋戰略的框架、展示中國海洋戰略實力決心。向美國日本宣示,東海、釣魚台、南海這裡都是主權不可侵犯地方。最後一個層次,才是包含台灣在內的主權識別區。”

  最後,根據上述鋪陳觀點,宋國誠認為,台海戰爭不只台海較量而已。他說:“台海戰爭是個區域戰爭,是西太平洋區域性的中型戰爭型態,不僅是共軍、台軍對打。”

  針對遼寧號繞台的時機點,宋國誠表示這是經過精密地政治盤算的。他說:“現在這個時機是特朗普即將上任、蔡英文出訪、習近平權力在十九大前得到鞏固,這是精密的政治考量、政治算計的。”

  宋國誠說:“現在剛好是美國新舊政府的空窗期,美國不會對遼寧艦做出過於激烈反應。那日本安倍也正因為美國現階段不安,到底美日安保到底要不要維持,那要維持的話,要多大的強度?所以日本也不會輕舉妄動。剛好蔡英文出訪,朝中無人、群龍無首,所以台灣國防部也不敢在大人不在時妄動。然後,現在習近平政治勢力獲得空前鞏固,所以這都經過充分的規劃和政治盤算。”